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译文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素秋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我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我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作者简介
杨素秋,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公共阅读推广者,多次于边远山区开展文学阅读公益讲座。2020一2021年在政府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得到《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报道,被称为“公共选书人”。
目录

初到南院门
两个人的图书馆
开会了
今日斩获写作素材
批评一连串
小米稀饭慢火火熬
十分吻合“十四运”
个人英雄主义
真实意见
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他想自己走进海水
“做题家”,我们一起读诗吧
碑帖外不外借
“娟娟发屋”与“睡觉无聊”
武侠奶爸
在脂肪中寻找肌肉
这一幅里没有爱情
书房里,你不是孤身一人
小砝码
山外有山
雨打芭蕉
雪夜的老虎
阅读树枝的女人
石榴果挂满枝头
最后的阵地
像云杉那样生长
书中出现的书名
书中出现的作者
后记
序言
许多年前,一位叫“杨
素秋”的学生报考我的博
士生,我和我的同行都惊
讶于这位二十二岁的女生
即将硕士毕业。她笔试成
绩优秀,面试表现也突出
,她的从容和聪颖给导师
组留下深刻印象。随后三
年,她开始了攻读博士学
位的生涯。在讨论博士学
位选题时,她倾向于研究
我提出的文学史阶段之间
的过渡状态问题,我开始
有些犹豫,过渡状态的问
题难度极大,但还是支持
她做自己想做的题目。初
稿完成后,我可能批评了
她。记得她沉默了一会儿
,流着眼泪说:我肯定会
修改好。现在回忆起这个
细节,我想这就是杨素秋
的性格,倾听意见,不辩
解,用心做。
杨素秋博士毕业后回
到西安,在一所大学任教
。像大多数导师一样,我
也希望她在学术上能够做
出些成就。或许因为我对
学术体制有所反思,很少
向学生灌输学术就是论文
项目奖项这类观念。在这
一点上,我们师生俩有大
致相同的看法。我偶尔去
西安见到她,她特别多地
谈到自己的教学,谈到想
写写散文,几乎很少谈到
写论文什么的。我隐隐约
约感觉她并不想走传统的
学术研究道路,似乎想在
书斋之外延伸另一种学术
的形式。她也给我看过几
篇论文,我觉得很好,说
了肯定的话,并希望她做
些专题研究。不久,我收
到她发来的视频,内容是
教学比赛。我认真看了,
觉得她真的是一位用心爱
学生爱课堂的好老师。大
概是2018年的9月10日教
师节那天,她向我问候节
日,告诉我她隔天就要去
美国访学。在美国期间,
她对翻译有了兴趣,开始
翻译一本关于喜剧电影导
演刘别谦的书。杨素秋的
兴趣之广,已经超出了我
对她的认识,她似乎在摸
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又过了差不多两年,
2020年的8月,她告诉我
,下个月可能去西安碑林
区文化旅游局挂职,她解
释说:“不是想做官,是
想了解社会。我这个人太
书呆子了。”她这样想,
我觉得她还是一个理想主
义者。她到碑林区上班时
,正好又逢教师节。她欣
喜地跟我讲,碑林区要建
一个图书馆,归她负责。
此后的六个月,图书馆建
成了,她也成了新闻人物
。我起初并不知晓此事,
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
杨素秋师姐红了。我开始
关心此事时,杨素秋发来
了她那篇点击迅速过五万
的文章《花了半年时间,
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
座不网红的图书馆》,我
先看了读者的留言,再回
头看了她的文章。一位青
年学者,用自己的方式介
入社会服务社会,这其中
的坚守甚至抗争,体现的
正是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
品质。杨素秋用温婉的笔
调叙述了她理想的图书馆
是如何建成的,其中的故
事冲突大概是“馆配”还是
“自选”图书。我明白了,
她挂职几个月,非但没有
熟悉“社会”,倒是触犯了
某些禁忌。读到她的一句
“姐姐我——是不会被腐
蚀的,咳,咳”。我不由
自主地笑了。这位文弱秀
美的女生,在所有的细节
叙述中都洋溢着人文主义
者的光泽和趣味。这篇柔
美的文章无疑遭到了个别
坚硬的一瞥,但杨素秋坦
坦荡荡。在文章发表不久
,《央视新闻周刊》在4
月24日做了杨素秋的专访
,标题是《杨素秋:公共
选书人》。杨素秋在采访
中说:图书馆的灵魂是书
目,我们要把钱用在刀刃
上,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
们选择灵魂。
我说的这些关于杨素
秋的往事,正是我们阅读
她的新书《世上为什么要
有图书馆》的背景,那篇
《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
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
红的图书馆》文章正是这
部书的晓引。这部书并非
宏大叙事,但它深深吸引
了我,我读到的是一种文
化生态,读到的是在其中
生长和挣扎的精神建构。
它是一本关于“杨素秋们”
的书,一幅人文主义的肖
像。
在某种意义上说,每
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图书
馆”长大的。但在阅读杨
素秋的书稿之前,我并未
深思过“世上为什么要有
图书馆”这个问题。我们
这代人的阅读经验是从贫
瘠中生出的一点丰盈,零
散却又自由,《老山界》
《野火春风斗古城》同高
尔基的名字一起流淌在我
青年时代的记忆河流里。
“馆”这样的规模与建制显
得整齐而又庄严,与我的
青年阅读经验稍显区别。
可是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
到有的建设过程被记录下
来之后,新生与建构的力
量使阅读的光从纸面一点
一点透出,弥合了不同的
阅读经验。
“小宁,这就是咱们的
山寨。”馆的故事是从这
里开始的。杨素秋的笔法
十分细致,细致到纤毫微
末,一串串具体的数字为
我们呈现出建馆的艰辛,
从选址到装修再到选书。
她一行一行地审核出版商
送来的书单,读者则一行
一行地看到她的用心与认
真。透过她的文字,我们
可以看到在图书馆建成之
后,这些书弹跳起来,一
本接一本地随着她奔向图
书馆。在仓库与图书馆的
往返过程中,她的白色卷
毛大衣的袖口蹭得发黄,
这样的颜色不仅是爱书人
的颜色,更是图书馆内里
的情感沉淀之色。我想,
进馆阅读的读者会比我更
能切身体会到这份爱书之
心。
区图书馆没有独立楼
体,在商场地下。这是一
幅令人惊诧的画面,也是
一幅大家习以为常的现代
都市素
导语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陕西科技大学的文学副教授在西安碑林区挂职,主持碑林区的图书馆建设。时间短,人手少,且要在有限的资金下最大限度地建设好这座区图书馆。最终,她用文人的坚守甚至抗争,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
一座图书馆的建立既是一个文化事件,又是一个公共事件。讲好这个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杨素秋为图书馆选出了1万本书目。本书的最后整理了书中提到的经典图书300本左右,中外著名作家130位左右。这些书目和作者都是杨素秋挑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后记
2022年夏天,快递员
送来一只红色小方盒,摇
一摇,咯噔响。内有一枚
椭圆石头,底部磨平,篆
刻的笔画缠绕,我认不出
来,查来查去,是“愿有
一得”,又问来问去,方
知是栗主任和同事们的心
意。
我和他们分开已经有
些时日。在一起时发生的
事,曾匆忙地进入我的日
记和台账,或短或长,只
是随手习惯,并未计划成
书。后来我接到叙事邀请
,汇总零散字迹,交叉合
并主题,而这远远不够,
我还需要坐下来,回想他
们的衣着和口头禅、敲门
的节奏、拥抱的力度、筷
子上芥末的芳香。
现在我写完了这些故
事,我得仔细想想,我的
“一得”是什么。
有段时间,馆内读者
的反馈一再打破我的信息
壁垒:原来视障人群单凭
触摸无法挑选架子上的盲
文书,原来市民有可能不
知道图书馆是免费场所,
原来我们的宣传在商人眼
里是低效自嗨……我在大
脑里构建的理想模型,落
地之后都需要调整和修葺

为写这本书,我与师
友的交流也进入未至的领
域。从前,我们聚会多是
闲聊——谁会在饭局里突
然说起“植物茎秆中导水
组织面积”或者“当代精神
生活的反思、重建与再生
产”?然而这一次,我就
是要听他们讲专业领域的
事。人是熟悉的人,谈话
内容却改变了,这种感觉
比较微妙,如同一幅卷轴
缓缓展开,他们向我出示
新的部分,露出平日隐藏
的痴狂。在倾听的过程中
我欣喜甚至慑服,我对身
边的人认识得远远不够。
阅读社会学书籍,我
获知,中国行政管理中的
“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制”,
有时造成以“完成上级党
政部门下达的各种指示”
为政绩的趋势,而偏离民
众的真实需求。理想状态
应是:以“替民众办实事
办好事”为政绩,将民众
满意程度纳入评价体制。
这样一种愿望,提出
来容易,实施起来难。挂
职一年,我经手铺天盖地
的表格,深知“加分、减
分”为同事造成的驱动力
和惩戒力。我很难居高临
下地劝说他们跳出这些量
化尺度。要别人抛却现实
利益,做事完全不求回报
,那是一种苛求。
但面对我自己,我还
是想试试,知和行是否可
以朝向同一个方向。我认
同学者项飙所说,无论在
学界还是官场,要形成自
己的主体性,不要工具化
,不要变成机会主义者。
我这个临时挂职的身份比
别人受限更少,于是更有
条件改变。我开始了解等
级规则,学习软硬兼施与
迂回之术。坚持一件事,
虽然眼前有人阻拦施压,
但做成之后,陌生人的回
音带来愉悦的共振。委屈
孤单之时,读书依然有用
,古圣先贤告诉我正确的
道路为什么常常艰难,艰
难之时又为什么不能动摇

记录真相,维护公义
,就有可能遇到敌人,这
个道理我早早就明白。我
三四岁时,县级电视台的
节目里突然出现父亲鼻青
脸肿的样子,他似乎做了
一件对的事情,正在接受
记者采访。那天,是附近
的盲流扛着锄头铁锨去他
所在的学校打人,他拿着
照相机前往拍摄,遭到武
力威胁。他没有屈服,于
是被殴,照相机被砸得粉
碎。我看着荧屏上那带伤
的脸庞,为我是他的女儿
感到自豪。
“保卫书目”成功的那
天晚上,我给儿子讲:“
这段时间,我在和恶人对
抗,今天终于赢了,没有
提前跟你说,是怕你担心
。”然后我说:“我再给你
讲讲你外爷当年的故事吧
。”
我承认,我常常模仿
父亲。父亲当年喜欢陪我
读书,所以我也乐于陪孩
子读书。父亲有一本绿色
绸缎布面日记,从1987
年到1990年,记录了陪
我阅读和玩耍的细节。他
自己裁剪识字卡片,亲手
给我们做扇子、风筝、假
山、灯笼、木筏、电动小
船,却总是遭遇周围人的
不解。他写道:“孩子玩
得好才能学得好。”看到
这句,我愿再靠近他一些
,在当下教育“内卷”的疯
狂曝晒中,我要为我的孩
子撑一把伞,给一点荫凉
。如果父亲还在,这把伞
会更大吧。
在这一点上,弟弟懂
我。那天晚上十点半,《
央视新闻周刊》节目播出
采访,弟弟在朋友圈激动
地写下文字:
我出生在一个八线小
城市,儿时家里杂七杂八
的书加起来有几千本……
这归功于我早逝的父亲和
快记不清容貌的爷爷。那
时一家四口挤在一个不足
三十平方米的大开间里,
为了装书,墙上订满隔板
,床下塞满书箱……当姐
姐接到建设图书馆的任务
时,我有些艳羡。买书已
经很快乐了,用公款买书
、开书单那必将是指数级
快乐。我毫不怀疑姐姐会
把这件工作做好,就像我
毫不怀疑自己会全神贯注
通关一个3A大作……我虽
未看见姐姐认真筹建的样
子,但我想那与二三十年
前怀揣小本,旧书摊翻拣
的父亲一模一样……佛家
讲传灯,智慧的火光星星
点点,可以给崎岖之路些
许光明。可我现在不想进
行宏大的叙事,我只想说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本书在初稿之后一
共删改五次,或涉及敏感
题材,或涉及人物安全。
我的文字是否会让书中一
些善良的人遭受不必要的
麻烦,我要如何表达,才
能在还原真相和保护个体
之间找到那个不让我愧疚
的度?弟弟说:“你问心
。”
完成这场写作,我要
感谢
精彩页
初到南院门
她是我来到这个陌生环境认识的第一个人。
三十分钟之后,她换了个样子,站在桌前,双腿笔直,脚跟并拢,脚尖分开成精确的四十五度,膝盖合严,和我们初见时全然不同。
半小时前她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跟我聊天:她做了环大学产业带,汇聚我区人才;她儿子在伦敦念建筑,前途明媚欢快;她熟练地圈点出自己工作与家庭的过人之处,拧成几个成功经验传授给我——如何与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如何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怎么陪伴青春期、申请国外学校有哪些窍门……
她的淡妆、齐肩发、西服、胸针、过膝合体裙、尖头高跟鞋都足够正式,但她的身体是松弛的,靠在椅背上,肩膀稍稍倾斜,手随意垂着,笑的时候咯咯咯,连带着腰部晃一下。
随后,按照领导秘书说定的时间,九点整,一分不差,她带我下楼,敲开另一扇门。这个办公室更大,此刻她突然变得拘谨,调整脚尖位置,绷紧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她说:“书记,这是新来的挂职干部。”
“书记”是这个院子里最大的领导。她迅速凝聚体态来面对他,我低头看看我自己,两只脚随意分开着,暂时还不太习惯那么凝聚。作为陕西省第七批博士服务团的一员,我就这样走进了西安市碑林区委区政府的大院。
2020年春天,陕西省委组织部向各高校下发文件:
陕组通字[2020]41号……为进一步鼓励引导博士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就开展我省第七批博士服务团人选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我在陕西科技大学教文学和美学课程已近十年,每年收到类似的消息,逐行认真阅读却还是第一次。
我的工作是分析小说、诗歌和绘画,把内心的激荡传递给学生,在词句和理论中度过大部分时光。很难找到比这更加愉悦的职业,但我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我对于官场的想象来自小说和电视剧的构建,真实的各级政府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我要如何和老百姓们交流?这些事情我都有兴趣去体验。
往年,政府坐班制与我幼小的孩子形成矛盾,只能作罢。今年则不同,孩子大了,我可以尝试更繁忙的工作。文件附表中有个单位离我家只有两公里,而且与我专业相近。如此合适,便不必再等待,立即提交申请——拟挂职岗位: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
经过筛选,省委组织部在初秋公布名单,全省五十余名博士去往政府和国企各个岗位挂职锻炼:农业、交通、医学、航天、能源、投资、环境、金融……以及我所在的“文化和旅游体育”部门。
这个部门是什么样的,我还不清楚。我见过书记之后,组织部长找我单独谈话,他说这个局有两位副局长病休,特别缺人手,因此急需挂职干部帮助。他还说,领导班子要团结,尽量不要议论病休的同志。“组织对你充满信心,欢迎你来到我们这儿,放开手去干!”
我来到的这个大院处在市中心西南侧,离西安市标志建筑“钟楼”不过数百米。政府门口的小街叫“南院门”,西安城里类似的地名还有“北院门”“书院门”“贡院门”等。我查资料才知道,“南院门”指的是“南面的衙门”,也就是说这个院子自古就是官府。我没想到,自己偶然选岗,却进入了一座有着响当当历史的衙门。清代初期的川陕总督行署和民国时期的陕西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等都曾占驻此地。建国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共西安市委也曾在此处办公。
这个院子的风貌配得上它的历史,藤萝与松柏轻绕,银杏扑闪着绿叶。房屋大多古朴,灰色雕花配上大屋顶,像是苏联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的合体,听说是1950年代设计的。2011年,西安市委搬迁至北郊的凤城八路,把这块宝地给了碑林区委区政府,碑林区又把文旅局安排在了院子的入口处。
初到局里的第一天,我握了几十双手。走廊里的棕红木门依次打开,工作人员从办公桌旁起身,介绍自己的姓名,伸出手来。年轻人笑容浓一些松一些,年长的人笑容淡一些紧一些。有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例外,他的笑容非常谦恭、礼貌。我后来知道,他是办公室主任,姓栗。
每个人提到办公室主任都会跟我说两句话。第一句:“他可是陪过五任局长的人。”这句话是褒义,意味着他经验丰富,干这个岗位至少十几年。他一定办事妥帖,审时度势,能取得每一位新任领导的信任,不被换岗。第二句:“可惜他学历是中专,身份是工人,要不然,早提拔了。”这句话里全是惋惜。五任局长陪下来,他已经成了整个政府大院所有办公室主任的标杆,却没有上升空间。接下来的一年,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