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青评传(宁波文化研究工程历史名人研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毛海莹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苏青作为上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曾以一部《结婚十年》轰动上海文坛,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致活泼自然,擅长写身边事、家庭事、生活事,亲切细腻的小说语言和热辣深刻的议论文风,成为她的创作特色。本书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从苏青的人生起点——童年的宁波生活谈起,寻访苏青足迹,讲述苏青人生故事,分析作家堪称前卫的女性意识,从而给研究苏青作品的个性、文学特色提供一种全新的、轻松进入的视野。

内容推荐

曾以一部《结婚十年》轰动上海文坛的苏青,在上世纪40年代是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致活泼自然、亲切细腻。本书从苏青的人生起点——童年的宁波生活谈起,寻访苏青足迹,讲述苏青人生故事,分析作家堪称前卫的女性意识,从而给研究苏青作品的个性、文学特色提供一种全新的、轻松进入的视野,其中许多资料史实为作者亲自调查采访得来。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出生与成长

 一 故乡宁波

 二 家世长辈

 三 快乐童年

 四 文艺天赋

 五 宁中之秀

第二章 婚姻生活

 六 订婚

 七 中央大学学习

 八 新旧合璧的婚礼

 九 辍学生女

第三章 写作与创业

 十 处女作《生男与育女》

 十一 蜗居“孤岛”

 十二 《天地》创刊

 十三 姐妹花开

 十四 《结婚十年》面世

第四章 凄凉余生

 十五 戏曲舞台

 十六 监狱岁月

 十七 晚年

 十八 谢世

第五章 为人为文

 十九 印象记

 二十 文如其人

 二十一 家族其他成员

 二十二 她的文友

第六章 创作特色

 二十三 母性神话

 二十四 “私人化”写作

 二十五 女性主义

 二十六 都市女性文学

第七章 文学影响

 二十七 民俗观

 二十八 婚姻观

 二十九 作品语言

 三十文 学价值

 三十一 苏青研究述评

附录一 苏青生平和著述年表

附录二 苏青高中习作及履历表

附录三 苏青佚文补遗-

附录四 苏青胞妹苏红访谈录

附录五 苏青胞妹苏红文章选登

附录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故乡宁波

1914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十八,就在距离宁波市区(原鄞县县城)约五六十里的一个偏僻山乡,一个女婴呱呱坠地。那年是虎年,农历四月十八是文昌菩萨的生日,村里人都说这个女孩将来一定是个才女。孩子的出生地是她的外婆家,出生一月后母女俩就被送到一个名叫浣锦的村庄,那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家。浣锦村是一个幽静的古村,因为村口有一座石桥日浣锦桥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冯家村”。“鸾凤和鸣,有凤来仪”,颇有文化涵养的长辈给襁褓中的女婴取名为冯和仪,她就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上与张爱玲齐名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青。

婴儿时期的苏青就不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一引就哭,一逗就笑,这种天生顽劣的性格使童年的她沾染上了乡野粗俗之气,而童年的生活对苏青日后性格的塑造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青的成长轨迹及后来的性格形成不但留有童年生活的印迹,也与她生活的城市不无关系。宁波是浙东到上海的门户,浙东的鱼、盐、丝、茶、皮革和上海的洋货对流,给了宁波的商家以兴起的机会。一百多年来,宁波人就有了这么一种新兴的市民气象,热辣、实利、不陈腐,却也缺少些回味。苏青虽然生长在一个破落的缙绅之家,却也是属于这新兴的市民群体的,现实、干净、爽利。和苏青说过话的人都说,那真是个喜欢说话的女人啊,脆崩崩的,语气连珠炮般快捷,听她说话你会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意,不阴暗,也不特别明亮,就是平平实实的那种快乐。成年后的苏青长的模样也是同样的结实利落:顶真的鼻子,无可挑剔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种男孩的俊俏,面部的线条虽不硬而有一种硬的感觉。好友张爱玲这样形容她的脸:“像从前大户人家有喜事,蒸出的馒头上点了胭脂。”从孩提时天生顽劣的苏青到成年后干脆利落的苏青,宁波的城市风气可谓给她的性格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苏青一家从祖辈到父辈一直居住在浣锦村(即现在的冯家村)。冯家村位于宁波市区西南方向距市中心约十公里处,现隶属于鄞州区石碶街道。改革开放以后,冯家村也同其他新农村一样建了不少新居厂房,但令人欣慰的是,现代化的气息并没有掩盖其淳朴的农村风貌,尤其是原浣锦村所在的那个自然村落。以前冯家村居住的大多数是冯姓村民,从苏青的祖父冯丙然到苏青的父亲冯松雨再到苏青自己(原名冯和仪)、弟弟冯和侃及妹妹冯和侠,一代又一代的冯姓延续着大家族的兴旺与发达。如今的冯家村由于受整体城市开放及乡村人口流动的因素影响,已不再是冯姓一统天下的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族姓、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交融与汇集,这给冯家村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然而,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当年村口小河里那甘甜清纯的河水养育了浣锦村几代老老少少,曲曲弯弯的河道和那座石头筑成的浣锦桥给苏青的童年增添了无比的欢笑。这里有剃头司务阿三的身影,有撑航船的正才公公的吆喝,也有祖父母亲切和蔼的笑容,长工毛伙可憨又可笑的样子……他们都在童年苏青的大脑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于日后苏青在文章中回忆家乡时如此写道:“我是生长在宁波城西有一个叫做浣锦乡的地方,其名称的来历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门不远处,有一石桥日浣锦桥,在幼小的时候,我常常随着祖父到桥边去,桥边石栏上坐着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都在悠闲地谈天。桥的旁边有一家剃头店,房子是我家产业,剃头司务名叫阿三,他见了祖父可恭敬,连忙端了张大木椅来叫他在店门前坐下,于是桥边的人都站起来了,问候我祖父,把一切里巷见闻都告诉他听,征求他意见,听取他的判断。他默默地捻着须,眼望着天空,天空是蔚蓝的,薄薄铺些白云。我眼不转睛地看着我祖父,只听见祖父沉着而和蔼地在答复他们了。他的声音是这样低缓,态度安详到万分,大家都屏住气息,整个的浣锦桥上都鸦雀无声。”  现在的浣锦桥虽然没有当年青苔斑驳的石板桥的古朴风貌,但它却依然平静地横卧在村口那条小河上,依然忍辱负重地日复一日地为村民们服务着。几度风雨,历经沧桑,“浣锦桥”三个红漆繁体大字还是那么清晰地映人行人的眼帘,旁边还依稀可见“一九九二年”几个小字,这座十几年前修复过的水泥桥就像一位稳健的老人在静静地目睹着浣锦村多年来发生的一切。浣锦桥东西走向,一侧桥墩上还清楚地刻着“最大十吨”的字样,或许是哪个等闲之辈无意间刻的,但却分明见出村民们对浣锦桥的深厚之情,他们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古桥残损甚至倒塌的情形。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往日休憩闲聊之地的浣锦桥一度也被一些小商小贩们“占领”为经商的风水宝地。如今,浣锦桥的两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子,有卖甘蔗的,有卖糕点的,有卖小商品的,加之桥西一侧的小型的农贸市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些匆匆过往的行人或许不会想到,七八十年前浣锦桥上人们聚会谈天一副悠闲惬意的样子。夏虫唧唧,秋虫呢哝的夜晚,小苏青拉着祖父母的衣角到浣锦桥上去乘凉,倚着桥栏,抬头望着星空,耳里听着蝉鸣虫叫,有时嘴里还嚼着炒得喷香的蚕豆,祖孙怡然自得。她还时常伏在桥栏上俯瞰这河里的淙淙流水,小河两岸杂草丛生,葱茏的绿色中不时有蚱蜢在蹦跳着,此时小苏青的心早已随着这小东西远去了。祖父与桥边石栏上坐着的各式各样的人,剃头司务阿三,以及有时在桥下划过的乌篷船,在桥上跑过的大黄狗……无一不活跃在小苏青的眼前。正是家乡浣锦桥的一物一景和童年美好纯真的回忆激发了她成年后创作的灵感,《浣锦集》里的许多篇目就是苏青怀恋童年美好时光的真情的自然流露。

浣锦桥桥西约两百米处就是苏青的老家。尽管年代久远,墙面上还有许多水泥白灰修补过后的痕迹,但仍可见出灰砖青瓦的墙体、饱经风霜的门楣以及后墙上的几个小方窗户,高大的墙身似乎在向后人诉说其曾经辉煌一度的历史。在这高深的楼院中,曾经住过苏青的祖父母、父母及苏青本人和兄妹们。在这记录着历史风雨的二层楼房里,苏青领略了祖父母的言传身教,目睹了父母有敬无爱的婚姻,也深切地感受了兄妹间情同手足的亲情。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因,如今冯家村的苏青故居也一度被卷入“被保与被拆”的争议中。海内外“苏青迷”们及苏青的亲属纷纷加入保护故居韵行列,身为冯家后人的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芳敏女士于2009年11月26日在台湾《中国时报》副刊撰写了《苏青阿姨和冯家》一文,文中回忆了她的母亲冯锦湘与苏青小时候的交往以及苏青故居金房、玉房的由来。数百年前,浙江慈溪县冯家两位兄弟迁徙至鄞县后仓(现宁波鄞州区石碘街道冯家村),哥哥是金房的祖先,弟弟是玉房的祖先。金房建筑群谚语云“大小顾墙门(大房和最小的七房在大墙门内第一进),二六后边鹿(鹿,居也;二、六房第二进),三五两边分(三、五房住两边厢房),轧出四房外边鹿”。大与七、二与六、三与五房建筑两两成双,惟四房无所配对,独立在金房之外、玉房之旁。苏青是冯家金房的四房,所以苏青真正生活过的地方应是在金房之外、玉房之旁的几问房子。据徐女士回忆,金房有共同经营的“义庄”,并以“义庄”千把亩田地收入做经费创办了“敦本小学”。金房关心国计民生、教育,对女性较少拘束,这种沿袭下来的自由开明的家风有助于孕育出冯家著名的女性作家苏青。

对于苏青的家乡及出生地,学界无可争议,但有关苏青的生年,学界曾有过不同的声音。为了验证“1914年之说”,笔者曾去过宁波档案馆查证。在一张“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的苏青的个人履历表上,清楚地记载着苏青“入学年龄:十六岁”, “入学年月:十九年九月”。“十九年九月”应为“民国十九年九月”,即1930年9月,该年苏青16岁,由此可推断出苏青的出生年份应为1914年。此外,从笔者发现的《四中季刊》上苏青撰写的《享乐主义》一文的落款“二十年十一月十九晚脱稿于四中”字样中也可旁证“1914年之说”。后来,看到那篇由苏青胞妹苏红撰写的回忆文章《才女苏青的如烟往事》,使笔者再次否定了学界曾有过的“1917年和1913年之说”,而认定苏青的出生年份应为“1914年”。

P3-6

序言

我认识毛海莹是因她研究海派。研究海派的人不能都认识,还因为她是戴光中的学生。戴光中不但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是“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所”的所长。这让外地的北方人听起来会摸不着头脑,觉得一个“帮”字与“青红帮”、“四人帮”很容易联系起来,不够雅驯。但事实上,这个“帮”字原无褒贬之分,“宁波帮”不过是商帮、行帮的一个名称而已。且扩大了,还可以指称一切出生于宁波、以宁波为籍贯的人,也无优劣之分。如果鲁迅在与其论敌的驳难中都不避自己的“浙籍”身份的话(见他的《我的“籍”和“系”》),那么我辈也无须掩盖戴光中、毛海莹、吴福辉均属“宁波籍”这一事实。而当下要论及的文人苏青,正是个标准的老宁波。

苏青这个作家一生总共“红”了一次,那就是20世纪40年代她写出《结婚十年》的时候。这本小说几年里就印了18版,让她大大风光了一番,以致现今还是因为这本书才有要谈她论她,并给她写传记的必要。但除此以外,她命运多舛,悲惨薄命。先是婚姻不幸起于只会生女孩子,等到生了三位千金后终于生出男孩子,也就过了半辈子该和自己的男人离婚了。接着是因为与胡风集团的贾植芳先生通了一封与胡风没有什么牵涉的信,于是锒铛入狱,种下了下半辈子被“株连”的命运。中国是一个“株连”文化特别发达的国度,当“株连”打着“除恶务尽”的古训,或者是打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无产阶级历史经验的牌子,那就越发地横行无忌。苏青就撞上了,真的是生不逢时。

现在有人给这个仅仅“得势”了一次,却前后都是生不逢时的文人写下了评传。是忧?是喜?是毁?是誉?都任凭后人去检验。这毕竟是苏青的第一本完整的传记,总是有它的意义存在。写法上是有传有评、先传后评、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虽然不能说有多少创新,但也如传主的宁波人性格,实实在在的。这里有对苏青生平材料的独立钩沉、调查、梳理,有对苏青其人看法上的个人体会。一个还不能说是重量级的研究对象(重与不重主要从文学史的地位上言说,与人格、财富、出身贵贱无关)与现在所能达到的研究成果,自不必一定构成因果律,但相互间的激励或限制总会隐隐约约地显示着。我们已经觉得十分可喜了。

从学术上讲,本传对苏青这个海派作家的理解,是有所推进的。其一,是突出了苏青女性作家的身份。这并不是一句废话。现代文学自清末、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不绝于缕,女性作家虽似都有女性角度,但每每千差万别。萧红作品的回忆者的强势性质几乎压倒了潜在的女性性质;冰心的写作姿态在她结婚前就已经是母性大于妻性;丁玲刻画莎菲女士的时候是一种融人“自我”的女性叙事,张爱玲写曹七巧却只具“他我”(算是我创造的词汇)的女性立场,等等。以上种种都不难发现。而本书提出苏青的“母性世界”、“母亲神话”失落的论题,把她与新时期个人经历写作、欲望身体写作的女作家联系起来,道出了一脉传统,认为是现代的独立生存第一、优美生存第一的女性文学,是对男权社会颠覆性强烈的女性文学,是有道理的。我自己也写过几篇苏青的文字,觉得毛海莹有较鲜明的女性视野。她在“私人化写作”的背景下,找到了苏青这个婚姻不幸的独立职业女性身份的所在,这是一眼就能捕捉得到的。

其二,是对苏青市民性的深入剖析。这点本书做得异常全面,从苏青的生平、入世经历、性格形成,到决定她作品特色的世俗题材、语言文字个性、平实审美风格等,各处都论及,无一遗漏。苏青文学的现代市民的“日常性”,被牢牢锁定。她之所写无非是“婚姻家庭”、“饮食男女”。这有突出的“物质”一面,但在“心理”层面上,又有美化世俗的精神内容。这些以往被我们看做是“小市民”的东西,被一律打人冷宫的历史杂碎,有一天突然发现也可以构成历史分分秒秒的础石材料。市民的引入,让现代大众文化(文学)的面目分外清晰,它的前瞻性和媚俗性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本书作者尤其还用一整章节,来阐述苏青市民性的风俗、民俗内涵。所论的物质民俗、心理民俗、地域民俗、历史民俗,虽然不一定有多么透彻,但却是研究现代市民社会、现代市井,阐发苏青的重要侧面。

其三,从前到后,强调苏青是宁波籍海派作家,在海派阵容内部点明她的特殊。对于宁波家乡的勘察,是本传的一个特色。这并非仅是叙述苏青童年的需要。“乡”的根性,宁波城西浣锦村融进了祖父母的笑容、剃头司务和撑船公公的声音的家乡,那个青苔斑驳的浣锦桥影又融进了她所有的文字,是为苏青的生活之源。苏青与我父亲同龄,属虎,记得在父亲生前我复印了苏青的散文《谈宁波人的吃》给他老人家读,同样生于宁波也同样在上海成长的父亲是如何发出会心的微笑啊。父亲的善良永远存有宁波人的淳朴。苏青的作品好像就是我自小熟悉的操宁波话住在沪滨南市、虹口一带的亲友的大会聚。我能从苏青文字中体味宁波籍上海人的充满乡气的都市味:倔强、热辣、实利、不陈腐,兢兢业业,比滑头的上海人诚实(当然也有诚实的上海人),欠灵活,却也缺少回味。宁波人偏咸的饮食口味绝不仅仅影响上海的菜式,而是像苏北苏南皖南江南人都会作用于“上海人”的人格构成一样,渗透到海派作家的文格中去。在中国,没有纯粹的都市作家。“新感觉派”里面施蛰存比刘呐鸥、穆时英多乡村性,因施蛰存始终没有脱离松江县的根,不然写不出《春阳》、《鸥》这样的作品。在海派当中,苏青的乡根比施蛰存还长。当然,在长期的上海生活习性的作用下,无论是苏青还是施蛰存又多了一份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有的新兴的气象,在现代工商业影响下的新兴的都会品质。这两方面的合成,可区别出海派与其他作家的不同。

如果不从学术角度来看本传,一个普通读者所要求的苏青传记,应当是色彩斑斓的,好读好看的。本书叙述亲切,论述通俗,一定程度上已经照顾到此点,但相信连作者也会承认,这还不是大众传记性的读物。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现代作家的资料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加上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偏见的掩盖,收集调查变成了一项繁剧的工作,恐怕任何作家的传记也无法一次性将材料聚拢。我们看坊间女作家张爱玲、林徽因的传记之多,而互相重复,资料稀薄如同缺氧,便知道这绝不是一种传记的缺失。好了,现在终于有了这个宁波上海人苏青的传记了,我们应当知足。在知足后再生起一点期望,希望见到其他呈空白状态的海派作家传记的诞生。这不应当是个奢望吧!

2010年8月27日于小石斋

后记

这部《苏青评传》是我近十年来对于苏青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可以说,她记录了我这些年来思想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历程,十年磨一剑,学术的艰辛和乐趣自在其中。

评传从苏青的生平到创作共分七卷,三十一个章节,夹叙夹议,有褒有贬,较为客观公正地评述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著名女作家苏青的文学人生和文学创作。我对苏青的感情由来已久,但为了让读者了解一个更加客观真实的苏青,我在写作中力避感情色彩的渲染,而以更为冷静理性的笔调去评述苏青一生的是非得失。评传的前半部分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作为女人的苏青和作为作家的苏青那坎坷崎岖而又不同寻常的一生;后半部分以评论为主,注重提炼论述苏青的为人为文、创作特色及文学影响等。叙述和评论水乳交融,这也是我在撰写整个评传过程中较为注重的一点。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然,我在苏青研究之路上与同仁、读者分享的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评传的撰写让我更懂得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的真谛。为此,我要感谢所有苏青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是你们让我产生更多的灵感与思想,让我得以在学术的乐园里游刃有余。

我还要特别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师长们,没有他们的默默支持与关怀,评传也不可能如此顺利诞生。特别是在评传写作及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得到了吴福辉先生、戴光中先生的亲自指点;我的博士、硕士导师陈勤建先生、殷国明先生也给予了莫大的关怀。同时对接受我采访的冯和侠、周允中两位老师也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宁波市社科院领导的关心及审稿专家南志刚先生提出的具体建议,感谢宁波大学社科处领导及我所在学院领导同事的帮助;更要感谢家人对我写作的支持,特别是我的爱人和公婆在我外出求学的日子里悉心地教育照顾孩子,并承担了烦琐的家务,使我得以更安心地做学问。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宫京蕾老师的辛勤工作。最后,我要把此书奉献给辛勤养育我的父母,在人生的每一步上都深深地印刻着他们的教诲与关爱!

毛海莹

2009年秋初稿于华东师大丽娃河畔博士生楼

2010年仲夏定稿于宁波清泉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