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
分类
作者 (澳)约翰·皮尔格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历来调查报导的扛鼎之作,表彰几位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时值今日,新闻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攻击,本书的问世意义格外重大。本书选录篇章依写作年代编排,类型涵盖新闻报导与专论、电视节目底稿与专书节录,每一篇作品都深入官方缄默之墙的后方,披露令人坐立难安的重大真相。

内容推荐

在过去几十年中,“新闻调查”逐渐被用于专指那些敢于揭露不公、恶行,特别是揭露滥用权力的报道。如今新闻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非议,赞美这些新闻调查中的上乘佳作和这一技艺的最出色实践者,此其时也。

这本选集选入的报道有文章、有电视节目底稿、也有书本的节选,每篇都深入到官方沉默伪装的背后,揭示出令人不安的重大真相。在这些人中,有著名的丑闻记者:也有勇敢的目击证人:还有特立独行的侠客。

全书涵盖了过去50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丑闻和抗争,从1945年被解放的纳粹达豪集中营,到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后的血腥杀戮。期间还见证了越南、柬埔寨、东帝汶和巴勒斯坦等地人民所遭受的不公不义。

约翰·皮尔格为每一篇报道都作了导读,并佐以针对报道作者的个人见解,且为这本选集写了一篇激昂的序言,认为本书所赞赏的这种新闻调查理念正面临某些势力的颠覆威胁,这些势力正是新闻调查本应反对的敌人。

综观全书,它通过现代最顶尖记者的报道铺陈出这个时代一部非凡的“秘史”。

目录

序:真相与救赎之道(陈保平)

译者序(牟磊)

致谢

文本说明

序(约翰·皮尔格)

玛莎·盖尔霍恩

 达豪(1945年)

威尔弗雷德·伯切特

 原子瘟疫(1945年)

爱德华·默罗

 麦卡锡主义的威胁(1947年-1954年)

杰茜卡·米特福德

 美国式死亡(1963年)

西摩·赫什

 美来屠杀案(1970年)

约翰·皮尔格

 零年(1979年)

京特·瓦尔拉夫

 人下人(1985年)

布莱恩·图希玛丽安·威尔金森

 帝汶文件(1987年)

马克斯·迪普雷雅克·波夫

 种族隔离行刑队揭秘(1988年~1994年)

保罗·富特

 洛克比空难真相的大骗局(1989年~2001年)

罗伯特·菲斯克

 恐怖分子(1990年2001年)

索马斯·米尔恩

 打击矿工的秘密战争(1994年)

阿米拉·哈斯

 重围之下(1996年)

菲利普·奈特利

 沙利度胺丑闻:我们错在哪里(1997年)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车臣:肮脏的战争(1999年~2002年)

琳达·梅尔文

 被欺骗的人民(2000年)

格雷格·帕拉斯特

 总统职位是怎样被偷走的(2000年~2001年)

马克·柯蒂斯

 百万人大屠杀的帮凶(2003年)

约翰·皮尔格

 报道伊拉克的真相(1998年~2004年)

费莉西蒂·阿巴思诺特

 伊拉克:无休止的战争(1998年~1999年)

乔伊·戈登

 冷酷的战争: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经济制裁(2002年)

理查德·诺顿一泰勒

 捏造的借口(2002年一2003年)

罗伯特·菲斯克

 伊拉克血腥死亡中的又一天(2003年)

乔·怀尔丁

 见证费卢杰(2004年)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回顾起在这所医院的所见所闻,这位医生语气异常冷静。他目睹德国人施暴,却无力阻止。囚犯们说起话来也和他一样——平静,带着一抹古怪的微笑,好像感到抱歉,不该对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中、难以理解达豪的人谈论这么可怕的事情。

“德国人在这里进行了一些特殊实验。”医生说,“他们想知道飞行员在不携带氧气的状态下能生存多久、飞多高。于是他们将一辆汽车密封起来,把囚犯放进去,抽光其中的氧气。人死得很快,没有超过15分钟,但死得很惨。他们在这场实验中杀的人还不算多的——800人左右。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在不携带氧气的情况下,人最多飞到3.6万英尺高。”

“他们选谁来做这样的实验呢?”我问道。

“任意囚犯,只要健康。”他回答,“他们专挑最强壮的那些人。当然,死亡率是百分之百的。”

“很有意思,对不对?”另一位波兰医生说。

我们的目光没有相交。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感受,除了感到强烈的愤怒,我感到羞耻。我为人类感到羞耻。

“还有一种实验和水有关。”第一位医生又说道,“这是为了看看飞机被击落人海一一比如英吉利海峡——之后,飞行员能在水中生存多久。为搞清楚这点,德国医生让囚犯站在大水桶中,桶里的水漫到他们的脖子那儿。最终他们发现,在零下8度的水里,人类能对抗两个半小时。这项实验死了600个人。有时候一名囚犯要遭三次罪,因为他一开始就昏厥过去,所以要把他救活,几天以后再接受实验。”

“他们难道不会尖叫吗?不会求救吗?”

这个问题让他露出了微笑。“在这个地方,尖叫或者求救没有任何用处。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起作用。”

这时,波兰医生的一个同事进屋了,他知道有关疟疾实验的事情。德军热带医学研究主任将达豪作为实验基地,试图找到方法让德军对疟疾免疫。他让1.1万名囚犯感染第三期疟疾病毒。而真正由疟疾导致的死亡率并不高,只是这些囚犯因发烧而变得身体虚弱,更容易饿死。然而却有过一天之内三个人因服用匹拉米洞过量而死的事发生,当时德国人不知何故正在用这种药物做实验。自始至终,疟疾免疫药都没有找到。

穿过大厅进入手术室,波兰医生拿出病历记录,查看纳粹党卫队医生的手术资料。他们做过阉割和绝育手术,囚犯被迫在事前签署一份协议,表示他们自愿“自我毁灭”。犹太人和吉卜赛人必须被阉割;而任何外国奴工只要与德国女子发生性关系,就必须接受绝育手术。德国女子则被送到其他集中营。

波兰外科医生口中现在只剩上排的4颗门牙,其他牙齿都在某一天被一个守卫敲掉了,原因是那天守卫恰好想敲人的牙齿玩玩。这样的行为无论是对医生本人,还是对其他人来说,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没有什么野蛮行为是他们没见过的。有组织的残忍在这个集中营里已经进行了12年,他们对此早已习惯。

医生还提到了另一项实验,说那真是最残忍的一个,而且毫无用处。这次轮到波兰牧师当“豚鼠”(达豪囚禁过2000多个牧师,活下来的只有1000个)。德国医生将链球菌注射人囚犯的大腿肌肉和骨骼之间,引发大面积的脓肿,并伴随高烧和剧痛。波兰医生说光他知道的病例就有100多个,实际数字应该远不止这些。他手中的记录有31例死亡,病人都在经受了两三个月无休无止的痛楚后才死去,临死前还要再动几次手术。这些手术是进一步的实验,为了看看垂死之人是否能被救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也有一些囚犯完全康复了,因为他们有幸接受了早被证明有效的药物治疗。但也有一些人落下终生残疾,如今只能一瘸一拐地在集中营里走动。

到此时,我再也听不下去了,于是我的向导(一位德国社会党人士,在达豪被囚禁了10年半)带我穿过营区,来到监狱。在达豪,如果你想远离某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近另一种恐惧。监狱是一座长方形建筑,很干净,里面有一间问白色的小牢房。关押在这里的人被称为“NN”(“NN”是德语“Nacht”和“Nebel”的缩写,意思是“夜晚”和“迷雾”),用不怎么浪漫的话解释,就是说关押在这些牢房里的人一个活人也见不到,不能跟任何人说话,从来见不到阳光和新鲜空气。他们被单独拘禁,每天仅靠“水汤”和一片面包存活——集中营的“减肥食谱”。他们自然有发疯的危险,然而在多年的沉默中,没有人知道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美国人是星期天进入达豪的,之前的那个星期五,党卫队将8000人从这里送上了最后一班死亡列车,其中就包括单独监禁的这些囚犯。他们从此音讯全无。如今,在这座干净、空荡荡的监狱里,一个女人仍然不肯离开牢房,她一直在用可怖的单一音调尖叫,偶尔沉默一会儿,再继续尖叫。就在这几天,她疯了,我们来得太晚了。

在达豪,如果发现一个囚犯口袋里私藏香烟屁股,他将领教25至50下皮鞭抽打。如果党卫队经过时,囚犯没有在6英尺之外的地方立正、脱帽致敬,他将被双手反绑,用钩子钩住,在墙上吊挂一个小时。如果囚犯有其他小动作惹恼了看守,他将被塞到一只盒子里。盒子的大小和电话亭差不多,由于结构牢固,一个人单独在里面就无法坐下、跪下,更不用说躺下,而四个人塞在一只盒子里的情况很常见。他们将在里面站上三天三夜,没有食物和水,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卫生设备。惩罚结束后,他们将回到一天16个小时的苦役中,食谱仍然是“水汤”和一片灰泥般的面包。P6-7

序言

序:真相与救赎之道

陈保平

如果不是在有阳光的早晨,要持续读这本约翰·皮尔格编的《别对我撒谎》,心情是沉重和压抑的。人们面对真相并不容易。但当你读完这23篇报道,内心如果不涌起一点激情,我们对人的良知便会产生怀疑。我相信,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对书中那些记者由衷地敬佩,可以说,他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影响了世界进程。他们的荣耀一点不亚于诺贝尔获奖者。

从达豪死亡集中营到麦卡锡主义的威胁,从揭发南非种族隔离政权行刑队到洛克比空难真相的揭示,从卢旺达大屠杀中西方世界的角色到对德国外籍劳工悲惨生活的展示,一直到师出无名的伊拉克战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记者对历史的呈现和尊重,而且在这呈现和尊重的过程中,看到了人性最美丽、最优秀的一面。与此同时,我们对近一个世纪来,西方世界发达繁荣背后的虚伪与残忍有了更深的认识。《别对我撒谎》的书名,隐含着尖锐地责问:“谁对我说谎?”“为什么要对我说谎?”这种责问让我们思考的深度不止是说谎者本身。

约翰·皮格尔这本书的另一个启示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把自身的疲软与褪色推到了科技身上,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新闻的核心价值是真相,而真相主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和准确的数字来证明的。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通过男女记者(有学者说,近年来全球女记者的表现已让人对女性新闻工作者刮目相看)深入虎穴,才写出了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从而改变了世人对事件的看法,改变了事件的走向,这些都不是科技本身能做到的。即使有一天,网络作为媒介取代了传统媒体,记者的正义感、勇气、思想、采访技巧、文字表达能力仍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资源,离开了人的网络并不会告诉人们真相,而公众追求公正平等和真相的普遍意志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违背的。所以,在资讯泛滥、浅层信息遮蔽真相的当下,新闻调查报道应该成为新闻院校和记者培训的重要内容,只有具备采写新闻调查报道的能力,才称得上是优秀记者。

九十年前,韦伯(Max weber)在对德国大学生演讲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记者每天或者每周都必须随‘市场’的需求,对任何一件事、对生活中任何可以想象到的问题迅速(回应)……这是会有不堪卒睹的后果的,因此,许多新闻工作者到头来在人性方面完全失败,丧失一切价值也就不足为异。”韦伯接着还说,面对影响力的旁落、社会地位的尴尬与工作情境的不堪,“值得吃惊的,是在这样情况下,这个阶层中居然还有许多可贵的、道地的人存在……这条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走的,性格薄弱的人,绝对不能走这条路,特别是那些只有在安定的地位才能维持心灵平衡的人。”(钱永祥译文)韦伯虽是一位西方哲学家,但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救赎之道不乏精辟之见,也印证了本书许多作者作为可贵的、道地的人的存在。只是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新闻观相比,他把这份救赎完全寄托于记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揭示真相是改变历史的前提,但改变历史仅仅靠记者呈现真相是不够的。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几乎预告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自由、公允、公正神话的破产。”

——甘阳

“在任何时代歌舞升平的背后,总会有人不那么合时宜的寻找真相,然而正是在这种朝圣般的追求里,人类得以缓慢的进步,也只有在这种追求中,记者,才是一个可敬的名词!”

——白岩松

“事过境迁,老去的新闻调查本来没有重读的价值,但这本集子却可一读再读,因为它不只代表了数十年来西方调查报道的最高水平,更活生生地体现了身为知识分子的记者所该具有的一切美德:细致、耐心、坚毅、勇敢,以及永远同情弱者的人道精神,与探问到底的怀疑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对某些西方主流神话提出了最强烈的挑战,而做出这种挑战的,恰恰就是这些西方的记者;其启示不言而喻。”

——粱文道

“这是一本对‘真相’救赎的书……相信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对书中那些记者由衷地敬佩,可以说,他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影响了世界进程。他们的荣耀一点不亚于诺贝尔获奖者。”

——陈保平

“对于不是新闻人的那些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同样有趣。事实上,这些新闻报道的个案,不少都已经是好莱坞大片的绝佳题材。”

——阁丘露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