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湾少数民族--赛夏/台湾原住民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晔//陈海舟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97 第一章 族群起源与变迁历史/7 第一节 族群起源/9 第二节 与其他族群的关系/14 第三节 族群分类与分布/16 第四节 现代变迁/21 第二章 社会制度与组织结构/23 第一节 社会组织/25 第二节 人际往来/28 第三节 财产/30 第四节 法律/32 第五节 氏族与姓氏/34 第三章 作战方式与抗争事件/43 第一节 作战方式/45 第二节 抗争事件/47 第四章 信仰与祭仪/51 第一节 宗教信仰/53 第二节 岁时祭仪/56 第五章 巴斯达隘矮灵祭典/67 第一节 祭典的由来/69 第二节 祭典的内容/72 第三节 矮灵祭典歌舞/88 第四节 矮灵祭禁忌/101 第五节 开放观光对祭典的影响/105 第六章 生活饮食/107 第一节 经济生产/109 第二节 农特产品/112 第三节 饮食/115 第四节 住宅/119 第五节 服饰/122 第六节 手工艺/134 第七节 身体装饰/137 第八节 歌舞/140 第七章 风俗习惯/147 第一节 生育礼俗/149 第二节 婚姻礼俗/153 第三节 丧葬礼俗/159 第八章 神话传说/161 第一节 农耕起源说/163 第二节 达候斯家族/164 第三节 海衣龙女/165 第四节 鸢的祖先/168 第五节 懒女孩变鸢鸟/169 第六节 人与山猪/171 第七节 啃骨头的狗儿/172 第八节 少女与鹿/173 第九节 老鹰的祖先/175 第十节 忍辱负重的雷神/177 第十一节 达印与老樟树/179 第十二节 仁慈的吾茂/182 第十三节 穿山甲/184 第十四节 人变猴子/185 第十五节 巴巴拉燕/186 第十六节 索罗与螃蟹/187 第九章 旅游与观光/189 第一节 新竹县五峰乡/191 第二节 苗栗县南庄乡/193 附录:赛夏人语言/201 主要参考资料/205 试读章节 关于赛夏人的祖先来源,有几种说法,因为年代久远,已不易考证。下面是几种说法的传说。 一是来源于台湾大霸尖山。大霸尖山是赛夏人的发源圣地,这是比较主流的说法,所以至今大霸尖山仍被赛夏人视为祖山。大霸尖山高度为3492米,与中央尖山、达芬尖山合称“台湾三尖”,是“台湾十二风景名胜”之一。据传洪水时期,赛夏人不得不离开大霸尖山,他们南下到达阿里山附近,再沿着海边到达竹南、后笼一带居住,接着再往山里走,竹北、北埔都曾经居住过。大约在距今260年前,也就是在清代中期左右,赛夏人到达目前定居的苗栗县南庄乡以及新竹县的五峰乡。 依据文献记载,居住在新竹县五峰乡的泰雅人与赛夏人、尖石乡的泰雅人、苗朵县泰安乡的泰雅人,都奉大霸尖山为祖先发祥地。赛夏人对大霸尖山非常尊敬,大霸尖山上有一男一女两尊石像,赛夏人认为这两尊石像就是赛夏人的始祖。关于这两尊石像,还有个传说故事。 大霸尖山上,这两尊石头长成的人像,一男一女,男为赛夏人的始祖,女的就是他的太太。他们一高一矮。人们到大霸尖山打猎时,不能对这两尊石像讲坏话。如果出言不逊,就会被一阵突然掀起的风暴吹走,有时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有一次,四个泰雅人到大霸尖山去打猎,他们也听说不能对这两尊石像说坏话的事。但其中有三个人不相信,他们走到距石像1000米的地方,那三个不信的人指着石像说:“我们如果用箭来射这两块石头,它也会倒下去的。”然后他们当着石像的面,自己就开始吃带去的米糕,而将包米糕的叶子取下来,包起泥土送给这两块石头吃。 当他们吃完米糕,刚起身走不到两步,石像近处就突然起了一阵狂风,将三个不信者,吹得很高很高,一下子就看不见了。另外一个也被吹进山洞里面,一只眼睛也瞎了。他从山洞里摸出来,赶忙往回跑,直到晚上才回到家里。 一回到家,他父亲问他同去的另外三个人,怎么没有回来,为什么左边的眼睛成这样子。他将刚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次日,那三个不信者的兄弟们集合起来要到大霸尖山去报仇。这些报仇者在途中就被风雨阻挡了去路。刚在犹豫之际,老人们追上了,劝阻他们别再盲闯,要这些报仇者回来。 老人们对年轻人说道:“你们以后到石像的地方打猎,不要讲坏话触犯它们,所带的饭包要分一些给它们吃,如果打猎猎获了山肉,也要送一些给它们,千万不可乱来,以免发生同样的事。”“以后到该地打猎,不能讲日本话、泰雅话、客家话,一定要讲赛夏话,因为他们是赛夏人的始祖。” 二是来源于中国大陆。赛夏人来自中国大陆云贵高原某地及广东一带,以农业为生。后来他们乘舟飘海登台,居住在现宜兰县某地。但不久便与当地居民发生激战,死伤惨重,不得不再度迁移到现在的新竹、南寮一带,以后又逐渐向湖口、新丰、竹北、新埔及关西马武督以北移居。当时因受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生活无依,大家均苦不堪言,后来有不少人建议再往他处搬迁。此时,大家意见不一,结果分成了两路:一路往苗栗、公馆、三义、南座移动,成为现在南庄乡的南赛夏人。另一部分往新竹、关西(马武督)、湖口、新埔、竹柬(番仔社)、北埔(大坪、内坪)移动,成为现在的北赛夏人。 三是来源于平埔族群道卡斯族群支系。一些文献记载,赛夏人是在唐代贞观年间,由马来人浮筏漂至台湾西部,由道卡斯族群支系所演变而来。道卡斯族群自北南下者为蒙古系,自南北上者为马来系。马来人到了台湾后居住于台湾各处平地,故称平埔族群。接近苗栗的平地有中港、后龙、通霄、苑里、大甲等,当年都是平埔族群道卡斯族群居住地,而新竹的赛夏人是从中港、后龙迁移而来,因此赛夏人被推想为道卡斯族群支系。 赛夏人流传下来了许多创世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赛夏人的历史起源观。这些神话传说大多反映的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为了延续人类的生命而不得不截人肉化人的感人故事。截人肉化人的故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神来截人肉化人;另一种是由人自己来截人肉化人。 由神截人肉化人的传说故事主要讲的是,在很早以前,神创造出一批人来,他们生活在台湾的崇山峻岭中,非常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突然刮起了台风,倾盆的暴雨下个不停,山洪夹着巨石和泥沙呼啸而下,河里的水一尺尺上涨,一场可怕的洪水顷刻间就冲到了人们居住的部落里来。人们惊慌失措,母亲顾不了孩子,丈夫丢失了妻子。洪水如狂风横扫落叶,刮走了所有的房屋、树木,也把部落里的人们冲得无影无踪。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部落中正好有个男人在织机旁,他匆忙抓住织机的经线筒。洪水像猛兽般地将他卷走了。这个男人双手紧紧抓住经线筒,随波逐流,昏昏沉沉地被冲到了西士比亚山上。后来,雨势逐渐变小,洪水也慢慢地退到河谷,这幸运的男子才死里逃生,无力地躺在山顶上。 此时突然电闪雷鸣,山顶上出现一位高耸入云的神,即西士比亚山神,他满怀忧愁地望着山脚水面上漂浮着的零碎的树枝和人们的尸骸,难过地低下了头。难道说由神所创造的人类就这样灭绝了吗? 西士比亚山神突然瞥见了脚下躺着的那位脸色苍白的幸运男子,重造人类的希望立刻涌上心头。他抓起这个男子,把他撕碎,全部吞入口中。随后口念咒文,把口中的碎肉都吐到了海里。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发生了,这些碎肉全部变成了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他们游到岸边安营扎寨,成了赛夏人的祖先。赛夏的名称是神赋予的,赛夏人以此为自豪。 由人自己截人肉化人的传说故事是,有一对兄妹,他们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小孩。但是他们觉得世界上人类太少了,人类的生命不能得到延续。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他们就把生下的小孩,切成了十多个肉块,丢到了水里,这些肉块很快就变成了十多个人,这十多个人就是现在赛夏人各姓氏的祖先。 还有一则传说,也讲的是人自己截人肉化人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远古时候发生了大洪水,平地都变成了海洋。当时有一对兄妹,哥哥名叫‘‘帕有峨柏伊”,妹妹叫“玛雅欧布”,他们找来织布机筒,乘着它漂浮到李头山,从而保全了性命。可是非常不幸,妹妹不久之后就死了,哥哥忍不住痛苦大哭。他将妹妹的尸体抱起来,走到山麓一潭清澈的池畔,把妹妹的尸体切成小块,再一一用“里卡路”树的叶子包好,并喃喃地念着:“妹妹呀!如果你愿意安慰我这个可怜寂寞的哥哥,请你肉化成为人吧!”接着他把其中的一包装入织布机筒里,沉入水中,结果它竟然化成一个人。“帕有峨柏伊”非常高兴,便拉着他上岸,他后来就成为豆姓家族的祖先。“帕有峨柏伊”又用同样的方法,变了不少人。他们就是日姓、风姓等10家族的祖先,他想再施法,却再也变化不出来。不久之后,他独自在森林里行走,看见有芋皮散落在地上,便知道还有其他人也幸存着,就到处寻找。后来果然看见一名男子。“帕有峨柏伊”邀这名男子同归,他后来就是狐姓家族的祖先。 P9-12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