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湾少数民族--鲁凯/台湾原住民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高伟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85 第一章 历史发展沿革/7 第一节 族名的由来与人口/9 第二节 分布区域与部落的迁徙/11 第三节 语言/18 第四节 近现代鲁凯人的生活方式/21 第二章 社会组织形式/23 第一节 社会结构/25 第二节 内部体制/29 第三节 家庭与亲族关系/34 第三章 对外征战/37 第一节 部落族群间的武力冲突/39 第二节 具有复杂内涵的“出草”习俗/43 第四章 原始信仰、占卜与岁时祭祀/49 第一节 原始信仰/51 第二节 占卜与巫术/54 第三节 岁时祭祀的功能——对丰收的企盼/58 第四节 最盛大的岁时祭祀——丰年祭/64 第五章 生命祈福仪式/75 第一节 从出生到成年的各种祈福仪式/77 第二节 婚姻制度及仪式/82 第三节 丧葬风俗/90 第六章 经济与生产活动/95 第一节 农耕、饲养、渔捞与狩猎/97 第二节 两性工作分工与传统交易方式/104 第七章 生活的艺术/107 第一节 独特的建筑艺术——石板屋/109 第二节 自娱敬神的歌舞与音乐艺术/114 第三节 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权及其获取途径/120 第四节 特色饮食/128 第八章 传统的服饰与手工艺品/131 第一节 服饰文化/133 第二节 美的创造——传统的手工艺品/143 第九章 创始神话与圣地/153 第一节 关于创始的神话传说/155 第二节 心目中的圣地/158 第十章 丰富多彩的部落旅游/165 第一节 西鲁凯群的屏东县雾台乡旅游区/167 第二节 东鲁凯群的卑南乡旅游区/176 第三节 下三社群的高雄县茂林乡旅游区/177 试读章节 一、族群的由来 鲁凯人因为长期与其他族群混居,使鲁凯文化深受其影响,产生了多元的族群关系和历史背景。在地缘上,西鲁凯人深受布农人、邹人和平埔人的影响,语言有混杂的情况,而东鲁凯人则受到排湾人和阿美人的影响。日据时代,鲁凯族群一度被列为排湾族群。早期也有学者把台湾原住民分成六种,把鲁凯族群放在卑南族群系统里面。后来,根据地理分布、族群特征和族群的群体意识为基础重新进行了认定,把鲁凯族群确定为一个独立的族群。 日据时期,日本学者依鲁凯族群地理及群体的自我意识,按照地缘分布把鲁凯族群分为东、西鲁凯两群,加上后来的下三社群,共分成三部分。分布于中央山脉以西的为西鲁凯群与下三社群,中央山脉以东的为东鲁凯群。东鲁凯群的文化、语言与西鲁凯群有显著的差异。 排湾族群的北部部落与鲁凯族群生活区域和环境相近,两族群又长期通婚,因此在文化习俗、艺术表现及社会制度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高雄县茂林乡鲁凯人在接受邻近的排湾文化方面更为深入,他们的习俗与生活和排湾人几乎合为一体。 鲁凯人与排湾人在风俗习惯上的相似之处有多种表现,如服饰装饰中的花纹非常相像,而且两族群都实行贵族与平民的社会阶级制度,都崇拜百步蛇,皆精于木雕等等。 但事实上,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鲁凯人和排湾人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举例说来:两族群语言完全不同;排湾族群为双系社会,不论性别行长嗣继承制,鲁凯族群为父系社会,为长男继承制;排湾族群的贵族权力高度集中,鲁凯族群的贵族权力由直、旁系的亲属共同享有;鲁凯族群的丧葬方式是以一人一墓为主,墓穴浅,为侧身或直放葬,死者面朝上或朝南朝西各部落并不相同,有的屈膝,有的直肢,也不一样,排湾族群则是一家一墓,墓穴较深,为蹬踞曲肢葬,石板所筑墓穴的形式也不相同;鲁凯人不举行排湾人每五年举行一次的“五年祭”,据史料记载:数十年前,曾有和排湾布曹尔系接壤的鲁凯部落也学着举行五年祭,结果村内死了好多人,鲁凯人认为这是天意,以后便不再举行了。 鲁凯族群的称谓是近代才慢慢确定的。清朝时,鲁凯族群和排湾拉瓦尔亚群以及布曹尔亚群被合称为“傀儡番”。分布在高雄县■农溪支流的下三社群的鲁凯人自称为“萨里先”,意为“山里的人”。鲁凯人所居住的环境通常在海拔700米左右,活动范围远至海拔2400米以上,排湾人称鲁凯族群为“泰扎雅”(taizaya),即为上方、上游、深山之意。位于屏东县雾台乡境内的族群自称为“鲁凯”(Rukai),因人口较多,这一称谓最终成为整个族群的总称。这个名称在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出现,沿用至今。“鲁凯”的意思是指深邃、阴冷的山区水边,此与鲁凯人原来的生活环境相吻合。 二、人口 鲁凯人是台湾原住民中人口较少的。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1905年开始进行原住民人口普查,台湾原住民的人口数逐步有了统计和记载。早期鲁凯人与卑南人的人口还都与排湾人合并计算。根据那一时期的资料,当时鲁凯族群大约有1100多户,6000多人,含与其他族群混居者共有22个部落(不包括某些地区仅有一、两户的移住者)。 根据目前台湾官方有关户籍资料子女所属民族从父的认定原则,鲁凯族群现有人口为9000多人。然而鲁凯人追溯亲属关系的原则是父母双方并重的,所以鲁凯人认定的本族群人数要多于官方的统计数字,至少有1万多人,其中雾台乡人口最多,其次是卑南乡,再次是茂林乡及屏东县的三地门乡。东鲁凯群目前有百余户,千余人。由于山区经济发展困难,鲁凯族群中的许多人转往平地乡镇或都会区定居,人口外流的情况非常严重。 有学者根据史料和相关记载分析,鲁凯族群人口在1933年有6339人,1964年有6302人,1976年有6220人,1991年有8343人,1992年有8670人,至1996年达到11595人。 第二节 分布区域与部落的迁徙 一、分布区域 鲁凯族群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中央山脉西侧的高雄县茂林乡、屏东县雾台乡的山区,以及台东县卑南乡淡水溪(即高屏溪)上游、浊口溪流域、隘寮南、北两溪流域以及台东大南溪上游地区,其间横亘着中央山脉的雾头山和大武山。相邻的族群北边是布农族群,南边和西边是排湾族群,东边是布农族群、卑南族群和阿美族群。另有一部分鲁凯人后来迁居到太麻里溪流域。 鲁凯族群分成隘寮群、下三社群、大南群这三个支群。隘寮群,又称西鲁凯群,居住在南北隘寮溪流域,以屏东县雾台乡为中心,包括好茶、去露、雾台、佳暮、大武、阿礼等部落;下三社群(因居住位置与布农上四社群相对应而得名),又称浊口群,居住在高雄浊口溪沿岸,包括高雄县茂林乡的茂林、万山及多纳。三个部落彼此之间语言有相当大的差异,习俗、语言和其他地区的鲁凯族群也不甚相同,然而其间的差异又小于与邹族群及布农族群的差异,故将之仍归为鲁凯族群;大南群,又称东鲁凯群,沿着大南溪以台东大南社为中心,包括台东县卑南乡的大南村(现名东兴村)以及今台东县卑南乡初鹿村斑鸠部落,后者与卑南族群混居,已失去原有的语言及习俗。 除了三个主要支群,在屏东县三地门乡的青叶村及玛家乡的南三和村,也有鲁凯族群的村落,这些村落是西鲁凯群因迁移而形成的。 综观鲁凯族群分布的领域,是在中央山脉南部的陷落地段,即卑南主山以南至北大武山之间,海拔基本都在3000米以下,是中海拔湖泊的主要集中处,北起石山秀湖(溪南鬼湖,原属南邹族群、布农族群领域)、万山神池(下三社群)、蓝湖(西鲁凯群、下三社群)、他罗玛琳湖(即大鬼湖,西鲁凯群下三社群)、红鬼湖(西鲁凯群)及小鬼湖(即巴油池,西鲁凯群、东鲁凯群等)。这一段陷落地形可能是受到东北方的东部海岸山脉与中央山脉互相挤压的影响,主山形不仅呈陷落的状态,而且向东呈弧形倾斜走势,一直向东南到雾头山、茶埔岩山,才又恢复与北方的卑南主山连接成直线式的南向走势。 在1650年荷兰古文书中,就有关于鲁凯人的记载,至康熙六十年,东部与西南部往来已相当密切。从历史文献中判断,鲁凯人自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就没有什么大的移动,只有一小部分越过中央山脉向东和东南迁徙,最后融入了卑南族群和排湾族群的东北支,目前在台东县卑南乡大南村的族群被认为是鲁凯族落居台东唯一的一小分支。虽然当时在较大的原住民部落中都有专职的铁匠,但鲁凯人日常生活及仪式时使用的锄头及各种刀多来自台东汉人居住地区。 对于鲁凯人来说,部落是一个地域单位,它不完全等同于居住单位,有时一个部落是由数个邻近的居住单位共同构成,一个部落的居民共同参与部落性祭仪。地缘相近的土地为相同的贵族头目所有,是认定鲁凯部落的要件。 由于部落相邻,鲁凯人与排湾人有许多习俗极为相似,不易区分,鲁凯人在与其他族群交往时也经常使用排湾语。1913年,布黛(Budai)部落曾奋起抗日,迫使日本统治者在当地的驻在所西移。 为了交通上的便利及统治方便,日本殖民者曾强迫鲁凯人迁移到方便统治的区域,居住在雾台乡的部分鲁凯人,迁移到接近平地的玛家乡三和村及三地门乡的青叶村。在台东的鲁凯人也渐渐地迁往平地,并在卑南乡的大南村(东兴社区)建立了家园。而在高雄县茂林乡一带的鲁凯人,则与布农、邹、平埔等族群相邻,因此在文化、语言、生活习俗上受到这些族群的影响较深。 P9-13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