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建立之谜:“无赖”成为皇帝的华丽转身;韩信被诛杀之谜:不知进退功臣的悲惨结局;“白马盟誓”之谜:何时立下“保刘”誓言;吕后掌权之谜:没有名号却有实权的女皇帝;夺回刘氏天下之谜:貌似强大却顷刻间倒塌;周勃几起几落之谜:功高势必震主;“众建诸侯”之谜:汉文帝的削藩“阴谋”;“清君侧”之谜:汉景帝乎息“七国之乱”;“金屋藏娇”之谜:汉武帝如何登上帝位;“修成君”之谜:帝王家的咄咄怪事;“独尊儒术”之谜:“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思想;相权架空之谜: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本书为您揭开这一道道的谜题。
西汉、东汉从公元前206年延续到公元220年,共存在427年,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封建王朝。
本书依据汉朝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紧紧抓住人们感兴趣的汉宫内幕中与皇权斗争有关的三十余个疑案,依据众多的史料,对这些疑案抽丝剥茧,理去浮现在外表上的种种谎言,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述,揭示了这些疑案的真相,理清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助于人们在阅读和观赏汉宫文学作品时对其历史原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白马盟誓”之谜:何时立下“保刘”誓言
据记载,为保刘氏的一统天下,刘邦曾与自己的开国功臣一起杀白马而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盟誓”。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回到他的故乡沛县,这主要是要让沛县的人看看,做了皇帝的刘邦,现在的威风已经不是当年可比。在沛县,刘邦大宴父老子弟。在宴会中,他喝醉了酒,自己击筑唱起歌来,还叫来120个沛县的孩子与他合唱。歌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三句歌词,历史上称之为《大风歌》,它是刘邦的心灵写照。刘邦从揭竿而起推翻秦王朝,到楚汉之争兵逼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历经数载,终于建立汉王朝,威震四海,扬名天下。如今能荣归故里,回顾艰难历程,自然是感慨万分。但是,更让刘邦忧心的是如何能守住这份家业,使汉王朝长治久安地归刘姓所有。到哪里去才能找到守护这辽阔汉疆的猛士,这是刘邦最为关心的事。所以,在《大风歌》里,既能听到一种慷慨抒怀,更能感到一种对未来充满忧虑的情绪流露。
此时的汉王朝,那些日渐强大且虎视皇位的异姓王已被陆续铲除,但刘邦在伐淮南王英布时受箭伤,身体渐渐衰弱,眼见太子刘盈软弱无能,自己宠爱的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又不能立为太子,加上吕后的专横和野心,都迫使刘邦必须妥当地做好自己百年后的安排,以使汉王朝得以巩固和延续。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为保持刘氏的一统“家天下”,刘邦曾与自己的开国功臣们一起杀白马而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盟誓”。据此盟誓,西汉满朝臣子都可以对任何佞幸之徒予以讨伐和诛杀。
沛县之行唱《大风歌》之后的五个月,刘邦就去世了,大权旁落于吕氏之手。在吕后欲将吕氏家族个个封王的情况下,陈平、周勃以“白马盟誓”为据,辅佐太子刘盈掌权,并最终铲除已夺政欲篡国的吕氏家族,保证了刘姓汉王朝得以延续。
对于“白马盟誓”的存在,史学家并无争议。存有争议的是此盟誓究竟立于何时。由于不能确定立盟时间,因而也就无法了解刘邦立此盟誓的真实目的。盟誓的原因,到底是为了翦除异姓王,还是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故寄希望于当年的开国功臣能“安刘氏”?学者们为此众说纷纭。
在《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王陵传》以及其他史料中,对“白马盟誓”均有记载。吕后篡政后,为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立吕氏家族人为王,问众大臣可否,右丞相王陵不允,并说高皇帝曾杀白马立下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而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未作异议。王陵怒而责备陈平和周勃说:,“始与高帝喋血而盟,诸君不在邪?”而陈平、周勃二人未作否定,默认了曾参加盟誓,并讲出欲“安刘氏”,论打仗非他们莫属之类的话。这足证“白马盟誓”的存在不容置疑。
但是,盟誓究竟立于何时?有的人认为,盟誓的目的在于铲除异姓王,并以《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言“高祖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诛之’”为据,认为盟誓当在平定天下,开国之初即公元前202年以后。
但反对者认为,上述“已定天下”并不是在开国之初,那时汉高祖虽已立国,但政权并不稳固,北方匈奴不断南下攻击,战争连绵不断,国力十分衰弱,六国残余贵族势力不断滋生事端,而受封异姓王实力雄厚,特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更是占据“天下劲兵处”。《汉书·韩信传》也说刘邦比之“莫及”,故安抚异姓王已为首要之举。此时提出“盟誓”之事,显然是给这些异姓王反刘氏天下的口实。另据《史记·外戚列传》,“吕后……佐高祖定天下”,此时“佐”并“定”天下,显然不会是在楚汉相争之际。因睢水战后,吕后和刘邦的父亲太公已被楚军俘虏作了人质,拘押于楚。所以,吕后的“佐”与“定”,应指吕后在翦除异姓王韩信、彭越时对刘邦所施加的影响和辅佐之功。
有些学者根据以上两点,并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等史料,考订认为,“白马盟誓”应是在刘邦消灭了异姓诸侯势力以后,即公元前195年前后与大臣、吕后相约而盟誓。
刘邦立国之后,随着自身实力加强,在吕后和陈平、萧何等辅佐下,以其计谋先后除掉韩王信、赵王张敖、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又讨平淮南王英布,此时仅剩实力并不强大的长沙王吴芮和燕王卢绾。刘邦在此时虽已平定天下荣归故里,但,“得猛士辟守四方”,依靠谁?又用什么样的手段方能在自己百年之后辅佐仁弱的太子刘盈,于日后“安刘氏”?这些问题的思考,不能不让人感到刘邦对自己所创汉室未来的忧虑。特别是在平定英布的过程中,刘邦身受箭伤,且伤情日趋严重。刘邦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盟誓”已显得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此时正是史书所言“高祖(帝)末年”,因5个月后,刘邦即身亡。所以,立盟誓的时间只能是在刘邦平英布之后,即汉高祖十二年十一月之后(汉时以每年十月为岁首,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其12个月的顺序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八月、九月)。
到了汉高祖十二年二月,又遇卢绾反叛,这加重了刘邦对身后事的忧虑。所以,刘邦在三月即颁布诏书说:“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一诏书与“,白马盟誓”在思想、内容和文风上均是一致的。所以,沈寄移先生在《沈寄移先生遗书刑法考·汉律掖遗》中认为,“白马盟誓”的订立时间,当在平定英布四个月后,即卢绾反叛以后,并进一步推定很可能是在该诏书颁布的前后,即三月左右。此时颁布诏书并立“白马盟誓”是顺理成章之事。
又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中载,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封侯143人,最后封桃安侯刘襄是在汉高祖十二年三月七日,此前尚未立盟誓,那么盟誓最早应于三月七日之后。而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即病故,故盟誓最迟应于四月二十五日之前。在这期间,刘邦曾令陈平、周勃从长安赶至蓟,处置了吕后的妹夫,即有谋反之嫌的樊哙,两人于三月底或四月初离京时,刘邦病重已不能主持盟誓,所以盟誓也只可能在三月底和四月初陈平、周勃离京以前进行。根据以上事件及时间顺序推断,“白马盟誓”的立盟时间也只能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三月七日到三月底或四月初之间,陈平与周勃离京前的某一天。
P16-19
继秦而起的强大汉王朝
秦始皇一统天下,在中国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度。如果说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肇基于秦始皇,那么,“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在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继承、调整、巩固、完善方面,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其从制度到指导理论都趋于完善,日后绵延不绝竟达两千余年。
西汉王朝直到汉元帝之前,奉行的是“霸王道杂之”的统治,其后变成全面尊儒。当然,此时的儒家已经经过改造,它全面总结了封建时代的统治经验,因而比其他思想流派更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从而被定为正统的统治思想。这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西汉时期比秦代更加扩大,汉武帝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建立的强大的汉帝国和实行的许多政策、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直至昭、宣之世,西汉帝国政权如日中天,照射着中国乃至中国以外的世界。
西汉的政权从汉成帝时起,开始走上崩溃的道路。讫于哀、平,乱局已不可收拾。王莽挺身而出,进行政治改良,终导致王莽篡位、西汉灭亡。刘秀以家族地主为基干,重新建立了东汉政权。然而,这个王朝的全盛时代并不长久。
汉和帝一死,这个政权便开始了腐烂的过程,随着一代接一代的小皇帝和母后称制,很快就因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权及祸国而衰微了。
西汉、东汉从公元前206年延续到公元220年,共存在427年,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