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屠格涅夫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散文诗选”和“散文选”两辑组成。

第一辑“散文诗选”,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主要作品。他把老年人的思考、感受、体验浓缩到精短的篇章里。其中有对俄罗斯乡村风貌的赞美(如《乡村》),有对母爱的歌颂(如《麻雀》),有对忠贞爱情的记述(如《玛莎》),有对献身精神的礼赞和怀念,(如《门槛》、《悼念尤·彼·弗列夫斯卡娅》),也有老人晚年的感伤、沉重的叹息、孤独的痛苦(如《当我离世的时候》、《无巢》、《玫瑰花,多么美丽,多么鲜艳……》等)。这些散文诗,仿佛是散文和诗熔炼成的合金,结实、厚重,内涵丰富;又像压缩了的弹簧,富有激情和力度。

第二辑里的散文作品,有《猎人笔记》中的精彩篇章,有对夜莺和猎犬的生动描写,有关于作家朋友的深情回忆,有纪念大诗人的演说,还有写给终生女友波琳娜·维亚尔多和托尔斯泰的书信。

内容推荐

在屠格涅夫这位俄罗斯文学大师笔下,俄罗斯的自然风光被赋予了哲学和人性的光芒,而俄罗斯的人物则具备了大自然的庄严、博大和肃穆。感人的笔触、缠绵的情愫,《爱之路》是一曲俄罗斯的“爱之歌”。

目录

鸫鸟——之一

无巢

乡村

乞丐

心满意足的人

对手

我怜悯

“请听听蠢人的评判……”

玛莎

东方传说

傻子

两首四行诗

麻雀

玫瑰

最后一次见面

菜汤

门槛

拜访

昆虫

蔚蓝的王国

“啊,我的青春!啊,我的朝气!”

老人

作家与评论家

两个富人

记者

鸫鸟——之二

俩兄弟

悼念尤·彼·弗列夫斯卡娅

基督

利己主义者

狮身人面像

沙漏

敌与友

高级人士的宴会

女神们

岩石

鸽子

明天,明天! 

我夜里起身

大自然

我将想些什么呢?

“玫瑰花,多么美丽,多么鲜艳……”

海上航行

僧侣

当我独处的时候

我们还要较量一番!

当我离世的时候

朴素

爱之路

祈祷

俄罗斯语言

正确与真理

哇……哇

我的树

树林和草原

话说夜莺

国外书简(第一封信) 

猎狗佩加兹

我们的人派我来的!

三言两语谈谈格兰诺夫斯基

我所见到的别林斯基

莎士比亚诞生三百周年

在莫斯科普希金纪念碑揭幕

典礼上的演说

致波琳娜·维亚尔多

致阿列克赛·谢尔盖耶维奇·苏沃林

致斯帕斯克一鲁托维诺村的农民们

致列·尼·托尔斯泰

译后记

附录:林中速写(张守仁)

试读章节

无  巢

我到哪儿去安身呢?该怎么办呢?我像一只无巢的孤鸟。它蓬松起羽毛,栖息在光秃秃的枯枝上。留下来感到难受……可是飞到哪儿去呢?

瞧,它张开了自己的翅膀,迅捷、笔直地飞向远方,像一只被鹞鹰惊起的鸽子。难道不能在什么地方找到一个绿色的、舒适的角落?难道不能在什么地方做一个哪怕是临时的小巢?

鸟儿飞呀,飞呀,细心地看着下面。

在它下面是一片黄色的荒原,没有声音,没有动静,死气沉沉……

鸟儿匆匆忙忙飞过荒原,仍然细心地看着下面,心里感到懊丧。

在它下面是一片黄海,像荒原似的死气沉沉。虽然它喧哗着,动荡着,但在持续不断的澎湃声中,十分单调的浪涌里面,也看不到生命,也找不到栖息的地方。

可怜的鸟儿疲倦了……它那翅膀的搏动微弱了。它飞得越来越低了。它多么想直冲云霄……但在这高不可测的太空里怎能筑巢?

它终于收拢了翅膀……长叹一声。掉进了海里。

波浪把它吞没之后,照旧奔涌向前,毫无意义地喧哗着。

我到哪儿去安身呢?是否我也到了投海的时候?

1878年1月

乡 村

六月里最后的一天。周围是俄罗斯千里幅员——亲爱的家乡。

整个天空一片蔚蓝。天上只有一朵云彩,似乎是在飘动,似乎是在消散。没有风,天气暖和……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牛奶似的东西!

云雀在鸣啭,大脖子鸽群咕咕叫着,燕子无声地飞翔,马儿打着响鼻、嚼着草,狗儿没有吠叫,温驯地摇尾站着。

空气里蒸腾着一种烟昧,还有草香,并且混杂一点儿松焦油和皮革的气味。大麻已经长得很茂盛,散发出它那浓郁的、好闻的气味。

一条坡度和缓的深谷。山谷两侧各栽植数行柳树,它们的树冠连成一片,下面的树干已经龟裂。一条小溪在山谷中流淌。透过清澈的涟漪,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动。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见一条大河的碧波。

沿着山谷,一侧是整齐的小粮库、紧闭门户的小仓房;另一侧,散落着五六家薄板屋顶的松木农舍。家家屋顶上,竖着一根装上椋鸟巢的长竿子;家家门檐上,饰着一匹铁铸的扬鬃奔马。粗糙不平的窗玻璃,辉映出彩虹的颜色。护窗板上,涂画着插有花束的陶罐。家家农舍前,端端正正摆着一条结实的长凳。猫儿警惕地竖起透明的耳朵,在土台上蜷缩成一团。高高的门槛后面,清凉的前室里一片幽暗。

我把毛毯铺开,躺在山谷的边缘。周围是整堆整堆刚刚割下、香得使人困倦的干草。机灵的农民,把干草铺散在木屋前面:只要再稍稍晒干一点,就可藏到草棚里去!这样,将来睡在上面有多舒服!

孩子们长着卷发的小脑袋,从每一堆干草后面钻出来。母鸡晃动着鸡冠,在干草里寻觅种种小虫。白唇的小狗,在乱草堆里翻滚。

留着淡褐色卷发的小伙子们,穿着下摆束上腰带的干净衬衣,蹬着沉重的镶边皮靴,胸脯靠在卸掉了牲口的牛车上,彼此兴致勃勃地谈天、逗笑。

圆脸的少妇从窗子里探出身来。不知是由于听到了小伙子们说的话,还是因为看到了干草堆上孩子们的嬉闹,她笑了。

另一个少妇伸出粗壮的胳膊,从井里提上一只湿淋淋的大桶……水桶在绳子上抖动着、摇晃着,滴下一滴滴闪光的水珠。

我面前站着一个年老的农妇,她穿着新的方格子布裙子,蹬着新鞋子。

在她黝黑、精瘦的脖子上,绕着三圈空心的大串珠。花白头发上系着一条带小红点儿的黄头巾。头巾一直遮到已失去神采的眼睛上面。

但老人的眼睛有礼貌地笑着,布满皱纹的脸上也堆着笑意。也许,老妇已有六十多岁年纪了……就是现在也可以看得出来:当年她可是个美人啊!

她张开晒黑的右手五指,托着一罐刚从地窖里拿出来的、没有脱脂的冷牛奶,罐壁上蒙着许多玻璃珠子似的水气;左手掌心里,老妇拿给我一大块还冒着热气的面包。她说:“为了健康,吃吧,远方来的客人!”

雄鸡忽然啼鸣起来,忙碌地拍打着翅膀;拴在圈里的小牛犊和它呼应着,不慌不忙地发出哞哞的叫声。

“瞧这片燕麦!”传来我马车夫的声音。

啊,俄罗斯自由之乡的满足,安逸,富饶!啊,宁静和美好!

于是我想到:皇城里圣索菲娅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以及我们城里人正孜孜以求的一切,算得了什么呢?

1878年2月

乞 丐

我走在街上…个衰老的乞丐把我叫住。

一对发炎的、流泪的眼睛,有点发青的嘴唇,褴褛的衣服,脏污的伤口……啊,贫困把这不幸的生命折磨成了什么样子!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的脏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祈求着周济。

我摸遍了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块手绢也没有。我身上什么也没有带着。

可是乞丐等待着……他那只伸出的手微微晃动着,哆嗦着。

我惊惶失措,羞愧异常,便紧紧地握住这只颤抖的脏手…请勿见怪,老哥。我什么也没有带着,老哥。”

乞丐那对发炎的眼睛凝视着我。他那发青的嘴唇笑了——他也紧紧地握住我冰凉的手指。

“没有关系,兄弟,”他讷讷地低语道,“为这也要谢谢你。这也是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了,我也得到了我老哥的施舍。

1878年2月

P4-11

序言

屠格涅夫和他的散文创作

张守仁

从莫斯科出发,经过图拉城,到达姆岑斯克之后,往西再走一程,便是郁郁葱葱的斯帕斯克庄园。

斯帕斯克庄园,现已辟为屠格涅夫纪念馆。这里原是屠格涅夫叔祖父在世时建立的一个庄子。一条条菩提树的林荫道,交叉成罗马字母XIX,象征着这个美丽小别墅建于19世纪初。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奇树佳木,色彩缤纷的花坛,垂柳掩映的池塘,绿茵如毯的草坪。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就诞生于这个地主贵族之家,他的整个童年就在这里度过。他在这里捕鸟,和小伙伴们游戏,钻进密林里朗诵诗篇,听家庭教师讲迷人的故事,到池边树荫下钓鱼,亲见他的母亲残酷虐待农奴,开始对农奴制度产生极大的厌恶。

1833年,屠格涅夫进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一年后转人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837年毕业。1838至1841年入柏林大学研究哲学、历史和希腊文、拉丁文。回国后,1842年底认识别林斯基,从此开始文学活动。

屠格涅夫一生创作丰富,除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翻译外,还写过大量的特写、散文、散文诗、回忆录、评论、书信、日记。他的全集共28卷,为俄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屠格涅夫是俄罗斯语言的大师。他的文笔优美,语言丰富、精确、朴素,富有抒情味。在使俄罗斯语言规范化上,他作出了重要贡献。列宁在列举俄国语言大师时,首先提到了他。屠格涅夫忧郁的气质,又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把握时代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创作的特点。他文学创作的极盛期,是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那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过渡到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转折点。19世纪50年代末发表的《罗亭》、《贵族之家》塑造了罗亭、拉夫列茨基等“多余人”的形象。60年代初创作的《前夜》、《父与子》,则推出了英沙罗夫、巴札洛夫等“新人’:典型。屠格涅夫对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是对长篇小说这种文体作出了有力的推动。

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阿霞》、《初恋》、《春潮》等,以塑造少女形象、探索她们内心奥秘著称。这些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屠格涅夫在散文上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托尔斯泰盛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他说:“这是他的拿手本领,。以致在他以后,没有人敢下手碰这样的对象——大自然。他两三笔一勾,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屠格涅夫的足迹曾遍及俄罗斯中部许多省份。他深人大自然内部,仔细观察它的万千气象,敏锐感受它那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它那浓郁的气息,抓住它典型的特征,作出生动、形象、独特的描绘。他描写风景时,常赋予它以诗意和哲理,有时还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山川旷野,草原之晨,庄园之夜,森林夕照,花香鸟语,都有画龙点睛之笔,且有别人没有发现的细微之处,提供了一幅幅俄罗斯特有的大自然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屠格涅夫的散文之美,博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在中国,“五四”以来,许多散文大家都翻译过他的作品,如郭沫若、郁达夫、周瘦鹃、梁遇春、刘大杰、巴金、丽尼、陆蠡、李健吾、黄药眠、陈学昭、丰子恺等。屠格涅夫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本书《爱之路》由“散文诗选”和“散文选”两辑组成。

第一辑“散文诗选”,是屠格涅夫晚年(1878--1882)的主要作品。他把老年人的思考、感受、体验浓缩到精短的篇章里。其中有对俄罗斯乡村风貌的赞美(如《乡村》),有对母爱的歌颂(如《麻雀》),有对忠贞爱情的记述(如《玛莎》),有对献身精神的礼赞和怀念,(如《门槛》、《悼念尤·彼·弗列夫斯卡娅》),也有老人晚年的感伤、沉重的叹息、孤独的痛苦(如《当我离世的时候》、《无巢》、《玫瑰花,多么美丽,多么鲜艳……》等)。

这些散文诗,仿佛是散文和诗熔炼成的合金,结实、厚重,内涵丰富;又像压缩了的弹簧,富有激情和力度。如果把这些抒情小品匆匆忙忙看一遍,那是不能体会内中精妙的。难怪屠格涅夫把这些散文诗寄到《欧洲导报》发表时,他请求读者不要匆匆忙忙把它们浏览过去,而是建议“今天一篇、明天一篇”慢慢地体味。

选在本书第二辑里的散文作品,有《猎人笔记》中的精彩篇章,有对夜莺和猎犬的生动描写,有关于作家朋友的深情回忆,有纪念大诗人的演说,还有写给终生女友波琳娜·维亚尔多和托尔斯泰的书信。

《猎人笔记》(1847--1852)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其主题是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作者在诗意盎然的俄罗斯大自然景色的背景下,以深厚的人道主义,表现了俄国农民的民族特征、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出众才华,描写他们在农奴制度下贫困无权、备受侮辱和压榨的境况,揭露了地主的虚假仁慈和凶残本性。

本书第二辑中的《树林和草原》,作为《猎人笔记》的尾声,是世界散文史上的绝品。如果读者跟随猎人的足迹去漫游,可以看见他怎样用生花妙笔描写早春天气的融雪、夏天缀满露珠的草地、深秋田野上庄稼的芳香以及凛冽冬日里天空的湛蓝。

屠格涅夫是风景画大师。他对俄罗斯中部的村道、草原、密林、峡谷、丘陵、河流等锦绣风光,都有出色的描绘。不仅在散文中,即使在长篇小说里,也有许多用散文笔法写出来的风景篇章,用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并成为故事情节转折的契机。如《前夜》中叶琳娜避雨时遇见英沙罗夫,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一阵暴雨袭来,电闪雷鸣,叶琳娜躲到小教堂屋檐下避雨。她在这里巧遇自己的情人英沙罗夫,这给她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使故事情节发生了转折。屠格涅夫还善于用写景渲染气氛,如《父与子》结尾部分对巴札洛夫坟墓的描写,凄凉而悲伤;而在《贵族之家》里,拉夫列茨基把丽莎送走之后回家,看到夏夜是多么美好,星星消失了,新月已经升起,空气里弥漫着甜美的清新,连马蹄声里都蕴含着富有节奏的愉悦,烘托出如痴如醉的幸福氛围。

本节中的回忆文章,生动地刻画了格兰诺夫斯基和别林斯基的肖像,真实地记叙了俄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坛状况。有关莎士比亚和普希金的演说,则激情满怀,气势磅礴,纵论古今,铿锵有力,具有历史的深度,同时也显示了作为作家兼学者的屠格涅夫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以及多方面的才华。

屠格涅夫终身未娶。1843年,法国著名女歌唱家波琳娜·维亚尔多随意大利歌剧团到彼得堡演出,结织了屠格涅夫,从此他们成为终身密友。屠格涅夫多次出国和侨居国外都和她有关。从1863年起,屠格涅夫和波琳娜·维亚尔多一家一起住在巴登一巴登。1871年普法战争后,他和维亚尔多一家迁居巴黎,直到1883年去世。  屠格涅夫一生给女友写过一百多封书信。译者选译了一封。在这封信中屠格涅夫向亲密的女友描写了俄罗斯暴风雪的情景,并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回忆他们年轻时曾在蔚蓝天空覆盖的白杨树下一起午休的美妙时刻——脱离枝梢的金色叶片纷纷轻柔地飘落在他们身上;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仿佛这些斑斓秋叶,不是飘落大地,而是飞向蓝空……

多年客居国外,屠格涅夫同法国作家福楼拜、埃·龚古尔、左拉、都德以及莫泊桑频繁交往,跟他们建立了友谊;同时通过自己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俄国文学在欧美的广泛传播。

屠格涅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祖国的大自然、热爱祖国的语言。他在散文诗《俄罗斯语言》中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在怀疑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考我的祖国命运的日子里,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和支柱。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啊!如果没有你,看到故乡发生的一切,怎能不陷入绝望之中?但是,如果说这样的语言不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那是不能置信的啊!

1877年,他写信给艾·弗·李伏娃,劝导她:“请像爱护圣物那样爱护[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吧。请不要使用外国语言吧。俄罗斯语言是如此丰富多彩,委婉有致,我们没有必要向语言比我们贫乏的人们去借用。”

屠格涅夫写信给朋友说:对他来说,世上最珍贵的,莫过于他的祖国。

祖国,这就是先辈们用血汗耕耘的土地;祖国和故乡就是自己诞生并度过童年、少年的地方。屠格涅夫对养育自己的祖国,常怀有一种深深的、忧郁的思念:那俄罗斯宽阔的河流、道路,是祖国母亲的血脉啊;那俄罗斯无边的草原和森林,是祖国母亲的秀发啊;那俄罗斯田野上的苦艾和大麻,散发的是祖国母亲的气息啊!祖国啊,您的炊烟也是香甜的啊,您的冰雪也是温暖的啊!

屠格涅夫身在巴黎,密切关注着祖国发生的一切变化,关心着人民命运和文学事业。本书最后一篇,是屠格涅夫去世前两个月,写给托尔斯泰的信。他在风烛残年、生命垂危之际,为了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抱病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写信,祈请托尔斯泰不要分散精力,迷恋于其他事情,请他赶快回到文学创作上来。信中他写道:“我已是个行将就木之人……我的朋友,俄罗斯大地上的伟大作家,请您倾听我的祈求吧!”这是一个艺术大师在临死前向另一个艺术大师的哀求,读来感人肺腑。

1883年9月3日(俄历8月12日)下午2时,屠格涅夫逝世于巴黎郊外布日瓦尔。遵照他生前叶落归根的嘱托,遗体运回俄罗斯,安葬于彼得堡沃尔科夫墓地,永与别林斯基相伴。

2006年7月25日

后记

雨滴在窗玻璃上流淌,像是透明的小虫子向下扭曲爬行。窗外,江南雨季中梧桐滴水的南京颐和路,一片迷蒙。围墙外毗邻的西式小楼落地窗前,有个少女临窗弹奏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梦》。琴声穿越雨丝,飘人浓荫,像清泉似的渗进我当年任军事译员的小屋。在那被春雨打湿了的钢琴声伴奏下,年轻的我,用稚拙的文字练习文学翻译,然后拿自己的译文和名家的译文比较,从中学习译事的技巧,并寻找自己的不足。屈指算来,那已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

无论是在南京或者是北方,我都是南京新街口和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常客。每当觅到屠格涅夫的原文版作品或者是泰戈尔亲自英译的散文诗集,即使阮囊羞涩,我也要节省下饭费、零用钱,拼凑起来买回去慢慢欣赏。

几十年来,我对散文这种文体情有独钟,先后出版了《废墟上的春天》、《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等多部散文集,并荣获了多种散文奖,这和我上外专和大学时迷醉于外国古典散文有关。

我翻译屠格涅夫散文,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翻译期间,常常是前天晚上把原文熟读数遍,烂熟于心,然后入睡,酝酿一夜,第二天早晨,趁头脑清醒之际动手。一个早晨,我一般只翻译五六百字。生怕译多了,神思分散,笔力不逮,达不到等值翻译的要求。我苦心琢磨每一个字句,让它们在脑子里翻滚、比较,几经反复斟酌,才能确定。即使如此惨淡经营,我还常为只能译出原文水平的十分之七八而感到遗憾。

学习屠格涅夫作品,使我懂得要像画家那样观察大自然的颜色。有一年秋天,我到伊春去组稿。伊春市文联的朋友兴奋地告诉我,现在正是“五花山”季节,秋林很美,建议到兴安岭林区看看。我进人北方森林,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那些颜色斑斓的叶子,那些变橙、变黄甚至变红的叶子,大都系材质很差的杂木、灌木、藤木植物所长。它们因为经不住霜冻和寒风,就过早地萎缩、变色,显示出行将凋落的病态。这些艳丽的色彩,实际上是孱弱和早衰的表现。而材质坚实、致密的青松,却傲霜斗雪,永葆生命之树常青的本色。这样一想,被众多诗人、画家们所歌颂的、那染醉秋林的红叶,何美之有?于是把这顿悟和识见写成《秋林随想》,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获得相当多读者的好评。

朗诵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还激发我写出好散文的灵感。荣获“全国亲情、友情、爱情征文”一等奖第一名并被编人“中学生课外诵读文库”《精读文萃》的《角落》,就是这样写出来的。90年代初,一位担任妇女刊物编辑的女诗人到我家里约稿。交谈中我随意向她朗诵我翻译的、哀叹生命短暂的散文诗《当我离世的时候》、《玫瑰花,多么美丽,多么鲜艳……》,她听了屠格涅夫的作品颇为感动,便从精致手提包里拿出一本紫丁香色的诗集《相思树》,签上名,赠给我。我翻阅她送的诗集,看到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没有你的名字,这个城市不会如此温暖。”我猜想,这写的是谁呢?美丽的女诗人微笑着探问:“您的感情生活有没有纠葛?”我说:“如果我重新结婚,仍将选择现在的妻子。”她问:“真的没有其他感情波澜吗?”我答:“我好比一条河流,向前流淌会有新的际遇,穿越峡谷或拐弯时不可避免地会激溅起这样那样的浪花,但因有河岸约束,从未泛滥。”她好奇地逼问:“难道您不需要妻子以外的女友的抚慰和滋润吗?”我嗫嚅着:“我只有一个自己,哪能再分出另一个我来承受呢?”送别时我欲为她开门,她却站在被门屏蔽的角落用身体挡住,在我耳边轻声絮语:“我可以吻你一下吗?”我突然闻到一股年轻女性的体香,既尴尬又迟疑,猝然间不知所措。

门本是护卫的象征。关着的门背后,本应是无拘无束、充满隐私的地方。但由于我这种年纪的人常有的拘谨和自律,促使她遽然伤离。一扇心扉的关闭,引发另一个心灵的伤痛。她离去之后我感到怅惘和失落,便写出了这篇《角落》。和我一样,也担任中国作协举办的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评委的北师大刘锡庆教授,在刊物上读到了此文评论道:“这种发生在门后‘角落’里的情感波流,虽然常见又难以表现。作者勇敢地写了这‘被人遗忘的角落’,表现了女的痴情与勇敢、男的理智与畏缩,‘发乎情而止于礼仪’,显示了散文裸露心灵的无穷魅力。”

我在散文写作实践中,一开始从模仿屠格涅夫起步,经过不断摸索、试验、变革,渐渐进入自觉创新阶段。《林中速写》(见附录)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描绘的是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众多物种错综复杂、葳蕤繁茂的生物群落以及由此引发的“差异才能互补、共生方能共荣”的哲思。散文大家郭风读了此文指出:“这篇散文作品具有散文诗的品质,同时是具有理念之深刻的概括力量的哲学笔记。”专攻散文研究的北大教授佘树森生前指出:“《林中速写》并不着意于个别事物的形与神,而是浑然于那种整体的、综合的感觉中,‘惊骇于万千动植物形体结构是那么完美’,以及自由竞争、杂乱无章的和谐。”

《林中速写》先后被辑人数十种《散文选》、《散文诗选》、《哲学小品选》、《当代散文选》、《中国当代散文大系》、《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二十世纪《百年百篇经典散文》,编人多种初、高中、师范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教材,并成为不少中学语文考试题。这篇千字文获得第一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征文”奖,并在电台上配乐朗诵。之所以我能获此殊荣,是由于我对屠格涅夫所擅长的自然风景描写,不仅有所继承,还与时俱进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缘故。

研习和翻译教会我如何写散文,而学会了写散文,又进一步提高了我译文的质量。对于我,译和写,犹如鸟之双翼,人之两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可以说,我在散文领域取得的些许成就,要归功于众多中外散文大家,尤其是屠格涅夫对我多年的浸润、熏染和影响。

我能成为一个散文家,要衷心感谢他们。

2006年7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