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唐骏//胡腾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从轻狂少年到与比尔·盖茨共舞,他实现了国际管理经验与本土管理实践的完美结合。他的人生的经历或许无法重复,但成功的方法却可以复制。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为您倾情讲述人生、职场奋斗史。

他可以成功,你为什么不可以?

内容推荐

从常州老家的堂屋,到北京邮电大学的校门,我走过了懵懂而执著的童年和少年;从北京到日本,从日本到美国,我经历了不断尝试、自我拼搏的青年时代;在微软的十年,我从最基层的程序员走到徽软中国区总裁的位子;在即将离开微软的那些日子,我又独自经历了抉择前难熬的分分秒秒;在盛大的四年,我完成了从跨国企业高管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换;而进入新华都则成为我职业生涯新的起点……

如果我可以成功,你为什么不可以?

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本是一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人,我的人生没有奇遇,也不曾走过任何捷径。在我看来,成功固然让人欣喜,但失败和挫折更让人难忘,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可以跨越失败和挫折的人。

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我可以给出一个简明的答案:简单+勤奋。做人简单,做事勤奋。

为什么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那是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转,大到宇宙,小至一花一果,其实都遵循若干非常简明的规则。只要掌握这些规则,就可以不断加以复制,就像我们儿时玩过的万花筒,创造出缤纷多彩的人生。

目录

 我的成功为什么可以复制

 

第一章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的少年和大学时代

 盖婚房:生平第一个大项目/2

 快乐童年的结束:第一次遭遇“办公室政治”/6

 13岁的公关高手,终生不抽烟的原因/10

 父亲的冤案,从复仇之火到感恩之心/12

 画蛋失败,落到第五志愿/15

 没有一个人喜欢我/19

 C班生拿了考研英语第一名/22

 三封求爱信,转瞬即逝的初恋/26

 和小兰私定终身/30

 教育部门口站出留学机会/34

 

第二章

飞越太平洋

——我的留学和创业生涯

 来自新干线列车员的震撼/42

 导师让我把论文改了23遍/46

 从洗碗工到大专教师/50

 和导师的冲突,妻子支持我去美国/54

 美国让我找到创业激情/57

 卡拉OK计分器:我的第一项专利发明/59

 双鹰软件公司、感情速配机和大头贴/62

 狂热滑雪爱好者,观看老布什竞选/65

 国际走穴,写给议员们的信/67

 美国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70

 

第三章

小程序员的大梦想

——我在微软总部的日子

 做老板,还是做程序员/74

 “面试结束后我想见盖茨”/76

 流进大海的小溪/80

 第一位上司,从最后一名开始/83

 Windows多语言版本的开发模式从此被我改变/89

 写给盖茨的邮件,3个模块领导2800个模块/92

 在微软组建第一个团队/95

 火热的微软股票,篮球生涯的开始/98

 给比尔·盖茨讲我的人生故事/100

 罗娜特女士的推荐,回国做真正的“中国通”/103

 

第四章

为全世界微软用户服务

——我领导下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

 黑色星期一,第一次面试中国员工/108

 公司开张第一天,我发了火/112

 领教鲍尔默的铁篦,我的培训计划让他兴奋/115

 亲自面试每一名员工:唐骏式面试文化/119

 职业规范的光芒:唐骏式职业化培训/124

 23岁的高级经理:唐骏式员工增值计划/128

 感动员工:人情化管理的威力/131

 圆心理论:职场人际关系的法则/136

 我让全球技术中心落户中国/140

 中国酒店第一人、萨克斯、篮球队/142

 创建微创与不务正业/145

 

第五章

重塑微软中国

——我如何成长为中国外企第一经理人

 杜家滨的笑,吴士宏的泪,高群耀的邮件:

 我与前三任微软中国掌门人/152

 从回绝到接受:入主微软中国内幕/157

 稳定军心的广州会议,上任的第一把火/160

 军乐团计划:重塑团队激情/163

 “A Great Person”/165

 “春耕”、“护航”、“融入”:改善微软市场形象的温柔三刀/169

 让记者喜欢我,方兴东的改行:我在微软中国与媒体的关系/172

 我在微软中国的沟通秘诀/175

 “简单+勤奋”:我的管理核心理念(上)/176

 “简单+勤奋”:我的管理核心理念(下)/179

 “让他人变得伟大”:入选微软七大管理理念(上)/182

 “让他人变得伟大”:入选微软七大管理理念(下)/185

 陈永正空降微软,一个人的韶山行/188

 终身荣誉总裁,告别微软/192

 

第六章

我和陈天桥的故事

——我的4年盛大总裁之路

 和陈天桥一见如故,20分钟决定加盟盛大/198

 学习、了解、融入盛大:我的”空降兵”三部曲/202

 我在盛大的管理之道/207

 工作生活一刀切/211

 比尔·盖茨说我更有名了:我带领盛大登陆纳斯达克/213

 控股Actoz,新浪收购案/218

 和比尔·盖茨、孙正义谈合作/222

 危难时不离不弃,两次华尔街路演/226

 我可以和陈天桥做朋友了:告别盛大/23l

 

 与新华都同行/235

试读章节

从洗碗工到大专教师

通过板仓老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后,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去打工挣钱。名古屋当时有本专门提供勤工俭学信息的杂志,上面全是豆腐块大小的招工广告。工作内容、时间、地点、要求、薪酬(日本人称为“时给”),一应俱全。按照行业分工排列,餐饮业、零售业、加工业等。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因为语言不太流利的原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洗盘子。按照当时教育部的政策,公派留学生是不允许打工的,所以还只能偷偷摸摸地去做。

我在杂志上找到了一家做意大利面的餐馆,名字就叫ITALIAN(意大利人)。我打电话过去,那时日语还不是很好,老板一听就知道我是外国人。我们约好了晚上6点半去面试,到那里一看,是一家很小的店。店老板大木先生是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兼做厨师。还有个十八九岁模样的女孩子,是服务生。这家店除了卖意大利面条,还提供炒菜和酒,像个小酒吧。我告诉大木先生我是中国人,他觉得蛮好奇。他说我的工作就是洗碗,于是我当天就留下来工作了。

这个店生意不太好,一天也就十来个客人。有时候两个小时一个人也没有。没人来时,大木先生在吧台准备餐食,小姑娘站前门边上,我在厨房洗碗,各做各的事,绝无懈怠或闲聊之举。开始时我觉得日本人真是好傻,后来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做事的规范。店打烊的时间是晚上9点半,照通常的规律8点半以后还没客人就基本上不会有人来了,但我们3个人即使无事可做也要坚持自己的岗位直到9点半。到9点半,大木先生说:好,今天结束了,辛苦大家了。一天的营业才正式结束。

在ITALIAN,我成为了专家级的洗碗高手。第一遍先用水冲,第二遍用一盆稀释好的洗碗精洗。然后用凉水冲一遍,热水冲一遍,再用凉水冲一遍。一只碗会洗上5遍,这就是日本餐馆的洗碗方式。店中的厨房比一般人家里还洁净,碗碟杯盘都用很干净的毛巾擦干,整整齐齐地放在一边。

我的工资是一小时620日元。每天工作3个小时,晚上6点半到9点半。这3个小时的薪酬,相当于我母亲一个月的工资。3个小时就可以让我母亲不用工作,这成了我的动力源。

我工作相当认真,举止也算彬彬有礼,大木先生觉得我人不错,打烊后经常喊我出去吃饭。他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第一次接触外国人比较好奇,想多了解些中国的情况。渐渐地我们成为一种朋友的关系,无所不谈。我就是从他那里开始真正学到地道的日语。我一周在他店里工作4个晚上,4个晚上我至少有两个小时和他说日语的时间。从12月工作到第二年3月底,我在那里工作了4个月。我的日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后来我和别人介绍大木先生时,都说他是我的日语老师。

此后我和大木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弟弟去日本留学,也和他成了朋友。我还把他请到中国来过。2007年我去日本,特意带着太太和女儿一起去了他的小店。店门口的招牌,屋里的陈设,一点没有变化。我看着十分亲切。我对女儿说:“这是爸爸第一次挣工资的地方。”在她心目中,我大概一直是个做大事的大人物,所以她很吃惊地说:“啊,这么小的店你也来工作?”我说:“是啊,是刷盘子。”

精益求精渗入了日本民族的血液:我参观丰田的启示

大木先生的小餐馆都如此讲究服务规范,日本的大企业更是将对完美的追求做到了极致。丰田是离名古屋大学最近的一家大公司。我去丰田公司参观过三次。每一次都让我非常震撼。

我第一次去看丰田汽车的流水装配线时,只见工人们个个目不斜视地干活,完全无视一旁的参观者。我根据一般中国企业的情形推断,这多半是他们的领导吩咐过的,有人来参观时务必如此。于是等参观大部队走过去之后,又独自折回去再看,结果他们还是和刚才一样全神贯注地工作。回去以后我想,这家公司将来一定不得了。果然,丰田日后成为日本市值最大的公司。

丰田人给我们讲解他们作研发时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他们会到汽车修理厂去调查,哪些零部件容易坏,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此每个月作数据调查,根据结果随时调整新产品的质量标准。他们对精益求精的讲究,甚至到了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比如,他们为了保证车身下面的钢板很平滑,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检测时用手快速划过车身下面,手不受伤才算通过检测。

后来我在美国也参观过福特汽车公司的厂房,在那里工人们戴着耳机,随着音乐边晃动边工作。我当时很担心他们会不会给汽车少上一个螺丝钉。为什么美国的汽车工业受到日本公司的重创?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有点相似,总认为把产品做出来就行。而日本人不但讲究把产品做出来,而且要做到最好。美国的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福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和日本车相比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未来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

我因此预言,全世界如果只有一家汽车公司存活的话,一定是日本公司,全世界的公路只能跑一种车的话,一定是日本车。

我当然不是为日本车打广告,而是希望中国企业向日本企业学习,也能将规范管理和精益求精变成企业的日常追求。

P50-52

序言

2008年4月15日,北京饭店。我加盟新华都集团的新闻发布会。两百多家媒体齐聚一堂,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手捧聘书,我此前任职的盛大也派代表出席祝贺。熟悉的红地毯,熟悉的闪光灯,熟悉的媒体朋友的面孔。

在此前的职业生涯中,我代表所服务的公司经历了无数次大小发布会。其中还有两次发布会完全以我为主角,2002年3月我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2004年2月我以终身荣誉总裁身份离开微软出任盛大公司总裁,那更是我职业生涯的难忘时刻。因此,我对这样的场面绝不陌生。不过,今天的意义有所不同。因为,此次发布会是以我个人的名义召开的。

今天,是属于我自己的。

发出邀请的每份邮件、每条短信、每个电话都出于我自己之手。应邀前来的媒体记者,都是我的朋友,我能叫出绝大多数人的名字。在这些媒体朋友中,很多人伴随我在盛大的4年,一直对我进行跟踪报道,还有不少人于5年前我尚在微软中国公司任总裁时采访过我,更有人甚至在10年前我刚回国创建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时就开始关注我。今天不是发布会,而是朋友的聚会,我一直这么想。

“昨晚我失眠了。”

我的开场白就这样开始了。这无论如何不像一场如此正式隆重的发布会应该说的第一句话,但我说来十分自然。这是对台下这些多年来关心我的朋友的倾诉,更仿佛是我四十多年的人生走到此时此刻不得不说的话。

在场的这些媒体朋友应该都很熟悉我的官方履历:

196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

1980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

1985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5年。

1990年,赴美国继续留学生涯,获得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开始创业,先后创办了3家公司。

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1995年起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 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

1997年,回国于上海筹建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即上海微软),任总经理。此后4年内,该中心先后升级为微软亚洲技术中心和微软全球技术中心。

2002年3月,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并获得微软中国公司终身荣誉总裁。

2004年2月,加入盛大公司任总裁。

2008年4月,卸任盛大网络总裁。直至今日,加盟新华都集团任总裁兼CEO。

在这样一张内容不可谓不精彩的丰富的履历表背后,自然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成功瞬间:第一次乘飞机出国那天,因为兴奋难抑凌晨4点就起了床。从日本来到美国后,发明风行一时的卡拉OK计分器,被三星公司以8万美元买断专利,因此获得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加入微软8个月后,就因为提出Windows多语言版本开发系统的全新模式而升任高级经理。在东京的一次微软新产品发布会上,第一次有了和比尔·盖茨面谈的机会,我用3分钟的时间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盖茨不禁动容。2002年来到亚特兰大参加微软的万人全球高峰会议,意外地发现我提出的管理理念——“让他人变得伟大”竟成为大会的主题,从此成为微软公认的企业文化。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后的40岁生日,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亲自为我祝贺生日,并称我为“一个伟大的人物”。率领盛大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后,陈天桥为我开庆功会,进入盛大后一直低调行事的我第一次在盛大管理层前发表意气风发的演说。以盛大公司总裁的身份重新回到微软总部,与比尔·盖茨、孙正义进行合作谈判,盖茨高度认可我对于互联网产业的独特理解,竟然当面委婉地建议我重回微软……昨天夜里,凡此种种场景,皆如电光火石一般,在难以入眠时掠过我的眼前。

但在辗转反侧之际,让我回忆得更多的,却不是人生旅途里这些成功的瞬间,而是那些刻骨铭心的失败或挫折,甚至其中的细节都一一纷至沓来:

2005年底至2006年初,是我在盛大,甚至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候。当时盛大处在相当低迷的状态,员工对前途开始产生怀疑,媒体也纷纷议论盛大已经走下坡路了。盛大的股价跌到了12美元,而我的期权价是11美元,基本没有了价值。媒体质疑我为什么还不离开盛大,是不是无处可去了。在美国的父母打电话对我说:你回美国来吧,你又不是老板,你又不缺钱,还受那么大的委屈,有必要吗?我也不禁一次次问我自己:我究竟是不是在受苦?我是为了什么在受苦?

2003年8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微软总部突然对大中华区进行人事调动,原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陈永正空降微软。他随后重新设置微软中国区的管理架构,把市场、财政等最大块的“蛋糕”圈到他的直接管理之下。媒体开始变得无比热闹,我又成为了自己绝不愿意成为的焦点。职业要求我保持沉默,以保证公司形象和利益不受损失。有关公司、陈永正以及我自己的未来,我只能闭口不谈。在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我苦苦思索:怎样才可以改变现状,重新找回激情?

1994年底,我狠下心放弃了自己一手在洛杉矶创办的3家小公司,以普通程序员身份加入微软。前往西雅图微软总部面试时,我一路幻想着进入微软后自己和比尔·盖茨言谈甚欢的场面,当我对微软人事部的招聘经理说面试后想见盖茨一面时,他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然后告诉我根本不可能。此后我第一次目睹盖茨本人,是在一座巨大体育场里举行的年度员工大会上,我坐在上万名同事之中,从几百米之外远远看见了他。那是我职业生涯初期最艰难的转型期,作为一个新人,我在工作上没一样比得过我的同事。每个周末的日子,我都在办公室里苦读Windows的技术书籍,同时近乎绝望地想着:在优秀人才扎堆的微软,是不是永远没有我的出头之日?

1984年,大四时的我为了获取公派留学的资格,毅然换专业考研,在经过近一年的奋战后,我取得全校总分第一的考研成绩。就在以为出国名额毫无问题时,我却在公布出国学生名单的布告里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来到研究生处,那里的老师告诉我,因为我在大学期间没有获得一次三好学生,按照规定不能出国。这都是因为大学前三年的我高傲、冷漠、毫无团队观念,还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所以根本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同学校方面的交涉完全无效后,我痛心不已又追悔莫及,莫非我的前途就这样断送在自己手里?

为什么在这个职业生涯重要转折点的前夜,我对艰难时分的记忆远多于对辉煌时刻的品味?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本是一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人,我的人生没有奇遇,也不曾走过任何捷径。在我看来,成功固然让人欣喜,但失败和挫折更让人难忘,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可以跨越失败和挫折的人。

就是在这个失眠之夜,我第一次认真地产生了写一本书的念头。我希望在这本书里,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我对于这些经历的思考,把我跨越失败和挫折的经验与读者分享。

我大学毕业后又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在学校里待的时间很长,因此有着很重的校园情结。成为职业经理人后,我在业余时间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给大学生作演讲。经常有学生朋友来问我,不知自己未来的前途在何处,人生的方向一片迷茫。当我回国领导上海微软时,手下的很多员工都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把我当做父亲看待,渴望从我这里得到帮助,甚至希望我指点他们的人生道路。其实,15岁的我、25岁的我,甚至35岁的我何尝不是一样困惑、彷徨和迷茫?因此,这本书的读者,就是那些曾和我一般渴望成功,却找不到成功之道的朋友。

我是一个天生激情,也特别崇尚激情的人。成功的人生的确需要激情,但更需要掌控和保持激情的技巧。人生如果是一场长跑,激情就像火种,我们需要用一把质地优良的火炬,穿越风雨,经历霜雪,把火种保护到终点。我希望自己的这本书可以帮助更多的朋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火炬。

很多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可以给出一个简明的答案:简单+勤奋。做人简单,做事勤奋。这就是我的那把火炬的核心成分。

为什么我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那是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转,大到宇宙,小至一花一果,其实都遵循若干非常简明的规则。只要掌握这些规则,就可以不断加以复制,就像我们儿时玩过的万花筒,创造出缤纷多彩的人生内容。

如果我可以成功,你为什么不可以?

后记

我与新华都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发树先生的初识,是一场彻底的邂逅。照陈发树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一见钟情”。

2007年11月,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的一次普通饭局中,我第一次见到了陈发树先生。对于这位行事一贯低调的富豪,我没有太多了解,但他对我却并不陌生。陈发树先生特别提到看过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一期我的节目,他说最深的感受是我在节目中强调的“沟通”二字。席间,基本上是陈发树先生在谈他的创业故事,包括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辍学,接下来一步步经营木材生意、做杂货店,再到创建新华都的历程。我一直在仔细地倾听。

晚餐结束,我们两人都意犹未尽,在彼此交换通讯方式后,陈发树先生提议:“要不找个地方喝茶如何?”我毫不犹豫答应了。坐上车后,他突然说道:“唐总,我们集团公司一直在寻找一位总裁,找了9年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我觉得你合适。”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让我有些惊讶。“陈总是认真的吗?”“当然认真!”他郑重地说道。“好,我们合作一下。”我点头应允。仅仅用了不到一分钟,我与陈发树先生的“君子协定”就这样定下。

此前4年,约有50家公司通过不同途径邀请我加盟,都被我一一回绝。和陈发树先生的初次见面中,我读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厚道,这是我最欣赏的男人的品质。陈发树先生还告诉我,他现在什么都拥有了,唯一的理想是把新华都集团做成中国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之一。这与我的志趣和价值观不谋而合。我只要被真正地打动了,就会立即作出决定,这是我一贯的风格。

我答应了陈发树先生加盟新华都,丝毫没有提及任何薪酬方面的条件。但陈发树先生为了表示诚意,为我开出了价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转会费”。所谓“转会费”,是指签约之后这笔钱(或干股)即归属职业经理人所有,区别于此前中国业界熟悉的“期权”的时间期限。这个早已被西方职场所熟悉的名词,因此第一次被我引进中国。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职场生涯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国职业经理人在过去十余年间所积累的品牌和价值的认可。

在西方的大企业中,拥有公司决策地位的基本上都是职业经理人。像大家熟知的微软CEO鲍尔默、谷歌CEO施密特,不但全面掌控着公司,而且身家也都进入了全球富豪榜前50名。这正是西方企业制度的核心机制。而中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坦率地说,不少中国民营企业刚刚经历从0到1的阶段,对于如何从1发展到100,还没有找到规律。许多西方成熟企业拥有的机制、规范和技巧,也还没有被掌握。这使得中国企业缺乏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土壤,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成功案例也少之又少。在这种背景下,我希望更多的职业经理人能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引进中国,能使企业与国外资本市场接轨,让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

过去几年中,我已经完成了从跨国公司高管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转型,并在国际管理经验与本土管理实践的结合上摸索出了大量的经验。加盟新华都后,我最大的挑战是从单一公司到集团公司运作管理层面的改变。在我的规划中,新华都未来将在原有矿业、零售和旅游等业务基础上,新增加包括互联网、软件、金融和教育等领域,成为一个真正多元化的集团企业。我希望在未来5年内,新华都可以拥有3-5家上市公司,未来10年内,拥有5~8家上市公司,管理资产超过千亿元。

我希望能与新华都共同前行,同时身体力行地为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树立一个标杆,让职业经理人群体真正得到社会认同,也让更多的人取得成功。

对干未来,我充满期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