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几天前,大摩和高盛还坚称无意染指商业银行,称其有足够财力支撑其成为华尔街上的最后两家大投行。
突然间风云变幻,只说明两家公司对于各自的筹资与投资模式已经丧失了信心,不得不寄希望于吸收商业银行存款以及从美联储获得更多贴现窗口融资来实现缓冲,从而减少其对短期融资的依赖,避免重蹈雷曼、美林和贝尔斯登的覆辙。
显然,背后的根本原因并不令人感到陌生——流动性严重不足。业内人士猜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实际亏损可能要比外界预想的大很多,这从它们“变身”的渴望和速度可以看出。
摆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公司面前的道路将是混业经营,目前两家公司都设有吸收存款业务,并预期逐步扩大该业务。除了吸收存款外,他们将可以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享受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后,美联储曾授予投行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尽管这一授权只是暂时的。
当然,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大摩和高盛将面临比原来严格得多的监管程序,比如更严苛的披露制度、更高的资本准备金以及更多风险投资的限制等等。
俯视全球金融界的投行就这样轻易被“招安”了。
就在一年前,华尔街的投行们还无一不视银行监管为金融业发展的绊脚石!
在他们看来,商业银行需要受存款准备金限制,还要受到监管部门有关商业银行可从事业务范围的规定限制,而投行发家的关键就是想方设法将针对投行各项业务的监管降至最低。一直以来,大摩和高盛等独立投行成功的秘诀正是在鲜有的外部监管下,积极介入高风险投资,进行杠杆交易,利用巨额债务丰盈利润。
高盛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发表的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我们相信,在美联储的监管之下,高盛会成为人们眼中的一个更安全的机构,一个拥有低负债资产负债表并提供更多元融资渠道的,机构。”
摩根士丹利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晋桁亦表示:“新的银行控股结构将确保摩根士丹利处于当前可能的最强健的状态,利用其稳定性和灵活性在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上攫取机会。”
对于两家公司来说,或许这是危墙之下不得已的生存之道。
但对于华尔街来说,二者的转型则可能意味着一个标志性的转折——一个将华尔街带回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发布以前的转折!
正是这部诞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法案确立了美国金融业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
这部法案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时,大萧条正处于底谷阶段,1500万工人失业,实际GNP比1929年的高峰水平降低了将近30%,投资总额几乎为零。公众回想起20年代金融业的繁荣景象,深信那就是最初的罪魁。银行家和金融家们在20年代令人既畏惧又敬仰,在30年代则成为恐惧和诋毁的目标。政界人士更是助长了民众的敌意。在就职讲演中,罗斯福总统攻击“钱商们”的“冷酷”、“轻率”和“自私”,同时为自己呼求前所未有的权力,和“一支情愿为了共同利益而牺牲的忠诚且训练有素的队伍”。
这部法案反映了当时的普遍看法,认为摩根大通这类金融巨擘(既有吸收储蓄的零售银行也有华尔街经纪行)的存在为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崩溃创造了条件,庞大的金融巨头对当时整个金融体系构成了风险。
如今风水轮流转了。投行和商行分久必合?
1999年,在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中,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获得通过,允许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并,宣告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从而摧毁了横亘在商行与投行二者之间的这道墙。这部法律是在花旗公司和Travelers Group宣布合并后推出的。花旗集团由此诞生。
从那以后,投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公司都渴望成为涵盖全面业务的“金融超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近的行动表明,上述界限实质上已经消失,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完全破碎。
极力主张撤销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对银行业限制的议员利奇说,如果没有对该法案的改革,就不会有摩根大通来拯救贝尔斯登,也不会有美国银行救援美林。
但更多人指出,今天危机迅速蔓延,根源就在于1999年废除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
从那以后,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目前,美国金融企业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衍生品市场,后来也允许商业银行介入,因而投行领域的高风险渗透入商业银行。正是1999年后,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的界限被打破,缺乏风险交叉感染的防火墙,才使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一路难以探底。
今天危机前的态势和1929年完全吻合!
Auburn大学教授巴特说,换牌后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现在都在拼命吸储,让自己成为强大的商业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急于做大的潮流,这有点让人担心。
但在今天的危难时刻,对破碎的格拉斯,很多人怀有侥幸的感激。
看来,破碎的格拉斯,既是危机酿成过程的推手,又是危机颠峰时刻的帮手。P5-7
我不相信,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不会造成重创,我认为这正在发生……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 艾伦·格林斯潘
美国这种经济模式造成了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虚拟财富太多了,全是气泡,你以为它是财富,它是虚拟财富,吹口气它没了。因为美国人消费水平太高,而储蓄率极低,它怎么能够维持经济运转的呢?就是凭借了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它的纸票子,一张美元,甚至电脑上一个符号,全世界都承认它是钱,于是它就大量地发美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链
从整个来讲,亚洲经济和新兴国家的经济还是比较看好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次美国包括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龙永图
美国经济真正的问题,坏账早晚都是能撇掉的,这不过是时间问题,关键是它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什么?美国经济真正的要产生困难,就是它拿什么来推动经济发展。中国过去是靠美国的需求,现在这个需求肯定是要大幅度地缩减。这种情况下,中国比美国有优势:中国还有内需的市场需要开发,中国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但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并不一定就变成有效实际的需求,怎么让这么高的储蓄转化成有效的实际的需求?这是我们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国家税务总局远副局长 许善达
写华尔街风暴的书已经很多了,但我犹豫很久,还是写了这本书。
因为有几个问题依旧在心中不能释然。
其一,真的存在华尔街风暴的时间魔咒吗?本书尝试提出“20年周期坍塌”假说,但仅仅是假说而已,没有展开。这个问题其实牵涉金融的游戏规则、人性本能、机制和体制,甚至人之为人的价值观。像这一类的思考,深入进去,会心底发凉,会怕。其二,有方法对华尔街的这一类现象实行“终结”吗?本书对“分业防火墙”叙述较多,甚至预测美国未来“还得确立分业经营防火墙,重拾《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精神”,但是,华尔街的历史不就是在繁荣和萧条的钟摆两极之间摇过来的吗?学人的呼吁也就是愿望而已!其三,读者会发现本书兴趣所在是在第九章,金融风暴之后的中国经济,如何转向“内需拉动”?动荡中是否有国家机会和新的选择?是的,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总会让人魂牵梦绕,感慨系之!
书写完,自己就不愿意看了,说不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绪。许是把疑惑抛出来心下就轻松了?许是有另外的问题在潜滋暗长?但是成书过程中的一些人事却是忘不得的,譬如徐竞博士,他所在的“环线传播”公司经常发起大型经济研讨活动,他是极活跃人物,这次应约合撰,二话没说,慨然奉献了其中三章文字;新闻学博士刘达小姐,毕业后创立“电视疯子工作室”,闻说此书是金融方面的题材主旨,欣欣然要求搜集素材,这个经济学的狂热爱好者,还勇敢的拿出了本书第四、五章的初稿!我自己呢,撰了三章文字,和徐博士合写了第九章,且统稿全书。此外,在我个人积累学习的过程中,学界名宿钟朋荣、王建国、朱翔、柳思维、郑海元、牛文文诸位先生,常不吝奖掖,时点拔其间,令我获益良多;湘楚一带的实业翘楚,如周兆达、王填、唐修国、肖勇、王忠和、乐根成、叶文智、唐像诸君,每以己身之实践,辅证研究,不至于令我堕入文字虚妄一途!尤其,海南广电总台的丁晖先生对我的写作多有勉励,语语殷切,不啻为人生之良师!
时想,为什么所有书的后记,主题都是“谢”字?其实,我理解,这是一切写书治学者撂笔时的心情!这种感谢里肯定还包括众多的业界同仁,因为自己写的小书采纳参考了别家众多的素材,虽然本书观点和文字风格独标一格,属于个人的文责,但是诸多新闻素材,诸多档案资料,诸多金融史话,袭之与人,岂是书后“一一标明”所能尽述?所以只能遥对星空说声感谢,他日各位来湘,只须言说本书某某素材得之于君,我即治宴,引颈三百杯罢!
是为后记。
李咏
2008年10月于长沙岳麓山
第一章 救街——风暴行进中的美国式阻击
01 破碎的格拉斯
02 华尔街是什么
03 瘾君子·狂躁的抑郁症
04 用纳税人的钱帮助作恶的金融大鳄?
05 国会山成了菜市场
06 谁来为华尔街埋单?
07 下跪迎来了否决
08 “补丁”里的输家和赢家
09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 是“猛药”,而非“妙药”
11 美国式社会主义?
12 并非一场伟大的博弈
第二章 流动性之惑——从轨迹看风暴的生成与裂变
01 瘟疫路径
02 “狠角色”专捏“软柿子”
03 “两房”太极手
04 纷乱的证券化产品
05 投行把次贷拉进华尔街
06 沿革与破裂
07 为何雷曼孤独被弃?
08 “流动性过剩”惹的祸?
第三章模式的黄昏——华尔街坍塌的背后
01 创新天使下了一只魔鬼蛋
02 评级机构的暧昧
03 信用魔方转不动了
04 监管黑洞
05 格翁崇拜
06 野孩子不应是替罪羊
07 投行10年变脸
08 论贝尔斯登的倒掉
09 混业经营掀翻AIG
10 分业防火墙
11 何去何从?
第四章 不死的灵魂——曾经活跃在风暴眼中的传奇
01 苏格兰小贩的私生子
02 牛市操作者
03 现代华尔街经纪人
04 超级玩家
05 现代迈达斯
06 船长
07 新生代投机家
08 诚信巨头
09 华尔街上的女葛朗台
10 总统原来很幼稚
11 善行者
12 经纪业鼻祖
13 证券分析之父
14 风险套利商
15 金融天才
第五章 “20年周期坍塌”假说——真存在华尔街风暴的时间魔咒吗?
01 1837,遭遇首只大熊
02 1857,黄金毒药
03 1873,铁路的膨胀
04 1893,英伦风暴撼动华尔街
05 1907,“铜矿王”的争夺
06 1929,股灾
07 1987,冷战的美国颓势
第六章 下一个风暴眼——风暴继续袭击的区域性预测
01 “绝对安全”的社会保险面临决堤
02 名副其实的“冰岛”
03 日不落见证60年来最恐怖的夕阳
04 郁闷!被贬值的“老毛子”
05 “国家也会破产”似乎并非童话
06 “小龙”惨遭泰山压顶
07 唇亡齿寒
08 风暴蔓延的原因:橘子和苹果
第七章 堵住地球的“洞”——同一个目标下的国际众生相
01 以毒攻毒还是破罐破摔?
02 不当替死鬼,欧盟的还击
03 北大西洋的汶川精神
04 法兰西强音
05 至贱无敌的帝国注射器
06 趁火打劫还是自顾不暇?
07 南半球的救援行动
08 “中国力量”何时出手?
09 首脑们在向中国呼救
第八章 眺望华尔街——中国金融市场的审视与应对
01 龙王?黑马?2008年全成冤大头
02 “合俊”倒下的警示
03 连破三戒的快速反应
04 强弩之末还是蓄势待发?
05 自保还是抄底?“速决”为何姗姗来迟
06 对抄底的担忧
07 内外“防火墙”
第九章 手中有“粮”——风暴之后的机遇与选择
01 内需,才是手中的“粮”
02 购买力是压仓粮,中国又要搞重农抑商了?
03 压仓粮前的“拦路虎”
04 “新土改运动”
05 解放存粮,医改先动
06 藏富于民,加长粮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07 粮从地出,保护“土壤”,关注民生
08 安得广厦千万间
09 怎样的社保“土壤”才能粮田葱茏?
10 外筹新粮,不吊死一棵树上
11 “铁杆庄稼”要升级
12 心里不慌,手中有粮
13 迎接我们坚挺的“苹果”吧
特别鸣谢
后记
真的存在华尔街风暴的时间魔咒吗?
本书首次提出“20年周期坍塌”假说;
这是人类贪婪获得的固定劫数吗?这是工具革命带来的周期性的繁华和衰落吗?这是华尔街,或者全球所有的金融游戏场所里潜伏的悲剧宿命?
“分业防火墙”何以时毁时建?
本书大胆预测美国将重拾《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精神;
至少今后一两年内,怕是见不到投行家的长袖善舞了。或许,金融风暴救急过后,未来,还得确立分业经营防火墙,重拾《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精神。
“新土改运动”指向何处?
本书理性前瞻中国农村的第二次变革;
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中国新土改运动负有特别使命。30年后的中国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如果不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就很难真正建成现代农业。
本书全景扫描金融风暴之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选择;
什么才是政府手中的“粮”?当然是内部需求。——我们长期盲从“出口创汇”的后果是什么?就是辛苦换回来成捆成筐的美钞被关联储贬为一地白纸……中国人还要干这样的事到什么时候?
真的存在华尔街风暴的时间魔咒吗?
这是人类贪婪获得的固定劫数吗?这是工具革命带来的周期性的繁华和衰落吗?这是华尔街,或者全球所有的金融游戏场所里潜伏的悲剧宿命?
“分业防火墙”何以时毁时建?
……
《政府的粮》——华尔街风暴影响的全揭示,中国经济内需拉动的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