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中国五千年》,是陈舜臣的代表作。五千年华夏历史的风云变幻、世事沉浮,从远古到近代,从荣光到黯然,从分裂到统一,一个个大的时代的起落,一个个王朝的兴亡盛衰,一个个民族的迁徙扩张,都被作者平静从容写来,视角非凡,笔触冷峻。这本书书写了中国的世界和世界的中国,具有史家的大手笔和大气魄。
本书原名《中国五千年》,是陈舜臣的代表作。
这是一本和教科书迥然不同的中国历史!
它会将历史大脉络、关节点逐一破解!
这本书视角独特,因为陈舜臣具有“在日本长大的中国人”的复眼。
这本书书写了中国的世界和世界的中国,具有史家的大手笔和大气魄。
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知识会通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五千年华夏历史的风云变幻、世事沉浮,从远古到近代,从荣光到黯然,从分裂到统一,一个个大的时代的起落,一个个王朝的兴亡盛衰,一个个民族的迁徙扩张,都被作者平静从容写来,视角非凡,笔触冷峻。
“梦幻般的夏王朝遗址?”
这是日本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的头版头条,介绍了一份关于中国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真是如此重大的事情么?
很多人都这样问我,甚至连广播电视台的人都上门来问。
“梦幻”这个词惹人遐想;同样,“到底有没有夏王朝”这个说法也让人疑窦重重。
以《史记》为首的中国古代史书,记录了三皇五帝之后夏殷周三个世袭王朝的交替过程。只不过在这个时间段内,划分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的时间点成了一个问题。三皇五帝属于神话时代,这一点基本没有什么疑问。
现代史学对于缺乏证据的传说是持否定态度的。殷王朝的存在性就曾受到广泛质疑。中国史学家中很少有人主张殷王朝不存在,但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多,“不存在”一说基本已成定论。日本的白鸟库吉(1865-1942)论证了“殷王朝虚构说”的合理性。大概从1899年起,人们开始关注甲骨,不久就确认了殷墟的存在。仅在二战之前,对殷墟的发掘就进行了15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翌年——1950年开始,发掘工作得以再度展开。
甲骨上刻有文字。对殷人来说,所有事情都可以占卜,从气象到狩猎成果,无所不包。所谓甲骨,指的是龟甲和兽骨。在甲骨上刻阴字,然后灼烧出裂纹,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举个例子,想占卜“明天下不下雨”,首先要把这件事情刻上去,这叫做“贞问之辞”。钻灼后出现裂纹,对此进行判断的人叫做“贞人”,由他来揭示结果。比如他在甲骨上刻了“明天下雨”,这叫做“繇辞”。有时刻字在“下雨”或“没下雨”已经发生后进行,此时叫做“征验之辞”。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被统称为“卜辞”或“契文”。
卜辞相当于现在汉字的远祖,所以解读卜辞并不困难。卜辞中,关于王的出入平安与否和梦兆吉凶的贞问比较多,提及王的祖先的也不少。由这些b辞,人们知道了殷的历代王名。如果和《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述相对照,二者的王室世系基本一致。于是,殷王朝的存在性就不容置疑了。只是年代还需确认,不过可以推定,殷王朝推翻它的前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之后世系延续了四百多年。
那么,殷王朝创始人成汤即武王所消灭的“夏王朝”,到底存在过吗?迄今所发现的甲骨文,仅有殷武丁前后到殷灭亡(推定是在公元前1028年)之间约二百多年这一部分。假如殷王朝持续了四百年,前半部分的记录就缺失了。
我们和《史记》保持一致,用“殷”来称呼这个王朝。不过,相较“殷”而言,现在的中国多用“商”来称呼。《史记》中记载,殷的远祖契,是舜的司徒,受封于商地,以“商”作为王朝的别名由此而来。虽然几经迁都,但王朝子民都没有停用过“商”这个自称。
殷墟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甲骨片,还有王都遗址及王陵,所以其存在性就有了确凿的证据。但是之前的夏王朝的存在与否,则无明确的证据佐证。
P1-2
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
马司辽太郎
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如今,陈舜臣先生,这位文化界的巨手,担起这项重任,他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使斑斑史迹,变成生龙活虎
柏杨
像陈舜臣这样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陈舜臣之所以为陈舜臣的理由。
稻烟耕一郎
陈舜臣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复眼视角,要让历史成为日中文化交流的“镜鉴”。他的文章平实易读,但是平实绝不意味着内容的肤浅。他特别重视败者、弱者留下的历史痕迹,以推理小说式的魄力“保持着败者一方的视点”。
日本《朝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