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运长新作《说关公》一书,详尽叙述了关公真实生平、演义故事以及关公怎么成为神的历程,读来饶有兴味。
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读者详细解说关羽由人演变为神的历史,其中的种种关节,既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是发人深省的文化研究。这里有从民间、文人到皇室旷日持久的“造神”,也有从佛家、道家到儒家之间精彩激烈、刺刀见红的“抢神”。而关羽的“老乡”晋商的作用,则是关公成为财神的重大关键:晋商是财神关公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关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谭运长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谭运长新作《说关公》一书,详尽叙述了关公真实生平、演义故事以及关公怎么成为神的历程,读来饶有兴味。 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读者详细解说关羽由人演变为神的历史,其中的种种关节,既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是发人深省的文化研究。这里有从民间、文人到皇室旷日持久的“造神”,也有从佛家、道家到儒家之间精彩激烈、刺刀见红的“抢神”。而关羽的“老乡”晋商的作用,则是关公成为财神的重大关键:晋商是财神关公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内容推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得以在身后达到由凡入圣的至高荣誉,世代配享香火者,除了“文圣”孔子,就是“武圣”关公。关公不但是儒家的圣人,还是佛家的伽蓝护法、道家的天尊,堪称横跨儒、佛、道三界的唯一真神。 那么,历史上的关羽是如何由人演变为神的?这里有从民间、文人到皇室旷日持久的“造神”,也有从佛家、道家到儒家之间,精彩激烈、刺刀见红的“抢神”,本书为你详解其中的种种关节,既讲述了许多引人人胜的故事,又是发人深省的文化研究。 目录 序(朱大可) 引言 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1.关羽其人 2.关公不再是关羽 3.山东一夫子,山西一夫子 上篇 关羽故事 第一章 英雄且问出处 4.关姓始祖,史上第一位忠臣 5.出生在炎黄部落大决战之地 6.世代为盐民 7.不学文,专习武 8.从小就有经商经验 9.红脸美髯 10.娶妻生子 11.救周仓、杀吕熊 第二章 关羽生命路线图 12.从解州到涿州 13.转战于徐兖 14.奔走于冀豫 15.江陵10年 16.失荆州,走麦城 第三章 彻底一忠 17.关羽为什么从来不笑 18.被扭曲的真性情 19.忠、孝、节 20.上人忠于国,中人忠于事,下人忠于人 第四章 千古义绝 21.关羽VS吕布 22.守承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23.武士天下第二,勇士天下第一 24.关羽的两张面孔 中篇 从关羽刭关公 第五章 关羽出生考 25.天神下凡 26.乌龙见于村 27.经学之家 第六章 关羽不读《春秋》考 28.关羽是孔子的学生? 29.读《春秋》根据何在? 30.《春秋》是本什么样的书? 31.关羽能行“春秋之事”? 第七章 《三国演义》关羽事迹考 32.桃园结义 33.温酒斩华雄 34.许田射猎 35.“刺颜良”原本有内情 36.走单骑究竟多少里 37.单刀会其实有两次 38.吹毛求疵大可不必 下篇 关神崇拜 第八章 自下而上的造神运动 39.关羽死后魂归故里 40.荆州自古多鬼神 41.上等文人立碑著文 42.落魄文人演曲说话 43.中等文人编辑图志 44.皇帝闹笑话 45.武庙的陪祀神 46.宋徽宗封谥关公 47.明朝皇帝心态矛盾 48.清朝皇帝最虔诚 第九章 得关公者得天下 49.关公争夺战 50.佛家第一个抢得关公 51.禅宗也争玉泉山 52.道儒两家酸溜溜 53.道教“符录派”汉末行世 54.关公战蚩尤,旧瓶装新酒 55.关公当上了玉皇大帝 56.儒家一开始冷眼旁观 57.关公读《春秋》:不是神话的神话 58.北宋思想界:舆论对关公不利 59.朱熹为关公正名 60.清朝时,关公基本上专属儒家 第十章 战神关公:气盖世,威奠当 61.战神的资质条件 62.国祭 63.兵家奉为武圣 64.屯堡人的战神崇拜 65.江湖夜雨十年灯 66.梨园的特殊行当:红生 第十一章 财神关公:众财神中的头号财神 67.三桩事奠定财神地位 68.北宋道观的财神系统 69.晋商自盐池起家 70.晋商的地位举足轻重 71.山陕会馆 72.晋商是宣传队,晋商是播种机 73.财神关公灵不灵? 结束语 千秋万世的道德楷模 74.关公不朽靠的是什么 75.什么是关神的神威 76.让关公监护我们的良心 跋(吴洪森) 试读章节 一直以来,关羽夜读《春秋》的故事广为流传,把关羽描述得就像个文化人,满肚子文墨的“儒将”。这说法,看来十分可疑。 东汉末年,除非王侯和达官贵族家庭的子女,是不可能享受读书待遇的。 到关羽出生后的一些年,关羽的家庭经济大概算不上贫困,也算不上富有。因为有盐出产,穷也穷不到哪里去,但富也富不到能够读书识礼。 从关羽父母因为他的外逃而双双投井自杀就可以知道,关羽的父亲大不了相当于时下的小学文化水平,也就是多少认识几个字,也许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却并无系统的理性思维。此外,也说明关羽的父母乃至其整个家族,完全缺乏与官府打交道的势力和勇气。有点势力和文化的人,一般不至于选择这么一条悲哀的道路吧? 既然是这样,可以推定说,关羽也许认识几个字,但他还没有达到能够阅读的水平,何况,他的生活经历和性情也不可能让他具有阅读的习惯。 一般说,读书人读哪本书并不重要,因为读书人读了很多本书,而一个人只要能读一本书,也就必然会读更多的书,只有从来不读书也读不了书的人,才一生只读一本书,因为那是读给别人看,做个读书样子的。从这个角度说,一味强调关羽“读《春秋》”,而并没有关羽读别的书的记载,几可反证出关羽实际上并不读书,或者说,那些说关羽读《春秋》的记载,只是为了给关羽做个读书的样子。 事实也许正是这样:关羽出盐池后从来不读书,在盐池岸边生浯的日子,他也是不读书的。当然了,这并不妨碍他后来捧一本书《春秋》在手上,时常做做看书的样子,就像往年一些从来不写字的人,却总爱在胸前插一支钢笔一样。 在关羽的故乡有一种传说,说关羽从小习文,而他的老师是一位流落到当地的匈奴人。其实,一个匈奴人到汉人的地方来教书,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关羽的确有一个匈奴老师的话,这一定是一个武术老师。 他从小习武,这大概没有什么疑问。传说关羽到解州东风村的风圣庙学武,为此他的父母举家从常平村迁移到解州城,开了一家铁匠铺(遗址就是现在解州城里的铁匠巷),所以如今又有关羽家世为铁匠的说法。其实这是父母为了支持关羽习武,迁移到解州来“客串”铁匠,暂时靠打铁为生,一边照顾儿子的生活。 千百年来,关羽的名号越来越响,他的大刀也越耍越神奇,这与他自幼习武,爱好舞刀弄剑不无关系。 现今的盐池这块地方,从黄炎文明一开始就战火纷飞。前面已经说过,5000多年前的那场黄炎大决战,也不能排除他们为了争夺盐池控制权的原因。也就是说,自从炎黄时代,人们发现了盐池这个大自然无偿提供给炎黄子孙的宝库开始,这里就成了你打我杀、你争我夺的战场。 黄炎大战、中日中条山之战等这些为争夺盐池而发起的大规模战争就不用多说了,对于生活在盐池岸边的人来说,身边日常围绕盐业利益所发生的打斗,也几乎是家常便饭。 炎黄子孙历来就有这样的习俗:对于大自然的恩赐,那就应该见者有份。像盐池出产的这种举手之劳就能够得到的财富,谁不想分一杯羹呢?于是,本土人之间经常为了争得某块水域而发生争执,也经常因为成盐的价格和数量发生冲突,再加上不断有外来人进入,这种局面就更加复杂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在盐池周边的人家,自幼必须习武强身,以便长大后保护自己的盐场,保护家里人辛辛苦苦采到和煮出来的盐,尽管它并不珍贵,却是全家人的生计所在。所以,在关羽的家乡,大人小孩,只要是男性,没事的时候就要比试比试,几乎所有人都能打善斗。 关羽生活在一个家家户户需要武力保护家园和财产的地方,从小就有练习打斗的社会环境,加之曾经专门外出学习武艺,功夫更比其他人高出了许多。他的武艺之高强,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想一想,他后来能够一口气杀掉恶霸吕熊及其党羽108口,意味着什么?既为“恶霸”,想必也有身手不凡的保镖,可是关羽动起手来,直如砍瓜切菜,功夫实在是惊人。P23-25 序言 有一则谜语,谜面是:“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悲。”谜底是个“翠”字。把“翠”字分拆,就是“羽卒”。项羽死了,刘邦高兴;关羽死了,刘备悲伤。项羽、关羽,是史上两位大武人,他们生活在大汉帝国的一头一尾,竟取了相同的一个名字,说来也是很有趣的。 对于这个“羽”字的来历,谭运长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原来古代羽字写成“羽”,两边分别是三撇,表示三根羽毛,就是两个飞动的翅膀。到了清朝的时候,关公成为皇家祭祀的神,乾隆皇帝下令避关羽讳,所有的文字典籍,遇到关羽的这个“羽”字,一概故意写成一边两撇。时至今日,两撇的“羽”确定下来,原本正确的写法倒反而给历史遗忘了。可见关公作为神,具有何等的威力。 类似这样有意思的发现,这本书还有很多。例如,人们读《三国演义》,常常觉得困惑,就是全书的情节、思想等等有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对曹操,有时写得很好,有时写得很坏。刘备也是这样,有时显得很高大,有时又显得很不堪。这是为什么呢?运长君多少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原来,《三国演义》是在民间流传的众多话本的基础上成书的,每一个话本背后都有一个不知名的作者,作者杂,所以其情节、思想也难免混乱。 当然,本书的意义远不在此,更重要的是在于为读者详细解说关羽由人演变为神的历史,其中的种种关节,既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是发人深省的文化研究。这里有从民间、文人到皇室旷日持久的“造神”,也有从佛家、道家到儒家之间精彩激烈、刺刀见红的“抢神”。而关羽的“老乡”晋商的作用,则是关公成为财神的重大关键:晋商是财神关公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运长君还在书中作了大量的考证,例如专门辟出一章“关羽不读春秋考”,有力地证出:“秉烛读春秋”的故事,实质与佛家的“玉泉山显圣”与道家的“阴兵斩蚩尤”一样,是儒家为了“抢神”而编造出来的一个不是神话的神话。 凡此种种,既是故事,又是研究。 更深入一层来看,关羽由人成神的历史,可以解说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精神的许多奥秘。而在关羽这个人身上,也折射出中国国民性的许多品质。例如,关羽的出身,属于最底层的游民,脱离土地,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城市流氓阶层。不过关羽有别于一般的流氓,他活得最有尊严,连皇帝也对他肃然起敬。这是为什么呢?他没有立下了不起的功绩,也不能著书立说,他的尊严与不朽的历史地位,全在于“立德”,就是成为千秋万世的道德楷模。说起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胜利法”了。 谭运长的名字里包含了关云长的“云长”两个字,而“谭”,就是谈论、评说、研究的意思了。这样看来,谭运长写《说关公》这本书,可能是一种天意。当然,这只是玩笑。 是为序。 后记 谭运长新作《说关公》一书,详尽叙述了关公真实生平、演义故事以及关公怎么成为神的历程,读来饶有兴味。 近年来知识界有种说法,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没有宗教的民族。这种说法当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如果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都归结为没有信仰没有宗教,就大谬不然了。 众所周知,信神信鬼、祭拜祖先是中国绵远悠长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背后的信念就是灵魂不灭。夏商两代,精神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巫术文化,因此有“商人尚鬼”的说法。纵观世界信仰史,东西方大体上都是从巫术走向宗教。从巫术走向宗教,也就是从万物有灵的多神论走向一神论。而中国的路向却不同,周代从巫术文化向宗教文化转变过程中,并没有摧毁消灭万物有灵的多神论,也没有塑造出一个全能的人格化的上帝,而是发展出抽象的天道观念。天道观念确立的目的不是把人引向天堂或者极乐世界,而是强调在现实世界做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人的道理”。按照“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不是为了什么死后能进天堂,而是做人就该如此。这是一种不讲因果报应的人生观。 正是因为这种人生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常有人引用《论语》这句话来证明孔子没有终极信仰、否认彼岸世界存在。这是莫大误解。孔子不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子不语的目的并不是否认怪力乱神的存在,而是避免由人之外的力量来做审判者、裁判者。如果由人之外的力量担负起最终裁判,那么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是因果报应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正是中国天道观所要竭力避免的,也是孟子激烈批判墨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墨子尚鬼,想建立起因果报应的世界观。墨子学说虽然衰亡没有流传下去,但是试图建立起因果报应人生观的动力却一直存在于中国民间社会。 很显然,不讲因果报应,只是依据天道的信念在自己内心建立起为人处世的坚定原则,这种人生哲学需要榜样的力量和长期的“闻道”教育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对生活在底层的广大民众而言,求生存已经耗去了他们大半精力,再加上经常遭受权势者的欺凌压迫,因果报应显然是更直截了当的安慰,更容易被接受。到了汉代,官方儒学只是沉湎于寻章摘句的考据,不关心人的精神,出现了信仰真空,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就趁虚而入,填补了灵魂的空虚。 据谭运长考证,最早将关公奉为神的是天台宗创始人智颉,这可以看作佛教本土化的开端,也说明关公在隋朝时代的民间已经具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不求因果报应的天道人心观,其优势在于清明的理性精神,在于能真正建立现世做人的尊严,使人活得有骨气。然而这种信仰一旦崩溃,因为无所畏惧,社会也容易陷入无恶不作的堕落,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相信因果报应的人生观,多少也是一点补救吧。 正是这缘故,通过造神和膜拜神来自我安慰,互相鼓励,就成为中国民间绵远不绝的精神动力。《说关公》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正是关公成为神的民族动机。 草于2007年冬至 改于2007年12月26日凌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