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叛乱实录/中国历史实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志义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二十五史》,堪称世界各国有史以来最系统、最完备的史书,其中记载了历代的政变与叛乱不下百起,本书选取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28起,按照年代顺序编排,以叙事为主,间有言简意赅的评论。其中包括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汉代“异姓王之乱”、“济北、淮南警先起”的“济北王、淮南王之乱”、“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三番之乱”等等。书中所选录记述的是自秦汉迄至清代历朝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之争而发生的政变与叛乱。该书“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内容丰富、真实可信的历史普及读物。行文清爽简洁,通俗流畅,此中读者可以对中国历史上的政变与叛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得对历史的多角度的勘查。

内容推荐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言:“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丛书即以这一传统史学的最高标准为指归,选取历朝朋党乏争、政变叛乱、宦官祸国、重大冤狱等侧面为切入点,选择与此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演绎成以封建政治舞台为背景的惊心动魄、波谲云诡的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本书借鉴传统史学的纪事本末体裁,以事件起讫为纲,各自独立成篇,依年代顺序编次;以叙事为主,辅以画龙点晴的评论,以期透过表象揭示本质。分开读犹如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勾画出鲜活的封建政坛众生相;合起来则概括地反映出中国封建政治史的大致风貌,凸现出历史的纵深感。本书可读性与知识性同具,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并存,参考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备,是一套独具特色的历史普及读物。

目录

前言 刘志义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异姓王之乱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诸吕之乱

济北、淮南警先起

 ——济北王、淮南王之乱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七国之乱

大势巳去徒余响

 ——淮南王、衡山王谋反

骨肉相残为猜疑

 ——巫蛊之祸

垂涎帝位落自缢

 ——燕、盖谋反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董卓之乱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氏代魏

“朝官伏尸南风悍,黔首涂炭八王师”

 ——八王之乱

铁骑踏尽公卿骨

 ——永嘉之乱

“王与马,共天下”,共乱了一代朝纲

 ——王敦、苏峻之乱

“不能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

 ——桓温父子之乱

宫廷喋血,历代罕见

 ——石虎父子即位之乱

淫乱不法长河怨

 ——河阴之变

一梦招得萧梁灭

 ——侯景之乱

手足相残,血溅宫门

 ——玄武门之变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乱

为圆女皇梦,同赴黄泉路

 ——韦后、太平公主之乱

甘露谋败,党人流血

 ——甘露之变

遗臭万年的儿皇帝

 ——石敬瑭之叛

“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

 ——陈桥兵变

“我心正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海陵政变

同室操戈,争权夺位

 ——海都、乃颜之叛

封藩遗祸,成祖夺位

 ——靖难之变

兄弟阋墙,刀光剑影

 ——夺门之变

扑朔迷离的宫廷内乱

 ——晚明三案

康熙戡乱,维护统一

 ——三藩之乱

试读章节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面对强大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屡屡败北。为了团结各方力量、笼络一些有实力的将领齐心协力共同对付项羽,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是: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这些诸侯王占据了西汉王朝的大片土地,俨然独立王国,而且他们之中大都是能征惯战的骁将,所以对中央政权、对刘邦的皇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刘邦当初分封他们就是权宜之计、迫不得已,现在江山已定、大业已成,自然应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一有机会就要剥夺他们的兵权,消灭他们。这些异姓诸侯王也大都怀自危之心,随时准备反叛。所以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皇权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尖锐,最终导致了异姓诸侯王叛乱不断,烽烟四起。诸侯王中,最早公开叛乱的是燕王臧荼。他本是故燕国大将,先被项羽封为燕王,后叛楚降汉,仍被刘邦封为燕王。但臧茶对布衣出身的刘邦却心有未服。汉五年(前202年)七月,刘邦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臧荼就发动了叛乱,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叛,叛军很快土崩瓦解,到九月叛乱即告平定,臧荼被俘。但刘邦还未喘过一口气来,第二年韩王信又公开叛变,投降了匈奴,刘邦又亲率大军征伐。而接下来,则是七个异姓诸侯王中势力最强大的楚王韩信了。

一 一代枭雄化肉酱

韩信(?-前196年),江苏淮阴人,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出生于贫穷之家,并且父母早亡,所以少年时只好流浪乞食。他曾在一个亭长家里混饭吃,亭长的妻:产很讨厌他,于是便提前吃饭,使韩信来了后吃不到饭。韩信很生气,就再也不去了。后来,他又蒙一个在河边漂洗丝絮的妇女把自己食物分给他吃了几十天。韩信虽然如此落魄,但却有大志向。母亲死时,他穷得连埋葬的钱都没有,却选了一块又高又宽敞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以便自己发迹后可以在旁边“置万家”守墓。有一个年轻力壮的无赖当众侮辱他,让他从胯下钻过,他竟能强忍耻辱,从其胯下钻过。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

秦末大乱,群雄并起,陈胜、吴广首倡起义,楚国故将项燕和侄儿项羽也起兵响应。韩信听到消息,带剑投入项羽军中,希望能建功立业,但始终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又改投刘邦,但开始也未受到重用。韩信曾与萧何交谈,萧何很赏识他,但刘邦仍未重用他,于是韩信又偷偷地逃走了。萧何听到消息,连夜追赶,将韩信追回。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一开始误以为萧何也逃走了,后来知道是为了追赶一个小小的韩信,很生气。但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声言如果刘邦要想得天下,就非得重用韩信不可。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选择了一个好日子,筑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韩信得以施展才干,成为帮助刘邦打天下的最得力的将领。

在韩信的建议下,刘邦于汉元年(前206年)八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东进定三秦,夺取了关中,走出了与项羽争天下的关键的第一步。第二年,刘邦兵败彭城,死伤二十余万人,自己仅率几十骑逃脱。在这关键的时候,韩信收拢散归之兵支援刘邦,阻止了项羽的西进。彭城之败后,诸侯们纷纷叛汉投楚,其中以魏王豹对刘邦的威胁最大,所以刘邦便派韩信击魏。韩信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在正面集中船只,摆出渡河的架势,却暗暗集中兵力用木罂缶(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从侧面抢渡,大举破魏,俘魏王豹,又乘胜破代,不仅解除了刘邦的危机,而且将收编的魏、代降兵和自己的精兵送到前线,使刘邦恢复了元气。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又率3万兵马“背水一战”,大破赵军20万随之又不战而平定燕地。而此时刘邦又为项羽所败,损失惨重,韩信再次把精兵交给刘邦,使之势力复振。随后韩信东进攻齐,攻下齐都临淄,项羽派兵20万救齐,而齐兵也尚有20万。韩信与敌隔江对峙,他派人用沙袋连夜堵江断流,然后佯攻敌人,诱敌渡河,放水冲之,将敌人分隔成两半,大破敌军,平定了齐地。这时的韩信,兵多将广,战功显赫,势力强大,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格局中举足轻重,他倒向哪一方,天平就将向哪边倾斜。项羽看到这一点,于是派使者去劝说韩信反叛刘邦,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形成三分天下之势。但韩信此时正受刘邦的重用、信任,被授予上将军之职,统率数万之众,而且刘邦对他言听计从,所以他拒绝了项羽的建议。这时有一个叫蒯通的齐国人也看出了韩信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前往游说韩信。他以春秋时越王勾践与谋臣范蠡、文种等事为例,认为韩信功高震主,有“走兽尽而猎狗烹”的危险,劝韩信叛汉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犹豫再三,还是拒绝了蒯通的建议。韩信的行为顺应了历史大势,避免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对以后西汉的早日统一有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派人向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河南荥阳,所以看了韩信的来书后大怒,破口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从早到晚盼他来帮我解围,他却要自立为王!”旁边的张良、陈平连忙踩刘邦的脚,附在刘邦耳边小声说:“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禁止韩信为王,不如就封他为王,让他守住齐地,不然一旦韩信有变,局势将十分危险。”刘邦立刻醒悟过来,于是马上改口说:“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封什么假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但刘邦心里也由此对韩信存了一份不满和疑忌。

汉五年(前202年),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决战——垓下之战,刘邦召韩信率兵参战。项羽兵败,最后自刎乌江,刘邦终于夺得天下。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立即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他为楚王。韩信衣锦归乡,找到当年分食给他的漂母,馈赠千金作为报答;而对那个亭长则仅给百钱,对他说:“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又找到那个当年逼他忍受“胯下之辱”的无赖,不但没有报复他,反而封他为中尉,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韩信的这些行为很有意思,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成功者的自得心态。

刘邦虽然夺了韩信的兵权,但对他仍不放心。而韩信到楚地后所做的两件事更引起了刘邦对他的猜疑和不满:一是韩信收留了项羽的部将钟离昧。钟离昧是韩信的故交,所以在项羽失败后来投靠韩信,但钟离昧与刘邦有旧怨。二是韩信在封国内出入都用重兵护从。汉六年(前201年),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刘邦马上要出兵攻楚,但为陈平所劝阻。陈平指出,出兵攻楚的胜算不大,建议刘邦假装出游楚地的云梦,然后在那里召集各路诸侯相会,伺机擒拿韩信。刘邦听从了这个建议,出游云梦,使人召韩信。韩信心怀疑惧,本想起兵造反,但又觉得自己没犯什么大错,不值得冒这种抄家灭族的风险。可如此贸然前往,又怕被刘邦抓起来,束手被擒。正踌蹰犹豫间,手下的人给他出主意说:“皇上主要是恨钟离昧,只要你杀了他,带上他的人头去拜见皇上,皇上自然高兴,这样你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韩信一听有道理,于是去见钟离昧。钟离昧已知韩信的来意,所以在大骂了韩信一通后自杀而死。韩信割下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哪知刘邦一见韩信即令武士把他抓起来。韩信心里不平,对刘邦说:“人们常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果然不错,现在天下已定,我自然该死了。”刘邦因为也没什么确凿的证据,所以只对韩信说:“有人告你谋反。”然后将韩信抓回洛阳。考虑到韩信并未有什么明显的叛迹,而且为刘家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杀了他怕天下人不服,所以刘邦此次未杀韩信,而只是废了他的王位,改封其为淮阴侯。但他也不愿再纵虎归山,故把韩信留在了长安。

P1-4

序言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渡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骋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西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点燃起叛乱的战火。为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康熙亲率大军,三临漠北,前后历时八年,平定了噶尔丹叛乱。上面这首五言诗就是康熙在出塞亲征的途中写下的,抒发了一代君王铁马金戈、雄奇豪迈的气概。

政变与叛乱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很有特点的历史现象。中国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其中不乏值得向世人夸耀的辉煌篇章。但无庸讳言,一部中国封建史,也是一部浸透着血与火妁惨痛历史。翻开浩繁的史籍,字里行间不时散发出令人窒息的血腥之气。一次次黄袍加身,一顶顶王冠落地,与国祚倾移、江山易主相伴随的往往是拭夺、篡位、屠杀、掳掠……叛乱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如同附着在君主专制肌体上驱之不散的幽灵,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

为了阐明导致叛乱频仍的根源,这里需要补叙一些历史背景。夏以前的社会状况,我们所知甚少。那时的黄河流域似乎是一片令人悠然神住的祥和乐土。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由各氏族共同推举,据《尚书·尧典》记载,尧年老退位时,没有传位其子丹朱,而是传给众望所归的贤者舜;舜晚年同样选贤传位,被推举的是禹。这种继承方式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度。孔子曾以称赞的口吻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但到了禹退位时,继承者却不是众人推举的伯益,而成为禹的儿子启。这标志着最高统治者新老交替的方式已开始由“禅让”向世袭,亦即由传贤向传子过渡,由此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局面,从而诞生了奴隶制王朝——夏。这种变化绝非偶然,历史的逻辑本该如此。权力的更迭和财产的继承是紧密相连的,世袭制的产生和发展同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有制国形态夏朝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序幕。

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是皇权高于一切,“朕即国家”,“家国一体”,皇帝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天下财富尽归皇帝所有。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欲是人类基本的天性之一,权力越集中,便越具有诱惑力。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皇权,自然成为众多政治野心家竞相追逐的终极目标。然而,在专制制度下,在位君主没有任期限制,帝位的更替形式为父死子继,皇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造成君权转移的范围极为狭小,非皇家血统者自然无缘问津,即使皇族子弟,非太子亦不得染指。由于缺乏皇位向“龙子龙孙”以外的人转移的合法途径,那些凯觎王位而又拥有实力的人物通过暴力或阴谋夺取王位也就不可避免了。

再者,在私有制社会里,权力是贪欲的催生剂,而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君权必然带来自身的高度腐败。遍数中国历代皇帝,开明、勤政、恤民者为数不多,而暴虐、荒淫、昏庸者比比皆是。昏君在位,朝纲紊乱,国事焉得不废?而各类矛盾的激化自然给野心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借此制造动乱,于乱中夺权。正如清初唐甄所说:“帝室富贵,生习骄恣,岂能成贤!是故一代之中,十数世有二三贤君,不为不多矣。其余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黄宗羲也曾严厉批判“家天下”的君主世袭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由此可见,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政变与叛乱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最主要的根源。

……

一部《二十五史》,堪称世界各国有史以来最系统、最完备的史书,其中记载了历代的政变与叛乱不下数百起。本书选取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28起,按年代顺序编排,以叙事为主,间有言简意赅的评论。本书的宗旨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内容丰富、真实可信的历史普及读物。考虑到本书的受众是一般读者而非专家学者,行文尽量做到清爽简洁,通俗流畅,不作繁琐考证,一般也不使用艰涩难懂的引文,对少量简明易懂的引文,亦不注明出处。有道是“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编撰此书的目地在于使读者对中国历史上的政变与叛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善于思考的读者或许能够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启迪,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倘能如此,则读者幸甚,作者幸甚,也不枉费此书众多撰者的一番辛劳。

另需说明的是,本书成于多人之手,体例与风格不尽统一;且限于水平,成书仓猝,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真诚的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1999年夏于玉枕山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