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医生尼古拉斯·朗罗赫呼吁,人忽略了疾病发出的警告!想不生病,就请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求救信号!
尼古拉斯·朗罗赫博士第一部健康书籍叫《一个不知道疼的印第安人》,瑞士某医疗专业学报称赞该书“值得一读,尤其要向非专业人士推荐”。
本书章节中,专门介绍治疗疾病的内容较少,笔者更多的是想提醒人们关注疾病早期的蛛丝马迹。某些疾病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但等到疾病发作时,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我们的身体对大部分疾病能够发出预警信号,所以我们有很多机会延长、再延长我们健康的幸福时光。
关注健康是很有必要的,看了本书你会有更深理解,但也无须变得过于谨小慎微、疑神疑鬼。
您有没有正在散步突然腿疼的经历?您是否常常感到疲劳、无精打采?甚至简单活动一下也会令您气喘吁吁?尼古拉斯·朗罗赫博士撰写的这部书完全针对这些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疾病信号,并阐述了如何避免疾病的发生。
您知道吗?头晕、走路不稳、呕吐、战栗、肢体麻木等不适都是您身体发出的疾病求救信号!它们向您提示着身体的内部问题,怎样观察这些信号?如何判断、对付疾病?
本书以简明客观的文笔及专业的医学知识架构,向您讲解疾病早期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并提醒您忽视小病任其发展的严重后果。根据这些知识,您就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先行诊断,而且也能为医生提供更详细的诊疗材料。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养生之道,呼吁大家重视身体所发出的疾病信号,堪称一部专业、完备的健康指南。
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定义为由于关节退化、关节软骨被破坏所致的慢性关节炎。关节软骨是关节中覆盖在骨头末端的光滑组织。健康的软骨使骨与骨之间可以相互滑动,还能缓冲身体活动时产生的震动。患骨性关节炎后,关节表层的软骨破损、脱落,这使得软骨下面的骨头相互摩擦,引起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能力的丧失。“里面缺润滑油了”或者“齿轮里进沙子了”是人们普遍对骨关节炎的形象表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单说来就是关节里面出现了炎症。这种炎症的起因是病原体的侵入。病原体也许我们已经熟悉,比如杆菌,还有些病原体尚不为人所了解,但是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能够在关节内部激发免疫反应。具有以上特点的关节炎就称为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
疼痛是一个严肃的警告,预示着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缠上了你。但是请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关节疼痛都得由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背黑锅,也不是所有的关节痛都能和“风湿”拉上关系。有的关节疼痛是由于附近的黏液囊(注:黏液囊又称滑囊、滑液囊或者滑膜囊)发生炎症而引起的。有的关节疼痛是关节附近的肌腱和韧带对疲劳过度的一种反应。问题来了:作为非专业医疗人员的你,怎么区分这些疼痛的原因呢?
骨关节炎疼痛是因某些特定的运动动作或者身体负重引发的。它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形容这种情况,叫“启动疼”。一旦静止放松,该疼痛会自行减轻,起码骨关节炎初期有这种“动则疼,静即缓”的特点。但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持续不断的疼痛,有时候患者在静止休息期间疼痛反而加重。
“风湿类疾病”造成的疼痛可能非常严重。比如肩部的滑囊炎或者网球肘(注:“网球肘”的病名来源于现代西方医学,中医名为“臂痹”,骨诊疗法称“桡骨后移”)。这几种疾病只要调养得当,疼痛会自行消失,恢复功能所需要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而治疗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时间要更漫长,方法要更系统化,要求病人付出的耐心也就更多。如果在治疗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期间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恶化趋势,那么这两种病都会导致行动日益受限,功能渐渐丧失。而且引起的关节器质变化,比如关节突出、骨头变形。为了确定患者到底是患有哪种疾病检查医师往往会请患者作血液分析。
贴心话:
疼痛症状是内部的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比较明显疾病信号。接到了这些信号后,您要及时就医,只有医生才能帮助我们避免关节进一步受损甚至肢体致残的不幸。
再举两种类似的运动器官疼痛症状,治疗这两种病症确实让医学专家一筹莫展,它们就是纤维肌痛症和风湿性多肌痛。
纤维肌痛症以前被称为慢性软组织风湿病,又称“非关节性风湿病”,该病造成患者全身肌肉和肌腱疼痛不适。最让患者苦恼的是,由于缺乏明显的阳性体征,医生往往应用了各种检查方法,但患者的检查结果可能都显示正常。患者病变部位也不存在类风湿炎症和肌肉异常的体征,更查不到类风湿因子。因此,缺乏经验的医生会将该病患者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甚至误认为患者是“无病呻吟”。该病好发于中老年妇女,且常伴有多种多样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如疲劳倦怠或清晨手脚四肢发硬、麻木,精神忧郁、焦虑、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当染上风湿性多肌痛症,患者的颈、上臂、肩、胛、臀、股的肌肉皆会出现疼痛和僵硬,并多为对称性。这种疼痛来的突然、剧烈,持续时间长,此病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有的病人夜间睡眠时疼痛会加重。到医院化验检查显示病人的血流量明显增多,血红蛋白增高,而有的病人可有轻度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升高及轻度贫血。
神经疼痛 迄今为止,我们所提到的所有身体疼痛现象都属于神经疼痛。疼痛作为一种感觉通过神经线路到达脊髓一直传送到大脑,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将某一类症状独特的疾病单独起个名字——神经痛,并对它进行详加研究。
本类疾病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分支叫三叉神经痛。发病时病人短时间内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突然发生剧烈疼痛,疼痛似电击、刀割、烧灼或针刺样。疼痛发作也可因吃饭、说话、哈欠、咀嚼、吞咽、洗脸、刮脸等面部运动引起,甚至身体的其他部位的运动牵引到面部,都可引起疼痛发作。当病情发展到高峰时,病人常察觉不到刺激即可引起疼痛发作,有时即使无任何明显诱因也可自行发作,但疼痛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碰到无诱因发作,那么及早请教神经科的专家看看能不能排除脑干肿瘤或者脑部多发性硬化这两种疾病。
治疗方法主要是止痛药和我们一再推荐的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避免手术对身体的组织的伤害。
糖尿病对神经的损害最先表现为手脚麻木,痛似针刺。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加重,手脚麻木疼痛的现象也越发明显。
慢性酒精中毒也可以造成上述神经线路受损,对于该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现象和神经科的症状来确定。它的专业术语叫“多发性神经损害”。老年人维生素摄人不足或者恶性肿瘤患者也会受到神经痛的折磨。上述疼痛的病理原因依旧让人们迷惑。带状疱疹的疼痛广为人知,当被感染的神经出现大量水疱就是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了。
在带状疱疹的水疱出现之前或者消退之后,疼痛都是这种神经性疾病的独特且重要的诊断依据。
血管疼痛
当我们提起血管疼痛的时候,我们必定想血管内准是有什么异常。其实血管本身就是疾患滋生地。
在给静脉炎患者做检查的时候,无论患者是否同时患有血栓症,诊断医师都能用审视皮肤表层的方法来找到对压力敏感的、出现硬化现象的血管。患者在硬化血管附近的区域也能感到疼痛。动脉硬化可引起动脉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引起其所供应的器官发生血供障碍,也就是器官所需氧气不足,导致这些器官发生缺血性病理变化。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每当动脉硬化患者用力触摸病变堵塞血管的肌肉就会感到疼痛,但稍事休息,疼痛又能逐渐消退。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疼痛若不及时施治,患者就有截肢的危险。
贴心话:
如果脊椎、骨、神经出现持续的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是年老磨损的原因也可能是内部发炎,还有可能是血管或者神经的疾患。
P19-23
如果我们用心关爱自己的身体,那么健康、幸福将唾手可得。当我们捕获身体因不舒服而发出的疾病信号并予以充分重视时,我们就能早日投入,从而避免小病成大病。
为什么人们会忽略身体器官发出的警告呢?根本原因就是:粗心。
有人坦言的确没有给自己充分的关爱,这种忽略不只是“五十而知天命”之人的专属。人对自我健康的马虎表现几乎可追溯到幼儿期。人的青壮年时期正是快马扬鞭、逍遥人生的时候,年轻人更可能因为事业追求、人生享受而忽略健康,殊不知,身体的某些疾病也许早已潜伏。
如果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不热衷运动、文化活动,甚至对高雅音乐也提不起兴趣,那么他和朋友在迪厅彻夜狂舞寻欢,过多地饮酒作乐,甚至吸烟、抽大麻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他们没有认识到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进入事业起步期的年轻人为事业忙碌,更没有时间关爱自己的身体。人在工作压力、责任、义务的重压之下把眼睛瞄向所谓的成功。这么一折腾,当人意识到应当去关爱自己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
到了中年,人们急切想弥补亏欠自己的关爱。此时,却饱受大便不畅、体重超标、血压偏高、血液循环受损、新陈代谢失调、神经系统紊乱、情绪焦虑、心情压抑等身心健康状况恶化的折磨。
也许某些人因为讳疾忌医不愿意在与病症的斗争中“先下手为强”,或者害怕可能出现的不祥征兆而干脆对病症置之不理,这么做将要为自己的健康付出很大代价。等小病变成非治不可的大病,人就得更“受罪”。
世间不乏谙熟健康之道的人,他们饮食上保证均衡营养,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并通过静思或其他方式排遣压力,十分重视养生保健。日常生活中,他们戒烟限酒、远离毒品,注重修身养性。值得夸赞的是,他们还懂得保护环境,以求带动周围人提高整体生存环境。
笔者希望与所有朋友一道在养生保健的征途上互相切磋、共享信息。
本书章节中,专门介绍治疗疾病的内容较少,笔者更多的是想提醒人们关注疾病早期的蛛丝马迹。某些疾病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但等到疾病发作时,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我们的身体对大部分疾病能够发出预警信号,所以我们有很多机会延长、再延长我们健康的幸福时光。
关注健康是很有必要的,看了本书你会有更深理解,但也无须变得过于谨小慎微、疑神疑鬼。
笔者尽量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大家做到: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尼古拉思·朗罗赫博士
2006年8月于瑞士巴塞尔
直到上一页,我都在为大家介绍一些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值得注意的身体信号。我把这些信号称作疾病求救信号,因为这些信号有提示我们健康问题或者警告我们濒临严重危险区的功能,可以让我们对疾病的侵扰早做准备。我们希望自己健康地步入人生最后的里程,而不愿意成为日益虚弱、被疾病控制的傀儡。
我相信,很多人害怕死亡之前的疾病和痛苦甚于害怕死亡。尽早地了解严重疾病的特性是为保证生命的质量、生命的延续而采取有效手段的基础和准备。应对病患的措施实施得越早,则人体内的脏器组织等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少。医生和患者在尽力避免破坏性的手术,力争进行局部的、保存组织的治疗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也是维护生命质量的准则。
我真的希望,您读过这本书之后,能对将来或现在身体发出的疾病求救信号作出反应。
加拿大有一位著名的医生,经常在媒体上呼吁人们重视健康的价值,还在医学著作中提醒大家每天坚持锻炼是多么重要。而他自己却不到70岁就突然死于心脏病发作。他过世之后,人们才知道这位著名的医生本人从来不参加体育运动,他所提倡的保健理念也从未指导过他自己的生活实践。
这虽然令人哑然失笑,但此人还是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值得肯定。我提及这位医生同事的目的是想让大家注意,即便是著名的医生也会发生没有发现自己疾病征兆、没有察觉任何关于自己心脏异常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一种疾病都在爆发之前发出它的预警信息,这往往让我们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也就是说,面对很多逞凶肆虐的疾病来犯,身体还来不及点起烽火狼烟,防守已经彻底失败,等不到外部的支援了。所以,我们需要像天天启动电脑一样,打开身体中灵敏的无线电接收器,监听各处的动静。但仅仅做被动补救不是上策,我们还需要定期请医生为我们的身体进行预防性检查。这是我在本书中各个“总结”或者“笔记”中一再强调过的。
如果您的急性的或持续性的疼痛不见好转,不要拖很久才想起去看医生,还是尽早交由医生处理为妥。当您发现您比同龄的邻居喘气更费力,那就请您立即同医生联系,刻不容缓。要是您察觉心跳异常,就要和您的医生仔细讨论症状,研究病因。若是在排泄物中看见血迹,不必害怕,但还是把出血的量和出血持续时间认真、及时地告知医生,让他越快给您做进一步的检查越好。
请您自己倾听自己本能的呼唤,它是一个微妙敏感的疾病求救信号接收站。请您也关注您的皮肤,不仅仅是留心肤色的变化,还要体察构造的波动。您是否发现皮肤上的异常,而且使用一般的药膏也不见起色?或是经常感觉疲惫?一旦您遇到这些问题,就和您的家庭医生讨论一下,或者直接去门诊挂号。假如您只是偶尔略感不适,就请视情况决定是继续观察,还是去就诊。
最后,请允许我向大家建议做以下必要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