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翔实的资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这过程中记录下了作者思维的火花和心情的轨迹。
本书共收入了9篇文章,涉及到了亚洲、非洲和美洲共11个国家,涉及到了社会、人文、科学、动物、宗教信仰、自然风光等广泛的领域,其中不乏包含了许多发人深思的信息。
书中展现了历史与社会的广阔画面。有非洲的粗犷与辛酸、有美洲的热情与浪漫、也有亚洲的悠久与执著。在卢旺达的篇章中,作者记下了90年代那场悲惨的大屠杀事件;在蒙古国的篇章中,作者又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从独特的视角,沿着蒙古历史的坎坷进程,深入分析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特征,阐述了他对狼图腾的看法。
翻开书本,一起跟随作者的足迹,开始一段生动自然而又不寻常的另类旅程……卢旺达情寄大猩猩,蒙古国透析狼图腾,菲律宾惊十字架,南美洲涉险雨林城,赞比亚瞻仰日全食,撒哈拉探秘天狼星,安第斯直下亚马逊,印尼岛追踪科摩龙……
数年前,我读了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先生的著作《最后的目睹机会》。书中,亚当斯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他亲历的十几种动物千姿百态的生活。这些动物全都属于濒危罕见物种,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龙蜥、中国的白鳍豚、新西兰的卡卡托鹦鹉、扎伊尔的白犀牛等。
两年前,亚当斯先生不幸病逝。感谢他的精彩文字,一个喜爱他作品的读者最终沿着他的足迹来到了印度尼西亚,来到了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界线上遥远的科摩多岛——科摩多龙蜥的家乡。
2003年11月15日,我乘坐的小客机从印尼巴厘岛登巴萨起飞,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在佛罗利斯岛西部渔村小镇拉班巴茱的简易机场。拉班巴茱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科摩多岛,从而是安排访问科摩多龙蜥的最佳起点。
原计划到达拉班巴茱后,找其他游客结伴雇一条机动船出海。从机场搭车来到镇上,发现找到其他游客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到此的游客本来就非常之少,加上来者中很多是专业科技人员,全都提前作了各自的安排。
无奈之下,我决定自己单独雇船出海。谈妥了一条机动木船,船长是位常带客人出海的中年水手,船上另有一名厨工兼帮工。我在投宿的旅店请了一位能讲英文的小伙子作我的翻译。这样,全船算我共4个人,计划出海两天,中间一晚睡在船上。这段时间内,我们将访问科摩多龙蜥主要栖息地的两个岛屿:林卡岛与科摩多岛。
第二天早上8点钟,我们的木船驶出了码头。拉班巴茱很快变成了视线中远方的岛屿。晴空万里,蓝色海面波平如镜,佛罗利斯群岛向我们展示着她独特的风采。
印度尼西亚不愧万岛之国的称号。船行途中海面之上,到处都分布着大小岛屿。远方岛上矗立的黑色崖壁,像是中古世纪的欧洲城堡,近处岛中兀起的满目绿洲,犹如移居世外的梦里桃源。身边拔海而起露出水面,有一块最多几平方米的怪石,一群小海鸟在上面嬉闹,几只大海鸟警惕地望着我们。那应该算是一座鸟岛吧。
航行4个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了林卡岛,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这个岛上栖息着超过1000只科摩多龙蜥。
科摩多龙蜥是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成年龙蜥身长可达3米以上,体重可达100公斤。一种流行的说法,科摩多龙蜥很可能是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形。考虑到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出现时,人类还没有恐龙化石的知识,从而不会有恐龙的概念,而科摩多龙蜥是至少近几百万年中地球上形态最接近于龙的动物,因此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遗憾的是,中国的龙本质上是祥和的动物,而科摩多龙蜥却是凶残的嗜血怪兽。
目前存活的科摩多龙蜥的总数估计在3000到4000之间,雌雄之比为1∶4,也有1∶5的说法,也就是说目前只有大约数百只雌蜥可以繁殖后代。此外,龙蜥全部集中生活在科摩多岛与附近的两个小岛上,一个相对来说很小的区域,万一由于某种原因生态环境突然恶化,对这个物种的打击将会是灾难性的。
科摩多龙蜥是印尼法律严格保护的动物,印尼政府将它们活动的区域设置为科摩多国家公园。
科摩多国家公园由三个岛屿构成,林卡岛是其中的一个。我们到达的时候刚过正午,天气十分闷热。岛上没有大面积的树木,一片片黄绿色的草丛,给人非常荒凉的感觉。国家公园管理站设在几间木制平房里,距离码头步行5分钟左右。
在管理站内,我们遇到了4个大学生模样的西班牙人,于是我们两组合并成一组,管理站派了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当向导带我们进岛参观。
表面上看似荒凉,实际上岛上的物种相当丰富。有猴子、野水牛、野鹿、野猪、多种鸟类和蛇类,据说毒蛇密度世界第一,还有其他许多种小型爬行类动物。在岛上特别常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种属于天堂鸟家族叫做梅里欧的鸟,成年后,雌雄形影不离,终生配偶不变。由于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只要能看到一只,在几米范围内肯定能找到另一只。两天时间的访问中,我在林卡岛与科摩多岛遇到了几乎所有的物种。没有遇到毒蛇,不知道是运气太好,还是运气太不好。
岛上食物链的顶端是科摩多龙蜥,所有其他物种都是龙蜥潜在的食物。科摩多龙蜥唯一的敌人是它们自己,最常发生的是幼蜥被成蜥吃掉。在一棵大树底下,向导指给我们看从地面斜下去的雌蜥产卵前打的深洞,里面藏有几个月前产下的15只到30只蜥卵。下一年4月份,经过8到9个月的孵化,洞内大约40厘米长的幼蜥将破壳而出,随后立刻争先恐后拼命沿着树干爬上树顶,以躲避成年蜥的袭击。幼蜥在树上避难的时间会长达一年。
科学的解释,物种超凡的生存本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保护后代安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然而,进化过程似乎跟科摩多龙蜥开了个玩笑。母蜥产卵以前,首先要寻找大树,然后在树下产卵,显然是预先为幼蜥出壳以后,爬上大树逃命作准备。但令人困惑的是,幼蜥出壳时母蜥如果在场,同样会毫不犹豫地吃掉幼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对此奇怪现象近乎合理的解释是,科摩多龙蜥这个物种本不具备保护后代的本能,但部分母蜥拥有把卵产在大树下面的遗传特征,其后代由此获得了延续下去的机会。这个解释实在是有些牵强,但如果确是如此,科摩多龙蜥的得以存在,不仅残酷,实在是万分的侥幸。P1-3
一年前,我起了编写这本书的念头,因为突然产生了一种要说点什么的冲动,一种与他人分享知识与乐趣的愿望。于是我开始整理近年内积累的旅游笔记,归纳成书中的这二十几万字,记录下了翔实的资料、难忘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记录下了思维的火花和心情的轨迹。
本书共收入了9篇文章,涉及到了亚洲、非洲和美洲共11个国家,涉及到了社会、人文、科学、动物、宗教信仰、自然风光等广泛的领域。如果你想问我,什么是本书的特点?我认为它包含了许多发人深思的信息。
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书中展现了历史与社会的广阔画面。有非洲的粗犷与辛酸、有美洲的热情与浪漫、也有亚洲的悠久与执著。在卢旺达的篇章中,我记下了90年代那场悲惨的大屠杀事件;在蒙古国的篇章中,我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从独特的视角,沿着蒙古历史的坎坷进程,深入分析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特征,阐述了我对狼图腾的看法。
科学是我喜爱的主题。今明两年,在我国境内将发生两次日全食,无疑会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与关注。我写下了一篇几年前在非洲亲身经历日全食的文章。文章中提供了实用的日全食观测资料和科学的与历史的回顾,以及面对浩瀚宇宙奇观时,那震撼瞬间所激发的深深的感触。
我喜欢动物。我写下了专程去几种珍稀动物原栖息地探望它们的实录。非洲卢旺达的山地大猩猩,那是电影《金刚》的原型;亚洲印尼海岛上的科摩多龙蜥,堪称地球上最丑陋、最奇尊的怪兽;墨西哥美洲君主蝶,它们科学所无法解释的神奇的本能和它们微不足道但又动人心弦的生命。
每一位拿起这本书的朋友,无论仁者智者,相信都必定和我一样,喜爱大自然无尽的风光。在这本书里,我记下了美丽的南洋岛屿,记下了亚马逊繁盛的雨林,记下了撒哈拉无边的大漠。不管你今生是否会去那里,那里或雄奇或绚丽,那里是人类共同家园的一部分,那里属于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我们中华民族有自己悠久的信仰与传承,它们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也有着其他民族的信仰与传承,包括他们原始的神话、今日的宗教实践,也都为文明的进步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本书中,我在儿个场合部涉及到了这个话题。我深入到非洲的原始部落,发掘曾经出现在那里,迄今仍为世界之谜的史前传说;我去撒哈拉徒步,探索诞生于沙漠中自的人类最重要的宗教体系,尝试理解它们的过去与现在。像书中的其他主题一样,所有的这些文字,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我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既然是旅游文化,自然不能脱离旅游这个主题。从纯粹旅游的角度上看,对于正在走向全球的中国旅游者,这本书包含着超前的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以世界之大,探索的主题无穷无尽只要脱离传统旅游观念的束缚,迈步走入天地之间,我们都能用自己的心灵诠释大干世界极为丰富的内涵。
在我描述的故事中,探险经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的属于刻意寻求刺激、有的属于完成其他主题的必须、有的是直接地面对危险,这所有的记录都是真实的。
最后强调一点。在当今流行的思维方式下,我这本书中的内容可能有些另类,但事实上,常常是另类会带来更大的收获。无论背景、无论年龄,我们生命中最可贵的,是保持年轻的心态,是鼓起自己的勇气,是实践对于人生与社会的热爱。
我相信,在您阅读过本书之后,您一定会同意,这本书值得一读。
返回圣玛它后第二天早上,我检查了一下“战果”。坐膝盖一处撞伤,是第二天摔倒的记录,多半会留下永久伤疤;右臂肘下一道至少五寸长的划伤,是第五天下山时滑坡的记录,看上去挺吓人,但伤口不深,估计有个把星期就能愈合。小伤若干,不值一提。相比之下蚊子最为凶狠,仅是右腿膝盖以下部分,就有134处明显的叮咬痕迹。也许是因为顾客稀少,古城路上的蚊子工作中特别敬业,向外注射的液体质高量足,回来后,叮咬处足足又痒了3天。
中午又遇到了旅店的小服务员。我对她说,不管哪里还有类似古城这样的地方,我立刻打背包再度出发。没有人喜欢自找苦吃,而是古城行付出的代价与整体上的收获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在我的旅行经历中,很少有其他什么地方,为游客提供如此完美结合的历史与自然。
午后去网吧。新闻报道卡里毒品集团的首领奥利胡维拉兄弟前一天在美国迈阿密被判无期徒刑。美国与哥伦比亚反毒部门对他们的家属不再追究,条件是他们家族放弃已查明的二十多亿美元非法财产。据估计,他们实际上获得的毒品利润远不止这个数目。法庭宣判时兄弟二人表示,他们从心底向美国人民和哥伦比亚人民道歉。
故事结束前,我想会有读者关心古城发现者塞普贝达父子俩的结局。
在古城内,塞普贝达父子没有发现黄金,只找到了一些古代彩色石项链。返程路上,他们卖掉了这些文物。回家后,他们没有守口如瓶,布力它卡河上流某处有一座古城的消息迅速传开。其他盗墓团伙很快确定了古城的准确位置,掠夺开始了。在疯狂的盗窃活动中,团伙间争夺古城控制权的激烈的武装冲突随之爆发,以至于在盗墓者之间,古城被称为“绿色地狱”。
在一次枪战中,胡里欧中弹身亡,草草葬在了“绿色地狱”的边缘上。
圣玛它古董市场上突然出现的塔依罗纳文物引起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警觉。终于,官方也知道了古城的秘密。考古专家来到了古城,随后,在犯罪团伙对古城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之前,哥伦比亚政府接管了这座“失去的城市”。
许多年后,塞普贝达在古城边找到了儿子的遗骨,带回安葬在了内地家乡。其后不久,七十多岁高龄的塞普贝达也在忧伤潦倒中死去。自始至终,父子俩在古城没有找到半分黄金,整个盗墓生涯也没能带给他们财富。两代人,一场梦,破碎的黄金梦。
离开哥伦比亚共和国前夕,我在首都波哥大加印了与特雷斯全家合影的照片,跑了半个城市,买到一本西班牙文的中国风景画册,一道寄给了沃特,请他务必设法把书和照片转交到那个山里人家。我希望特雷斯家人很久以后也能忆起,那一年,深山密林中那个秋天的夜晚,他们全家帮助过一个迷路的中国人。
在哥伦比亚期间,我曾经许多次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无条件的帮助。在外界人们的印象中,哥伦比亚是个不安全的国家,也许是那样,但当地人的热情友善是没有界限的。与哥伦比亚人交谈,最常遇到的问题是: “你觉得我们的国家美丽吗?”他们希望外国人喜欢这块土地,希望外国人能感受他们生活中最好的一面。告别哥伦比亚时,心里很难抑制对如此友好的人们深深的眷恋。不管外界认为这个国家有多么危险,正是他们使我坚信,在这个表面冷酷的世界上,千千万万普通人人性的善良。
对于大多数帮助过我的人,我无法与他们建立联系,也永远难有机会做点什么回报他们的善意。我唯一有机会能做的,是每当回顾逝去的岁月时,记起他们的笑容,记起他们的身影和他们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