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帝不曾给人翅膀/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焦国力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帝不曾给人翅膀》曾荣获八届“金钥匙”奖;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一等奖。

这不是一本世界航空史,但是书中的一个个事件都是发生在世界航空史上值得一提的故事。该书后半部的军事色彩较浓,或许军事航空故事更能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内容推荐

《上帝不曾给人翅膀》似史又不是史,故事中有历史,故事中有知识。上帝虽不曾给人翅膀,人仍可以实现飞翔的梦想。在航空史一长河中,捧起朵朵浪花,展现在你的面前,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了很多航空知识,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科普书。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谁给人类插上了翅膀

最早的飞行器——风筝

研究比空气轻的飞行器的人们

蒙特哥菲尔气体与“浮空器”

热气球第一次载人飞行

“查理气球”与第一个死于航空事故的人

气球第一次投入空战

装着帆和桨的气球

“空中蒸汽车”计划失败

驾驶“蝙蝠”的人

奔跑起飞的人

“机场”落入河中

“飞鸟”试飞——第一架飞机诞生

中国的莱特——冯如

“蜻蜓”——家庭制造的飞机

直升机离开地面

双翼机坠地——凶手是钢索

在英吉利海峡降落

第二章 飞行器家族的诞生

用飞机轮子击落敌机

水上“飞船”与“潜鸟”

“巨人”在“白夜”起飞

从飞机上扔手榴弹

航空运输的兴起

飞越大西洋的尝试

第一架可操纵的直升机

施奈德奖与“药片”

罗宾与抛绳加油

最后一次轰炸与第一次空袭

最早的空中“杂技”

对地扫射——“容克”出世

第三章 活塞式飞行器称霸蓝天

活塞式发动机不断完善

单翼机飞掉了机翼

机载雷达初显神通

代号“鹰攻击”

苏军飞行员开走了德军飞机

“超级飞行堡垒”B-29

凄惨的尖叫声来自空中

弹射飞机商船

偷袭珍珠港

JU-52与希特勒的专用机

最早服役的直升机与西科斯基

天兵天降

第四章 喷气时代到来

突破音障的飞行

火箭推力飞机试飞

“毒蛇”升上天空

“同温层巡航机”投人运输

最早的超音速战斗机

摩擦与“热障”

“彗星”空中解体

“坦克杀手”命丧黄泉

垂直起降的攻击机

飞机发动机的革命

通用航空大发展

声震噪音带来的困扰

各显神通的喷气式轰炸机

喷气时代的直升机

第五章 高技术降临航空界

会变的机翼

开路先锋“阿帕奇”

蓝天上的油库

预警飞机显神通

能隐身的B-2轰炸机

“ATF计划”的竞争

“眼镜蛇机动”管用吗?

“哈姆”打“瞎”了“萨姆”

海湾空战小“麻雀”逞能

弹射起飞拦阻降落

第一突击队冲进巴格达

第六章 未来的航空飞行器

空中火车?

垂直和短距起降战斗机

超音速巡航战斗机

轰炸机大发展?

运输机日趋大型化

更新换代的武装直升机

无人驾驶飞机

21世纪的机载武器

空中飞行基地

结束语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谁给人类插上了翅膀

最早的飞行器——风筝

春天,当你放飞一只风筝,你可曾想到,风筝是利用空气动力升空的最原始的飞行器,它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的飞行原理十分相似,可以说,风筝是现代飞机的祖先。

风筝作为一种玩具,它的流行时间之长,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够与它相比。你也许更没有想到,风筝作为最早的二种飞行器,在2000多年前就参加了作战。大约在公元前200年,我国古代的将军韩信,曾经放飞过风筝,他用这只风筝来测量敌人营寨的距离。从此之后,风筝曾被不断地用于战争。公元6世纪,在一场战争中,风筝作为一种联络信号被放飞在空中。

有人说,就像中国人的相貌与欧洲人的相貌不一样,中国的风筝与欧洲的风筝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别。在古代,中国的风筝大多是长方形的,尾部有飘带。而欧洲的风筝的外形是细长的三角形物体,做的有点像蛇,它有一条尾巴,飘荡在风筝的后下方。

在19世纪以前,风筝主要被用来作为一种娱乐用具,很少有人认真地想过用风筝载人,更没有想到风筝是一种可能的飞行器。

在20世纪初的一天,一位气象学家把他的观测仪器绑在一只风筝上,送上了空中,他用这种办法准确地测到了当时天气的一些数据。

潜水艇刚刚诞生不久,各项设备很不完备,为了更好地观测敌方船队的位置,德国的一艘在海上行驶的潜艇,便用一只大风筝,把一名士兵送上了几十米的空中,观察敌人的船队。

一些喜欢垂钓的人,把钓鱼线系在风筝上,然后把风筝放飞到离岸边十几米远的地方,这样,钓鱼人既可以钓到深水域里的鱼,又能使垂钓人的影子远离鱼钩,真是妙不可言。

更奇妙的是,还有人利用风筝进行滑冰。不过,那时的牵引滑翔器比现在用汽艇牵引的滑翔器的浮力要大。风筝犹如一只巨大的帆,在空中顺风飞翔,它牵引着水面上的滑翔器,擦着水面疾驰,使观看滑水表演的人们惊叹不已。

更值得一提的是,风筝曾经被科学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公元1752年,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利用风筝研究天空中的静电就是其中一例。

1877~1878年间,俄国的海军军官莫札伊斯基,曾乘着用三匹马拉的大风筝“飞”上天空,他用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比空气重的物体怎样才能升到空中,他找到了翅膀获得升力的规律,他说:“运动的速度越快,同一面积能载重的重量也越大。”

根据前苏联的科技史介绍,莫札伊斯基于1 882年制成了他所设计的飞机,并且完成了在空中的飞行。但是后来再也没有第二架飞机出现,因为这次记载并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当时在西方,也有一些人利用风筝能升到空中的原理,设计了类似风筝的翅膀,把它绑在自己的身上,利用它借助空气的上升气流进行滑翔。德国人李林塔尔就进行过不止一次这样的实验。1891年,李林塔尔利用自己制成的第一架双曲翼滑翔机开始实验,三年以后,滑翔的翅膀不再缚在自己的身上,而是真的有点像巨大的两翼风筝那样,李林塔尔只要用手紧握着与两翼相联系的绳索就可以滑翔。他曾创造过从50米的山顶上向下滑翔,飘飞350米的纪录。

这种实验,当然为实现真正的航空飞行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然而,在1896年的一次滑翔飞行中,他从空中坠落下来,受了重伤,为航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莱特兄弟开始了航空器的研究,他们看到了李林塔尔滑翔失事的报道,并不畏惧,仍旧从利用风筝原理的滑翔机开始实验,终于在1903年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架飞机发明者。

关于这两个故事,后面我们还将讲述得更详细一些。

研究比空气轻的飞行器的人们

古时候,很多人都注意观察鸟的飞翔,并想办法模仿,试图飞上天去。更有一些善于幻想的人,想象出某种奇特的东西,靠这种东西克服地球的引力,飞上天空。

谈到关于轻于空气飞行器的发明,它的理论根据,应该感谢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他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是;在洗澡的时候,从浴缸里漫出去的水中悟出了最简便的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可以求出各种物体的比重。当他领悟到这一点时,兴奋地高呼“尤里卡,尤里卡!(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现在青少年开展的命名为“尤里卡”发明竞赛,出处就是这里。

同时,阿基米德还发现了:任何一个物体,它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同体积的液体重。这叫阿基米德定律,又叫浮力定律。当时的阿基米德只是用水做的实验,因而它的应用当时也只限于水。

P1-4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数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我接受了撰写一本航空史小故事的约稿。这本航空史小故事是“科海新大陆丛书”中的一本。这是一套给孩子们(少儿)看的丛书。

航空史方面的书,有很多人已经写过,给孩子们看的航空史,在书店里也可以找到。我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应该选取怎样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老生常谈”显然不是这本书的目的。

“‘科海新大陆’的重点在一个‘新’字。”这套丛书的主编郑延慧这样对我说,“你写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航空史,而是通过给孩子们讲述近100年来,世界航空史上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告诉孩子们世界航空的发展变化。”

郑延慧是我国少儿科普界的元老,她对少儿科普作品的把握是很到位的,她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也给我指出了一个写作的方向。

我用大半年的时间认真梳理了世界航空史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然后找出了适合给孩子们介绍的内容,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起来。给孩子们写书要深入浅出,要有知识含量,但是科学技术的内容又不能讲得太深,要通俗易懂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写完技术性较强的章节,就拿给邻居的孩子们看,让他们提意见,看看他们能不能看懂,有的章节就是在孩子们提出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这本书出版之后,得到了小读者的肯定,获得了第八届“金钥匙”奖。

由于成书年代较早,这本书写作还有很多疏漏,这次借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的机会,将拙作再次展现给读者,希望就教于各位读者,以便日后进一步改进、修订。

书评(媒体评论)

《上帝不曾给人翅膀》书名就给人以新鲜感,这不是一本世界航空史,但是书中的一个个事件都是发生在世界航空史上值得一提的故事。该书后半部的军事色彩较浓,或许军事航空故事更能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 刘嘉麒

该书作者(焦国力)很善于讲故事,我看过他写的不少军事科普作品,也看过他写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文笔生动,很能打动少年儿童。也许作者有写科幻小说的经历,所以他的科普作品有一定文学色彩,这部书中的部分章节就有较强的故事性,很适合孩子们阅读。

——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所 张福泽院士

我看过焦国力创作的科幻小说,也看过他写的军事科普作品,《上帝不曾给人翅膀》似史又不是史,故事中有历史,故事中有知识。作者在航空史的长河中,抓住朵朵浪花,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了很多航空知识,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科普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李椿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