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征词坛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杨奇编著的《花自飘零水自流(我的历史偶像李清照)》是第一部全程记录李清照生命历程,全面解读其作品思想内涵的:“杂家史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花自飘零水自流(我的历史偶像李清照)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奇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征词坛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杨奇编著的《花自飘零水自流(我的历史偶像李清照)》是第一部全程记录李清照生命历程,全面解读其作品思想内涵的:“杂家史书”! 内容推荐 《花自飘零水自流(我的历史偶像李清照)》将李清照的一生分为“荷花丛里的童年”“秋千架上的青年”“舴艋舟里的壮年”“八咏楼上的暮年”四个阶段,按不同的阶段进行解读。 《花自飘零水自流(我的历史偶像李清照)》的作者杨奇加入了自己的心灵解读,不仅是说一个人,更在说一种理。在行文过程中,大体将内容分成了两个方面:人生经历的解读,作品情怀的解读。从经历分析她的思想,从作品解读她的情怀。让读者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她的思想。 目录 第一章 荷花丛里的童年 旷世才女,横空出世 关于那个夜晚的具体时间 再说说那个官家小院 人生一憾,幼年丧母 关于李清照的母亲 最大的心灵慰藉——慈父李格非 关于其父李格非 与李格非有关的几个小故事 胜似亲生母亲的大伯母 我有一个好爷爷 轻飘飘的旧时光 李格非的一个念头 大明湖月夜 生命里的重要人物——晁补之 晁补之“慧眼识珠” 幸福生活开始“升级” 最爱晁补之 史上最强的“党争” 庆历新政——不得不说的痛 王安石变法——一次“死”得最惨的变法 “党争”中的牛人——苏轼 乌台诗案——苏轼人生的分水岭 一段惬意的时光 轻松一下,清词欣赏:无人能识的《如梦令》 风云骤起,李格非遭贬 格非再升迁 关于《洛阳名园记》 第二章 “秋千架”上的青年 随父进京,词名轰动 大宋出了个“李三瘦” 轻松一下,清词欣赏:轰动朝野的《如梦令》(忆海棠) 轻松一下,继续欣赏清词《怨王孙》 一场春梦亦真亦假,一对璧人横空出世 约会“赵明诚”,“怀春之词”惹争议 才子抱得佳人归 无人能敌的“金石癖” 《牡丹图》事件 陈师道之死 别样的婚后风情 三首词作,三种含义 党争风云再起,幸福戛然而止 二次上书公公,还她一盆冷水 清照伤心赋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独守空房,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波三折,赵挺之人生尴尬谢幕 难熬的“婚姻疲惫期” 风雨之后,赵家乞归故里 第三章 “舴艋舟”里的壮年 屏居乡下的幸福生活 赵明诚的成就 祝寿晁补之 关于晁补之的《评本朝乐章》 《词论》:前少古人后少来者的“词学理论” 清照为《词论》付出了惨重代价 晁补之辞世,赵郭氏“奏乞”朝廷 徽宗“爱江山更爱玩乐”,内忧外患大宋将亡 明诚“纳妾”成事实,清照青州独守“秦楼” 感情再蒙损失,怎一个“愁”字了得 清照愤怒《感怀》诗,缘起“多愁善感” 赵明诚“莱淄”时期的成就 “六贼”的覆灭与“靖康之变” 明诚“奔母丧”,“归来堂”化为灰烬 明诚去“冶游”,清照来“觅诗” 明诚遭遇“遁逃门” 明诚命丧江宁 第四章 “八咏楼”上的暮年 跟着皇帝一溜小跑,颠沛流离瘦了几圈 一件小事——“玉壶颁金” 作《咏史》讽刘豫 一种经历,两种情怀 张居正怒罢钟姓官吏 清照“闪婚”始末 一封“感谢信” “闪婚”的代价 有感于“韩肖胄使金”,清照慨然献诗抒怀 一腔怒气“过钓台” 愁题“八咏楼” 惭愧深闺《打马图》 怒斗秦楚才,怎一个“悲”字了得 劝学被拒,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读章节 一直以来,对李清照有所了解的人应该有个误解,那就是认为她应该是济南大明湖畔人士,这应当是因为她有文集《漱玉词》可以作证,“漱玉泉”是“泉城”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作者取此名字为作品集名字,很大的可能就是因为这是她的出生地,因为中国人通常是有寻根情节的,何况作者还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思想品位极高的、让“家国之思”缠绕了整个后半生的不凡女子,用自己家乡的名字作为融含着毕生心血的自己作品的名字自在常理之中。 关于这一点似乎从来就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怀疑,所以当地人就在“四面荷花两面柳”的大明湖畔的“漱玉泉”边为她修建了故居,另外还专门请来郭沫若为其题词:“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当然这一切所为对李清照的一腔热爱之情倒是显而易见,不过随着后来诸学者的细致研究以及对文字材料的深入挖掘,发现仅凭作品名字来判断她的出生地是极其牵强的。 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近年来考古学者发现的一块带有《廉先生序》的石碑,上面有一篇李文叔——也就是李清照的父亲为其题写的一篇碑文,最后署名“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看来是家乡人仰慕他的大名所以请他回来作碑文,后来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也曾回忆此事,说:“迥忆昔童时,从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人静,得先生云居”,也就是说这位堂兄曾经亲身参与过此事,所以由此判断那个官家小院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绣江湖畔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大明湖畔! 绣江,应该在现今的章丘市明水镇,也属于济南市,也是一个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据说蒲松龄当年去济南参加考试就多次经过此地,并留下“远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略带伤感的诗句,并且那里也与大明湖一样有着连片无垠的荷花池塘,所以判断李清照作品中泛舟荷花池上的情景是在此地也未尝不可。当然说她是泛舟大明湖上也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她的有关作品中再作探讨! 人生一憾,幼年丧母 有关李清照的背景资料我们介绍得差不多了,下面接着进行我们的故事! 这应该是一个幸运的孩子,至少一出生便是“非农业户口”,她的家族称不上家财万贯至少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她曾在回忆录里说过这样的话:“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也就是她的爷爷辈名位极高,门下门生特别多,虽然关于她爷爷的具体官职并未有确切的记载,但至少应该不是仅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私塾先生,而是影响四方的与上层有着某种联系的“在编的国家公务人员”。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上述说法,那就是有关她生母的出身,她曾称母亲嫁给父亲属于“下嫁”,什么情况会让官宦人家的女儿下嫁呢?要知道,在那个讲求门当户对的年代,“下嫁”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李家绝对不是平头百姓,并且以长远的眼光看,还得有一定的前途,不至于让女儿“下嫁”后跟着吃苦,其实事实证明李清照的外公是极有眼光的,这个当时曾让自己有摇摆念头的女婿果然不负所望,才貌双全不说,仕途也一路飙升,或许这位老丈人在嫁女儿之前就已经打听过这个女婿的父辈“曾受过名相韩琦的引荐”这一轻易不外传的家族秘密(李清照曾说“父祖皆出韩公门下”的话可为证)。 两家联姻一直到孩子出生,一切都美好得简直让人说不出话来。P004-005 序言 套用一句曾经红极一时的明星兼富姐的话说:写史难,写历史传记更难,写女人的历史传记更是难上加难! 还有—句话,那就是:因为爱,所以写,再难也写! 说实在的,对于李清照的热爱不是一两句话能够概括得了的!爱她孤苦起伏的一生、爱她信手拈来的才华、爱她不让须眉的胸襟……当然,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同属“齐鲁故里”同乡,齐鲁大地因她而自豪,我则因她而幸福满怀! 用心写历史! 这是当年明月给我们开的一个好头,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光要用心写,还要写出历史人物的“心”,要将历史人物的“心”写进读者的“心”,做到两者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这才算成功。不论你是草根还是史学家,都应如此! 草根写历史,绝不是闹着玩的l如果你不是专业。那要想写出一定的深度就得付出足够的辛苦。不是比常人,而是比历史学家!这话可能说大了,不过,这是事实! 再就是。你没有足够好的客观条件,你的书桌上不可能摆着足够的从“三皇五帝”到“宋元明清”的历史材料。能够使你达到信手拈来的美好境界,就算你去国家图书馆查也得费上半天的工夫,别说你只是偶尔逛下路边书店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让人汗颜的原因,那就是你的腰包未必足够的鼓! 不过当年明月的艰辛已经向我们证明,“知难不退才是真好汉”!既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诞生了,那我们不妨前赴后继地去尝尝吧! 所以,我最终还是拿起了笔!我要将“草根写历史”进行到底,不仅如此,我还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眼中乃至心中的自己的历史!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同当年明月一样,我在写的过程中也翻阅了不少的历史资料,包括《资治通鉴续》、《宋史》等。关于李清照的个人研究用到的书籍资料更是数不胜数,但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其实这其中关于李清照个人的史料是少之又少的,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会在以后的行文中加以描述。在解读过程中我对于这有限的史料进行了深度加工,然后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和个人理解,最后才得以成文。其中尤其要感谢黄盛璋老先生和陈祖美老师。他们都是文学界研究李清照的泰斗级人物,笔者文中一些观点应该受两位学者的影响较深。 最后说明一点。为了行文的流畅,其中一些用典我就不——列出了! 交代得也差不多了,借用当年明月的—句话说:好了,就此开始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