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战略形态学》的基础理论源自于“道氏理论”,并配合趋势线进行研判的确认。本书第一章在阐述“道氏理论”基础之上,重新说明了“道氏理论”的本质与核心:第二章介绍技术分析中常用的几种趋势线,并特别针对“真假突破”、“真假跌破”与“骗线”的关键进行探讨,使投资者在运用趋势线时,能够切实的掌握要点,避免误差与误用;第三、四、五章着重于底部、整理、头部形态的说明,除了传统的幅度测量外,更加重了领先买卖点与标准买卖点的研判、止损与止盈的定位,同时对每个形态可能代表的波浪位置都有详细说明,使投资者在认识形态、确认买卖点之外,更容易进行投资策略的拟定与规划。
本书是《主控战略》书系的最后一本,虽然探讨的范围是属于很古典的技术分析——形态学,但是在形态的分类与运用上,大胆地将部分内容做了与传统不同的变革,或许这种举动可能遭致维护传统者批评,但形态学发展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股价走势的变化也因为投资人对于市场的认识而显得更加复杂,因此对于走势图的分析,不能完全抱残守缺,不合时宜或是分类不够严谨的观念,应该扬弃就要扬弃,就如同我们尊重传统的价值,但也不能忽视现代火箭绝对会比冲天炮更具威力的事实。
书中对于传统论述所进行的调整,并非标新立异或是不认同传统,而是笔者在研究形态与实际操作中曾经遇过的难处,发觉要更有效率、更清晰认识这套理论,一定要将传统的看法经过重新归纳。虽然目前书中所述仅披露最佳化内容的其中部分,但对于初探技术分析且有心研究形态学者,本书的撰写与分类方式,应该会有绝对性的帮助。
当各位读友运用技术分析研究金融市场中的走势图时,自然会发现有其迷人之处,但是必须提醒各位读友,我们所使用的技术分析并不成熟,而它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工具,利用这样的工具进行观察时,难免会产生模糊不清的时候,这时就是市场告诉我们应该休息的时机了。
多头市场
要如何描述主要趋势中的多头市场(The Bull Market)呢?简言之,在观察较久远的线图轮廓时,可以明显地看见高点创高、低点垫高的波动,高低点之间的距离平均约在2.3年左右,甚至更大。请注意!关于时间的描述只是一个概略值,不是绝对值。同时在高点与低点之间,会夹杂次级的折返走势。在多头市场中,往往可以区分出三个阶段,分别是承接、上升与沸腾。
就第一个阶段“承接”而言,代表当时关于经济的报导相对悲观,市场上的专家劝说投资人应该保有现金,充斥着不要积极进场的论点。而有远见的投资人,已经察觉经济讯号虽然仍在谷底,但有可能开始复苏,所以愿意进场承接卖方抛售的股票,虽然此时成交量温和放大,不过规模仍然相当有限。就技术面而言,此时应该注意种种进货模式是否已经出现,并适时切入布局操作。
在第二个阶段“上升”时,经济面已经出现好转的讯号,公司盈余产生明显增加,股价也出现稳定的上涨走势,成交量更随之放大,这时是使用技术分析者获利最丰厚的时候,因为当时的任何指标讯号都会相当准确,甚至将报纸贴在墙上用射飞镖的方式选出来的股票也可以赚到钱。
最后一个阶段是“沸腾”。此时大多数的人将会被股票市场所吸引,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都是利多,很少听到坏消息,而新上市与增资股也随之蜂涌而出,许多不买股票的朋友开始询问有没有可以投资的标的。然而股价的上涨早就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市场也开始离谱地喊价:某某股票将上看xx元、指数会上攻xx点。
但是不要忽略上涨的时间与幅度都已经面临临界点,最明显的是投机股当道,绩优股原地踏步,此时要思考的是应该退出市场的时机,并注意种种出货模式是否已经出现,而不是等到夸浮不实的泡沫被戳破后才惊觉,因为在那之后伴随的往往是迅速的修正,且修正幅度相当惊人。
又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主要趋势中的多头市场,其上涨幅度由上一个空头市场的结束点起算,多头市场的涨幅往往会超过七成,部分个股上涨幅度甚至可以用倍幅计算。而多头市场的上涨时间约在1.8~4.1年左右,平均值约为2.3年。就个股而言,上涨的幅度越大,其上涨时间就容易被缩减。
空头市场
如何描述主要趋势中的空头市场(The Bear Market)?空头市场的成型源自于上一个多头市场的结束。当上一个多头市场进入第三个阶段时,精明的投资人已经开始获利了结,尽管当时的成交量与价格仍然吸引人,但是却可以察觉成交量与价格的推升已经不若往昔。
而空头市场呈现的走势图轮廓,可以明显地看见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不断创低的波动,高低点之间的距离平均约在1.4年左右,也有机会更大。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略值,不是绝对值。同时在高点与低点之间,会夹杂着次级的折返走势。在空头市场中,往往可以区分出三个阶段,分别是出货、恐慌与绝望。
就第一个阶段“出货”而言,市场的主导者已经逐渐出脱股票,导致量大不涨或是量大收黑的技术现象,紧接着大部分股票的参与者才发现不能再期待股价能保有继续上涨的力道,这时买气缩减,技术面会以量缩回档的走势测试多头市场的支撑,并呈现多头疲弱的反弹讯号,在这个阶段虽然大部分的投资人已经满手持股,却也不愿意认赔退出。
在第二阶段“恐慌”时,买方力道急速缩减,卖方却反映经济指标与企业盈余的衰退急于想要将持股出脱,导致价格一泻千里,在不理性的卖方力道稍减之后,将会伴随重要的反弹走势,这次的反弹走势属于次级的多头波动,将会耗费一段时问,并且吸引一些误以为空头走势已经结束的投资人进场,但是反弹走势将不会穿越多头市场的顶部,相对于下跌走势而言,其幅度也会受到限制。
最后一个阶段是“绝望”,亦属于全面的失望性卖压,尽管手中持有的是体质健全的绩优股,仍然抵挡不住人们想要求现的急迫,因为当时的经济面已经相当恶化,然而在卖出力道耗尽之后,下跌的速度将趋于缓和,并使走势逐渐呈现价格狭幅震荡、成交量萎缩的技术现象。
就空头市场的惯性而言,可以从上一个多头市场的结束高点计算,主要趋势中的空头市场跌幅约在二成至五成之间,大部分落在三成左右,至于个股的跌幅,不但会有“对分”的讯号,甚至会产生最高价腰斩两次以上的现象。而其空头市场的时间则大约在0.83~2.8年左右,平均值约落在1.4年。就个股而言,当其修正幅度越大,未来进入多头市场第一阶段时,所耗费的时间将会越久。P6-8
形态学的运用起源于道氏理论,根据该理论所述,金融市场中的波动是由大小不同周期的波动组成,走势图不会一直往右上方狂奔或往右下方狂跌,总是有休息再涨跌或是多空走势结束进入转折时,而这些休息与转折的走势经过长期观察,被发现有其规律性与其重复性,所以将这些串联道氏理论中的各种周期的特定走势整理出来,便是现在技术分析中重要的理论:形态学。
形态学被完整地整理出来是由1920年代《福布斯》(Forbes)杂志的编辑理查德·沙巴克(Richard W.Schabacker),他继承并发展了道氏的观点。同时将原本运用在指数中出现的技术信号应用于个股,并在1937年出版《技术分析与股票盈利预测》(Technical Analysis and Stock Market Profits)(地震出版社,2007年5月)一书,接着在1948年由约翰·马基(John Magee)与罗伯特·爱德华(Robert D.Edward)合著《股价趋势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的书中,更有系统地整理道氏与理查德·沙巴克的思想。成为趋势和形态识别分析的代表作。
我们也可以将形态学视为是一种符号学,是由许多K线波动组合而成的符号,因此在辨识形态时,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点进行确认即可,不需要非常严格地要求时间、价量、指针等相关讯息都要全部符合,也就是我们只要求形状呈现出来后,就可以进行假设。
中国武术有所谓“只求神意同,不求形骸似”的要诀,换言之,如果一个习武的人每个招式都要求符合标准,那么也不过是一个武匠,并非真正的武学高手,当遇到敌人时不知变通,就难免遭遇失败了。不过话虽如此,并不代表在辨识形状时,就可以随便乱下假设,总是要有迹可循,步步为营。因为投资人面对的是市场劲敌,决不能有轻敌之心。
当操作者在观察股价波动时,如果看见类似整理的形态出现,就认定未来股价必然会沿着原始方向前进,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因为整理过程也有可能失败,进而使走势形成转折,因此在运用形态、辨识与切入的掌握,无论是转折形态或是整理形态,通常会有一套参考流程:形态符合→确认突破(跌破)→幅度满足,这才算完成一个形态。
形态符合的意思如前所述,也就是只要符合几个关键分析点就可以,不需要样样到位,但是形态符合是投资人自己心中主观的认定,不见得是实际走势的呈现,必须等到后续走势进行确认,至于确认的最好方法就是等待突破或跌破形态的讯号,而在突破或跌破之后,必须满足测量法则中最基本的测量幅度,才算是完成一个完整形态。
假设我们认为是在多头整理形态调整的过程中,走势无法突破或是呈现真突破讯号,甚至突破确认后未满足幅度,都是属于形态失败,因此在运用时要有误判的心理准备。为了避免产生误判,解决之道是增强形态分析的辨识率,并具备能定位恰当的相对位置与分析当时时空背景的能力。
然而这一切都只有利用正确的方法,常看线图、多练习。
至于面对形态的操作切入点,自然就在突破或跌破的那个位阶,而形态完成的周期相对较大时,甚至应该考虑在突破或跌破之后,呈现拉回测试支撑或是反弹测试压力后的再度攻击讯号,才考虑切入操作,至于在形态还没有被确认时,虽然领先进场布局的操作方法也常被使用,但是必须要有更多相对条件辅助,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这样的操作方法虽然成本稍为低一些,不过风险也相对高了一些。
在本书中,为了将形态学的运用建立一套标准,除了先在第一章说明传统的道氏理论之外,也添加了笔者一些实务上的操作经验。
第二章则是介绍技术分析中常用的几种趋势线,并特别针对真假突破、真假跌破与骗线的关键进行探讨,使投资人在运用趋势线时,能够切实掌握要点,切实地分析何谓真正的攻击讯号,同时可以有效设定操作停损观察点,让投资人避免因错误观念的束缚,产生误判与误用。 第三、四、五章是介绍底部、整理、头部的形态,每种形态都针对形态图、形成走势的特点、成交量、浪潮的相对位置进行说明,除了传统的幅度测量外,更加重了领先买卖点与标准买卖点的分析技巧、停损与获利的定位等观念分析,相信可以让投资人在认识形态、确认买卖点之外,更容易拟定与规划投资策略。而除了传统的形态之外,也针对几个在市场中实际出现,但在传统形态学中未曾讨论到的形态加以说明。
如果在阅读时感到有论述略嫌不足之感,尤其是在投资策略的拟定与规划中的说明部分,请各位读友针对类似形态的说明进行举一反三或同理可证的推论。因为有许多形态的策略其实相差无几,尤其是这部分很难以文字完整描述,不但需要实际操作累积经验,更需要对当时的时势具有基础的审视能力。书中的策略说明仅提示梗概,至于无法完整描述的部分,就有待各位读友努力地将它补足。
虽然形态学源自于国外,本书也参考了国外的著作进行撰写(参考书目请参阅附录),但描述形态的特点与操作的方法却与国外著作有相当大差异,也就是已经过实务操作上的调整,并且严格地予于分类,因此除了希望本书可以带给投资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感之外,更衷心希望各位投资人,会喜欢阅读本书,享受本书带给投资人操作上的帮助。
本书是《主控战略》书系的最后一本,虽然探讨的范围是属于很古典的技术分析——形态学,但是在形态的分类与运用上,大胆地将部分内容做了与传统不同的变革,或许这种举动可能遭致维护传统者批评,但形态学发展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股价走势的变化也因为投资人对于市场的认识而显得更加复杂,因此对于走势图的分析,不能完全抱残守缺,不合时宜或是分类不够严谨的观念,应该扬弃就要扬弃,就如同我们尊重传统的价值,但也不能忽视现代火箭绝对会比冲天炮更具威力的事实。
书中对于传统论述所进行的调整,并非标新立异或是不认同传统,而是笔者在研究形态与实际操作中曾经遇过的难处,发觉要更有效率、更清晰认识这套理论,一定要将传统的看法经过重新归纳。虽然目前书中所述仅披露最佳化内容的其中部分,但对于初探技术分析且有心研究形态学者,本书的撰写与分类方式,应该会有绝对性的帮助。
当各位读友运用技术分析研究金融市场中的走势图时,自然会发现有其迷人之处,但是必须提醒各位读友,我们所使用的技术分析并不成熟,而它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工具,利用这样的工具进行观察时,难免会产生模糊不清的时候,这时就是市场告诉我们应该休息的时机了。
形态学、波浪理论与目标量测等所有技术分析,甚至基本分析、经济理论等等,都是不完美的工具。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要各位读友不使用,而是提醒大家,使用时要随时保持谨慎并注意安全,就如同不能因为汽车安装了安全气囊,开车时就可以横冲直撞。
曾经有网友这样问:“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的测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赚到钱吗?”
答案非常肯定:“当然不能。”
想要赚钱,需要进场操作才有机会,但是进场后不一定会赚钱,仍然有赔钱的可能,所以我们希望进场操作时可以做对方向,分析方向就是技术分析能够提供的功能之一,但因为技术分析工具并不完美,所以需要进行分析上的修正调整。
至于目标测量的功能是什么呢?目标测量是顺势的分析,其目的是作为停利、攻击强弱程度的参考,因此方向分析错误,进行目标测量就完全没有意义了。所以弄错趋势的方向,预测点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方向分析正确,预测的目标点位也不一定会满足,假如满足目标,我们便可以根据满足的幅度定位走势的强度,没有满足基本目标,就代表该方向走势属于弱势,此时停利或是退出观望与否等配套的操作策略就因运而生,因此技术分析的技巧越熟稔,在走势变化过程中对应产生的策略也就能更快速、更精确,这才是技术分析的最大功能。
希望各位读友能够在阅读《主控战略》书系之后,逐渐厘清技术分析的逻辑定位。最后,非常感谢许多朋友对于本书系的支持,因为有了各位,这几本书才显得有些许价值。
本书系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