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了孝庄太后与四个男人间的恩怨情仇。
她小小新娘(十三岁)嫁给了皇太极,二十五岁生子福临,却在二十八岁年纪轻轻就守寡。
她与小叔多尔衮之间的关系被后人以清宫奇案之一“太后下嫁”多方评议。
她与儿子福临之间爱恨交织,福临死前都不肯原谅自己的生母。
她把无尽的爱倾注在孙儿玄烨身上,康熙皇帝在祖母无比的爱心鞠养训教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汉武、唐宗、宋祖之后,最为伟大的一位皇帝。
孝庄太后的内心世界,丈夫、情人和儿子都一无所知,只有她的孙儿——康熙皇帝在她的督责、教诲和护持下,历经危难,终于奠定了大清帝国长治久安的基业后,才深刻体会到这位祖母伟大无私的爱。
本书是孝庄太后的传记,作者以史为鉴,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叙写了孝庄太后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孝庄太后十三岁嫁给皇太极,皇太极猝死后,与多尔衮联手拥立福临为帝,从而被封为太后。顺治帝去世后,又辅佐顺治帝的儿子玄烨继承皇位,对玄烨悉心教导,从政后继续幕后指导,加之康熙皇帝的个人努力,从而成就了清朝的蛊世。孝庄太后一生先后辅佐清朝的三代帝王,一切以清朝大国的利益为重,从一个蒙古族的小女子成长为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女人,建立了丰功伟业。作者从历史深处走来,将孝庄还原为一个有情、有爱、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女人。
像这样绵密的联姻,再加以武力为后盾,诚如努尔哈赤所说的:“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他的儿子,同时也是接班人的皇太极,同样持“慑之以兵,怀之以德”这一最高战略指导。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皇太极御驾亲征,蒙古各部最后一位反对者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率众来归,并献上成吉思汗大帝传下来的蒙古历代传国玉玺——“制诰之宝”以示臣服。
至是,后金国终于统一了漠南蒙古,不但解除来自西部的压力,更在人力资源上得到大量补充,使它在和明朝的战争中获得极大的助益。
因此这一次后金国出兵驰援盟友科尔沁,以对付与明朝关系亲密的林丹汗,是对蒙政策极其重要的一环,不管如何艰难,努尔哈赤都要全力以赴。这是一位开国之主的正确决断,他那“英明汗”之名,是当之无愧的。无巧不成书的是,就在这年的二月——也就是林丹汗率军进攻科尔沁部之前不久,科尔沁部的吴克善台吉刚把他最小的妹妹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①送到后金与努尔哈赤第四子,也是他最倚重的左右手皇太极成婚。虽然这时布木布泰只有十三岁,谈不上是使用美人计,但终究是科尔沁的善意表现。不久以后,即由新姑爷皇太极领军出援,倒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十三岁的小新娘
说到科尔沁贝勒寨桑派儿子吴克善亲送小女儿布木布泰到后金和皇太极成婚,当时不过是若干满蒙联姻事件之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可是在十九年后,这位当年仅十三岁的小新娘,摇身一变成为大清皇朝第一位皇太后——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翼天启圣文皇后,并且成为大清皇朝立国初期最具有影响力、最为后世称道和敬重的女性。
后金天命十年(1625,明天启五年)二月初二日,紧邻后金的蒙古科尔沁部吴克善台吉,亲自护送小妹布木布泰到后金。这时,后金虽然已攻下沈阳,但都城仍在辽阳城东五里太子河畔的“东京”。新郎四贝勒皇太极为示诚意,亲往尚在大兴土木,即将成为新都的沈阳城郊北冈迎候。当科尔沁部的送亲行列将要抵达“东京”时,大汗努尔哈赤更亲自率领诸王、贝勒和后妃等郊迎十里。人城后又设盛宴举行一场隆重的结婚典礼。虽然这时新郎皇太极早已有了三位类似妃子的福晋——其中为首的一位更是小新娘布木布泰的嫡亲姑母。
以这般大阵仗的迎亲仪式,对待一个不算强大的蒙古部落小女孩,不但凸显后金对蒙古民族的尊重和笼络,同样也是英明汗努尔哈赤对立下无数战功的儿子皇太极的荣宠。至于那位十三岁的异族小新娘,却是懵懵懂懂,除了远适异国的惶恐,更多的是一些新奇和紧张而已。
对于这位后来成为大清国第一位皇太后的蒙古籍小女孩,她的新婚之夜想象中似乎是这样度过的:
辽阳城东五里外的“东京”,太子河绕城而过。二月的天气,在东北的平原上还覆盖着一层积雪,朔风凛冽,寒气逼人。京城正中的大政殿内外,火炬通明,人声鼎沸。汗王努尔哈赤为了爱子皇太极的婚礼,正在举行隆重的大宴。除了科尔沁部大队送亲的贵宾,所有后金王公、贝勒和将士几乎全部与宴。大碗的酒,大块的肉,拥挤的人群,嘈杂而喧嚣;空气中充塞着因燃烧木材而冒出的阵阵浓烟和因不停熏炙多种野味所产生的油脂香,笼罩了整个大殿的内外。殿内因汗王在座而乱中有序,殿外则是一片狼藉,早已醉倒了不少将士。 夜深了,年已六十有七的汗王努尔哈赤离座返回寝宫。新郎皇太极也乘机在弟兄和将士们不注意时离席。当晚,一弯新月高悬中天,寒风阵阵,夜凉如水,使他已经有深沉醉意的头脑稍微清醒了一点。他一手倒拎着沉重的头盔,一手提着半壶烈酒,迎着眉月向不远处的贝勒府摇摇晃晃走去。
由于即将迁都沈阳,刚修建完成的贝勒府显得有些凌乱。大部分房舍都已熄了灯火,只有正房还燃着多支火炬,透出温暖和光亮。房中虽已按照女真族习俗布置得喜气洋洋,但和注重礼仪的汉人新房比较起来却俭朴多了。
年方十三岁的小新娘,面貌娟秀,没有大多数蒙古姑娘具有的满月面庞,尤其是一双大大的眼睛,透着一股逼人的灵气。她坐立不安地在房中走来走去,不时从门缝中向外张望,对周遭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不安。P12-13
代序
一样的开始 不一样的结束
清朝自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统治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十一个皇帝。其中的两位皇帝(康熙与乾隆),每人都在位达六十年,占了整个王朝统治时期的百分之四十四。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一个罕见的例子。然而,更绝无仅有的则是,有两位皇太后(孝庄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两人加起来一共直接和间接掌握了长达九十年的政权,并且部分或完全控制了十一位皇帝中的四位,超过了整个王朝统治的三分之一。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也曾发生过一些太后专权的故事,但都为时短暂,没有对一个王朝的兴亡直接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则意外地在立国之初和亡国之顷,分别出现了这两位直接关系着,甚至可以说主导了国势盛衰和政权更迭的皇太后。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其兴也,距今三百余年;其亡也,距今尚不及百年。到今天,海内外华人中,还有不少出生于清季,受过最后一位专制帝王统治的“先朝遗民”。由此可见这一个王朝与我们接近的程度。也正因为如此,有清一代二百多年中,无论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不管是好还是坏,都在我们今天的思想与生活中或多或少有着一些潜在影响。因此,自民国肇建以来,有清一代的历史,始终受到中外史家重视。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祖遭明廷误杀,他承袭了父祖都指挥使的职位。1618年(后金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以“七大恨告天”,仅以十三副铠甲和百数十名兄弟子侄及族人兴兵,到1644年他的孙儿清世祖福临进入北京紫禁城,在太和殿的宝座上“二次登极”,即皇帝位,正式入主华夏,其间前后不过花了六十一年。一甲子的岁月虽然不算短,但是对争江山、夺社稷,改朝换代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实在算得“其兴也勃焉”!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由少数民族入主华夏的例子,但大都为时短暂或偏处一隅。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由统一中原,进而开疆拓土,建立一个稳定而庞大的帝国,虽然维持不到三百年,但却也是仅见的了!
大清帝国的建立,靠的是开国时两代英明的领导人——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太宗皇太极。但在入主中原以后,发扬光大的,则是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稹和高宗弘历这四位皇帝。他们在长达一百五十二年的时间里,不但统一了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华夏,进而开疆拓土,抚绥各个不同族群,将内外蒙古、西藏和新疆都纳入版图;并且使周边属国如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称臣纳贡,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康乾盛世”。
追源溯始,首先应归功于清初开国时期的一位卓越女性——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康、雍两朝及乾隆前期,整顿吏治,振兴经济,重视文教,抚辑四夷,蓄积国力,创造了辉煌的“康乾盛世”。然而,“盛极必衰”是古今不易的宿命。乾隆帝后期所蓄积的衰敝,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1796—1861)六十六年,到同治朝已是百孔千疮,诸症齐发,剩余的五十年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了。 而在这仅余的半个世纪,整个国家的权力,完全由另一位皇太后所掌控,她就是近代史上中外驰名的慈禧(孝钦)皇太后,经由她的手,断送了大清王朝。
这前后相距二百多年的两位皇太后,在人生旅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俩出嫁的年龄相差五岁;生子(顺治帝和同治帝)的年龄相差三岁;寡居的年龄相差一岁;晋升为皇太后的年龄也只差一岁;崩逝的时间孝庄后七十五岁,孝钦后(慈禧)七十四岁,也只差一岁。两位皇太后都在盛年寡居,同样抚育两个稚年皇帝,这诸多巧合,实在是历史上的异数。
然而,她们之间也有极大的相异之处。
孝庄后出生于大漠草原,天宽地阔,牧羊跃马,亲近大自然,培养出她胸襟开阔,敬天法祖,仁爱为怀的个性。孝钦后则出身于满族中级官员家庭。历经将近二百年的特殊身份,磨蚀了满族祖先原有的开创精神,加以深受恶质汉文化的影响,心胸狭窄,争权攘利,以自我为中心。两者间贤愚不肖,相差何可以道里计。总之,大清国之兴,孝庄皇太后功不可没;大清国之亡,慈禧皇太后罪无可逭。
笔者沉湎于清代史事近二十年。读之既久,兴之所至,执笔为文,不计工拙,以一得之愚,陆续撰写《这一年中国有三个皇帝》及《这一夜雍正夺嫡》两书,分别印行于台湾及大陆两地。两年前,发愿续撰《这一朝兴也太后亡也太后 孝庄》《这一朝兴也太后亡也太后 慈禧》,期一并将近二百年来屡经传说之“清宫四大奇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同治嫖院”试图一一加以破解。不意两年中三次入医院治疗心脏夙疾,多次辍笔,迄今始完成《这一朝兴也太后亡也太后 孝庄》。书成之日,几经检校,益期早日完成《这一朝兴也太后亡也太后 慈禧》,以竟全功。差幸医疗得宜,迩来贱躯尚告顽健,成书之日匪遥。唯以稽迟之罪,谨致歉忱!
丁燕石谨识
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