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观影自传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美)李欧梵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继《上海摩登》掀起上海文化研究及出版的热潮,此次李欧梵的「人生影史」将再带动老电影观赏疯!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边述边论,把作者个人最钟意的西方电影经典名片,旧梦重温。从中学时代最迷恋的《学生王子》、《美人如玉剑如虹》、《乱世佳人》、《罗马假期》等各种类型名片,到作者旅美后在哈佛大学的布拉陶戏院留连忘返,屡屡重看的《北非谍影》,后来发现的讽刺喜剧、「通心粉」西部片、《齐瓦哥医生》、《大红臂章》等,当然作者最景仰的几位欧洲大导演──特别是楚浮和维斯康堤──也在详细讨论之列。全书内容深入浅出,笔锋常带感情。可与郑树森的《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参照阅读。

内容推荐

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写了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以饱含感情的笔锋,将一部部经典名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陪伴作者一路成长的电影院、动人心弦的电影歌曲、当年倒背如流的电影海报、典雅精彩的电影台词,都让作者念念难忘,那曲终人散空荡荡的影院里留下的是如水般流逝的青春……

目录

自序

辑一 旧影梦回

 从《出水芙蓉》到《派对女郎》

 这就是娱乐:漫淡歌舞片

 《美人如玉剑如虹》

 《乱世佳人》

 约翰·福特的西部史诗

 李昂尼的“通心粉”西部片

 我的“卡萨布兰卡”

 忆《罗马假日》

 “曲线式”的喜剧片:《女友礼拜五》和《费城故事》

 “黑色电影”三谈

 惊魂又迷魂:希区柯克

 大卫·连的文学经典

 人生难以承受的轻——重看特吕弗电影杂忆

 《广岛之恋》

 小津的世界:《早春》、《晚春》、《麦秋》

 维斯康堤的“总体艺术”结晶《浩气盖山河》

 漫谈战争片《大红臂章》

 《金刚》启示录

 文学和电影:《断背山》观后感

 银幕上的文化压抑——从《断背山》到《卧虎藏龙》

 《侠女》中的经典场面:竹林大战

 细看三场竹林大战

 《从魂断蓝桥》到《倾城之恋》和《一曲难忘》

 《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感情》——改编自奥斯汀

 小说的影片

 伍迪·艾伦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安慰李安

 引人思考的新闻节目

 永远的《倾城之恋》

 张艺谋十面埋伏的危机

 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

辑二 影评重拾

 影评现况

 诗的电影

 电影的构思与造型

 特吕弗和《蛇蝎夜合花》

附录

 我心爱的十大欧洲和日本经典片

 我心爱的十大好莱坞经典名片

 老婆中意的老电影

试读章节

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

第二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即将揭幕,我看到节目单更是垂涎欲滴,几乎部部影片都想看,可惜届时因公不在香港,失之交臂,甚觉遗憾。

香港是一个电影的城市,香港的文化也大多是电影蕴育出来的。世界各大国际都市可以与之比拟的恐怕只有纽约、芝加哥、柏林和多伦多。六十年代的巴黎是“新浪潮”鼎盛时期,但年代已过,现在只是“空留纸上声”。洛杉矶是电影工业的集中地,而且是两间以电影研究知名的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南加大)的所在地,但商业气氛太浓,我住该地四年,碰到满街的“制片家”都想赚钱做生意,缺少我心目中的电影文化。

什么是电影文化?它不是电影工业,后者是以消费和生活为主,而电影文化却代表了一种社会风气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香港可谓开风气之先,足以自豪。

也许我的这种说法带有私人偏见的成分,但却和个人经验有关。记得七○年代我初抵香港,在中文大学任教的时候,就立刻受到香港电影文化的影响:那边厢邵氏出品的通俗影片仍然当道,午夜场人为卖座,这边厢却惊见几位年轻的电影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介绍法国的“新浪潮”作品,我也受他们的热情感召,开始写影评,第一篇是骂邵氏“这样的武侠片要不得”(因为太过血腥),接着就大赞杜鲁福的《蛇蝎夜合花》(Missisippi Mermaid)。当年《中国学生周报》,在陆离和罗卡等编辑下,对电影独具慧眼,也逐渐培养了那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对“艺术电影”的兴趣。

最近读到香港电影学会出版的《我和电影的二三事》一书,爱不释手,内中充满了六代影评人对电影的热情。且让我从书中引述一段随意翻到的证词:“电影是你反省和批判的对象,亦是你心爱和心痛的对象。在书写中,文字将电影的意念、影像及个人情怀完全交融起来。电影给予机会把你自己放进一个抽离世界——不可明释的光影世界。有时再难分出现实/电影的世界来。我是影痴,钟爱电影是无法解释的。”(凤毛(电影丰富了我),第一百十六页)

我当年也是一个影痴,觉得人生最愉快的事莫过于和女友一同到中环大会堂“第一影室”(Studio One)去看欧洲电影。我对电影的痴迷,早在台湾念中学时即已养成,每周末皆流连于新竹的四家电影院中,恰如美国影评人Pauline Kael的,Lost It At The Movies,至于这个“它”(It)代表的是什么,则见仁见智,各有说法。后来留学美国八年,对电影更痴,甚至有时会饿肚子省下一餐饭的钱,就是为了看电影。所以当我初抵香港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类令我心动的香港文化就是电影文化。如果说看电影是“第一类接触”的话(我也看过午夜场),第二类应该是风毛在文中所说的“教电影和讨论电影”的社群活动,至今香港还有这种“公共空间”——九龙油麻地的Kubrick咖啡店,就开在百老汇影院旁边,据说每周末都有影痴和影评人在此聚会,畅谈电影。另一位香港影评人舒琪曾在湾仔开过一间影片小店POV(出自电影名词Point of view,指拍摄视角),而且还在周末亲自出马讲解,可惜后来关了门。这一切都是香港“民间社会”中一批人自动自发、默默耕耘出来的园地,弥足珍贵,香港电影文化就在此中生根发芽。

当然,香港的电影工业更是世界知名,这两方面的互动才是香港电影文化的特色。但目前香港电影却面临着一个危机,除了市场因素外,有时候也会产生所谓“周期”问题;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期,原因之一就是那些成长于六十年代而又在七十年代涉足电影文化的人成熟了,开始大展宏图,如吴宇森、许鞍华、徐克、方育平等不少导演,都拍出不少名片。然而到九十年代,这批人开始各奔前程,香港的“新浪潮”遂逐渐凋零。这当然和电影市场的商业转型有关,然而拍出好的商业影片照样需要人才,照样需要电影文化的熏陶。然而年轻一代的香港人是否仍有此文化嗜好?

我时常鼓励我的香港学生,应多组织电影欣赏会,聚在一起看电影、聊电影(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大批香港八十年代的名片,就是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电影协会),而不是自己租了影碟回家看作为消遣活动,租碟回家看这种“第三类”的接触最不过瘾。如今香港各大学有关电影的课程也愈来愈多,然而学生的影痴程度反而减低了,大多数的香港电影院都是属于联营型,失去了当年各家影院放映不同类型影片的性格,幸亏现在还有一年一度的电影节来补足。

据教授电影课程的同行告诉我:香港不少学生对于中外老电影一概没有兴趣,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危机。任何文化的成长,都是继往开来的,不看经典名片,如何创新?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导演,个个都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喝老电影的奶水长大的。但愿在有心人扶植之下,香港的电影文化继往开来,生生不息。P196-198

序言

有几年我几乎每天都看电影,有时甚至一天看两场,那时候电影就是我的世界,一个与我的四周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觉得在银幕上看到的世界更有分量、更充实、更必须、更完美,而银幕以外的世界却只是零散的东西随便混一起——我的生活的材料,毫无形式可言。

这段话是意大利名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写的,引自描述他幼年看电影经验的一篇文章《一个电影观众的自传》。

文章中所说的那个时候——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欧战爆发前——他也不过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和我在台湾新竹中学时一样。或者应该说,当我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时当五○年代初期——我的感受也和他完全一样。我虽不是每天都看电影,但每逢周末——礼拜六到礼拜天——我必会消磨在电影院里,一天连看两三场更是常事。

那时候台湾新竹有四家电影院,可能比卡尔维诺幼时生活的意大利小城中的影院还多。我记得最有名,也是我最常光顾的一家叫做“国民大戏院”,如今仍然“健在”,不过,却成了电影博物馆。三年前我到新竹去旅游,承蒙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安排,去参观这家老影院兼博物馆。下午三时许抵达门口,馆长早已在等候了,我们这几个人——我的妻子子玉还有两三个朋友——随着他进去,拾级而上。到了戏院的二楼,看到几排坐椅,似曾相识,馆长不慌不忙地请我坐下,我也不知不觉地坐在第二排中间。灯光熄灭了,全场——也只有我们几个人——鸦雀无声,银幕上映出《学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的英文字幕,主角名字我至今还记得是埃德蒙·珀道姆(Edmund Purdon),安·布莱思(Ann Blyth),幕后主唱的当然是令我魂牵梦萦,余音绕梁不下半个世纪的马里奥·兰沙(Mario Lanza)。

银幕上突然传来兰沙的嘹亮歌声,表情丰富,备极动人(虽然在“前台”演学生王子的是埃德蒙·珀道姆,因为那时候兰沙已经长得太痴肥了),一首接一首,从《夏天在海德堡》、《饮酒歌》到《挚爱的》和《我随主行》。我边听边默默地跟着唱,心中涌出熟悉的英文歌词,不觉眼泪也随着涌出来了。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竟是整整五十年前的事!馆长好心为我连夜把旧片的VCD翻录成影带,再细心选段剪接,把那几首我心爱的歌曲和歌唱场面连成一部小电影,使我在那半个钟头可以旧梦重温。回顾我的少年和青年,发现最值得回忆的就是这些“断片”。

卡尔维诺说:他幼年看电影,有时看下午四五点钟的那一场,进影院时还是大白天,看完出场时已经是华灯初上的傍晚了,外面的世界由白到黑,和银幕上的黑白影片恰成对照。我的感受也相仿,那天下午走进国民大戏院,外面也是骄阳如炙,但银幕上的旧片色彩有点黯淡褪色了,半个多钟头后走出院外,阳光依然灿烂,路上车水马龙,行人也如织,而且个个朝气蓬勃,人人都看来比我年轻!这个场景是真是假?我一时也糊涂了,似乎时间早已静止,我还活在半个世纪前做中学生的时代,和银幕的那个学生王子相“唱”和。那半个钟头,对我来说,既是一刹那,又像是永恒。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