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旧物记(胡风遗藏纪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于静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风是诗人和批评家,他对文学的理解及表述,从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有着某种神异隐曲的气象。胡风的价值不仅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出版上,他与鲁迅及同时代人的关系所组成的那道景观,对于我们思想史都是珍贵的遗存。看到鲁迅赠送给他的著作及遗物,萧军和他的往来信件,聂绀弩的墨迹,《七月》、《希望》的原刊,三十万言的上书等,现代文学史里深切的存在给人的联想已超越了文学领域。与这些历史的旧迹对视,其实舒展出来的确是心灵的苦楚。

本书借助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图片,得以触摸那段已渐行渐远的历史。让我们知晓了胡风的个人生活、文学活动、文化理想,他的不幸的命运, 感受到他与鲁迅、萧军、聂绀弩、路翎、阿垅等师友间的真挚情谊……

内容推荐

2007年,胡风家属遵照梅志生前嘱托,将胡风遗藏资料(藏书、信札、手稿、实物等)分批捐献北京鲁迅博物馆。本书作者是这些资料的整理者。在与前人遗泽的朝夕相对中, 写下近三十篇随笔文字,细致地讲述了胡风遗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梳理出一段令人心痛的文化往事。

借助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图片,我们得以触摸那段已渐行渐远的历史。我们知晓了胡风的个人生活、文学活动、文化理想,他的不幸的命运, 感受到他与鲁迅、萧军、聂绀弩、路翎、阿垅等师友间的真挚情谊……

目录

序(孙郁)

鲁迅赠胡风

 不能忘却的纪念——《海上述林》

 他山之玉——《引玉集》

 送给母亲的礼物——《母与子》版画

 在“宫”里收到的礼物——日本饼干盒

友人赠胡风

 共同的怀念——王朝闻刻鲁迅浮雕头像

 短暂相处的礼物——白桦赠砚台与镇纸

 一首有唱无和的挽歌——萧军赠自作诗条幅

 异邦的结婚礼物——日本友人送茶具

 附录为胡风送行——友人挽联

藏书

 一个有着“鲁迅情结”、“胡风缘”者的赠书——台湾作家杨逵小说集《鹅鸟的嫁人》

 胡风身边的童话世界——梅志童话

 一篇”讲话”引发的罪与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泥土社与禁书

 在抗日的血与火中成长——《七月》与《希望》

书信

 四十八封书信见证五十年友谊——萧军致胡风

 一生情谊——聂绀弩致胡风

 战地飞鸿——丘东平致胡风

 师友的见证抑或反革命的罪证——胡风致路翎

 两个不屈灵魂的对话——胡风致阿垅

手稿

 永远的纪念——《学习鲁迅精神》

 为真理鼓与呼——“三十万言书”

 新兴木刻结下的情谊——《悼念江丰同志》

 为了一个承诺——梅志《胡风传》

遗物

 风雨中的手提包

 公民权利的丧失与复得——胡风的证件

 一张迟到的公费医疗证

 特殊生活的遗物——呢子大衣

 “我需要一个家”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宫”里收到的礼物

——日本饼干盒

一个旧旧的饼干盒,起码七十岁了,它曾经有着桔黄色的美丽外貌,装着诱人的香甜食物,上面的文字标志着它的产地——日本;而如今岁月剥蚀了它的容貌,不再像往昔一样鲜艳夺目,甚至因年代的碰撞出现了凹陷。但胡风一家一直舍不得丢弃,因为这是当年鲁迅一家送给他们孩子的礼物。

“鲁迅晚年,心情时常感到苦闷和孤独,朋友并不多。但所有的朋友都比较亲密,有一点可以证明,就是往往同朋友的家人也有交往。这大概与他在上海有了家属,过上较为平静和安定的家庭生活有关。这些家庭有:瞿秋白夫妇、冯雪峰夫妇、胡风夫妇和萧军、萧红两人。”(黄乔生《鲁迅与胡风》)据鲁迅日记记载,他们之间相互往来活动约一百一十次,其中胡风拜访鲁迅三十多次。这种拜访有工作上的切磋,也有生活上的交流,尤其是胡风结婚以后,他们更是经常出入鲁迅家中。小两口发生口角了,胡风便说“到虹口周先生家去吧”,到那里立时烟消云散;梅志意外地怀孕了,他们决定做掉,又找到了鲁迅,鲁迅给他们介绍了一家日本诊所;他们第一个孩子出生了,给婴儿洗澡的方法竟然是胡风从鲁迅那里学到的;就连他们的避孕方法也是鲁迅向他们推荐的(梅志《我第一次生孩子时的几件事——怀念鲁迅先生给予的帮助》)。鲁迅与许广平以朋友与过来人的身份向他们传授着育儿经验、生活知识。据记载,鲁迅往胡风家到访两次。第一次是鲁迅与胡风的初次见面。1933年6月,胡风在日本因宣传抗日等罪名被驱逐回国,回到了上海。几天后,周扬陪着鲁迅来到了他的住处,他有些“惶惶然”,而“先生对他很平和,像老熟人一样,没有任何客套,基本上是谈工作”(梅志《胡风传》,252页)。鲁迅对他将要在左联担负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与指示,从此他们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关系也从师生发展成了朋友。鲁迅第二次到胡风家做客已是两年后了。

后来,梅志曾撰文《在“宫”里招待鲁迅先生》专门记述此事。这个“宫”自然是指他们的家,但此家非彼家,它还有一段来历呢11933年底,胡风结婚了,他们在上海巨籁达路安置了一个新家。女主人精心布置了一番,浅蓝色的墙纸,天蓝色的窗帘,新置的床和家具,一共只花了不到五十元,就将原来满目斑驳的住所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家。正因这蓝色的墙、蓝色的窗帘和新的家具,有人在被捕后,竞向警察交代胡风的新房像皇宫。这条花边新闻登在了一家日文刊物上,鲁迅看到后,曾在1935年9月12日致胡风的信中借此向胡风请“‘皇’安”,以示调侃。当鲁迅一家于1935年秋到胡风家做客时,他们已搬离了那个天蓝色的“皇宫”,而且有了一个“皇子”。这个“皇子”一直受到鲁迅一家的关注,从他的孕育、出生到成长,都得到了鲁迅一家的帮助。鲁迅将胡风“得子”当作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第一次错过机会后,在另一次朋友聚会中,鲁迅又特地要求胡风将孩子带来, “让大家见见小宝宝” (梅志《胡风传》,297页)。当梅志把只有四个月的孩子抱来时,许广平抱给鲁迅看,鲁迅终于看到了这个一直想见的孩子,一句“幼稚得很”引起了众人的大笑。梅志后来从鲁迅日记中查知那天是1935年1月30日。有一天,许广平要将自己孩子洗澡测水温的温度计和一件儿童毛衣送给他们,胡风不好意思要,被梅志以“长者赐不可拒”埋怨为“不通人情”。海婴也是只要见了小弟弟就喜欢得不撒手,逗他玩,逗他笑……

1935年9月24日胡风决定在他们刚搬的大房子里,邀请鲁迅一家来做客,当然也有答谢鲁迅一家的意思。这是一次家庭式的宴请,胡风一家很重视。他们精心做了准备,请来略通厨艺的梅志的妹妹主操烹饪,有冷拼、热炒,有鱼、肉,种类也七八样呢!梅志描述那天鲁迅的一家:

鲁迅先生穿一身深灰色的长衫,还是戴着他那帽檐下垂的礼帽。许先生穿的也很朴素,记得是淡灰色有浅花的旗袍。海婴穿一身浅色的童装,可能是日本服装店定做的,非常合体,显得十分精神,活泼可爱。这一家人来到我们这陋室,不能不用一句俗话说‘蓬荜生辉’了。使我们感到这屋子一下子豁亮了,充满了和蔼高尚的气氛。(梅志《在“宫”里招待鲁迅先生》)

鲁迅一家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三件礼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一只赛璐珞的能拉着走的小鸭,一个木制的能当哨子吹的小鸟,玩具小鸭没玩多久就散架了,而木制小鸟一直玩到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第三件礼物就是日本饼干。这是一盒日本制的果酱夹心饼干,应该是从日本人的商店买来的,既松脆又有营养。饼干吃完了,盒子一直保存着,装过胡风一家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也曾被当作“胡风案”的物证没收过。幸运的是又被发还了,并且完好地保存到今天。鲁迅一家在胡风家吃饭、喝茶,像朋友一样地谈天,一直到晚上七点,那天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了梅志的心里。相隔不久的10月11日,鲁迅回请胡风一家,并送给胡风一把水果刀。

一件难忘的往事,一段记载着鲁迅、胡风两家人友情的回忆,这就是一个日本饼干盒告诉我们的故事。

P24-28

序言

孙郁

胡风一直是我敬佩的诗人和批评家,他对文学的理解及表述,从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有着某种神异隐曲的气象。在现代文化的历程里,他是新文学的彻底的贯彻者,几乎看不到老朽的士大夫味儿。上世纪30年代那些叱咤风云的文字,就曾感染过许多读者,可惜后来遭受种种风暴,其个性的生长便中途夭折了。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自30年代后期,他的周围是一群纯正的作家,其格局与品位甚为特别。《七月》、《希望》上的作品,至今仍让人感念。胡风的功绩是世人皆知的。也因为他的缘故,那些有才华的人后来惨遭不幸,过早地消失,文学史上一段美丽的景观就无奈地消失了。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后人除了进行文本研究外,要还原历史,就不能不以原始资料说话。那些无声的存在,昭示着一段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无法知晓那段历史的真相,只是岁月流逝得很久之后,一些真实的情况才浮出了水面。梅志去世前,就意识到了整理资料的重要,除了自己亲自写回忆录外,还和家人决定把胡风的遗物全部捐献给鲁迅博物馆,实在是件惠及后人的事情。现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正在被完好地整理当中。看到从不幸年代过来的前人的遗迹,不禁为我们的历史生出复杂的感叹。

于静同志是这批文献的整理者,亲自见证了它们从岁月的风尘里走入博物馆的历程。她热心地整理出这些资料,作了很详细的登录、解析。我翻阅她细心爬梳出的历史片断,好似回到民国岁月,嗅到远去历史的文化气息。胡风的价值不仅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出版上,他与鲁迅及同时代人的关系所组成的那道景观,对于我们思想史都是珍贵的遗存。看到鲁迅赠送给他的著作及遗物,萧军和他的往来信件,聂绀弩的墨迹,《七月》、《希望》的原刊,三十万言的上书等,现代文学史里深切的存在给人的联想已超越了文学领域。与这些历史的旧迹对视,其实舒展出来的确是心灵的苦楚。

胡风是历史转型时期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在艺术理论和文化建设上有自己特别的思考,在许多方面与周扬的观点不合,其实是探讨现代文学可能性的分歧。实际上,新文学发展到30年代后期,是有一种新的突变的可能的,胡风自己就看到了这种可能。他从鲁迅的参照及马克思的参照里,发现了主体延伸的必要性和个性成长的可能,自己坚持的就是这种可能。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里我们能看到,他的热情和挫折、期待与焦虑,纠缠的正是我们历史里令人久久困惑的一角。一颗鲜活的心在不安里跳动着。五四文学闪亮的部分,我们从这里是可以感受到的。

上世纪40年代后,文学思潮浪涌,在左翼方面,精神受苏联的影响,日趋一体化和模式化。艺术存在,就没有别的可能么?胡风在自己的思考里得到了另一种答案,那就是鲁迅所倡导的自由精神是可以在左翼文化里生长出来的。这个思路为他后来酿成了大祸。之所以和周扬的理论不同,原因很多。我们看他的遗物,就可以感受一二的。一方面深入了解革命时期的理论,广泛摄取各国的文学遗产中有益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作家的生命状态。他在精神深度上和鲁迅的呼应,使他对环境做出了与周围人不同的判断。在基本的思想层面,他是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可是认知事物时,又与一般的中国马克思的信徒不同,有诗人的个体感觉,不希望精神被囚禁在什么地方。一个穿越在旷野里的求索者,是不会安于在笼子里的。他习惯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可是外面的一切却早已改变。不适应与不了解,不合作与不委屈,那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里,我们才能感性地触摸历史。胡风遗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启人心智的精神库存。鲁迅之后的文学命运,在他的旅途里显得意味深长。一个丰富的可能在他那里中断了。张中晓、阿垅、路翎的毁灭,是他梦的中断。鲁迅的余绪也在此被阻隔了。了解50年代后的文学发展史,胡风案是一个起点,自从此案之后,文学真的改向了,只变成了延安传统的一个色调。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胡风的悲剧,与一段文化史的悲剧是共存的。我们在悲悼这个陨落的人物同时,也悲悼着一个伤感的年代。美丽被摧残的时候,是没有春天的。

这一本书给我们带来的联想远不止在这个层面上,人消失了,历史却没有过去。在行进的时光里,我们应选择什么呢?

2008年1月20日

后记

守着“胡风文库”这个宝藏,多么想把其中的故事说与人听,于是我拿起笔开始了讲述。物是人非,如今故事的主人大多都已故去,留下的物品无言地述说着上个世纪它们亲历的风风雨雨。我在倾听着,记录着,无时不在分担着它们遭受的凄苦,无时不在分享着它们劫后余生的快乐。讲着写着,居然写成了这么一本小书。虽然写得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相当辛苦,但我的内心感到充实和快乐。

我生长在上个世纪后五十年,目睹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诸多运动,见证了在中国苦难的大地上,人们的命运与生活是如何被国家政治所左右。在那个时代的政治祭坛上,胡风与他的朋友们付出了生命与岁月的昂贵代价。

男人是力的象征,但外界的打击极易使他断裂;女人是柔弱的符号,但外界的打击会使她格外坚忍,在梅志的身上再次验证了女性的这一美德。胡风一帆风顺,她默默无闻,隐匿在丈夫高大的身影后;胡风遭受打击,几近灭顶之灾,她毅然挺起了弱小的身躯,站在了丈夫的前面。可以这么说,没有梅志就没有胡风的后半生。

这本小书的写成,归于梅志先生生前的愿望:将胡风的遗藏捐赠鲁迅博物馆。胡风先生的子女于2007年开始分批分期地将这些遗藏赠与我馆,我借工作之便,在与前人遗泽的朝夕相对中开始了写作。其间,胡风之女晓风在文章史实的核校、照片的提供等诸多方面给予我大力的帮助,在此表示我的谢意。我的前辈叶淑穗老师,对此书的一些情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王世家老师抽暇通阅书稿,多有纠谬;此书还得到了我的工作部门——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资料部全体同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08年1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