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楼钟声燕园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冕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谢冕先生关于北大的一本散文集。

这是谢冕先生在北大半个多世纪的心灵记录。从燕园的柳岸花荫向着红楼的笙歌弦诵的追溯,赋予本书以浓重的历史感。这里保留了作者对于这所学校的记忆和思考、欢乐和痛苦,当然,更有他一以贯之的激情。岁月如烟,人生不老,这校园使所有的在它这里生活过的人们拥有了永远的青春。

内容推荐

本书是谢冕先生关于北大的一本散文集。

红楼钟声燕园柳。谢冕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他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的北大。那湖,那塔,那园,那月,只要是北大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笔尖充满情感。北大在他的叙述中充满迷人而纯粹的美,从这点上可以说他是北大的行吟诗人。

北大人物。除了北大风物的美,他还写了那些充满自由精神和学术魅力的北大人物:蔡元培校长、季羡林先生、林庚先生、吴组缃先生、金克木先生、陈贻J掀先生等等,还有早年被迫害致死的北大学生林昭……这些散发着北大精神魅力的师友,是北大精神的一部分。

北大诗歌记忆。北大是新诗的发源地,北大参与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全部进程,新诗的历史上印记着北大鲜明的身影。谢冕先生本人就是新诗研究的一面旗帜,从80年代“新诗的崛起”开始,一直到现在主持的新诗研究所,谢冕的新诗研究推动着新诗的发展。所以,谈北大离不开新诗,既有一百年的新诗历程,也有对北大诗人的评介,北大涛歌的天空如此迷人和丰富。

北大的声音。这是谢冕先生在北大的演讲,是北大富有诗意和激情的声音,这些声音既有对自我的体认,也有对后辈的期望,既有如何读书,也有怎么做人。北大的学生倾听着这种“青春的北大”的声音走进和走出北大,这是北大精神传承的一部分,那些有幸听到谢冕先生声音的北大学生是幸福的。

目录

素描

初进燕园

永远的校园

这圣地的魅力

湖畔的雪泥鸿爪

依依柳岸

北大遗事

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

难忘的岁月

恒久的光明 我和北大图书馆

湖畔的“新风景”

我的西郊生活

多情最是此湖水

年年此夜

一百年的青春

1898:陆沉中升浮起

北大的传统精神

我所知道的中文系的传统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百年诗心

燕园诗会

林庚先生的诗歌精神

你的草地总是清香

新诗的摇篮和故乡

怀念蔡元培校长

陌生而又熟悉的镜春园七十六号

垂花门前的追念

那素朴和平易让人敬畏

先生本色是诗人

厦门寻踪

金克木先生的文采

在朗润园静静的一隅

那些日子里的欢乐和痛苦

怀念林昭

无言面对死亡

挥之不去的怆然

痛别文超

平安夜话

无悔的青春

思念海子

不死的海子

宴会致辞

青春、理想、进步

世纪的约会

坚守精神高地

富有的是精神 

治学的根本是勤奋

逆境使人坚持不屈

成熟是真正的青春

校园里的缅桂在开花

在北大第12届未名湖诗会上的发言

诗人的职业

试读章节

燕园的第一夜是迷蒙的。只记得那日午夜时分,奔走了三个日夜的火车在前门车站停住了。下车,出站,便有北大的老师和同学在接我们。迷迷糊糊地上了车,迷迷糊糊地行进在去北大的西郊路上。夜很深,周围很宁静,这城市像在做梦。车子开进了校园,我已不记得那是哪一个校门了,只觉得是开进了一座密林之中。路是弯曲的,弯曲的路两旁全是树。树被街灯照着,也是迷迷糊糊的。后来,车在一座宫殿式的大楼前停住了,人似乎也从梦中醒来,惊讶地望着周围的一切,竞觉得是进了一个公园。

燕园到了,我开始了北大的第一个夜晚。这座宫殿式的大楼是第一体育馆,这是我们进校后的第一个住处。院系调整之后,学校扩大招生,原有西郊燕京大学旧园,虽然新建了好多办公楼和宿合,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这一年新生到校,宿合调整不过来,只好在体育馆和地学楼等处临时设点,安置新生。这在学校是权宜之计,在我们却已是非常满意了:能到北京,能进北京大学,能在北大有一个安身的床位,当日有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第一体育馆位于未名湖东岸,是燕大旧有的一座巍峨的建筑。当年设计燕园的建筑师很有眼光,他把整座燕京大学建成中国古典园林的样子,建成了和周围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统一的风格,从而融在了一起。这座“一体”(我们对第一体育馆的简称)也是如此,歇山式的大屋顶,灰瓦,红柱,白墙,是典雅而庄严的皇家气象。

我是八月下旬从家乡福州出发,一路上先是轮船,而后敞篷车,辗转至江西上饶,坐上火车,折腾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才到北大。到京时,已感到了秋凉——那时的天气比现在要冷得早。但住进了“一体”,躺在那临时安置的双层木床上,就有一种温暖塌实的到家的感觉。从这一夜开始,先是上学,后来工作,我在燕园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再也没动窝,这是始料不及的。这是缘分,更是天意!

当学生的五年中,住处先后换过几次。一体之后,好像还住过小膳厅。也是双层的木床,木床一个挨一个地排满了整座大厅。后来有了正式的宿舍,那就是十三斋——北大当年沿袭了燕京大学的习惯宿舍称斋:德斋、才斋、均斋、备斋、体斋、健斋、全斋。新盖的楼也叫斋,那就没有当时那般的雅致了,按数字排列:一斋、二斋……我们住的是十三斋,还是上下铺。以斋名楼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文革”,“文革”开始,大概以为这种叫法不革命,通通改叫“楼”了。连同“德、才、均、备、体、健、全”,也一律以数字排名,叫红一楼、红二楼……

学校给我们配了个校工,我们喊他老宋。老宋当年大约四十光景,秃头,性格幽默开朗。老宋的工作是给我们送信件、清理卫生。平时守门,冬天管拾掇炉子。我们和老宋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叫得出全斋数十人的所有名字,了解我们各人的性格脾气。后来我留校工作了,还时有往来。

大学一年级是在十三斋度过的。在这里我度过了人京后的第一个新年和春节。温暖而热闹的十三斋,建筑简陋,房间割断,但上方不封顶,各个房间声息相通。但是我们几个班级相处得很好,能够互相体谅,是一个集体大家庭。在十三斋期间,我们听了游国恩、王力、魏建功、高名凯、朱德熙、朱家玉等各位先生的课,开始接受这些学术权威最初的启蒙。

大学一年级,我在老同学的引荐下参加了北大诗社,认识了张元勋、沈泽宜、李任、马嘶、杜文堂、林昭等诗友。这些人中,有些又是后来《红楼》编辑部的同事。当我们在北大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正是国内政治形势活跃和松动的时候,“百花时代”给了我们以梦想,我们雄心勃勃地响应号召,向科学进军,争当先进班,争做三好生,体育要过劳卫制的等级,等等。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年代。

从秋天到冬天,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留在记忆中的趣事也不少,记得初开学,魏建功先生给我们讲音韵学,他找不到教室,迟到了几分钟。当他气喘嘘嘘地来到教室,第一句话便是:“你们不要以为这是我的常态……”,他的“常态”引发了我们善意的笑。后来我自己当了教师,知道要守时,是从我们的前辈那里学的。P12-15

序言

我觉得总有一天也好好写写谢冕先生,我放弃了很多片段的表达,我想细密而绵长的回忆谢冕先生,把那个激情的灵魂捕捉到我的纸上,一点一点,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这一天。

谢冕先生不抽烟,不喝酒,却喜欢看学生抽烟,喝酒,我们的聚会于是就显得勃勃有力。谢冕的名言是:女士抽烟增加魅力,男士抽烟减少风度。谢冕用这种带有幽默和趣味的叙述营造了一片自由、自在、平等的空间,没有等级,没有长幼,与民同乐,一派天然。我们那时不仅吃遍北大的周边饭店,还审时度势地向外发展。我有一师妹在这中间属于出类拔萃者,谢冕先生半开玩笑半正式地对我师妹说:你就专门研究北大周边餐饮业吧,可以带博士了。后来,随着北大周边餐饮业的凋谢,再加上师妹又专攻当代文学的博士论文,我们在北大周边找不到可口的饭馆了,问题大了,谢冕先生和我们一起声讨师妹:荒疏学业,吊销饮食业的博士,让她好好研究当代文学吧。师妹果然在当代文学上向纵深处发展,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了。

谢冕先生专门写过自己的书房,世界上最杂乱无章和秩序井然的书房,杂志和书,报刊和挂历一堆堆越摞越高,只有一桌、一椅,还有一条窄窄的走道,谢冕先生每天就穿过这条窄窄的过道,抵达一桌一椅,那些充满激情和魅力的文字就是在这个局促的书房里完成的。我去谢冕先生家,很少走进他的书房,有一次,先生要给我看一本书,到书房里取,我跟在先生后面,我小心地倾斜着身子方可通过,稍微不留意,两旁的书就噼噼啪啪落下来。我们经常劝谢先生把用不着的东西处理一些,空间实在太小了,谢先生说,都有用的,我要查一个东西,很方便。原来这些看起来杂乱的东西都以内在的秩序呈现着自己,只要先生要用,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他们。

……

谢冕先生写了很多散文随笔,这个集子可以算作他献给母校北大的一首散发着生命活力的赞美诗。从文章内部的逻辑可以看出文章的基本脉络,一部分是他眼中的未名钟声燕园柳,燕园的纯粹的美;一部分是写北大的新诗和新诗的北大,红楼的诗意的诞生;一部分是他在北大的演讲,这是在北大的富有诗意和激情的声音,北大的学生倾听着这种“青春的北大”的声音走进和走出北大,这是北大精神传承的一部分,那些有幸听到谢冕先生声音的北大学生是幸福的。

当然,还有这样的无声而鲜亮的文字。

这就是谢冕先生的散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