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信息化战争》这套丛书对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作了详尽的介绍,全面展示了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的轨迹,研究了科学技术进步同战争形态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高素质人才与创新性思维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信息化战争的趋势、探索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规律非常有价值。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全面研究伊拉克战争的著作。根据《迈向信息化战争》丛书的指导思想,本书着重研究伊拉克战争能够反映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的方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一场初具信息化形态的战争(伊拉克战争)/迈向信息化战争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樊高月//符林国 |
出版社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迈向信息化战争》这套丛书对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作了详尽的介绍,全面展示了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的轨迹,研究了科学技术进步同战争形态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高素质人才与创新性思维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信息化战争的趋势、探索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规律非常有价值。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全面研究伊拉克战争的著作。根据《迈向信息化战争》丛书的指导思想,本书着重研究伊拉克战争能够反映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的方面。 内容推荐 《迈向信息化战争》丛书以海湾战争为起点,通过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逐步展示人类战争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的历史轨迹。海湾战争既有机械化战争的旧貌,又有信息时代战争的新颜;科索沃战争以非对称、非接触的独特作战样式,开创了“以空制胜”和“零伤亡”战争先例;阿富汗战争以远程精确打击与特种作战相结合的方式,为联合作战向战术层次延伸提供了范例;伊拉克战争以“快速决定性作战”和“基于效果作战”理论为指导,采用网络中心战、精确作战、并行作战、指挥控制战等作战样式,以较小代价达成战争目的,实现了机械化战争走向信息化战争的质的飞跃。阅读这套丛书,就可以对信息时代战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就可能把握信息时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为应对未来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争背景 “9·11”事件震惊美国 全球反恐首战告捷 伊拉克再陷困境 第二章 战争准备 政治外交准备 制定作战计划 战前演练 兵力部署 第三章 主要作战行动 “斩首行动”拉开序幕 “三箭”齐发快速推进 四面合围轻取巴格达 第四章 稳定行动 清剿未有穷期 联盟趋于瓦解 新政权政绩少 经济恢复缓慢 民主艰难前行 美伊损失惨重 新战略难奏效 第五章 作战思想发生巨变 从集中兵力到集中效能 从对称作战到非对称作战 从基于消耗战到基于效果作战 从攻城略地到攻心灭志 从持久战到快速决定性作战 第六章 作战样式推陈出新 从“粗放”式打击到精确交战 从接触作战到非接触作战 从顺序战到并行战 从平台中心战到网络中心战 从协作式联合到一体化联合 第七章 作战空间今非昔比 从立体到多维一体 从战争迷雾到单向透明 第八章 后勤保障精确可视 从分散式后勤到聚焦式后勤 从军队保障到社会化保障 第九章 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 对世界军事形势的影响 对美国的影响 对伊拉克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附录一 “伊拉克自由行动”相关数字 附录二 主要参战部队简介· 附录三 伊拉克战争中的“第一次”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战争背景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刻的变化:美苏关系缓和,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作用减弱,国际合作增多,政治改革风暴席卷全球。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体制崩溃,冷战结束,美国“一超”独霸。正当美国昂首挺胸跨人21世纪、意气风发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世界新秩序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降临了! “9·11”事件震惊美国 2001年9月11日上午7点55分,美国航空公司第11次航班,载客92人,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由于被恐怖分子劫持,撞在了世贸中心的北塔楼上。1小时45分钟后,北塔楼轰然倒塌。8点8分,联合航空公司第175次航班,载客65人,飞行同一航线,撞在了世贸中心的南塔楼上。1小时后,南塔楼轰然倒塌。北塔楼和南塔楼倒塌,扬起两股浓重的烟雾和灰尘,迅速弥漫了下面的大街小巷,整个曼哈顿笼罩在灰尘与烟雾之中。8点47分,美国航空公司第77次航班,载客64人,从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飞往洛杉矶,撞在了五角大楼的西侧,五角大楼部分倒塌,浓烟腾空而起。9点54分,联合航空公司第93次航班,载客45名,从新泽西州纽瓦克飞往旧金山,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南80公里处坠毁于农田中,爆炸产生的大坑深达数英尺。有史以来,美国第一次在全国所有机场停止任何飞机起降,所有飞往美国的航班都改飞美国以外的机场。 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紧急采取应对措施。首先,提高军队戒备等级,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当时正在佛罗里达州视察的美国总统布什立即返回华盛顿,副总统切尼、第一夫人劳拉和其他国会领导人旋即转移到安全地点,正在秘鲁访问的国务卿鲍威尔也立刻动身返回美国。同时,布什宣布全球美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要求采取一切措施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确保美国政府正常运转。 根据总统的命令,全球美军立即进入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大西洋舰队于9月11日向纽约、华盛顿附近海域派遣一支航空母舰特遣舰队,以保护美国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安全;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加强战备,防止出现更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包括大批战斗机、预警机在内的全美所有空中力量都做好了战斗准备;驻日、韩美军基地都是大门紧闭,门口站着荷枪实弹的哨兵;欧洲美军司令部驻地德国斯图加特“一派紧张景象”;驻守在海湾地区的美军中央司令部“更是高度警戒”。 首都地区马上实施紧急状态。首都地区的所有联邦政府机构都关门,25万工作人员提前回家。通往白宫、国会、国务院、国防部、司法部、财政部等部门的道路都被封锁。直升机在华盛顿上空盘旋,严密监视地面的一切情况。华盛顿市长威廉斯还要求国民警卫队协助实施交通管制和支援华盛顿地区的警察。美国国会为防止再次遭到恐怖袭击,也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的措施:严格限制国会周围的交通,在附近40个街区禁止卡车通行;游客只有在国会开会或限定的时间内才能人内参观;对邮件加强检查,警惕邮件炸弹或含有炭疽热菌的邮件;国会议员更换议员标志胸牌,在公众场合活动时保持低调;改善国会内部的报警系统,给国会议员发放紧急情况下用于联络的电脑;必要时调集国民警卫队帮助国会警察加强警戒。与此同时,美国其他城市也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部门和重要建筑物都由警卫人员把守,以防恐怖事件的再次发生。美国国务院还要求所有美国驻外机构加强戒备。 立即采取航空安全保障措施。9月11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关闭全美的空中交通系统,所有飞机停止起飞,并要求去美国的国际航班到邻国加拿大降落。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关闭领空。17日,美国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说,政府将在民航班机上安排武装人员值勤,以对付可能的恐怖袭击。21日,美国国会和政府同意为受到恐怖袭击事件沉重打击的航空业提供15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并拨款30亿美元加强飞机和机场的安全设施。27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进一步加强航空安全措施,其中包括在民航客机的航班上增设联邦武装人员、由联邦政府控制机场安全检查和加强飞机驾驶舱的安全性能等。根据布什的建议,美商业航空公司的所有航班也要增设航空警察。联邦政府从当日起接管机场的安全,包括对旅客及其行李进行安检、负责购买和维护机场的所有安全设备等。28日,美国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发言人迈克尔·佩里尼说,为了防止类似“9·11”事件的恐怖袭击再次发生,美国空军两位将领已被授权,一旦商用飞机威胁美国城市时无须请示总统即可将其击落。此前,按照美国政府规定,在通常情况下决定击落商用飞机必须得到总统的批准。 其次,追查抓捕恐怖分子,认定袭击事件主谋。9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称,袭击纽约、华盛顿事件可能是恐怖分子所为。12日,美国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在联邦调查局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一些劫机嫌疑犯已被确认,他们曾在美国接受过驾驶飞机的训练。美国国务院反恐怖主义协调人、无任所大使弗兰克·泰勒称,根据有关情报可以确认,“9·11”事件是“基地”组织的人干的,而“基地”组织是由本·拉登及其副手领导并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保护的。13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本·拉登是恐怖分子劫持飞机袭击纽约和华盛顿事件中的主要嫌疑犯。这是第一位美国政府官员明确表示本·拉登涉嫌策划了这起恐怖事件。15日,美国总统布什称,所有证据表明,这一恐怖事件是本·拉登领导的“基地”恐怖组织所为,正在阿富汗的沙特富翁本·拉登是“首要嫌疑犯”。12月13日,美国防部公布一盘录像带,证明本·拉登与“9·11”事件有关。录像带显示,在纽约世贸中心遭到袭击后,本·拉登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庆贺袭击成功,地点可能是在阿富汗坎大哈的拉登家中。录像带中的对话表明,本·拉登事先知道劫机分子将对世贸中心等目标进行袭击。本·拉登在录像带中对来访的一位沙特教长说,他们事先对袭击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伤亡人数进行了估算,但袭击后果超出了预先的估计。本·拉登还表示,劫机者直到登机时才知道要执行的任务,而且各组劫机者之间相互并不认识。 P1-5 序言 研究信息化战争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战争形态的巨大变革,信息化战争终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态。胡主席、党中央深刻洞察这一重大转变,高屋建瓴、未雨绸缪,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2007年,胡主席批准颁发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在全军后勤加快了“建设现代后勤、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步伐。为了帮助全军更好地研究信息化战争,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背景条件,总后勤部司令部与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编撰出版了这套《迈向信息化战争》丛书,通过研究发生在世纪交替之际的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探索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寻找提升信息化后勤保障能力的突破口。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后勤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后勤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和遵循现代后勤的客观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协调地加以筹划指导,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后勤发展问题,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出发推进现代后勤,全面整合后勤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整合后勤系统与作战系统、整合后勤力量与国家综合实力,形成一体化战争体系,实现后勤保障与作战需求的最佳融合,提高信息化作战与保障能力。要按照军队改革的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后勤改革,确保后勤建设与军队建设相适应、后勤结构与军队结构相匹配、后勤发展速度与军队发展速度相协调。 积极借鉴外军信息化战争实践的有益经验。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掀起了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发达国家借助其超强的经济科技实力,加快了军事转型的步伐。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战争的信息化、太空化、远程化、精确化、一体化等特征凸显,发达国家军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和信息化后勤保障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相比而言,我军由于科技综合实力还比较落后,缺乏信息化战争的实践,整体信息化水平还很低,特别是后勤保障还处于半机械化、机械化水平,信息技术含量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研究外军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后勤保障,借鉴和吸取外军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有助于我们探索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胆创新适应国情军情的现代后勤建设路子。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支撑是以强大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军队,现代后勤是这支军队的重要构成部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后勤之路。按照胡主席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思想,必须彻底打破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运用一切先进手段,不断创新和发展后勤的组织结构、保障理论、保障装备、保障方式,着力推动我军后勤完成“四个转变”、实现“四化”目标,即由单一军种后勤向多军种一体化后勤转变、由平面封闭型后勤向多维开放型后勤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型后勤转变、由经验型粗放管理后勤向精细化科学管理后勤转变,实现“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的目标。 《迈向信息化战争》这套丛书对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作了详尽的介绍,全面展示了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的轨迹,研究了科学技术进步同战争形态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高素质人才与创新性思维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信息化战争的趋势、探索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规律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在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开拓思路、鼎新革故,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我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打牢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 廖锡龙 2008年4月3日 后记 本书不是一本全面研究伊拉克战争的著作。根据《迈向信息化战争》丛书的指导思想,本书着重研究伊拉克战争能够反映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的方面。 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相比,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投入了空天远征部队、数字化部队、“斯特赖克旅战斗队”等新型部队和转型中的传统部队,采用了“快速决定性作战”、非对称作战、基于效果作战等新作战思想,使用精确战、并行战、网络中心战、一体化联合作战等新作战样式,实施精确化可视化后勤保障,展现出了更多的信息化战争特征。本书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主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比较清晰地展示机械化战争与信息化战争的不同之处,努力揭示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对美军在具体作战行动中如何运用这些新思想、新部队和每次作战行动的效果究竟如何,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揭示得不够深透,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为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和作战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稳定行动是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美军投入最多、伤亡最大的一个阶段,值得好好地进行总结和研究。本书仅从情况研究的角度,对美军的稳定行动做了一些梳理,没有从理论和特点规律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这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丛书主编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李长顺少将、副主编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部长赵丕少将和副部长罗援少将进行了有力的指导,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的姚云竹大校、陈学惠大校、赵小卓大校、李辉光大校、肖石忠大校、郑守华大校、王文大校、曹仁义大校、李水生少校、张双鹏上尉、侯永波上尉、姜畔中尉、邢蓬宇中尉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没有身临其境的战争体验和战场实地考察,没有更多更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再加我们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8年3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