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白阴经(汉英对照)(精)/大中华文库
分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作者 (唐)李筌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太白阴经》是一本为将帅增益心智、启迪韬略的兵书。成书于社会剧烈动荡的中唐时期,具有总结“安史之乱”作战经验的性质。作者借“释古”指斥时弊,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并进行了富有逻辑的论证,阐述了有关治军和战争指导等个性鲜明的军事见解。

本书为该兵书的中英文对照读本,且只选取了原著十卷中的三卷内容。有原文,也有今译。帮助读者更容易读懂原著。

内容推荐

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在论述将帅用兵时,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制胜敌人,团结内部,预有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因此,杜佑《通典·兵典》取该书内容颇多,亦为后世兵家所重。书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风角杂占、奇门遁甲等则有不科学的内容。

目录

卷一 人谋上

 天无阴阳篇

 地无险阻篇

 人无勇怯篇

 主有道德篇

 国有富强篇

 贤有遇时篇

 将有智谋篇

 术有阴谋篇

 数有探心篇

 政有诛强篇

卷二 人谋下

 善师篇

 贵和篇

 庙胜篇

 沉谋篇

 了卒篇

 选士篇

 励士篇

 刑赏篇

 地势篇

 兵形篇

 作战篇

 攻守篇

 行人篇

 鉴才篇

卷三 杂仪类

 授钺篇

 部署篇

 将军篇

 阵将篇

 队将篇

 马将篇

 鉴人篇

 相马篇

 誓众军令篇

 关塞四夷篇

试读章节

天无阴阳篇

【原文】

经曰:天圆地方,本乎阴阳;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成。盖敬授农时,非用兵也。

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阴阳之于万物有何情哉!夫火之性自炎,不为焦灼万物而生其炎;水之性自濡,不为漂荡万物而生其濡。水火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差殊;阴阳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荣枯。若水火有情,能浮石沉木,流金坚土,则知阴阳不能胜败存亡、吉凶善恶明矣。

夫春风东来,草木甲坼,而积廪之粟不萌;秋天肃霜,百卉具腓,而蒙蔽之草不伤。阴阳、寒暑为人谋所变,人谋成败,岂为阴阳而变之哉!

昔者,王莽征天下善韬钤者六十三家,悉备补军吏。及昆阳之败,会大雷风,至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当此之时,岂三门不发,五将不具耶!太岁、月建误,殆至如此。古有张伯松者,值乱,出居营内,为贼所逼,营中豪杰皆遁。伯松曰:“今日反吟,不可出奔。”俄而贼至,伯松被杀,妻子被虏,财物被掠。桓谭《新论》曰:至愚之人解避恶时,不解避恶事,则阴阳之于人有何情哉!

太公曰: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无厚德高明,徒占日月之数。不识敌之强弱而幸于天时,无智无虑而候于云气,少勇少力而望于天福,怯不能击而恃龟筮,士卒不勇而恃鬼神,设伏不巧而任向背。凡无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生死。故明将弗法,而众将不能已也。

孙武曰:明王、圣主、贤臣、良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求于人。吴子曰:料敌有不卜而战者,先知也。范蠡曰:天时不作,弗为;人事不作,弗为。盖天时者,为敌国有水旱灾害、虫蝗、霜雹荒乱之天时,非孤虚向背之天时也。太公曰:圣人之所生也,欲正后世,故为谲书而寄胜,天道无益于兵也。夫如是,则天道于兵有何阴阳哉!

  【今译】

经书上说:圆形的天方形的地,是由于阴阳造成的。阴阳既然已经形成,违背它就要失败,顺应它就能成功。(这种理论)为的是(告诫人们)要慎重地传授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的季节,而不是用来指挥战争的。

天地不是因为有了万物才存在的,万物却是因为有了天地才出现的。阴阳不是为了万物而产生,万物却是因为有了阴阳才产生出来。“天地不仁慈,把万物都当作草结的狗”,阴阳对于万物又有什么感情呢?

火的性质是能够自己发热,但火并不是为了焦灼万物才产生这种性质;水的性质是能浸渍,但水并不是为了漂溺万物才产生这种性质。水和火的性质专一不变,然而万物遇到它们却各有不同情况;阴和阳都有各自专r一的性质,然而万物遇到它仉却有的繁荣有的枯萎。假若水、火有感情,能够使石头浮起来,木头沉下去,金属化成液体,土变得坚硬,由此可知阴阳不能够决定胜败存亡、吉凶善恶,这是十分明显的道理。

春天风从东方吹来,草木的种子破壳萌发,但在仓库中堆集的粮食却不发芽。秋天充满肃杀之气,百花都凋落了,然而被遮盖起来的小草却不损伤。阴阳寒暑这种自然条件被人的谋略所改变,人的谋略的成败哪里是被阴阳而改变的呢!

过去,王莽征寻天下善于韬略兵法的六十三家,全都补充为军官。等到昆阳战败,正赶上打响雷刮大风,以至于屋瓦都被风刮飞,雨下得像倒下来一样。在那个时候,哪里是诸门不严,诸将不全呢!(那种利用)值岁干支,北斗星柄所指(占1、吉凶的方法),错误危害竞达到此等程度!古代有个叫张伯松的,正在动乱的时候他跑了出来,住进军营之内,因为贼人逼近,营中的豪杰都逃跑了。伯松说:“今天不吉利不能跑出去。”一会儿贼人来了,伯松被杀,他的妻子被抓去,财物也被掠夺一空。桓谭在他写的《新论》一书中说:最愚蠢的人,懂得躲避险恶的时间,却不知道躲避险恶的事情,那么阴阳对于人有什么感情呢!

姜太公说:任用贤士使用能人,不择吉日而事情也能办好;严明法令制度,不用占卜而办事也会顺利;优待有功之士奖励为国操劳之人,不用求神拜鬼也能得福。没有深厚的德行和高度的明察能力,搞天文星象占卜那一套是徒劳的。不了解敌人的强弱而侥幸依靠天时的保佑,没有深谋远虑而候望云气的启示,缺少勇气、力量而寄希望于上天赐福,胆小不敢攻击而依靠占卜,士卒不勇敢而依赖求神拜鬼,不会巧妙地设状而相信阴阳向背那一套,所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天道鬼神那一套,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指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状态,不可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也不可能制约人的生死的。所以,明智的将帅都不效法而平庸的将领们继续相信它。

孙武说:英明的国王、伟大的君主、优秀的大臣、优良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众人,是因为他们事先了解敌情。事先了解敌情,不能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能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占卜,而必须求助于(了解敌情的)人。吴起说:了解敌人的情况,有时不用占卜即可进行打仗,那是因为事先就了解了敌情。范蠡说:若天时不到,不要进攻;若人事不起,也不要进攻。这里所说的“天时”,是指敌国有水旱灾害,虫蝗霜雹荒乱等情况,并不是孤虚向背的“天时”。姜太公说,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产生,就是要纠正后世。因此,写下了主张用诡诈之术而出奇制胜的兵书,(并以此说明)天道对于用兵打仗是没有益处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自然现象本身怎么能预示用兵打仗的吉凶胜败呢!

P2-10

序言

《太白阴经》十卷,唐代兵书,作者为李筌。明以后有题作《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清代编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谈及此书时说:“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则李靖兵法,一即此经。”认为“佑之采用此书与李靖之书,无异其必有取之矣”。清代以后论兵者,也都对《太白阴经》一书相当重视。

关于书名。一般来说,一本书的书名通常都是该书的主题词,能够大体涵盖该书的基本内容,但《太白阴经》这个书名有点晦涩。“太白”,本为天上星宿名,即金星,也叫启明星。《尔雅·释天》道:“明星,谓之启明。”郭璞注:“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汉书·李寻传》载:“太白正昼经天。宜隆德克躬,以执不轨。”古代星占学家惯以星象占验吉凶,“传达天意”。他们认为,太白星主杀伐,主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种迷信观念,深刻地影响乃至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认识。所以,古诗文中多以之喻兵戎之事或统兵将帅。此书之名,正寓意于此。“阴”,与“阳”相对,显指兵家阴谋诡道等“胜败之术”,也有秘而不可妄传,以防“小人得之倾命”的意思。“经”,即经典之谓。综上可见,就书名而论《太白阴经》意即为大将增益智谋、启迪韬略的专著,或日关于杀伐胜败之术的专著。

关于作者。李筌,约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时(712~779)人,生平事迹不见于正史,惟《集仙传》、《神仙感遇传》、《云溪友议》及有关书目中偶见零星记载,但都语焉不详,且相互矛盾,以致生平里籍难寻。据余嘉锡等人考证,李筌原为布衣,隐居少室山中,研习道教经典,遂有《阴符经疏》(亦作《阴符经解》)传世,后来人仕,曾任荆南节度判官,最后做到邓州刺史(余嘉锡依唐人《云溪友议》说)。《太白阴经》之外,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李筌军事著作,还有《孙子注》二卷、《占五行星度吉凶诀》一卷、《阃外春秋》十卷、《彭门玉帐歌》=三卷、《青囊括》一卷、《通幽鬼诀》二卷、《军旅指归》三卷等,但多已失传。另有《阴符经疏》、《阴符玄义》等哲学方面著作若干。不难看出,李筌应当是唐代中期少数关注军事问题并有所成就的人物。同时,他更是“一位长期被忽略的唐代哲学家”(任继愈语)。

李筌生活在盛唐与中唐之交,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激化,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李唐王朝从鼎盛的巅峰一下子跌落下来。叛乱虽然平息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在肃宗当政时,却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巩固。继任者代宗更是昏庸不堪,对强横不法的武夫,则依其强横程度施予不等的优抚,而对国家功臣,却因功绩的大小对他们平添忧惧与猜忌。“屋漏偏遭连天雨”,在国内政治日趋腐败的情况下,吐蕃又兵临长安,使西部边境陷人动荡之中。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土不能不满怀天下之忧。李筌的《太白阴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代宗李豫永泰年间完成的论兵之作。如果说《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对李世民乱世取天下作战经验总结的话,那么《太白阴经》则具有总结平息“安史之乱”作战经验的性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李唐王朝一片粉饰太平,曲意逢迎,不以经世治国为务的官场中,李筌能借“释古”指斥时弊,著书言兵,提出匡时救世指导以后战争的明确意见,可谓独具睿智。

李唐王朝,在哲学领域基本上是道、佛、儒三者并行,只不过三者的位次在不同时期略有变动。自从高祖李渊与老子李耳扯上了“祖孙”关系,已经宗教化的道家便排在了佛、儒之前。太宗、高宗维护了这种局面。高宗死,武则天“兴佛抑道”,佛教势力大增。睿宗即位,已经出现了“天下十分之财而佛有七八”的局面。随着唐王朝的衰落,朝廷越来越依赖“法力无边”的佛佑。“安史之乱”时,两京失守,唐玄宗逃难人川,继位的唐肃宗逃到灵武支撑局面。这位皇帝不向兵家求教,却向不空和尚询问破敌之法。代宗更甚,一有战事,就令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以为这样就可以退敌。李筌就生活在这种哲学唯心主义占居上风的思想氛围里。这种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与兵学唯物主义的传统之间的尖锐矛盾,不能不在李筌身上和他的著作中反映出来。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李筌在书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天无阴阳,地无险阻”,关键在人,还说:“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太白阴经·天无阴阳》)这不啻是在唯心主义阴云布满的天空里,进射出一道唯物主义的闪电,向后人昭示兵学的唯物主义传统在唐代中期并未断绝。另一方面,本书在宣扬唯物主义的同时,却又囊括了许多唯心主义的东西,使《太白阴经》成了一部兼具唯心论与唯物论的色彩斑驳的著作。就连李筌这位深谙韬钤的兵家,后来也“人山访道”去了,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半兵半道的形象。尽管如此,李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他的贡献不止于军事科学本身,而且也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意义。他开始避免了过去的唯物论主义者论述社会现象常犯的两种错误(宿命论和偶然论)。对待社会现象,他比过去的哲学家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因素”(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七章)。

关于本书内容。《太白阴经》共十卷。第一、第二卷讲“人谋”,讲战争中人的作用,提出了诸如天无阴阳、地无险阻、人无勇怯、主有道德、国有富强、贤有遇时、将有智谋、术有阴谋、数有探心、政有诛强等批驳形而上学的命题,并进行了富有逻辑的论证。并就善师、贵和、庙胜、沉谋、子卒、选士、励士、刑赏、地势、兵形、作战、攻守、行人、鉴才等有关治军和战争指导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两卷在全书中是最富理论色彩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李筌军事观点的部分。第三卷的内容比较庞杂,为“杂仪”,其中包括授钺、部署、将军、阵将、队将、马将、鉴人、相马、誓众军令、关塞四夷等篇目。第四卷为“战攻具类”,对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济水具、水战具、器械、军装等分别进行了介绍。第五卷讲“预备”(战前准备),其中包括筑城、凿濠、弩台、烽燧、马铺土河、游奕地听、报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更刻、乡导、井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衅豉、屯田、人粮马料、军资、宴设音乐等篇目。第六至第十卷,主要内容为阵图、祭文、杂占、杂式等篇目。可以明显地看出,前五卷系由两个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和实用部分。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唯物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后五卷与前五卷截然相反,几乎令人难以相信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而且越往后唯心、迷信色彩越浓。

据此,此次英文翻译工作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态度,只译《太白阴经》中最具军事理论价值的前三卷,第四至第十卷,或是介绍古代作战中各种攻守器具,或是大谈阴阳术数、占星问卜,借鉴意义不大,故不译。原书中所附《序》,经余嘉锡考证,为后人伪作,亦不收。

此书较早的著录,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巾兴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著名公私书目,且均记为十卷本。宋以后之公私书目,几乎均有著录。因长期以抄本传世,传抄中难免发生分合衍夺,致使卷数及内容出现不同,故有六卷本、八卷本、十卷本之别,但研究者公认以十卷本为全帙。

关于本书版本。本书在唐代成书后,即藏诸名山石室,留待后世。后被献给朝廷,“进入内府,不传于世”。即或偶有得此书者,也往往视为珍秘,并告诫家人,“慎勿妄传”。所以如此,应与封建社会里,长期把兵书视为禁书有关(参见《史氏珍藏尾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铜琴铁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因此,在清代嘉庆之前,此书仅有抄本传世。其中,著名者有宋抄本、明汲古阁抄本、明代朱校抄本、清代孙星衍校跋明抄本。以上各抄本,或已失传,或为稀珍难觅。又有清抄本多种。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此书,惜非足本,只有八卷。

《太白阴经》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有刊本行世,但以丛书本为多。其中有:清昭文人张海鹏刊于嘉庆年问之“墨海金壶丛书”本,清金山人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初刻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新昌人庄肇麟“长恩书室丛书”本(初刻于成丰四年,1854年),清新建人吴坤修“半亩同丛书”本(初刻于同治中,1862—1874年)。20世纪30年代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应即“守山阁丛书本”,是在“墨海金壶丛书”本基础上,经过精心校理后刊刻的,“世称善本”。

关于此次英译的工作底本及译者。经审慎考虑,决定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太白阴经译注》为工作底本,以清代“守山阁丛书”本为校勘底本,并以“四库全书”本及“墨海金壶丛书”本、“半亩园丛书”本参校,力求精审妥帖。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太白阴经译注》,是1949年后国内第一个整理本,译注者为军事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原军事哲学研究所所长刘先廷。刘先生对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哲学素有研究,学风严谨。在整理《太白阴经》时,选用“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并以他本多种参校,费时多年完成。

此次将《太白阴经》收入大中华文库,我们特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北京哈佛同学会副会长朱世达研究员担任英文翻译。朱先生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1987—1988年,他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前往哈佛大学作研究。1998年,他曾重返哈佛大学。他主要研究美国社会与文化,著有《当代美国文化》。他曾翻译冯友兰的《道学通论》和其他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学养深厚。

王显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