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三名承担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唯一联名推荐的有关神七太空出舱活动的权威精品图书。随书赠送包含太空出舱活动精彩内容的DVD-ROM光盘。幸运读者还可以获得参加航天员体验营的资格,走进北京航天城与中国航天员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感知航天员的训练与生活。
本书是湖南科技出版社联袂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下属《航天员》杂志社打造的精品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苍穹信步--太空行走是怎样进行的(附光盘)/漫步太空书系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作者 | 陈善广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三名承担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唯一联名推荐的有关神七太空出舱活动的权威精品图书。随书赠送包含太空出舱活动精彩内容的DVD-ROM光盘。幸运读者还可以获得参加航天员体验营的资格,走进北京航天城与中国航天员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感知航天员的训练与生活。 本书是湖南科技出版社联袂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下属《航天员》杂志社打造的精品力作。 内容推荐 《苍穹信步》,即太空出舱活动是怎样进行的?详细说明太空出舱活动的过程。 本分册以出舱活动执行任务为线索,全面介绍太空漫步的具体过程及其原理,同时穿插了大量故事,讲述这些程序和过程是如何演化和改进的。如航天员出舱时要求遵守一定的程序,包括系统检查装备、吸氧排氮、气闸舱泄压、执行任务、气闸舱复压等。每个步骤的背后都有很多知识点、关注点和丰富的故事情节。 目录 第一章 剑指苍穹 什么是太空出舱 列昂诺夫在做什么 美苏争议 太空行走不是“走” 链接:什么是EVA 探索太空资源 太空轨道资源 太空环境资源 太空天体资源 空间服务 航天器的“维修工” 空间站的“建筑师” 身负使命的“特派员” 突发事故的“救世主” 太空出舱对未来的影响 第二章 叩问九天 太空环境 太空真空环境 空间热辐射环境 链接:热紧张症状下的人体反应 链接:冷紧张症状下的人体反应 空间辐射环境 链接: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的不同 链接:电离辐射环境的具体构成 链接:光谱图和射频辐射 微重力环境 链接:重力、失重、微重力辨析 链接:物体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与在地球重力环境中的比较 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 链接:流星和微流星体辨析 链接:空间碎片分析 创造适合航天员生存的微小气候环境 环控生保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链接:环控生保系统的具体功能 链接:“水星”号飞船的环境控制系统 压力制度 氧气来源 温度控制 有害物质(气体)的处理 生命之源 链接:“水星”号飞船的环境控制系统 太空生活 吃——最容易的事变得复杂奇妙 链接:太空食品 住——何似在人间 链接:糊涂觉与奇异睡姿 个人卫生——让你欢喜让你忧 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 链接:苏尼特?威廉斯——在太空跑马拉松 心理挑战——做“神仙”也有烦恼 链接:丹尼尔?布奇的日记 第三章 直冲霄汉 飞向太空 宇宙速度 运载火箭 链接:“联盟”号火箭 链接:美国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 发射窗口 飞天一刻 链接:载人航天其余六大系统 出舱倒计时 出舱时机的选择 气闸舱时间 预吸氧排氮 进入太空 轨道出舱 链接:出舱活动的划分和区别 登陆星球 链接:“阿波罗”奔月 链接:“勇气”号着陆火星 舱外任务 链接:航天史上难度最大的舱外作业 链接:“发现”号航天员“太空十三天”主要任务 第四章 出舱装备 气闸舱 什么是气闸舱 各式气闸舱一览 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的结构 生命保障 美俄舱外航天服之比较 链接:美国航天飞机舱外航天服 链接:俄罗斯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的穿脱 链接:舱内航天服 链接:美俄舱内航天服的性能对比 链接:未来的火星航天服 链接:最容易维修的舱外航天服 太空交通工具 手持机动单元——最早的机动装置 航天员机动装置 载人机动装置 月球车 链接:人类首次月球车行驶 神奇的工具 工具运送器 表面探测工具 样品回收容器 摄录器材 飞行中的维修工具 链接:“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手术箱 第五章 回望寰宇 出舱危机 返回之路 返回航天器 安全返航 链接:载人飞船返回过程 链接:飞船的“防热衣” 搜救行动 链接:航天员的救生包 适应地球 出舱航天器一览 载人飞船 链接:赫鲁晓夫与“上升”号载人飞船 链接:3名航天员的“离奇”死亡 “天空实验室” 空间站 链接:“和平”号空间站所创造的“世界之最” 链接:国际空间站的结构 航天飞机 链接:美国航天飞机创造的纪录 链接:美国航天飞机的命名 试读章节 列昂诺夫在做什么 1965年3月18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1934~)穿着笨重的出舱航天服,打开了“上升”2号飞船的密闭舱门,离开了带给他庇护的飞船,只身来到广袤的太空中。短暂的12分钟,人类航天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对普通人而言,也许他们当时只是觉得十分新奇,并不知道列昂诺夫到底在做什么,只是从电视上、广播中记住了一个名词:太空行走。 看到前苏联的成功,美国也不甘示弱,同年6月4日,美国的航天员埃德·怀特也走出“双子星座”4号飞船,在太空中行走了21分钟,并且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自此之后,列昂诺夫和怀特的这种行为就不断地被复制。短短几十年下来,人类就进行了数百次的太空行走。而随着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太空行走技术的进步,用“太空行走”这个词来指代人类在太空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也失之偏隅。因此在学术界逐渐出现了另一个名词——出舱活动。“出舱活动”在中国,经常也被称之为“太空出舱”,这是在中国的媒体中流行的一种通俗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出舱活动,即太空出舱呢?它与太空行走到底又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在初期曾经处于一个备受争议的状态,大家众说纷纭,始终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其中,作为最早实现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多次进行太空出舱的前苏联和美国,似乎最有发言权,但是他们的看法却完全不同。 美苏争议 也许大家会很奇怪,一个原本就很科学的行为,为什么会这么不好下定义呢?实事求是不就好了吗?美国与前苏联的航天员都是从载人飞船中进入太空,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啊?他们到底在争论些什么呢?不如我们先来看看两国分别给出的答案再来慢慢分析。 前苏联对太空出舱的描述是:航天员在真空环境中进行活动。也就是说只要航天员处于真空之中,他就是在进行出舱活动。 美国则对前苏联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当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时,至少他们的脑袋应该是伸出舱外的。 怎么样,看出来有什么不同了吗?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美国强调了航天员所处的位置,即太空出舱时,航天员必须以某种方式离开母航天器,这样才能算作真正出了舱。那你也许会问了,前苏联的航天员也离开航天器了啊,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强调这一点呢?其实从当时的太空出舱技术来看,前苏联并不需要强调这一点,是由于美国在太空出舱时采取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强调这一点。怎么,还不明白吗?那就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前苏联和美国各自的第一次出舱吧。 列昂诺夫以头前脚后的方式,迫不及待地从航天器的舱门飘进更加狭小的气闸舱,别列耶亚夫在后面帮他关紧舱门。在检查了航天服系统、预吸氧排氮和对气闸舱进行减压后,列昂诺夫打开了舱门,漂入了太空中。 在接到太空出舱的指令后,埃德·怀特和吉姆·麦克迪维特检查了航天服系统,并对飞船进行了减压,当飞船的空气被排放完毕,达到真空状态时,埃德·怀特打开了飞船的舱门,进入了太空,吉姆·麦克迪维特则继续留在飞船内,控制飞船,以保证怀特远离推进器口。 以上两段文字是不是已经告诉你答案了呢?没错,前苏联航天员在出舱时比美国航天员多了一个步骤,那就是先进入气闸舱,而就是这个气闸舱导致了两国在有关“太空出舱”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认识和差异。 前苏联的飞船上有两个舱,一个是密闭舱,一个是气闸舱。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的时候首先要从密闭舱里出来进入气闸舱,减压后再进入太空中,而另一名留守在密闭舱内的非舱外活动航天员依然处于正常的舱内气压环境中。所以进行出舱活动的航天员进入了太空真空环境中,也就是太空出舱了。 美国的飞船就不一样了,它并没有附带气闸舱,所以只有一个舱。因此当航天员要进行出舱活动时,就需要将飞船内的气压全部泄掉,来实现舱内正常压力与舱外真空环境压力的过渡,当出舱活动结束时再重新复压。这样一来留守在飞船内的航天员也是处于真空环境中,但是他固定在坐椅上没有走出舱门,所以不被认为进行了出舱活动。 现在真相大白了,其实两国的表述在当时看来都没有错,而随着太空出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气闸舱已经全面运用到太空出舱活动中,成为太空出舱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美苏两国的争议也慢慢演变成了美俄之间的合作。 太空行走不是“走” 美苏两国的争议是解决了,那太空行走呢?为什么在后来的表述中,“太空行走”这个词被“出舱活动(太空出舱)”所替代呢?这是随着太空出舱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走”这个词已经不能概括这种行为了,因此有了“出舱活动”概念的提出。 航天员在太空并不是“走”,也许用“飘”这个词来形容更为合适。太空中一无所有,是没有大马路等着让你脚踏实地地走的。而且,在太空中人处于失重状态,航天员的身体飘浮在空中,也无法行走。要移动身体,一双脚还真是派不上用场,反而是一双手在起作用。在失重状态下,即使说“走”,也不是我们习惯上认为的必须“头朝上,脚朝地”才是走,它无所谓上下左右,就是头朝下倒立或是身体横躺着都可以“行走”。因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舱外活动的描述是: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在非压力或空问环境中进行的主动性活动。 这一说法虽然消除了美苏(俄)两国在舱外活动问题上的分歧,但是在具体的表述上面仍然不够准确和全面。考虑到出舱活动这一现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以及未来出舱活动的趋势和动向,可以这样说,出舱活动应该是指航天员脱离母载人航天器或建在其他天体上的基地,依靠自身携带的生命保障系统,在太空中或其他天体表面上进行工作和活动,然后返回母载人航天器或建立在其他天体上的基地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其中,母载人航天器包括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和登月舱等。 如此来解说和描述就显得准确多了,也更为全面。首先,它明确了航天员必须脱离母载人航天器或建在其他天体上的基地才算是出舱活动,否则即使舱内的压力降到与舱外或基地外的压力一样的水平,也不算出舱活动;其次,它明确指出了出舱活动包括了在太空中的活动和在其他天体表面的活动,直接将在月球等天体表面进行的行走也纳入了出舱活动;再者,它指出了航天员依靠自身携带的生命保障系统走出其他天体上的基地也属于出舱活动,具有前瞻性;最后,它将出舱活动看成“过程”和“活动”,直接点出了其最明显的特征,更便于人们对出舱活动的理解和把握。 P3-6 序言 苍穹信步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有两种东西占据着我的心灵,若是不断地加以思索,就会使我产生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之情,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头顶的星空”在经过康德的沉思和层层追问后,越来越多地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在人们的心里也慢慢蜕变成一个符号,让人驻足。不可知的宇宙,深邃浩淼,它究竟携带和蕴藏了什么,让人类如此执着、顿挫?几多神奇,几多期许,几多憧憬,几多描摹……那让人敬畏的星空就这样在人们的想像中流转曲折,熠熠生辉。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的成功登月使人类的足迹整整延伸了380000千米。“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一小一大,错落间彰显的是整个人类的伟大和锐意进取的姿态。自此之后,“太空漫步”(出舱活动)这个缀满了幻想的词语便开始重重地敲打人们的视窗和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一次又一次的感叹,人类不只是进入太空,而且开始深入太空,探索太空,利用太空。 当出舱活动成为现实之后,人类就加大了对太空开发和利用的步伐。出舱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意义和由此辐射出的价值,也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日益彰显和膨胀。本册延续“出舱活动”这一主线,全面透视有关“出舱活动”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以此为支撑和填充,全书共分为“剑指苍穹”、“叩问九天”、“直冲霄汉”、“出舱装备”和“回望寰宇”五章。这是一个饶有趣味和富有价值的话题,值得我们为之动情、究源。 “剑指苍穹”着重于出舱活动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从宏观上展现出舱活动;“叩问九天”全面解读出舱活动所面临的太空环境,同时也深入了解科学家和航天员是怎么样克服这些困难,畅享太空生活的;“直冲霄汉”描述的是出舱活动的全过程,以细腻的笔触介绍出舱活动的方法、方式和任务;“出舱装备”主要包括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太空交通工具以及其他神奇的工具等;在最后一章“回望寰宇”中,我们会明白出舱活动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风险和危机,“出舱航天器一览”更是将历史上和现在执行过出舱活动的航天器一网打尽,让我们大饱眼福。 这将是一个奇妙的旅程,从曼妙神奇的太空环境,到多姿多彩的太空资源;从出舱活动的点点滴滴,到太空作业的方方面面;从来去自如的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到可以长期驻守的空间基地……所有这些都围绕着“出舱活动”这个点徐徐铺开,慢慢延展,最终呈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幅最为精美的太空飞天画卷。 一路前行,一路好景。 编者 2008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漫步太空书系》以翔实丰富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太空出舱活动的全貌,它的出版是广大关注航天、渴望了解航天的读者的福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