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反映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在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大型画册《铁肩——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亲历记》近日发行。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官兵千里驰援展开抗震救灾,截至8月,搜救幸存者441人,转移受灾群众30余万人,抢修道路952公里,清理废墟12万立方米,搭建帐篷和板房5万余间。
《铁肩》所展示的800余幅照片,全部由救灾一线官兵拍摄,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风貌。全书以相对独立的“责任”、“希望”、“善战”、“明天”等四大板块,展现了新时期人民军队不辱使命、不畏艰险、昂扬奋发的钢铁意志。
前言
责任
官兵冲进了陈家坝这个满目疮痍的“死亡谷”,救灾之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血泪陈家坝
冲进死亡谷
为生命鼓掌
“我是解放军。战士敢走,为啥我不能走?”
救援是血性动力,争功是豪情张扬,只有在荡气回肠的豪情中,血性才肆意展开
8公里生死大抢救
千人迂回大营救
钢铁战士严情勇
士官李虎
死城之战
兵不再是兵,成了亲人;服从不仅是服从,还出自爱,这是不可复制的人民子弟兵
绿色脊梁
兵儿子
十五勇士告亡灵
演练骤然变成实战
从演练场直接驰援灾区
“死亡谷”里战死神
打主动仗的“生命守护神”
这个集团军将军的脚步在一线
飞石就落在将军身边
面对面指挥创造“神速”
中国军人的骄傲
“这个集团军的兵爱争功”
“严情勇,我们所有的医生、护士向你致敬!”
三级士官李虎:“叔叔欠你一条腿!”
三胞胎兄弟救灾场上打“擂台”
当“工兵”的师长——曲新勇
一对敢担“风险”的主官和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
责任大于天职
第一个出现在灾区废墟上的解放军战士
爱是一种朴素的奇迹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希望
这支来自云岭的部队,以专业的救援技能和对生命的挚爱在同死神交锋
寻找生命
曲山小学
抢救生命
救人尖兵
113小时的希望
127小时的希望
172小时的希望
绿色冲进孤岛,孤岛重现希望
茶坪乡
陈家坝乡
水观乡
曲河乡
让废墟中升起希望之光
于明华:铁骨柔情换回幸存者的希望
张骥:靠团结协作带给幸存者希望
胡海:靠倔强和智慧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靠速度和效益:抢出37个鲜活生命
超越“黄金救援”时间的生命奇迹
“发现一个救出一个!”
冒余震奔袭3小时换来的希望
滚石中救出几近绝望的幸存者
连续作战24小时赢得的希望
给“死亡孤岛”送去生的希望
漩坪来了解放军
龙尾山山脊线上的大转移
磨刀石山救援记
青片的老百姓有救了
全国哀悼日:在茶坪的废墟上默哀
进村搜救,给千村万户群众送去希望
“一户也不漏过!”
“只要还有一名受灾群众,我们就决不撤出!”
冒雨进村寨逐户大搜救
善战
大概只有这样来自大山里,勇敢、耿直的士兵才能完成这样一次堪称壮举的生死大转移
金花镇
天池乡
清平磷矿
云湖行动
“乌蒙铁军”
此地此刻,战士们就以这最原始的法子带给乡亲们憧憬,坚持就是希望
鸡毛信
救命筏
救助站
特殊的战友
盔甲
节节上涨的唐家山堰塞湖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决战即将打响……
送炸药
施工
炮击·爆破
大转移
“乌蒙铁军”突然失踪……
闯进“死亡峡谷”
云湖行动
上山是惟一的路
上山下山,突围
我们在唐家山上
第一支挺进唐家山的部队
千人突击队夜雨送炸药
决胜82小且寸
唐家山上的“特别”与“不特别”
唐家山下游的战斗
智慧就是战斗力
“生命接力”的18封“鸡毛信”
木筏、救助站传递出的希望之光
功不可没的“利器”
演练
下游炮击
泄洪
战地小插曲
看不见而又无声的对手注定了这是一场持久的防疫攻坚战
洗消
降魔神兵战“死城”
3天打了一场遏制疫情的主动仗
将发生疫情的可能控制在“0”
30余种新战法使救灾能力倍增
明天
帮建、排危、生产、助民、宣传……这一切都说明,还是当年的解放军
党组织帮建
抢收抢种
拆除危房
肩膀
排长牛玉新
让群众能睡个安稳觉,成了集团军救灾部队恢复重建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悬崖上的疏通
抢救磷化厂
抢救档案
抢救剑南春
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
村里来了穿军装的村干部
“家里来了穿军装的‘兵儿子’”
“牛玉新给我们乡村干部树立了榜样”
搬掉群众心头那座山
冒险转移100余吨黄磷
在200多个防疫重点目标进行掩埋
两万居民不再提心吊胆了
两个炸药库安全隐患被排除
窦■山
清淤
老虎在打盹
这是一场与大山的决战,最终以战士们的胜利而告终
修路
铁血荣光的努力誓要换得孩子的欢笑、家园的美好
连心桥
帐篷里的星星
重建家园
鱼和水
紧急抢救出北川县7万余卷羌族历史档案
为了羌族群众的明天,打通“肠梗阻”
顽石低头:110公里再加15公里
群山作证:一名将军和500余名工兵
托起灾区明天的太阳
“帐篷学校”拔地起
作文考题“最想说”灾区学子吐真情
让心灵的感动带来最美好的明天
作者署名页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