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师牛堂艺语(艺术大家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可染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可染是跨越现代、当代和新时期的知名画家。他专注的题材是牛,因此给自己画室题的室名是“师牛堂”。他提出“苦学派”的说法,对“苦学”的精神多有强调和赞誉。本书内容分为学艺忆念、国画品悟、函辞序语、跋录印释等,充分展现作者丰富的艺术世界和艺术精神。因作者平时文章写的并不多,因此本随笔中编选的内容多为弥足珍贵的史料,作品图文并茂。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一些绘画大家因为个人的性情或艺术的追求而喜于某一题材,李可染专注的题材是牛。他给自己画室题的室名是“师牛堂”,对照他爱牛的理由,李可染的随笔风格也可以用牛的精神来概括,即:形容无华,气宇轩宏。

他的随笔文字朴实无华,立意气宇轩宏,还是珍贵的“苦学派”史料,本书内容分为学艺忆念、国画品悟、函辞序语、跋录印释等,充分展现作者丰富的艺术世界和艺术精神。因作者平时文章写的并不多,因此本随笔中编选的内容多为弥足珍贵的史料,作品图文并茂。

目录

辑一 学艺忆念

 自序略历

 国画大家白石老人——为庆祝他的九十寿辰(一九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而作

 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

 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林风眠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日)

 我从艺术前辈们学到什么

辑二 国画品悟

 谈学山水画

 漫谈山水画

 谈中国画的改造

 谈艺术与生活

 传统、生活及其他

 临摹辅导讲稿

 云冈石刻的印象

辑三 函辞序语

 “苦学派”画展前言

 “北京国际水墨画展”前言

 在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

 在徐州修复李可染旧居剪彩大会上的讲话

 我的话——一九八六年“李可染中国画展”前言

 在“李可染先生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上的讲话

 代序——一九八八年七月致汪占非先生的信

 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的信函

辑四 跋录印释

 画跋

 印语释义

形容无华 气宇轩宏(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不少的青年美术工作者参观了齐白石遗作展览会,要我谈谈白石老师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我是白石老师的一个小学生,也应该对这个展览会进行一次认真的学习。我前后在展览会上看了五个整天,对着老师的遗作真是思绪万端,不知从何说起。现在就谈谈我的一些感想的片断。

我想不论是谁,当他走进了会场,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有一股清新蓬勃之气,雄强健壮的力量扑人眉宇,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阂,仅这一点就与一些其他老的传统国画有所不同。

我很欢喜白石老师九十几岁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这里我不能说这张画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我感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的那种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

有风园柳能生态,无浪池鱼可数鳞。

此是人生行乐事,夕阳闲眺到黄昏。

这是老舍先生收藏的《钓丝小鱼图》的题句。画的上部占着很大的篇幅,只画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几条淡淡的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看来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很难用语言表达那绝妙的意境——晚凉风中,一天的暑热刚刚过去,还留着一丝余霞,人在塘边观看游鱼,满纸是诗的意境。我站在画前,不禁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说忆起了童年似乎还有点不大恰当,应该说是嗅到了童年时代的气息。画上那一根线,看来是一根真实的线,但又觉得不应该说它是一根真实的线,哪有一根真实的线能给人那样美妙的感觉呢。这张画使我们深深感到白石老师的感觉锐敏和感情的真挚。

白石老师的作品,哪怕是极简单的几笔,都使人感到内中包含着无限的情趣。过去他曾给我画过一幅大画:玻璃杯里插着两朵兰花,花头上下相向,上边题着“对语”两个字,真使人感到是“含笑相对,窃窃私语”。画展中有一小幅放牛图,前面一片桃林,草坪上几头水牛或卧或立,老牛的背后还跟着一头小牛,寥寥几笔就描画出一片春色的江南。老师画的花卉迎风带露,欣欣向荣。记得一次我陪一位印度的著名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等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枝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

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白石老人一挥”几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是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比如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在旁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这些字画悬挂了起来,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从这里,使我想到了老师的为人。他平时不喜欢讲话,也不大会应酬,没有一点那种艺术家自视不凡的气派。我想任何人最初和他会见了,都会感到他是一个朴朴实实平平常常的人,可是同他处得久了,就会认识到在那平平常常里面包含着很不平常。P12-14

后记

形容无华 气宇轩宏

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一些绘画大家因为个人的性情或艺术的追求而喜于某一题材,当代最著名的例子是齐白石的虾子、徐悲鸿的马等,作为齐白石的学生,李可染专注的题材是牛。他给自己画室题的室名是“师牛堂”,他请当代印家唐云为此治印,并自释:“给予人者多,取于人者少,其为牛乎。”1962年作《五牛图》时,他说得更加详细:“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儒子而不逞强。吃草挤奶,终身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性情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李可染爱牛是他艺术追求的自况,“稳步向前,足不踏空”也确实能够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他的艺术风格。对照他爱牛的理由,李可染的随笔风格也可以用牛的精神来概括,即:形容无华,气宇轩宏。

首先,文字朴实无华。李可染十六岁起在上海私立美专念书,以后师从的大师多,经历的大事也多,这样的经历放在一般人手里一定是笔下生花的题材,可在他的笔下却完全不见刻意修饰的痕迹。比如他记载徐悲鸿和林风眠的初次见面:“有一天,我要到徐先生家去,我跟林先生讲:我今天要到徐悲鸿家里去,咱们一道去好不好?林先生说:我跟你去。林先生到了徐家,徐先生一开门,我就介绍林先生来看您,徐先生一听非常震惊,马上请林先生进到房间,话没说几句,徐先生就说:我三天后摆一桌盛大宴席请先生。确实三天后就请了林先生,我与李瑞年等几个学生作陪。从前的大艺术家是互相瞧不起的,你叫我先去看他,这怎么能行呢?这说明林风眠的心胸很开阔,这很不容易。而徐悲鸿的心胸也很开阔。所以这件事情,我认为应当在艺术史上大书特书。”两位开风气艺术家的见面盛况,就这样被平平常常地记录下来,事件后面的评论更是直白,无一点渲染的成分。

其次,立意气宇轩宏。李可染的文字不事雕琢,但在文章结构上视野开阔,一派大气。比如在探讨艺术创作复杂性时,他举了徐悲鸿画荷花的故事:“实实在在地说,艺术这件事‘火候不到’,思想感情就表现不出来。因之也就很难产生真正感人的力量。徐悲鸿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同我谈过这样的话:他说他生平很喜爱荷花,可是从来不敢去画它。假若真正要画的话,就需要买十刀二十刀纸,把这些纸都画完了,他就可以真正地画荷花了。我觉得这是发人深思的经验之谈。假如有人认为美术工作者只要有了思想、生活,和一点写实的技巧,就可以如探囊取物似的把一切都画好了,那就是把艺术创作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徐悲鸿不画荷花,这本来是一段掌故,但李可染叙述中与艺术创作的“火候”联系起来,立意一下高了起来。

再次,珍贵的“苦学派”史料。李可染是跨越现代、当代和新时期的画家,而且他基本上没有离开过主流画家群体,加上他平时文章写得并不多,所以他随笔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特别是他晚年提出“苦学派”的说法,他不多的文字中就更显出他的艺术精神。我们细细梳理的话就会发现,他的文字中对“苦学”有着特别的感情。比如他记晚年黄宾虹的创作:“在他近九十岁的高龄患了严重的内障眼疾。已是伸手不见五指,可仍然坚持作画不息。因此这时作品的题字错乱模糊、不易辨识。有的把两三个字重叠写在一处,一张画画了正反两面。在黄先生逝世前一年的夏天,我到杭州去看他,一天晚上他在灯下一口气就勾了八张山水的轮廓。前辈老师用功之勤苦,实在非我等后辈可及。”其他如孙佐臣数九寒天练琴、盖叫天骨折后苦练恢复等,皆为对“苦学”的强调和赞誉。这些文字,可作史料看,更可以作“苦学派”的精神看。

李可染的故乡是徐州,这里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号称徐淮大地;同时,这里也是水文化古城,境内属于古淮河水系,有黄河故道,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徐州成为我国传统的农业重镇,李可染爱牛是地域传统使之然。“形容无华,气宇轩宏”,李可染的文章有此特色亦是得江山之胜。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选题,使读者可以领略到大家的手笔。

汪小洋 迟广超

二○○八年暑假于上海大学泮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