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新公共管理的宏观背景下,本书对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指出分类改革符合公共财政理论中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分界,进而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展情况及现存问题。本研究认为,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我们对这项系统性的改革工程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有很大关系。为推进此项改革,应成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委员会,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事业单位按活动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即生产经营型、行政执法型和公益型,根据每一类单位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改革路线。
前言
1 事业单位管理: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
1.1 事业单位与公共部门的关系
1.2 事业单位管理变革的大背景:公共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1.3 公共管理理论的特征
1.4 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理论
2 事业单位分类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
2.1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
2.3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2.4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部配套政策研究
2.5 分类改革的外部配套政策研究
3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现状及进展
3.1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
3.2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状
3.3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
4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1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
4.2 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确立以公众为服务中心的思想
4.3 成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委员会
5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部配套政策研究
5.1 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概述
5.2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借鉴
5.3 公益型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6 分类改革的外部配套政策研究
6.1 财政体制和财税政策改革
6.2 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3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设想
6.4 公益型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
7 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配套政策研究
7.1 科研院所改革的总体情况及相关研究
7.2 科研院所在企业化转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政策
7.3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