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1955~ ),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归纳中国古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学史著作。作者重点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天学”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古人通过星占以“通天”,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甚至决策依据,为王(皇)权服务,这就是中国天学的“真原”。从这一基本思路出发,作者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中国天文、历术的性质与社会功能。本书版本采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学真原(科学技术类)/中国文库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作者 | 江晓原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晓原(1955~ ),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归纳中国古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学史著作。作者重点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天学”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古人通过星占以“通天”,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甚至决策依据,为王(皇)权服务,这就是中国天学的“真原”。从这一基本思路出发,作者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中国天文、历术的性质与社会功能。本书版本采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推荐 《天学真原》正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天学、历法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考察,从文化的角度,把对天学的研究放到整个文化的背景之中,通过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提出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天学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巫术。本书版本采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目录 《天学真原》新版序 序 新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Ⅰ.术语与概念 Ⅱ.本书的任务及其形式 第二章 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Ⅰ.神话: 天地相通 Ⅱ.儒家: 转变之中的天命与天意 甲 人格化的天——极为普遍的观念 乙 天命及其变化 丙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Ⅲ.星占学: 天象对人事的警告和嘉许 Ⅳ.天道与人道: 为政之道 第三章 天学与王权 Ⅰ.问题: 天学在古代中国特殊地位之观察 甲 在历代官史中之特殊地位 乙 古籍中所见上古政务中天学之特殊地位 丙 天学在古代知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丁 天学在古代数术中的特殊地位 戊 天学家以及天学机构之特殊地位 己 历代对私藏、私习天学之厉禁 Ⅱ.解答之上: “昔之传天数者”——天学家溯源 甲 星占学家 乙 巫咸与巫觋 丙 巫觋与通天 Ⅲ.解答之中: 灵台、 明堂与通天事务 Ⅳ.解答之下: 垄断通天手段为王权之依据与象征 甲 《诗·大雅·灵台》发微:通天者王 乙 天命之确立与天学之禁锢 丙 数术与皇家天学 Ⅴ.小结及余论 第四章 历:它的性质、源流及文化功能 Ⅰ.历: 性质之疑问 甲 历法·历谱·历书 乙 古今所论历法性质之迥异 Ⅱ.历法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甲 典型历法之内容 乙 “历法为农业服务”说质疑 丙 “观象授时”与“四时大顺” 丁 历法与星占:历法的主要用途 Ⅲ.历书 (具注历) 性质与功能之探讨 甲 历书之起源 乙 历书之繁盛及其内容 丙 择吉与推卜:历书之文化功能 Ⅳ.历与两性及人体: 天人合一的神奇侧面 第五章 天学与传统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 Ⅰ.古代星占学概论 甲 两大类型:诸古代文明之星占学鸟瞰 乙 分野理论 丙 所占之事:星占学的主要任务 丁 所占之象 戊 占论之法 己 天象记录及其伪造 Ⅱ.天学与政治运作 甲 王气·劝进·谋反 乙 大臣进退与议政风潮 丙 军事决策 Ⅲ.天学与道德教化 甲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乙 史传事验 丙 当食不食——“德之动天,不俟终日” Ⅳ.天学与其他若干方面 甲 神秘主义之政治观念 乙 天象与城市及宫殿建筑 丙 天象与墓葬 第六章 起源问题与域外天学之影响 Ⅰ.令人困惑的起源问题 甲 背景: 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乙 中国天学西源说之简略回顾 丙 旧话重提 丁 从文化功能论中国天学之起源 戊 起源与外来影响:两幅不同图景 Ⅱ.巴比伦古代天学东来之踪迹 甲 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天学之关系 乙 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之起源问题 丙 数理天文学研究所提供之新线索 Ⅲ.七曜术在中土之盛行 甲 七曜术出现于中土之早期线索 乙 由史志书目看七曜术之盛行 丙 佛徒对七曜术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丁 七曜术之中亚色彩 戊 七曜、九曜及九执:生辰星占学与择吉推卜 己 聿斯经与算命术 Ⅳ.入华之印度天学家与印度天学 甲 若干早期情况 乙 唐代天学之“天竺三家” 丙 关于《九执历》 丁 关于《符天历》 Ⅴ.余论: 外来影响能否深入及持久? 后记 综合索引 试读章节 天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本章Ⅰ考察分析了这种特殊地位的六方面表现: 甲,在历代官史中的特殊地位。 乙,古籍所见在上古政务中的特殊地位。 丙,在古代知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丁,在古代数术中的特殊地位。 戊,天学家及天学机构之特殊地位。 己,历代对私习天学之厉禁。 并且特别指出:这六方面都是旧有理论或传统说法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和说明的,而这六方面相互之间又有不少内在联系。如欲对这六方面做出全面的、自洽的解释和说明,必须另辟蹊径。 从《史记·天官书》中的“昔之传天数者”名单人手,以先秦两汉重要古籍为主,对其中有关该名单中人物的记载作“地毯式”搜检和分析,考察该名单中人物以何种面目呈现出来。由于该名单对于古代中国天学家而言具有代表意义,因此考察该名单所得的结论也就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一结论是: 古人心目中的天学家——“传天数者”,最早是上古时代专司交通天地入神的巫觋,此后分工渐细,乃演变成专职的星占学家。而且,无论是上古通天巫觋还是后世星占学家,他们都是只服务于王家的。 天学家的起源及其所扮演的社会文化角色既已判明,乃进而探讨灵台——它既是天学家工作之所,也是王家天学机构的象征之物——的起源及其所扮演的社会文化角色,所得结论竟恰好与关于天学家的上述结论平行而且相互呼应: 灵台本是上古巫觋作法通天的神圣坛场。它又常与明堂联系在一起,后者不仅也是通天之所,又是天子接见诸侯、分别尊卑、发号施令的行政之所。与天学家仅服务于王家这一点相对应,灵台及其所代表的天学机构和天学事务,也始终只是王家独有之物。 在上述两项结论的基础上,遂可进人问题的最核心、最关键之处,即天学与王权的关系: 垄断的、独占的通天手段,在上古是王权的来源,到后世成为王权的象征。因此。如果谁对天学——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通天手段——的垄断被打破,就意味着他的王权受到挑战并且被削弱了;反之,如果谁试图建立新的王权,则拥有自己的通天手段是他的当务之急。《诗·大雅·灵台》所咏周文王建造灵台之事背后的千年文化隐义,由此豁然明朗,得到充分的阐释。而天命的确认(也就是王权的确立),除了依靠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德”之类的道德优势之外,最根本的政治资本即拥有独占的通天手段。因此,天学在谋求王权者为急务,在已获王权者为禁脔,这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历史上一直如此,只不过在早期可能表现得更直接、更明显一些。 此外,以天学为灵魂、为主干的阴阳数术,虽然广泛在民间留传,但它同时仍是皇家天学机构专门司掌的学术及事务之一部分。阴阳数术同样是通天通神的学问,但它与王权的关系相对天学而言要疏远一些,故垄断的情形相对也松缓一些。不过,如果将阴阳数术用于政治斗争,则仍将受到朝廷的严惩。 基于上述诸结论,本章Ⅰ中所论天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特殊地位的六方面表现,即可同时得到完全自洽的阐释。简言之:甲、乙、丙三方面都肇因于天学对于确立王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丁,根本原因在于数术也是通天通神之学,而天学是最重要的通天之学,而且数术始终是由“传天数者”执掌的;戊、己两方面,则显然肇因于为确立王权而对天学的垄断与争夺。 在本章的理论阐释中,张光直关于独占通天手段和王权之关系的学说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这个问题上,张光直的贡献是奠基性的、开创性的。但是他的目光完全没有触及古代中国文化中最直接、最主要的通天手段——天学。然而,文化是一种综合体,只要深入探索下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有可能接触并且揭示其核心观念。张光直的卓越之处恰恰在于:他仅从偏锋支路出发(对于通天的手段和工具而言,现在看来像青铜礼器及其上的动物纹样之类,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最直接、最主要的),竟能正确地揭示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这不能不说是天才的表现。他的学说只有一根“青铜支柱”,竟然就已如此坚固,如此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简直可以说是文化史研究上的一大奇迹。 现在,通过本章的探讨,阐明天学的根本性质——通天之学,以及天学作为古代中国文化中最直接、最主要的通天手段,它是如何与王权交互作用、密不可分。这样,不仅为张光直的学说提供了一根远较“青铜支柱”更为坚固的理论支柱(不妨名之曰“天学支柱”)。而且也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古代中国天学的政治、文化功能及其发展,初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否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收获或正确的结论,固然尚未可必,但无论如何,尝试一条新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至少总是有其价值的。P106-108 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分列于8个类别,即:(1)哲学社会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术著作);(2)史学类(通史及专史);(3)文学类(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著作);(4)艺术类(艺术作品及艺术理论著作);(5)科学技术类(科技史、科技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6)综合·普及类(教育、大众文化、少儿读物和工具书等);(7)汉译学术名著类(著名的外国学术著作汉译本);(8)汉译文学名著类(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计划出版1000种,自2004年起出版,每年出版1至2辑,每辑约100种。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中国文库”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收选书目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为主要基础,逐步邀约其他出版机构参与,共襄盛举。书目由“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审定,中国出版集团与各有关出版机构按照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出版经营。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领导同志担任顾问,以确保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中国文库”,顾名思义,所收书籍应当是能够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我们希望将所有可以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尽收其中,但这需要全国出版业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和编辑委员会自身的努力。这是中国出版人的一项共同事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并将不断地发展壮大。 “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 后记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许多友人为我提供过各种帮助。我非常感激地在此提到他们的姓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汪前进博士,经常热心为我提供各方面资料,我的好几项研究都曾受惠于他。上海古籍出版社金良年先生,总是慷慨地让我借阅他的精彩藏书,并为我提供各种线索。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黄一农教授,于海峡彼岸为我寄赠多种宝贵资料,并经常相互切磋讲求。还有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郭盛炽副研究员、华东化工学院文化研究所张荣明先生、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和孔沂澜女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胡维佳先生、朱静女士、科学出版社赵卫江女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研究员、南京大学天文系宣焕灿副教授,他们都曾以各种不同方式帮助过我。谨在此一并深致谢忱——其实这纸面上的致谢只能聊表我心于万一而已。 本书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之一。 作者 一九九一年夏至后第三日记于二化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