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你能从杜甫的这段诗词中发现他的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呢?你了解他真实的心态和思想吗?你能发现其中的美吗?
“文化中国”主讲人黄玉峰带您进入杜甫的乾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杜甫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玉峰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你能从杜甫的这段诗词中发现他的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呢?你了解他真实的心态和思想吗?你能发现其中的美吗? “文化中国”主讲人黄玉峰带您进入杜甫的乾坤! 内容推荐 《说杜甫》是上海辞书与上视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合作推出的“文化中国”书系之一。 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杜甫一生”,全面讲述了杜甫丰富多彩的一生。第二部分包括杜甫评说、杜甫诗存、杜甫名言和杜甫生平扫描等。作者从杜甫的作品和后人的辑录中精心挑选了这些内容,加以注释和评析,以便读者全面了解杜甫全书既叙述了杜甫的生平遭际以及同情人民的苦难,又剖析了真性格上的弱点是个人不断遭到挫折的主要原因,对杜甫性格形成的原因,对房琯事件,对杜甫与严武的关系,都有与一般史家不同的观点;其中对杜甫与李白、苏轼进行的比较,更为发人深思。 目录 杜甫一生 第一集 诗圣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集 漫游南北与言志诗 第三集 强烈的功名欲 第四集 献「三大礼赋」 第五集 第三次考试仍无下文 第六集 个人转机 第七集 沦落长安 第八集 「麻鞋见天子」 第九集 反战和说真话 第十集 逃难中走向平民 第十一集 诗仙与诗圣 第十二集 转辗死亡线上 第十三集 难得的安定生活 第十四集 安静生活中的不谐音 第十五集 短暂的幕府生涯 第十六集 访古赏画与评诗 第十七集 屈辱的「幸福」生活 第十八集 漂泊荆湘 第十九集 诗人之死 杜甫诗存 第一集 少年漫游 第二集 旅食京华 第三集 陷贼为官 第四集 寄食巴蜀 第五集 漂泊荆湘 杜甫评说 第一集 艰难度日 第二集 逃难路线 第三集 路难悠悠常傍人 第四集 爱国与爱民 第五集 李白、杜甫、苏轼面面观 杜甫名言 杜甫生平扫描 后记 试读章节 杜甫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杜甫的诗歌写出底层百姓的苦难,说出了苦难百姓的心声。在人们的心目中,杜甫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诗人。 然而,据史书的记载,杜甫是个偏躁狭隘,不自检,无气度又好说大话的人。 这话到底有没有根据呢? 如果是真实的,那么是否与杜甫的作品相矛盾? 于是,人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诗圣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杜甫,字子美,这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凡是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他与李白两人成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诗篇成为盛唐时期的标志,是所谓“盛唐高唱”。闻一多先生对杜甫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称杜甫的诗歌是中华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美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的诗歌,从内容到样式,都是集大成者和创新者。宋朝大改革家王安石对人的评价很苛刻,但对杜甫却特别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这样写道: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意思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就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做你的朋友。理学大师朱熹更是个好挑剔的人物,可他对杜甫也作了高度的肯定。 在我们的心目中,杜甫完全是个关怀天下百姓,以解救天下百姓痛苦为己任的诗圣。 但是,有意思的是新、旧《唐书》对杜甫的评价却与一般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它是这样描述杜甫的: 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性偏躁,无气度,持恩放恣。 这些话是对杜甫的人品性格的评价。意思是说,杜甫的性格无拘无束,而又不肯自我反省,自我检点。他喜欢空谈天下大事,调门很高而不切合实际。他的性格偏狭、浮躁,心胸狭窄,没有气度,他还常常依仗自己对人有恩而放诞无忌。 《新唐书·杜甫传》中转录了杜甫献赋给皇上的内容,这完全是出自杜甫的手笔: 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 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为了求取功名,杜甫不但自吹自擂,而且完全显出一副可怜相,而且话也说得并不得体,并不智慧。很明显,这些评价和引用的文字是非常峻刻的,这些文字,与我们心目中的杜甫恰好相反。 然而,不管别人怎么说,杜甫的诗句脍炙人口,具有无穷的魅力,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只要我们读一读他的诗句,就不能不被深深地打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此伟大的诗句,难道真是一个“性偏躁”、“无气度”的人写出来的吗?如此伟大的诗句,难道是“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的大话吗? 如果按《旧唐书》、《新唐书》以及某些人的说法,杜甫确实是一个性格偏躁、气度狭小,甚至连同情人民都有保留的人,那么,他又怎么能写出这样伟大的诗篇? 如果他真是一个热爱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为什么不愿意做繁琐细小的工作,为什么不愿到偏远的地方去做官,又为什么遇到灾荒便弃官而走?如果他是心胸开阔的人,为什么不愿忍耐一点小小的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就辞去官职?如果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为什么向这么多的奸臣、军阀、小人摇尾乞怜? 人是复杂的,杜甫亦如此。杜甫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杜甫其人其诗?如果按照历来的说法把杜甫称为“诗圣”,那么,我们要问:“诗圣”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必须打破“好便一切都好,坏便一切都坏”的僵化思维模式。 我们不应该苛求古人,但是,我们同样也不应该神化、美化古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平常眼光看人、看事、看历史,我们应该还历史以真实,还历史人物以真实。 一、幼年烙印 杜甫和李白代表了唐朝上升和下降的两个时代。杜甫出身书香门第,受过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诗有别才,他遗传了祖父杜审言的诗才,同时也遗传了他高傲孤僻的件格。P4-6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人在我心中的地位不会动摇,那就是孔子、司马迁和杜甫。 孔子不是“圣人”,当然更不是“反动的复辟狂”。他是个失败的政治家、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诚如李零教授所说,他是一个“丧家狗”,这是指他政治上的遭遇。而我们教师却不能不崇敬他,因为他是“万世师表”。 孔子自嘲为“丧家犬”,司马迁也自嘲为“牛马走”——他们都是栖栖惶惶,忍辱前行,为理想献身的仁人志士。但是,司马迁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鲁迅说得好,这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杜甫呢?也可以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丧家犬”、“牛马走”都在地面上栖栖惶惶而行,他是飞翔在诗的天空之中,是“天地一沙鸥”。我觉得这个形象对杜甫来说很确切。尽管何人说他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我却以为在现实之上,还有他的诗意天空。 30年前,一场噩梦结束时,我领到了“前半世的怃恤金”,走了好几个地方。一是登泰山,访孔林。那时孔林是荒凉的,孔庙是破败的,时代应该在那里留下伤痛,因为孔子是寂寞的;今天他在孔庙里披上华衮,受万人膜拜,那是演戏。二是到陕西龙门为太史公扫墓。在黄河之滨的山冈上,一个人也没有,我能直接向墓主人倾诉我的仰慕之心,多么难得啊。最近我又去了一次,还是游人很少。好,不要让世俗的谀词亵渎了太史公。第三当然是到成都瞻仰杜甫草堂。多大的一座公园啊,游人如织,杜甫的影子不知在哪里。门廊上有许多对联,近人郭沫若写的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也有写得极好的,是四川老学者谢无量先生集杜甫的两句诗:“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这才是真正的杜甫。在偌大的草堂公园里,看到这两句也就够意思了。以后,我又去了河南巩县,在一所乡村小学的围墙后面,看了杜甫的墓,是他的后代从湖南迁葬过来的,一个土山丘而已。轻轻地走过去,三鞠躬而退。 闲来无事,《论语》可以咀嚼咀嚼,《史记》可以诵读诵读,杜诗更可以吟咏吟咏。有了它们,心里有底,眼中有物,笔下有力,不会空虚,不会无聊。 如今,好友黄玉峰兄要开讲杜甫,这是好事。每个人都有理由可以向人倾诉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对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杜甫以及其他一切人。他赞同《新唐书》、《旧唐书》中对杜甫所作的“性偏躁”的评价,还加以发挥,既讲杜甫的苦难以及同情人民的苦难,又讲他性格上的弱点是个人不断遭到挫折的重要原因。对杜甫性格形成的原因,对房琯事件,对杜甫与严武的关系,玉峰兄都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特别是他还揭示了在杜甫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为“国”与为“家”,“救国”与“爱民”的无法解决的矛盾。他对杜甫与李白、苏轼进行的比较,更是发人深思,十分有意思。 玉峰为人耿直率真,勤奋好学,而且喜欢独立思考。他是个敢想敢说的人,曾被教育界称之为“语文教育的叛徒”。因为40年在教学第一线,对于语文教学,发表过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对历史和现实的人物,也都有自己的独立的看法,不肯人云亦云。比如我曾听他说起自己近年来对鲁迅的思考,便很有些不同于众。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看法,甚至完全不能赞同他的某些观点,但是,我完全相信他的真诚和善意,正如我相信自己一般。他要我写一篇序,我欣然命笔。这算一篇什么“序”呢?不过这确实是我心里话,是真话。那就权充一篇“序”吧。 商友敬 2008年2月 后记 有很多朋友说我看问题容易偏激,虽然我当时不承认,但事后往往发觉他们确实有道理。但是我仍然不能改。因为我不能因为怕偏激,而故意否定我自己现在的看法。我宁可事后纠正,也要说出我此时此刻的真实的想法。我相信直觉,不愿说假话。其实,我常常自认为是中庸的。当然,我还是要感谢友人的批评。它让我经常反思自己,警惕偏激的产生。 我对杜甫也是如此。书中对杜甫的看法,首先是我读了较多的杜甫诗歌后的直觉。我发现了过去对杜甫认识上的矛盾,我喜欢穷根究底。杜甫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穷苦百姓的关爱是很少有人与之相匹的。但是我想,为什么要弃官,为什么他朋友不多,有时有了朋友不久又吵开;他的诗歌是这样地动人,为什么在当时却并不被人看好,像王维、李白、苏轼那样。也许,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走近杜甫。 我必须从他自己的诗文中找答案。 对历史人物我们要尽可能让他在心里活起来,那就必须真正地走近他,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诗文的真实背景,以及在这真实背景和所作所为中反映出来的他的真实的心态和思想,而尽可能不被前人的定论所捆绑。 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是不符合事实的,或拔高,或贬低,或歪曲,或诬陷,至于黑白混淆,善恶颠倒,更是屡见不鲜的事。 我有一个愿望,希望对我所了解的,较熟悉的,并且认为被曲解的历史人物一一发表自己的意见,尽可能还他们的真实面貌。当然,我知道,我的学力很浅,但半个多世纪的阅世,会给我很大的帮助。也许我的结论不过是一些并不严密的直觉而已,但我相信自己的直觉,直觉有时比严密的推理更接近事实。如果大家都能在占有相当资料的基础上真实地说出自己的直觉,那么,有许多问题就不至于会那么混淆和颠倒了。其实很多看来有争议的问题,只要按照常识,不抱成见,不受政治的干扰,是不难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的。 我关于李白的观点,有很多人表示不同意,包括我的几个好朋友。我关于杜甫的观点,也有朋友不赞同,包括为我写序的友敬兄。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商友敬兄大病未愈,尚在化疗中,就为我写了序言,我内心的感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是曾经沧海之人,几十年的磨难,没有磨去他对人对事的一片赤子之情。他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师长,每当遇到不解的问题,常常能从他那儿找到解决的途径。近年来,他著述颇丰,朋友们都说他是水到渠成,他还在忙着上课写作,终于病倒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他一再提到的写《白茅岭纪事》。在本书即将出版前夕,友敬兄竟扔下他的爱女和挚爱的教育事业,驾鹤西去。友敬兄太累了,需要休息了。然而,我们的悲痛却难以抚平。谨以此书出版,再次表示对友敬兄的感谢、敬意和哀悼! 黄玉峰 2008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