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现存多为清代的作品,它不仅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生活和游乐的地方,也是帝王实施朝政、行使权力的重要场所。在建造中还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意境,成功地造就出宏大气势、辉煌色彩及其与绿化环境的协调关系。皇家园林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华民族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凝聚了中国无数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它们的建造往往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延续多年的时间,所以说皇家园林反映了一个时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
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一般指供帝王居住、游娱之用的园林。皇家园林除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般特征外,尚有以下特色:一,园林设计指导思想体现封建集权意识,反映天子富甲天下,囊括海内的思想;二,园址选址自由,经营资财雄厚,既可包罗原山真湖,亦可堆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并建筑各类园林建筑物;三,园林总体布局气势恢宏,建筑装饰堂皇富丽,功能庞杂,听政、起居、看戏、拜佛、渔猎等等无所不包。四,皇家园林多处北地,在建筑传统、装饰色彩、绿化种植方式受北方影响,在造园艺术中虽力仿江南名园,仍能展现北方之特殊风格。明清北京三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几处园林集中体现了上述几大特点。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1911年),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园林创作达到高峰,皇家园林创建更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又一次的飞跃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家园林的格局为“园中园”的形制。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都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景点,就难免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对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也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往往就被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宛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另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也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日:“避喧听政”。当然,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也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就了诸多留世名园。
这个时期出现的皇家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等,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应用、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铺设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江南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是作为“蓬莱”仿建的,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格外朴素典雅,丝毫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10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则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造园理论的探索开始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的战争侵略、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逐渐走向衰落。但中国皇家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为被全世界所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和世界艺术奇观。
P12-13
中国古代园林又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最早见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史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独特,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
皇家园林现存多为清代的作品,它不仅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生活和游乐的地方,也是帝王实施朝政、行使权力的重要场所。在建造中还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意境,成功地造就出宏大气势、辉煌色彩及其与绿化环境的协调关系。皇家园林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华民族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凝聚了中国无数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它们的建造往往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延续多年的时间,所以说皇家园林反映了一个时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
历代帝王为满足一己之私欲而营造的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