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间的切片/三味丛书
分类
作者 郁风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时间的切片里》收录的是一篇篇精致诗样的散文,近看是一篇篇分隔的,合起来则是入一幅靓女织就的整幅画锦。好像是无心的泼墨山水,细看却又是工笔花卉。这里有作者对其三叔郁达夫的追忆,有她对文坛好友的过往印记,有她对爱人的绵绵情感的表达,还有她无所不在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祖国啊,你的女儿思念你啊,这是画锦中的阵阵呼喊……

内容推荐

这本书之命名为《时间的切片》,是由于这一辑文章里,有一篇叫《大峡谷——时间的切片》,文里写道:“是风和水,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把地壳切成这凹凸不平的散乱的一片一片。而那条碧绿的卡拉瑞阿多河,像一条顽皮的泥鳅。在这时间的切片中游来游去——这就是大峡谷。”

《时间的切片》全书分为三辑:“人物印记”,“往事萍踪”及“天涯芳草”。这里的文章既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既天马行空又鞭辟入里,但又经不住作者的揪心沉痛。所有的笔触都是那种眷恋故国的色调,读起来令人心动不已。

目录

人物印记

 一位艺术家的寿宴——陆志庠和30年代的漫画伙伴儿

 坚硬挺直的柱石——忆尚仲衣教授

 为新闻自由而打躬作揖——悼念陈铭德先生

 三叔达夫————个真正的文人

 叶灵凤和郁达夫和书

 郁达夫——盖棺论定的晚期——《郁达夫海外文集》编后随笔

 《郁达夫海外文集》再版的话

 齐白石的诞生地

 齐白石的铁栅屋

 林风眠先生二三事

 叶浅予倒写回忆录

 “画坛草寇”叶浅予去了

 现代舞艺术家——江青

 蓝萍与江青

 夏公——一棵永生的树——写给芸芸、波儿、妍妍和姗姗

 张云乔其人

 两位同年代的女画家——王兰、唐薇的作品评介

 “我爱平凡的人们”——追思画家周思聪

往事萍踪

 淡忘后的回忆——读冯亚春的狱中札记以后

 “再会吧,香港!”

 镜泊湖旅行写生

 春天和黄丝带

 纽约的好坏

 移植的修道院

 古屋的迷恋

 历史的足音

 导游小姐

 赌城拉斯维加斯

 鬼城卡里口

 大峡谷——时间的切片

 竟然到了汉城

 海鲜·湖鱼·牢饭

 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锋——上海的漫画时代

 天涯芳草

 散步的速写——布里斯班小调之一

 人与动物——布里斯班小调之二

 交流与汇合

 仲夏圣诞夜

 旅行袋的秘密

 炉边闲谈

 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

 春天里的秋思

 我来不待桂花迟

 怀漳州

 梦断童年

 垃圾和文物

 MIA与文化衫

 作家周在奥洲

 音乐激起的思绪

 莫干山二十四小时

 故乡行

 车窗外的风景

 又到江南赶上春

 《陌上花》序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位艺术家的寿宴——陆志庠和30年代的漫画伙伴儿

有这么一位特别的艺术家,一生中除了画画以外几乎什么都没干过,既未当官,也未教学。甚至连一般出名画家所常有的社会活动——如开个人画展,编印画册,找名人题字、写序,给首长送画,给什么会或报刊多少周年纪念赠画,参加官方或社会团体的会议,上电视台亮相,被邀请出国展览、讲学,掂量名利比例捐款或义卖作品,出席名人宴会和请捧场哥儿们吃饭……种种费心耗神的事都与他无关。数十年来六根清静,的确清净,因为除了他的内在性格和对艺术的爱好决定了他的生活道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生理因素,那就是他自幼完全失去听觉,什么噪音纷扰都与他无关。他只能发出已经变异的儿时苏州乡音,只有少数知己能和他对话。他比晚年失去听觉的贝多芬幸运多了,他始终保持着那对画家的锐利的眼睛,他能观察口形、表情、手势,就懂得你说什么话,但必须是说类似上海话的苏州话。譬如丁聪就经常用夸张的口形和动作和他对话,只听见他在答话,而丁聪并未出声,像是在演单方面哑剧。当然他也能通过视觉理解文字,“哑剧”谈不通时就用笔谈。他所失去的只是他的视觉艺术所用不着的听觉,因此在我们都经历过的许多情况下的纷扰、威胁,他都免去了。如文革和其他许多次运动中受呵斥、被批判、被侮辱,或冗长的讲演报告,他都天然的不必接受。

他就是30年代在上海发表过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漫画素描作品的陆志庠。40年代抗战时期,他活跃在漫画宣传队,五六十年代以后在一个文学出版社当美术编辑,只是按主编要求画版样,也不见他发表作品。虽说六根清静,但那些年代要政治挂帅,他摸不清政策,无所适从,也就索性不画。自然,高兴时他也会画自己和朋友家人的像以自娱。

陆志庠今年整整八十岁了,青年人已很少人知道他,唯有老朋友不会忘记他。

他仍然很健康,胃口好,爱喝酒。一个月以前每天早上七点准可以看见他在西三环北路口的人行道边站着,等叶浅予和丁聪会齐后,三人同往紫竹院公园散步。最近看不到了,因为他已搬到东三环以东的红领巾公园附近的新房子;这是他第一次在他自己的名下分到两间一套有卫生设备的楼房。

话说这一天早上在紫竹院,三个老头并肩走着。八十一岁的叶浅予,白鬓自发,背着手踱方步,忽然间站住,眼睛一亮,对丁聪说:

“咱们给陆志庠做个八十大寿吧!”

“好哇,这主意高!”丁聪连忙赞成,立即用口形手势语言对陆志庠说了,他当然乐不可支:“好咯,好咯!”于是三人合计,就在下周陆志庠搬家以后的星期日——9月4日,到他那家徒四壁的新居里,约上十几位老友午宴,丁聪担任了通联工作。

虽然都住在北京,但平时谁也见不着谁,就因为北京城太大,老人们很难挤公共汽车。叶浅予事先向中国画研究院借好一辆大面包车,从西郊三环路穿过北京城,转到东郊东三环以东,一路拉上一家又一家,除那家主人外,包括孩子、盘子、锅子、凳子,还有炉子和煤饼,烧好的菜、半成品的菜和加饭、善酿两种绍兴老酒。

朝南的一大间当中,把所有的桌子接起来,上面铺好两张床单,就成为大餐台。碗筷怀盘是各式各样大家带来的,有人外买的冷菜放铝饭盒里摆满两头,分开一式两份。

朝北的一小间由于桌椅抬走了,只剩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小书架。书架上没有书,只有数十个装满画稿的牛皮纸口袋,如果把它们放在地上叠成一摞,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了。这就是陆志庠的工作室兼卧室,老伴儿暂时还在西郊老房子住。

最凑巧的是鲁少飞宣布今天正好也是他的生日。他今年已八十六岁,每天清早仍可见他提着菜篮在朝阳菜市场东张西望。这时他的老伴儿正从厨房端出熟好的炖三样,大家一阵喝采:“末(物)斯(事)再(赞)咯!”这一帮30年代上海滩活跃人物到了一起总爱说说上海话。可鲁少飞并不理会,只顾对坐在他旁边的郁风诉说五十多年前在上海给卜少夫做媒的事,说卜少夫现在的夫人徐天白就是他做的媒人,当年徐小姐中大毕业,文学底子比卜少夫强。怪不得《卜少夫这个人》一书中就数他夫人写的那篇《我爱少夫》最精彩,她的名言“丈夫丈夫,一丈之内才是夫”在香港传诵一时。而这本书最近才由卜少夫在香港托郁风带回来送给老友鲁少飞。想当年鲁少飞是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同时出版的五大期刊之一《时代漫画》的主编,是当时漫画协会的主心骨。他的长篇连载漫画《改造博士》风行一时,而他的另一长篇《淘哥儿》也早在《三毛》问世之前就刊行了。

华君武这当今漫画界第一把手,在30年代后期才在上海初露头角,是《时代漫画》的投稿者。他常对朋友说起,抗战初期投奔延安,还是郁风在广州写了个条子介绍他去找八路军办事处云广英的。这时只见他抢先坐上长台中间的好位子,自封为兑酒师傅,一手拿一瓶“加饭”,一手拿一瓶“善酿”,说是要前者后者七三开才能兑成最好的绍酒。

P3-P8

序言

郁风在返澳前夕来了电话说,她原先在香港出版的《时间的切片》将在大陆出版,不过内容略有增删,如我高兴就为此国内版写一序,不写也可以,反正不要勉强;并说你若懒得写,我也不会找别人写了。我一向很喜欢郁风的文字和她的画,而且觉得我同她这么熟,想必可以一挥而就,便回答说我一定写,她连声道谢。

我同郁风相交半个多世纪,由萍水相逢而至情同手足,不论是在香港、重庆、上海、南京、北京,我们都在同地盘桓,时相过从。只有这几年她和苗子去了澳洲,才算是天各一方,但也常常会梦魂萦绕,不时想到他们夫妇,不知他们云游到什么地方去了。可是当我真的拿起笔来,竟想不出如何下笔。于是,我想重读一遍港版的《时间的切片》。她原来就托人带来一本给我,我也看过一遍放在手头,可再想读时,这本书已不知哪位小友取去,于是不得不向老友范用去借了一本。这次我正经又念了一遍,颇有新鲜之感,好像过去我没有看过一样。一边看一边喊好,让我重新认识了郁风,想不到她的散文有了如此功力,决不逊于她的绘画。

我同她认识是在l938年广州沦陷以后。有一天在香港的中华阁饮茶,突然看见一位穿中国连衣裙军装的少女,出现在我们中间,苗子开玩笑一样介绍说这是郁风少校,刚从广州撤退转来香港休息。我从她的一双大眼睛里看到江南少女透出的灵气,再后在中华中学一次集会上听到她唱的《送郎去当兵》,曼妙的歌喉,不经过正式的训练是唱不出来的。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逐渐我知道她是在上海被敌伪暗杀的郁华先生的女儿,当然也是达夫先生的女侄,很早就参加了救亡工作。由于我一向崇敬郁达夫先生,他住在风雨茅庐时,还请我和一位同学吃过饭、喝过酒,成了熟人,所以这次认识了郁风,觉得在感情上亲了一层。以后她和我一同参加香港文协的工作,负责鲁迅先生诞辰庆祝会的演出,还一同办过文艺综合刊物《耕耘》,如此等等。香港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占领后,是她奉夏衍之命,找到我的妻子郑安娜,同船逃离香港,进入内地。以后她从桂林到重庆,就住在我工作的重庆印刷厂职员宿舍的客房里,一直到她同黄苗子结婚。

她能够一个人在街上冒遇到敌伪军人和街头烂仔的危险,说明她是个勇敢的人;她能够为朋友在如此紧急关头传达消息,也说明她是个侠义之人。我和安娜能获早日重逢,完全受夏衍和她之赐,怎能忘掉这种恩德呢?记得她有篇文章里曾经谈到那一晚在空旷的街道上踽踽独行的心情,说从来没有过这样自由自在的心情,更可见她为人的乐观与旷达。

《时间的切片》全书分为三辑:“人物印记”,“往事萍踪”及“天涯芳草”,所写“人物印记”一辑里的人物,是她的亲友和前辈,除了两位女画家,都是我熟悉的。我首先读的是《郁达夫——盖棺论定的晚期》《郁达夫海外文集>编后随笔》,使我过去有关达夫先生之死的零碎了解,获得了全貌。只把达夫先生视为是颓废派或浪漫主义文人不应是对他的全面定论,他的爱国主义才是真面目。对于他的颓废派及浪漫文人行为,只能视为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反抗。解放后,有人对他自称只是个作家而非斗士这事耿耿于怀,而不从达夫先生的全面活动作定论,是种十分可悲的宗派主义的论凋在作祟。助长这种论调的只是一本嫁了人又以郁达夫的未亡人自居者所写的书《我与郁达夫》。这本书对达夫先生竭尽造谣诬蔑与推卸破坏婚姻责任的自供,真是刮(我无意要用“恬”字)不知耻。达夫先生早已去世,再不能与这位女士对质或作反驳,但采取这种手段来遮盖及乔装打扮自己,也实在使旁人不能已于言!

《夏公…棵永生的树》文中诗样的语言,我以为是纪念夏衍老人的众多佳作中,最为亲切动人的一篇。《一位艺术家的寿宴——陆志庠和30年代的漫画伙伴儿》不但是篇写陆志庠的动人文章,而且也是中国漫画史中的一个章节。  “往事萍踪”辑内的《淡忘后的回忆一一读冯亚春的狱中札记以后》,有一种言未尽意的感觉。我们虽然可在她的《自序》想做缝穷婆企望中窥到一二,如果她能把自己思想变换的历程讲得更多一些,也许会使后人对这十年荒唐梦,了解得更多一些是有好处的。喷气式与逼供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心路改变。有人以为可以不读这十年,譬如一梦黄粱;但眼前我们社会风气的败坏,难道不读就能剖析这一苦果吗?

《春天的黄丝带》,读了感触至深。我并不反对浪迹江潮、到处为家的好梦。但想到长年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涯终究不能使人心如古井哟!去年知道郁风、苗子要回国来过春节,宗英专门去花店买了一棵巴西木的小树桩,养得发了新叶,正好他们抵京,便束了根黄丝带携去送给他们。因为郁风在这篇小文章里写道:黄丝带表示“我爱你,我仍然爱你!/我等待着你,/我欢迎你回家!”她说,如今的黄丝带仍然表示这几句话,但已不止是对一位久别的丈夫,而是对所有远离祖国而归来的人。

这本书之命名为《时间的切片》,是由于这一辑文章里,有一篇叫《大峡谷——时间的切片》,文里写道:“是风和水,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把地壳切成这凹凸不平的散乱的一片一片。而那条碧绿的卡拉瑞阿多河,像一条顽皮的泥鳅。在这时间的切片中游来游去——这就是大峡谷。”如今这个深入地平之下的大峡谷,已经让位给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大峡谷了。美国的大峡谷不过海拔三千五百零二米,而中国的大峡谷则海拔七千七百八十二米,已经公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了。就在大峡谷的削壁上,从底下往上走,一个时候可以看见有四季的花朵盛开;而西藏则是中国华夏民族祖先来源的五处之一,原先也是一片海,地壳的突变成为近日高原,至今地面还在向上生长。

“天涯芳草”是一篇篇精致诗样的散文,近看是一篇篇分隔的,合起来则如一幅靓女织就的整幅画锦。郁风是位卓越的画家。好像是无心的泼墨山水,细看却又是工笔花卉。读这些文章是个享受,既大气磅薄又精细入微,既天马行空又鞭辟入理,但又经不住她的揪心沉痛。所有的笔触都离不开眷恋故国的那种色调,从而写成了至情之文,读读令人心为之颤动。祖国啊,你的儿女思念你啊,这是画锦中的阵阵呼喊。希望我们不会像杨宪益诗中所写“故人置散尽,不醉更如何”。尤其像我这样戒酒已久的人。

1996,7,10七重天

后记

本书于1994年在香港出版,两年来竟然在国内也刊出了一些评介,有人说这些散文“既是历史,也是生活”。应该感谢读者,无论是在香港或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我们都是同时代人。

还要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不仅为了此书的出版,更多的是为了他们曾成功地出版了当今优秀文艺作品和古典名著系列。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去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陌上花》中选入了少数本书中的散文,因此国内版抽去了九篇,又增补了近作十二篇,其中只有一篇《三叔达夫——一个真正的文人》是十多年前的旧作,加上其他关于郁达夫的三篇成为一组,作为纪念三叔今年诞生一百周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