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通过历时性的考察来把握明遗民群体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加深对其历史境遇的认识。
本书对明遗民群体范围的确定,主要根据三个原则:一是将士人的行为方式与精神实质结合起来作为判断的基础,既看他是否有与清廷合作的行为,又看他的行为是否取决於“遗民意识”;二是以其自我认定和时人的认可程度作为判断参考;其三,就是对一些人生历程有过曲折的士人,通过划分其经历的不同阶段,区分对待。
序
引言
第一章 遣民群体的产生奥遣民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遗民”词义的演变
一、“遣民”一词的基本义
二、“遣民意识”的产生与“遗民”词义的变化
第二节 遣民观念的成熟与遗民群体的产生
一、伯夷、叔齐:遗留之民
二、汉代遗民:君臣之义与守节不仕
三、东汉至五代:遣民之阙如
四、宋代:遗民观念的成熟与遣民群体的产生
第三节 遣民观念在晚明士林中的传布
第二章 “明遣民”的身份舆清初士群的复杂形态
第一节 “不仕”的行为准则与“遗民意识”的精神指向
一、“不仕”的行为准则
二、“遣民意识”作为精神取向
第二节 “盖棺定论”与“人生阶段”:身份判断中的争议
一、“反复”者的不同遭际
二、“失身暮年”者的前后生涯
三、悔恨的“贰臣”:“谅其心迹”的困难
第三节 明遣民群体边界的模糊与内部的复杂形态
一、明遣民群体边界的模糊
二、并非整齐划一的明遗民群体
小结
第三章 明遣民群体的人生理想
第一节 豪杰:明遗民群体的人格追求
一、 明代后期士人的豪杰理想与自我意识
二、独立与救世:明遗民群体的豪杰精神
第二节 存道:明遣民群体的价值体认
一、存道以存天下:、遗民的价值
二、辨华夷与扶网常:道之所存
第三节 传道与寻求治乱之道:明遗民群体干涉现实的途径
一、传道
二、寻求治乱之道:明史的修撰与政治制度反思
小结
第四章 明遣民群体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弘光朝“从逆案”的影响与复明运动中明遗民的失落
一、处置北来官员的不同主张
二、党争的介入
三、“从逆案”对明遗民从政热情的挫伤
四、南明抗清运动中明遣民的失落
第二节 明遗民的避世与苦节
一、避世全身
二、避世与个人品节
三、对“桃源”的向往与警惕
第三节 明遗民与仕清汉官之关系
一、交往的难以避免
二、明遗民对仕清者的道德评判
三、仕清官员同化遗民的努力
四、舆论环境
第四节 清初五十年间明遣民群体之嬗变
一、顺治朝:荐举与科举的作用
二、康熙帝亲政以前:对汉族士人的高压
三、康熙帝亲政以後:政策缓和以及博学鸿词科
四、博学鸿词以後:招抚政策的延续
小 结
第五章 明遣民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天地之元气:文学与人生的本体同构
一、“元气”与文学
二、明遗民文学元气论的特殊语境:重道轻文的价值论回应
三、人文元气同构论对明遣民文学思想的影响
四、明遗民文学元气论与传统载道论的异同
第二节 诗以道性情:明遗民诗学的核心主题
一、性情:明清之际诗学转折的内在动力
二、明遗民“诗主性情”论的内涵
三、性情论对明遗民诗歌功能与主题的影响
第三节 怨怒之诗:“温柔敦厚”的突破与诗教功能的实稀
第四节 明遗民诗的艺术实现
一、不暇求工与情至则工
二、诗歌的文体界限:艺术性的强调
三、诗歌艺术性实现的途径
四、明遗民诗的群体特徵
小 结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