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原是滨湖拥有几万担租的大地主。到清末民初,赵府已开始衰败。三弟兄之一的赵印绶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反清。辛亥革命后,先任宋教仁的私人秘书,后被湖南推选为非常国会参议员。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不满政界黑暗,回归故里,抑郁而终。他的四子二女,先后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
本书是20世纪30年代曾名噪大后方话剧界、电影界的《文汇报》记者白云的绝世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满门忠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霞飞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家原是滨湖拥有几万担租的大地主。到清末民初,赵府已开始衰败。三弟兄之一的赵印绶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反清。辛亥革命后,先任宋教仁的私人秘书,后被湖南推选为非常国会参议员。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不满政界黑暗,回归故里,抑郁而终。他的四子二女,先后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 本书是20世纪30年代曾名噪大后方话剧界、电影界的《文汇报》记者白云的绝世之作。 内容推荐 故事从上世纪初滨湖的贫农、地主讲到解放后的老干部和改革开放中的省长、企业家;从国民党的死牢讲到解放战争战场;从农村讲到城市;从国统区、敌占区讲到陕甘宁、晋冀鲁豫根据地;从在白色恐怖下冒死寻找组织讲到后来的政治运动中的蒙冤;从为理想而奋斗讲到被误解而迷惘;从旧中国的黑暗讲到新中国的希望……悲欢离合,曲折动人。 在漫长的斗争中,白色恐怖弥漫的旧中国,革命者有的坚贞,有的动摇,有的叛变;叛变者中有的为虎作伥,破坏革命,也有的后来重返革命队伍。反动派阵营里矛盾重要,正是革命者可以利用、克敌制胜的条件。 目录 第一章 墨田河边风雨欲来 反袁称帝印绶被捕/1 第二章 赵坦黄离家走长沙 反军阀元槐被开除/23 第三章 赵元槐女师大入党 南昌起义革命洗礼/38 第四章 潮汕撤退白色恐怖 坦黄夫妇不幸遇难/57 第五章 贯彻人自为战方针 岑赵南洋颠沛流离/76 第六章 何素我艰难度日月 赵显黄务农以铭志/94 第七章 赵显黄家乡办新学 孙苦生冒死逃回乡/107 第八章 老蒋电令处决润初 何戒僧出师遭不测/120 第九章 元槐流落北京教书 润初促孙殿英抗日/141 第十章 元槐恢复组织关系 显黄跋涉贵州结亲/158 第十一章 岑润初赴延安开会 赵元槐任县委书记/170 第十二章 滨湖县委重建组织 错误决定公开身份/182 第十三章 显黄积极抗日入党 润初收留抗日青年/193 第十四章 滨湖沦陷组织遭袭 元槐乔装出逃重庆/206 第十五章 润初使孙殿英中立 周恩来指示做掩护/217 第十六章 赵显黄抗大任助教 受审查编内变编外/230 第十七章 赴重庆中央训练团 继续潜伏孙殿英部/246 第十八章 岑润初洛阳被逮捕 赵元槐被迫假填表/262 第十九章 赵显黄抗大重入党 孙苦生艰苦到延安/274 第二十章 终南山破牢房越狱 四昼夜死里又复生/288 第二十一章 岑润初返乡寻组织 策动王道反对日寇/30l 第二十二章 赵显黄调职到地方 谈体会又起新波澜/313 第二十三章 任晶抗敌桑园突围 太行地区整风审干/325 第二十四章 策反起义润初成功 润初全家团聚太行/336 第二十五章 抗战胜利举国欢腾 策反高树勋部起义/352 第二十六章 行知学校元槐执鞭 润初策反廖运周部/360 第二十七章 开国大典百感交集 朱季吉不期遇王震/370 第二十八章 显黄历史问题平反 开展工作用人“不当”/380 第二十九章 干部定级心生疑团 赡养老父被降三级/395 第三十章 反右倾开始拔白旗 赵显黄在劫难逃脱/404 第三十一章 歪曲历史做出结论 赵显黄再一次蒙冤/417 第三十二章 鲍委农场探望昭舅 元槐重申不是“脱党”/430 第三十三章 赵显黄申诉却无门 错对象达牟误终身/438 第三十四章 赵显黄被全面专政 贤书记成棒下冤魂/447 第三十五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尔牟山牟插队高原/461 第三十六章 廿载冤狱一朝平反 显黄重上领导岗位/481 第三十七章 赵显黄再婚会兄姐 手足情深析“傻瓜”论/486 第三十八章 道不同伴侣终分手 失明丧子显黄归西/495 尾声/503 后记/508 试读章节 湖南省的滨湖县,原称滨州,城当洞庭湖东岸。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滨州楼,便坐落在城的西侧。地属冲积平原兼有丘陵地带,层层梯田,错落有致,堪称鱼米之乡。素来讲“湖广熟,天下足”。欲取天下,必先充军实,所以,湖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十年内战,几个主要的苏维埃区域,都建立在湖南及其邻省的边界地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斗争此起彼伏。住在湖滨县墨田河畔赵家庄的赵家两代,四对夫妇,是我们要讲的故事的主人。 滨湖县郊的墨田河,穿行于达云山、鸡鸣山、莫阜山、相思山之间。这里,山林茂密,四季常青。河的上下两岸,散落着一些村庄。青砖到顶,粉刷着白灰的瓦屋与茅草苫顶的农舍,星罗棋布。这些山都是滨湖县的名山,上面自然建有名刹,各地善男信女,终年香火不断。不过,我们要说的赵姓人家住的赵家庄,因它位于出口仅20多米狭隘的墨山口附近,是个兴修水库的天然闸道。在20世纪50年代,它已在大兴水利的热潮中沉没于当地政府修建的墨山水库里了。 原来,这里有个有趣的去处,人称“仙人石”或“山大佛”。大佛的头,是偏向右侧的一块巨大圆石,直径约五六米,当地人称仙人石。传说从前有一位神仙,云游到此,见莫阜山风光确实是好,便降下云头在此歇脚。神仙站在大圆石前沿,发现圆石下有一个阶梯,如果把这块大圆石比做佛头的话,那么,石下的这个阶梯就很像是佛头上扁平的鼻子下面伸出的一片嘴唇。虽说狭窄,却也可以立脚。神仙便歇在这唇上欣赏墨田河上下两岸的风光。一时内急,就站在这里撒了一泡尿。随后,他把手里的铜铃抛下,铜铃幻化成又一个长而圆的石头,恰巧作了佛的下半身。这个原先只有佛头的石山,便成了有头有身的一尊完整的大佛。这就是这段低矮的山峰被称为山大佛的由来。 这位神仙在此潇洒而去之后,那个宽约尺许,长约三尺的石阶(大佛的嘴唇)上便留下了一对大脚印,中间还有一条小小的沟(神仙撒尿冲出的沟),大家称它为“尿沟”。由于这么一个有趣的神仙故事,它的地形特征又能满足一些人的冒险心理,这里便成为当地砍柴的农夫、放牛小孩的极好玩的去处,因而大大地有名起来。凡是能爬到佛头,再滑向大佛嘴唇,站在神仙留下的大脚印上,撒一泡尿,眼看它流向尿沟的人,就算一条好汉。于是,世世代代不知有多少大人孩子,力争爬上去撒一泡尿,好像完成了一桩英雄业绩。 爬上去的人,坐在大圆石上,远眺莫阜山的西南方,山风阵阵,顿生凉爽舒适之感。后来又发现还有一个好玩的去处。山大佛右侧的山谷,也就是鸡鸣山余脉的山涧。墨田河蜿蜒而下,胆大的人,从这里经小路爬过对面,便是一扇笔直的石壁。它比大佛的头要高些,站在大佛头上,向爬过那边的伙伴喊话,石壁随即发出一串洪大的回声。爬过去是有些艰难,但一经克服这个困难,也就成就了又一“好汉”行动。大佛头偏向右臂,这里有一条山路,通向山脊后的许多村庄——赵家庄就是其中之一。从佛的脖颈左侧绕右臂而下,这条路很陡,从这里走必须手脚并用,爬过一百米不到的陡路后,便下到佛的膝盖部位。这里又分两条路,左侧是阴坡,右侧是阳坡。大佛的胸部长着许多松树,肚脐以下,还有种红薯杂粮的梯田。 1912年春末,赵家庄的几位少爷小姐到这里来玩。大少爷叫坦黄,那年十二岁,他带领着七岁的大妹元槐、六岁的二妹梨槐和五岁的大弟志黄,一起来到这里。不消说,能爬到佛头上的是大哥、大姐。其余两个只好在佛脚上的梯田里趴着仰望哥哥姐姐的壮举。坦黄爬上佛头后,想充一充“好汉”,向“尿沟”撒泡尿。他试探着往佛唇那块石阶上爬去。刚爬到半途,便四肢乱抖,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只好把身体紧紧贴在粗糙的岩石上,哭叫起来。他一哭叫,还站在佛头上的元槐和趴在佛脚上的梨槐、志黄,全都跟着哭喊起来。这片哭声,从对面的石壁上反射出来,一时惊动了许多附近的农民。他们纷纷从各处爬上去,紧赶去救这个孩子。最先到达的是住在大佛脚下的农民孙家父子两人。父亲比儿子晚到几步,那农家孩子让赵坦黄爬在他背上,抱着他的脖子,一步步滑下佛颈,再到佛脚。放下坦黄,那孩子再上佛头去接下元槐。赵坦黄虽然没有实现撒尿的愿望,但毕竟泪洒佛唇,经历了一场惊险。 等大家都站定在佛脚的梯田上时,赵坦黄神色乍定,一看救他的这位农民孩子,长得比自己矮小,问起来才知道他也是虚岁十二。这孩子姓孙,小名落巴生。父母贫穷,生女过多,不胜负担,希望生了这个男孩以后不再生育了,便按当地习俗取名落巴生。这孩子身穿蓝布大襟衫,灰白布裤,拿一条带子捆住裤腰,脚穿破布鞋。而赵坦黄的穿戴和他大不一样:衣服开襟在胸口当中,直溜溜一行闪光的纽扣,襟上还有三个口袋。裤子中缝笔直,鞋就更不一样了。落巴生知道那叫皮鞋。其实,若不是这双硬邦邦的皮鞋,赵坦黄也就和别的孩子一样,把脚底贴紧石头,从大佛的嘴唇上一滑,出溜下来就到了大佛的脖子,再从佛脖子就很容易下到佛身上,也不致出现这吓人的一幕。落巴生的父亲叫孙长庚,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农民。他先见赵坦黄这身衣裳,再看其余的女娃剪着时兴的童化头和穿着城里人的讲究衣裳,猜想这一定是山那边赵家大地主的孩子。这孙长庚老实巴交,从不攀富,要不是碰上孩子遇险,他是不会去接近那当地远近闻名的赵家的。此刻看着这一群受了惊吓哭哭啼啼的娃娃,孙长庚便一边拉着坦黄少爷的手,好言劝慰说:“冒得事!冒得事!”一边吩咐落巴生领着几个小的,送他们回家去。 …… P1-2 序言 本书是一部纪实小说,全书60万字,展开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壮阔画卷:在漫长的斗争中,白色恐怖弥漫的旧中国,革命者有的坚贞,有的动摇,有的叛变;叛变者中有的为虎作伥,破坏革命,也有的后来重返革命队伍。反动派阵营里矛盾重重,正是革命者可以利用、克敌制胜的条件。 忧国忧民,献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很多回忆录、报道和文学作品反映了知识分子革命的高尚情操、巨大贡献和坎坷经历,不乏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优秀的作品。但是,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几代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革命生涯的尚不多见。本书描述的基本上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为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 故事从上世纪初滨湖的贫农、地主讲到解放后的老干部和改革开放中的省长、企业家;从国民党的死牢讲到解放战争战场;从农村讲到城市;从国统区、敌占区讲到陕甘宁、晋冀鲁豫根据地;从在白色恐怖下冒死寻找组织讲到后来的政治运动中的蒙冤;从为理想而奋斗讲到被误解而迷惘;从旧中国的黑暗讲到新中国的希望……悲欢离合,曲折动人。 作者陈霞飞,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南京转移到重庆,从事文艺工作,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组织有了工作上的联系。抗战胜利后到上海文汇报工作,是一个很活跃的新闻记者。文汇报被国民党查封后,她按照党组织的指示,经香港、天津,辗转到晋冀鲁豫解放区。从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后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和编译工作。晚年写作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她革命人生的一个总结性的收获。 作者和本书主人公赵显黄的原型是同事和知交。她敬重赵的革命经历和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精神,深切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也为赵在文革后陷入“凡是派”的巢臼而深切遗憾。赵将自己几十年的日记交付给她。她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对赵的大姐和大姐夫做了详细采访。受他们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投身革命的传奇经历的启迪,她对这段历史做了进一步的发掘。查阅了相关档案、党史资料,潜心研究史实,并采访了可能采访到的相关人物,如李达副总参谋长。她并从许多老战友和同事,特别是她的先生、抗日战争史学家曲跻武那里搜集到许多亲身经历的有关素材。这些努力使她能实现夙愿:写一部反映20世纪几代知识分子前仆后继干革命的小说。 离休时,陈霞飞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资料。1993年,她以70岁的高龄,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着手完成这部巨著。到世纪之交,初稿基本完成。她一边写一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这部书稿,一直到2003年不幸患病卧床。 陈霞飞去世后,曲跻武先生非常认真仔细地对全书进行了审读,对小说所用的资料作了核对和充实。遵循陈霞飞的嘱托,马继森协助曲老,对建国后资料的核对,对全书文字作了一些润色,完成定稿工作。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小说,结合了史学家的严谨求实和新闻工作者写实的生动描述,渗透着作者美好的理想,寄托着20世纪革命知识分子执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热切期望。这是一部少有的真实生动地反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力作。作者娓娓道来,故事情节惊险离奇,叙述中充满理性思辨和解析。它将有助于人们体会20世纪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富强之路的传奇色彩和艰辛。 马继森 2005年3月26日 后记 我的妻子陈霞飞的遗著《满门忠烈》行将付梓。关于书的主要内容、写作过程,以及曾经阅读过书稿的朋友们的评价,《前言》中已有所说明。这里只是讲点我个人的感想并表明一下态度。 其一是,有两位书中涉及的朋友,他们对本书写作的支持与协助,其态度的真挚,令人感动。就中一位不仅代为搜集参考资料,并把自己的回忆录提供出来。另一位已经卧病在床,但每当陈前往探视时,他总是搜索记忆,力疾长谈。他们的共同愿望就是使书中一些细节的叙述更为充实,更富于生活气息。 又一是,有几位接受采访的同志,如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上将、淮海战役起义将领廖运周、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衍,他们都曾多次听取作者的汇报和提问,不吝惜时间和她长谈。 至于陈和我共同的友人马继森原是一位埋头著述的研究工作者。陈在逝世前一周,自知不起,特于病榻上面恳马和我一起完成本书的定稿工作。 应当说明的是,陈对于由我独立完成此项工作缺乏信心,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的。表面原因是我不会使用电脑,技术上要假手他人。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她担心时间拖长,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我,健康状况可能承受不起,从而使我的一个研究课题功亏一篑。 原来,从1959年初,我经由中国科学院分配到院属哲学社会科学部(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中国工人运动史的专题研究。说是研究,其实,我的工作却是到处打杂,为人作嫁。加上十年动乱虚耗时日,二十多年的光阴就这样倥偬逝去。至于我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几本专著的写作,都是在1989年离休之后才着手的。而此时我已年近古稀。老病侵寻,又要“只争朝夕”,心力交瘁,不问可知。 陈深悉我工作经历的坎坷,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她希望自己的八年辛苦有个着落;一方面又担心已届老年且疾病缠身的我,随时可能发生不测,手头的工作也将半途而废。因而不得不“挤忙人”,把这项任务交由马继森同志和我一起承担。 还有,我在工人出版社供职时的同事,该社文艺编辑室主任何家栋同志,在本书初稿完成时,曾帮助修改过上卷的前三章。 逝者已矣!这里谨以我自己的名义,向所有对于充实本书内容和就本书出版给予帮助的同志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曲跻武 2005年3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