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本书取名为《最后的莫希干人》,有着令人心酸的悲哀音调。正直、勇敢的莫希干人恩卡斯和美丽善良的科拉之死,也不无更深的寓意;随着他们的死去,他们心灵上的那种美德和纯洁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只是笼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贪婪、残暴的恶意和邪念。
库柏一向以描写惊险场面和自然景物见称。在《最后的莫希干人》中,他充分利用蕴藏着不可知的威胁的浓密森林,以及神秘莫测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来渲染浪漫色彩。在他的笔下,印第安人出没的森林和草原,都被赋予瑰丽的色彩。本书结构复杂精巧,内容紧张生动,故事情节悬念重重,人物命运瞬间万变,步步深入,引人入胜。这也是本书一百多年来得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九九三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根据本书新拍摄的同名电影巨片,在世界影坛引起轰动,并获得同年奥斯卡奖提名,这也说明,库柏的作品在当代人中依然受到欢迎。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地点是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当时这儿是一片腥风血雨的战场。小说以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前往堡垒探望父亲途中被劫持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了在原始森林中追踪、伏击、战斗等一系列惊险情节的描写。主人公纳蒂·邦波,此时已做了英军的侦察员,并已获得“鹰眼”的绰号,他和他的老友莫希干族酋长“大蟒蛇”钦加哥,以及钦加哥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姐妹俩,和劫持者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最后以一场大厮杀告终。作者把本书取名为《最后的莫希干人》,就有着令人心酸的悲哀音调。正直、勇敢的莫希干人恩卡斯和美丽善良的科拉之死,也不无更深的寓意;随着他们的死去,他们心灵上的那种美德和纯洁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只是笼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贪婪、残暴的恶意和邪念。
离岸没多远,他们就改变了方向,人马都被河岸的阴影给遮蔽住了,他们沿着岸边的悬岸,逆着水流前进。与此同时,侦察员从一片枝叶低垂到水面的灌木丛下面,拖出了一只隐藏在那里的树皮小船,默不作声地示意要两个姑娘上船。她们毫不犹豫地照他的指示做了,只是不时担心地回头张望着,这时,那越来越浓的夜色,已经像一道黑色的屏障似的,挡在河边了。
等科拉和艾丽斯坐定后,侦察员又不顾身份地命令海沃德下到河里,要他扶住一边的船舷,自己则扶住另外的一边,两人就这样推着小船逆水前进;他们就这样前进了许多英尺。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河水在他们脚边打着旋涡,以及他们小心的脚步冲击着流水的声音。海沃德完全听凭侦察员来掌握小船的航线。看来,侦察员对这条航线也确实了如指掌,他为了要避开礁石和深水处,一会儿离岸很远,一会儿又紧靠河岸前进。偶尔,他还会停下来。在一片寂静中,那沉闷而愈来愈响的瀑布声,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侦察员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捕捉着沉睡的森林中可能发出的任何声响,当他确信万籁俱寂,即使用他那训练有素的感官,也探测不出有敌人到来的任何迹象时,才又从容地继续慢慢前进。最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地点,海沃德突然看到,在一处高悬的河岸投下的阴影特别深暗
P28的河水中,有一堆黑魃魃的东西。他踌躇着不敢向前,指着那地方,要侦察员注意。
“噢,”侦察员不在意地说,“那两个印第安人凭着他们土人的判断力,把马藏在这儿了!因为水里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而且,在这样黑暗的地方,就连猫头鹰的眼睛也看不见。”
所有的人重又聚到一起了。侦察员和他的新同伴们又进行了一次会商,在会商时,那几位命运完全依赖于这些陌生的森林居民的忠诚和机敏的人,也才略有闲暇较为仔细地来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
这里,河水被夹在两岸高耸的悬崖峭壁之间,小船停歇的地方就在一块这样的悬崖脚下。由于悬崖上长满了参天的大树,而且石壁上的树似乎都摇摇欲坠似的,使河水看起来仿佛流经一座又深又狭的峡谷。奇形怪状的枝干和参差不齐的树梢,朦胧地满布在星空,它们下面的一切,则处于一片昏暗之中。背后,河水曲曲弯弯,被黑魃魃的树木遮挡着看不见了;但在前面,在离此不远处,河流仿佛直上天空,河水倾泻而下,冲灌进岩洞,发出傍晚时听到过的那种沉闷的声响。看来,这确是个非常幽僻的地方,姐妹俩凝望着这富于浪漫情调的、使人惊奇的美丽风景,觉着有了一种令人慰藉的安全之感。可是,几位向导之间的频繁活动,立刻使她们停止观赏这夜色中的迷人野趣,而想到她们的处境的真正危险。
P29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1821),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1789—1851)出生于新泽西州的伯林顿。出生一年后,他父亲威廉·库柏法官,把他带到纽约州中部奥茨高湖畔的库柏镇。镇子附近未开发地上残存的印第安人以及关于印第安人的传说,给库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促使他日后第一个在长篇小说中以印第安为题材。库柏自耶鲁大学辍学后曾在商船上当水手,后加入海军任海军军官。一八一一年,自海军退役,五六年的海上生涯,为他后来写海上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婚后,库柏和妻子定居威契斯特,过着乡绅生活,直到一八二二年迁往纽约。在威契斯特期间,他听到不少关于独立战争时期的故事,这又为他创作革命历史小说提供了素材。一八二一年,他的长篇小说《间谍》问世,深受读者欢迎,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此后他即一直从事写作,即使在出任驻外使节时,也未搁笔。他总共出版了五十多部作品。除长篇小说三十多部外,还有旅行札记、政治讽刺小品、寓言故事……以及一部美国海军发展史。
在美国文学史上,库柏首开了三种不同类型小说的写作先河,即以《间谍》为代表的革命历史小说,以《拓荒者》为代表的边疆小说和以《领航员》为代表的海上小说。他为美国小说开辟的这几个新的领域,为麦尔维尔、杰克·伦敦、海明威等许多后辈作家所效法。他的主要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充满了对殖良主义的谴责和对印第安人的同情,也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生动地描绘了美国社会一百多年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如货郎柏奇,猎人邦波,领航员琼斯等,在美国早已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毫无疑问,在库柏的全部作品中,占中心地位的是他的边疆题材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这五部曲通过主人公纳蒂·邦波的一生活动,描写了早期美国山林居民的生活,赞扬了印第安人的勇敢和正直,反映了作者对北美殖民主义者的抗议和对印第安人的同情。按故事情节的发展,五部曲中,《杀鹿人》主要写的是年轻的邦波“首次出征”中的冒险经历。《最后的莫希干人》和《探路人》,以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英法殖民主义者之问的混战为背景,描写了邦波的战斗生涯。而《拓荒者》写的则是独立战争以后,邦波被迫离开开发地上新出现的小市镇,进到西部森林中过的狩猎生活。《大草原》写无地农民向大西部继续推进和年老的邦波如何在大草原上结束自己的一生。库柏的这五部小说,描绘了上下六十年间,从北方五大湖、东部纽约州到西部草原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构成了美国社会早期发展的巨幅画卷。
《最后的莫希干人》是《皮裹腿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地点是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当时这儿是一片腥风血雨的战场。小说以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前往堡垒探望父亲途中被劫持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了在原始森林中追踪、伏击、战斗等一系列惊险情节的描写。主人公纳蒂·邦波,此时已做了英军的侦察员,并已获得“鹰眼”的绰号,他和他的老友莫希干族酋长“大蟒蛇”钦加哥,以及钦加哥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姐妹俩,和劫持者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最后以一场大厮杀告终。作者把本书取名为《最后的莫希干人》,就有着令人心酸的悲哀音调。正直、勇敢的莫希干人恩卡斯和美丽善良的科拉之死,也不无更深的寓意;随着他们的死去,他们心灵上的那种美德和纯洁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只是笼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贪婪、残暴的恶意和邪念。
库柏一向以描写惊险场面和自然景物见称。在《最后的莫希干人》中,他充分利用蕴藏着不可知的威胁的浓密森林,以及神秘莫测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来渲染浪漫色彩。在他的笔下,印第安人出没的森林和草原,都被赋予瑰丽的色彩。本书结构复杂精巧,内容紧张生动,故事情节悬念重重,人物命运瞬间万变,步步深入,引人入胜。这也是本书一百多年来得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九九三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根据本书新拍摄的同名电影巨片,在世界影坛引起轰动,并获得同年奥斯卡奖提名,这也说明,库柏的作品在当代人中依然受到欢迎。
宋兆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