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孙姓圣地在戚城
在以往出版的孙子传记里,大都沿袭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袭表》的说法,认为孙子与齐国田氏同宗,其祖先是春秋时的齐国大夫孙书。对此,笔者将在后面进行考证,详细讨论古人是如何在多重误会的基础上建立起这种所谓的孙子世系。这里,我们还是奉行“先立后破”的原则,首先叙述一下中国孙姓的真正源头,同时也是兵家孙子的真正祖先和祖籍所在。
卫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八弟康叔,此人名叫姬封。西周建立初期,姬封被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故而世称康叔。周灭商后,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都(今河南安阳),让他统治殷族遗民。为了监督武庚,周武王将弟弟管叔、蔡叔封在武庚的周围。两年后,武王去世,其子成王诵即位。由于成王年幼,暂由叔父周公旦摄政。趁着周天子易人之机,武庚联合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共同叛周。周公率军东征,削平叛乱,把殷民七族和殷都周围地区封给了康叔,由此创立卫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从此,卫国成为中原大国。
康叔八传,为卫僖候。僖候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共伯余,被立为太子;少子名叫和。僖候平时很宠爱和,赐给他许多财物。和便拿这些财物去联络士民,收买人心。公元前813年,僖候去世,共伯即位,和便招集兵士,攻打共伯。共伯自杀,和代之而立,他就是卫武公。
卫武公即位后,勤修政事,深得百姓爱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卫武公带领人马前去救周,并与诸侯们一起拥立平王于东都,对于保存周朝,立下不世之功,因而,成为当时最有名的诸侯。此后,历史进入东周暨春秋时期。
卫武公五传,为卫懿公。此人胸无社稷,喜欢玩鸟,而且玩的是稀有动物——鹤。令国人忿忿不平的是,他居然给鹤配备了专车,带着它满城招摇。公元前660年,北方的戎狄部族进攻卫国,卫懿公出兵抵御,双方在荥泽开战。可是国人拒绝替他卖命,结果被狄人打败,卫懿公被杀。狄人长驱攻入卫都,竟然灭了卫国。后来,在宋国帮助下,救出了730名卫国遗民,添上共、滕两邑的居民,刚凑满五千人。他们在漕地(今河南滑县西南)拥立卫惠公的庶兄(昭伯之子)姬申为君,这就是卫戴公。几个月后,卫戴公死去,其弟姬燬即位,是为卫文公。
次年,在霸主齐桓公主持下,各国诸侯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为卫文公新建了一座国都,把卫国迁到那里。此后,卫文公身穿布衣,头戴粗冠,勤俭治国,任用能臣,提倡农工,恢复事业。不久,卫国便又渐渐复兴了。只是从此以后,卫国再也不是大国了。其疆域大为缩小,约有今河北南端、河南北端及山东西端的部分土地,并且地多奇零,与宋、鲁、齐、晋诸国犬牙相错。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帝丘原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落聚集之地(图1)。夏、商、周时,一些诸侯国相继建都于此,故称“帝丘”。此后300多年,卫国都城一直都在这里。公元前254年,卫国被强邻魏国吞并。后来,在秦国支持下,卫元君复国,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从此成为秦的附庸。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灭掉卫国,因帝丘位于濮水之北,更名“濮阳”。
康叔是卫国的开国之君,同时,也是全国孙姓人的共同始祖。例如山东郓城县1991年发现了两种《孙氏族谱》,一为康熙七年所修,一为1951年所修。康熙谱中有篇《孙氏谱序》,为当时的郓城县令所作,其中这样写道:“略其所近,详其所由来。按:孙系周康叔,为卫上卿,以字为氏,望出太原。”1951年,由山东鄄城县、郓城县数十个孙姓村庄合修的《孙氏族谱》,采用了康熙谱的这篇序言。
《元和姓纂》是唐代太常博士林宝于元和七年(812年)奉唐宪宗之命编纂的一部姓氏专著。原书明初亡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图2)。据该书“孙氏条”记载,孙姓为“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玄孙良夫生林父,林父生嘉。”由此看来,直到唐代晚期,官方的权威姓氏著作依然把卫国康叔及其后人卫武公、武仲乙、孙良夫、孙林父等人,视作是全国孙姓人的共同先祖。
其实,早在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就说:“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皆卫姬姓也。”又如《左传·成公十四年》疏引《世本》说:“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世本》为战国史官所撰写,其中详细记载了战国以前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和都邑等,是《史记》的一个主要取材来源,最具权威性,也最为可信。《世本》的记载表明:孙姓起源于周代卫国,其始祖是卫武公等人;濮阳戚城是中国孙氏的真正发祥地。
P1-4
有人说:孙子是兵圣,《孙子兵法》是兵经。也有人说:孙子是天才之人,《孙子兵法》是天才之作。对于孙子其人其书,无论怎样形容赞美,看来都不过分。
然而,如果我告诉您:孙子不是春秋时人,《孙子兵法》也并非孙子所作,那么您看以上说法是否需要打点折扣?
孙子离我们很近——君不见,几十年来有关孙子的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出了一本又一本。然而,孙子离我们又很远——对于此人的活动年代和真实情形,我们其实知之甚少。
《孙子兵法》离我们很近——君不见,在军事、外交、体育和商战等领域,如今运用《孙子兵法》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孙子兵法》离我们又很远——对于此书的成书过程和真正作者,我们其实并不了解。
可以说,孙子其人是个谜,孙子其书也是个谜。正是为了破解这两个谜,笔者撰著了这部《孙子揭秘》。
本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孙子祖籍在濮阳》,详细叙述了孙子的真正祖先——同时也是全国孙姓之人的真正始祖——濮阳戚城孙氏的辉煌历史。孙姓是中国的第十二大姓,全国约有两千万人。在这一章里,笔者严格依照《左传》、《国语》等春秋信史的记载,对孙子和孙姓之人的早期世系进行复原,以期揭示出孙子祖籍的本来面目。
第二章《孙子的个人档案》,讲述了一个真实孙子的诸多真实的经历,描写了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中孙子彪炳千秋的用兵艺术。指出:孙子只有一个,这就是战国时的孙武,外号孙膑;孙子祖籍在戚城,孙子故里在鄄城,戚城和鄄城春秋时均属于卫国,而不属于齐国;孙子先祖是春秋卫国大夫孙桓子和孙文子等人,而不是齐国大夫陈文子和陈桓子等人。
第三章《神坛上的孙武子》,采用近乎CT扫描的方法,对有关孙子其人其书的诸多历史文献,进行切片诊断,分期研究,详细考察它们的前因后果与是是非非。指出:在先秦学者眼里,孙子还是一人;将孙子一分为二,虚构出一个所谓吴王阖闾时的孙武,是汉代人的手笔。
第四章《孙子世系辨伪录》,通过对唐代出土墓志和谱牒资料的系统研究,仔细考察了孙子世系与孙姓起源之说的形成过程。指出:唐代初、中期时,全国各地的孙姓望族都把姓氏起源追溯到卫国孙氏那里。唯独孙逖家族标新立异,坚持以春秋齐国人“孙书”(此人其实姓高)为始祖。他们伪托姓氏,杜撰谱牒,百年间不断经营和打造“孙书”这一品牌。公元850年,该家族更是把孙氏之根嫁接到齐国田氏那里,虚构出一套所谓的妫姓孙氏世系。北宋时,欧阳修、吕夏卿编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采用了该家族的谱牒文献,结果,谬传千年。
第五章《(孙子兵法)大透视》,通过对《孙子》十三篇的典章制度、学术流变、历史背景、思想内涵、文体形式、语言特点的多角分析,从中找出了几十条证据,它们足以证明《孙子》十三篇作成于战国晚期;其具体作成时间,应该是在苏秦去世之后,韩非去世之前,即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34年之间;其作者并非孙子本人。
第六章《汉简(孙子)随想录》,通过对银雀山出土汉简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认为:汉简《孙子》本身只有一种,并无什么孙子与孙膑之分;被整理小组“暂时”定名为《孙膑兵法》的那部分简文,原是《孙子兵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将此书扩容并一分为二,编成《吴孙子》和《齐孙子》,是西汉后期人所为。
第七章《(孙子兵法)完全版》,则是将那些被整理小组暂时定为孙膑之书的兵法简文,与《孙子》十三篇编在一起,以恢复汉本《孙子兵法》的原貌。当然,为了便于阅读,笔者为各篇撰写了内容提要,并对兵法正文做了简单注释。 其实,自宋代以来,学术界就不断有人怀疑吴孙子及其著作《孙子兵法》的真实性。例如北宋的梅尧臣,南宋的叶适、陈振孙,清代的姚际恒、全祖望、姚鼐,近代的梁启超,现代的钱穆与齐思和等人,或怀疑孙子其人,或怀疑《孙子》其书,总之,理性的探究代不乏人。
然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包括《孙子》在内的大批兵法竹简,而这时政治上的“评法批儒”恰好又需要孙子扮演法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对垒。于是,历史上那些凡是怀疑过孙子其人其书的学者,统统被戴上“儒家”的大帽,受到批判。当代学人哪儿还敢再横议是非,自讨苦吃!一项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最先带来的结果却是导致孙子学研究出现倒退。说起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政治闹剧的“评法批儒”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然而,当时所轻率做出的某些结论,却并未因此而得到彻底清理。孙子与孔子同时,其书出在春秋,这些说法未经正本清源,被学术界沿用至今。结果,让孙子这个战国之人,依然在春秋舞台上大耍把式,大出风头。
在这部著作里,笔者打算沿着叶适、姚际恒、钱穆与齐思和等人所开创的学术路数,结合出土汉简,对孙子其人、其书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以期开拓出新的观点与见解。
本书是由拙作《孙子新传》增补修订而成。《新传》1998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原分四卷。这次修订改成七章,书名、标题和内容,都做了大幅修改。十年前,笔者虽然提出了“孙子祖籍在濮阳”这一新说,但由于文献不足,当时论述得过于简略。本书克服了这一缺陷,其中变动最大的是,增加了《孙子祖籍在濮阳》和《孙子世系辨伪录》这两章,完全属于新作。而第六章《汉简(孙子)随想录》,则是由《新传》第三卷的后半部分独立改写而成。
写完此书,笔者最感欣慰的是,解决了三个学术难题:
一、彻底揭开了孙子其人的真实面目,回答了谁是孙子、孙子是谁的问题,基本攻破了孙子到底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一千古悬案。
二、基本异清了《孙子》其书的作成年代,排除了孙子本人为此书作者的一切可能。
三、完全破解了孙子世系的作伪真相,寻找出了伪孙子世系的始作俑者——唐代豪门孙逖家族。彻底颠覆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传承的所谓妫姓孙氏世系的根基。
笔者修订此书,前后花了一年半时间,其间数易其稿,现在总算完工了。由于才疏学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至祈读者有以指教,裨资改正。是为序。
高友谦
2007年12月18日于京华/雪心斋
可以说,孙子其人是个谜,孙子其书也是个谜。正是为了破解这两个谜,笔者撰著了这部《孙子揭秘》。
本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孙子祖籍在濮阳》,详细叙述了孙子的真正祖先——同时也是全国孙姓之人的真正始祖——濮阳戚城孙氏的辉煌历史。
第二章《孙子的个人档案》,讲述了一个真实孙子的诸多真实的经历,描写了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中孙子彪炳千秋的用兵艺术。
第三章《神坛上的孙武子》,采用近乎CT扫描的方法,对有关孙子其人其书的诸多历史文献,进行切片诊断,分期研究,详细考察它们的前因后果与是是非非。
第四章《孙子世系辨伪录》,通过对唐代出土墓志和谱牒资料的系统研究,仔细考察了孙子世系与孙姓起源之说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孙子兵法)大透视》,通过对《孙子》十三篇的典章制度、学术流变、历史背景、思想内涵、文体形式、语言特点的多角分析,从中找出了几十条证据,它们足以证明《孙子》十三篇作成于战国晚期;其具体作成时间,应该是在苏秦去世之后,韩非去世之前,即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34年之间;其作者并非孙子本人。
第六章《汉简(孙子)随想录》,通过对银雀山出土汉简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认为:汉简《孙子》本身只有一种,并无什么孙子与孙膑之分;被整理小组“暂时”定名为《孙膑兵法》的那部分简文,原是《孙子兵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将此书扩容并一分为二,编成《吴孙子》和《齐孙子》,是西汉后期人所为。
第七章《(孙子兵法)完全版》,则是将那些被整理小组暂时定为孙膑之书的兵法简文,与《孙子》十三篇编在一起,以恢复汉本《孙子兵法》的原貌。当然,为了便于阅读,笔者为各篇撰写了内容提要,并对兵法正文做了简单注释。
在军事、外交、体育和商战等领域,如今运用《孙子兵法》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对于此书的成书过程和真正作者,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本书彻底揭开了孙子其人的真实面目,回答了孙子是谁的问题,攻破了孙子到底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一千古悬案;排除了孙子本人为此书作者的一切可能。破解了孙子世系的作伪真相,彻底颠覆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传承的所谓妫姓孙氏世系的根基,此书将会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