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记叙了枞阳先贤方以智一生的经历,概要介绍了这位“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生平学术思想。该书注重心理描绘,对方以智不同时期的内在精神世界、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具体描写和展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方以智传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钱王刚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记叙了枞阳先贤方以智一生的经历,概要介绍了这位“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生平学术思想。该书注重心理描绘,对方以智不同时期的内在精神世界、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具体描写和展示。 内容推荐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泽园主人、浮山愚者、宓山子、鹿起山人。明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入清后被迫为僧,在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 方以智知识渊博,对哲学、历史、文学、地理、物理、生物、天文、医学、音韵等无不精研,是明未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本书以孝子忠臣作为主线,力图揭示出处于明末清初社会裂变中的方以智孝亲忠君思想的养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作者尤其强调了家庭教育,包括祖父、父亲、外公、姑母的言传身教对以智忠孝思想养成的决定性作用。 目录 序 第一章 降诞浮渡 第二章 童真志趣 第三章 家教师传 第四章 同学少年 第五章 天下狂生 第六章 游历东南 第七章 主盟复社 第八章 流寓南京 第九章 感时不遇 第十章 秦淮彷徨 第十一章 踏上仕途 第十二章 且去著述 第十三章 甲申之变 第十四章 阉党迫害 第十五章 流离岭南 第十六章 漂泊三萍 第十七章 十辞入阁 第十八章 袍帽与刀 第十九章 哲人沉思 等二十章 忠臣孝子 第二十一章 秘游江西 第二十二章 活动四方 第二十三章 青原风骚 第二十四章 归去来兮 第二十五章 惶恐殉难 第二十六章 身后风波 附录一 “粤难”索隐 附录二 方以智与天地会 方以智著作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方学渐不仅以布衣振教、主坛席二十载,深为地方和儒林崇敬,且以道学礼教治家。近些年来他修家乘、建祠庙、订家规家训,一按儒礼道德要求维系他的家族。在他的教育培养下,他的三个儿子除了方大镇已出仕显贵,次子大铉、大钦也皆是学有所养的郡廪生,前途可望;且兄弟三人皆一禀乃父风志,崇奉理学,而其子辈如方若洙、方孔时、方孔炤、方孔一等亦好学不倦才艺不凡,为里中所瞩目。因了方学渐这个大家长的苦心经营培育,方家正蔚然崛起,成为一个门才兴盛、甲于皖口的理学与士大夫家庭。如今,方家长房又有了新的一代,显征着家族的兴旺。此时聚在中堂里的人们,不论是亲友抑或是一般宾客,追本溯源思量这个家族的发达兴盛,心羡之际对学渐老人的钦敬自然而深,却非是一般对大家长礼敬之意可比。 且说学渐老人来到,一番热闹过后,时已近午。洗儿仪礼便正式开始了—— 只见一年轻使女捧着一只围着红缎的大银盆放在堂心中,另有女婢将煎热的汤水倒人盆中,然后撒上红枣彩钱等物事。又有男仆端来燃旺的炭火放置盆旁以生暖。待这一切备妥,身着礼服的姚孺人婆媳抱着小儿由内室出来,将小儿除了包裹小衣,由其母捧持着放人盆中。一旁的丫环端过托盘,绸垫上放着一支黄灿灿的金钗——这钗有个名儿,叫“搅盆钗”,以五行金生水且金为贵物,兆寓着受洗儿一生顺利兴旺发达富贵之意。孺人取过金钗,口中祷念着,缓缓搅动盆水,之后才挽袖给小儿仔细地洗抹起来。 小儿人得水中,觉得很是舒惬,不由欢快地扭动身躯,手舞足蹬起来。看得祖母眉开眼笑,那十九岁的年轻母亲更是一脸幸福之色——此时此刻,她的骄傲与欣慰自不待言,而一种浓浓的温柔怜喜的母爱之情也正荡漾充溢在她的心房。她托着儿子小小而柔嫩的身子,在婆婆洗忙之际,专注而温情地端详着,似乎要把这个小小生命的一切都印记下来。忽然,那婴儿停止乱动,只把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珠儿凝神地望着她,一眨不眨。迎着儿子这目光,且惊且喜的她,尚未来得及思想,脑海里已倏然闪现出另一幕熟悉的情景来: 那时她似乎正在览书,忽闻户外风声激荡,紧接着便见一条龙形怪物闯进室来,那物腾在空中,张牙舞爪,狰狞可怖,绕室盘旋了几匝,停在她面前,两道如电的目光直直地瞪视着她,瞬也不瞬。有倾,虬首点了点,身躯一摆,倏地化作一道冷风不见。她惊得一身冷汗醒来,方知是一梦。那之后,她便开始了产前阵痛。这个奇怪的梦境让她惊悸不安,不知是凶是吉,不敢对人提起,只是不时自个儿在心里揣摩,不意此时竟又回想了起来。 她曾听人说,妇人受孕及牛产前若遇有异征,当与新生儿相关,古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但她却不愿自己的梦与儿子有联系,因为那梦境不仅诡异,而且那毒龙般的怪物也令她意颤心惊。然而她又无法将它从脑海中抹掉。她该如何对待呢?惶惑不宁中,她下意识地将视线投向她的亲人们——她的丈夫及其亲长,还有她自己的父母,似乎是欲从他们那里寻得某种启示与解答。而当她的目光转到与她公公坐在一起正微笑谈论着的父亲时,心中不由一动,忽忽似有所感。 她的父亲正当人生盛年仕途一派光明时,便因目疾而致仕。辞官后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前两年著名禅师憨山德清到浮山说法,父亲竟皈依其门下,成了一个未出家的礼佛居士。近来因感远公道场日渐荒废,乃与云游至此的朗目和尚一道并力图复浮山祖庭之业,眼下正四处募资以重修浮山华严寺及在金谷岩内铸塑接引佛铜像。她受父亲的影响,对佛家也很礼敬,逢时过节也会令家人给华严寺送去一些香油物事,父亲募资铸佛,她也布了些金。虽然如此,实在说这之前“佛”在她心中并未有如何重要的位置和分量,她并不信仰它,只是一个敬字而已。但此时因为异梦的困扰,她却由父亲产生了一种联想:法力无边的“佛”或许能庇佑她的儿子一生平安幸福。 这个念头一出现,她便紧紧抓住了它再也不放。是的,为了她心爱的儿子,她将从此虔心礼佛,广结善缘,多种福田。她暗暗地在心里决定:自此以后,她不但要斋食以敬,且要在家里供立佛像,朝夕以礼,为她的儿子祈福禳灾…… 无人知道这位年轻母亲的心理,这时满堂的喜庆气氛,因为小儿洗浴差不多之时男女亲友宾客纷纷上前将各自准备的金钱银钗等丟人盆中而达到高潮。这是洗儿会一个最热闹的仪式,谓之添盆,也是祝小儿将来富贵之意。当一片热闹之际,也有那年轻尚未开怀的小媳妇趁别人不大注意,羞红着脸,捞取盆中的红枣子闪到一旁悄悄吃下,希望自己也能早日得子。小儿浴毕,剃了胎发,穿戴包裹好,他的父母抱着绕堂遍谢了众宾,整个洗儿仪式才告结束。 老太爷方学渐外出讲学近日才回,这时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刚出世不久的重孙子。他不仅精儒学会医术,也颇擅风水相术,白沙岭宅地和在陆山庄的地址都是他自己卜定的。当孙子将小儿抱给他相看时,老人抱在怀里将这个重孙子极仔细地端详了一番,表情惊讶、兴奋而又含着凝重。依据麻相之理,他的脑海里对小儿的未来已闪掠过一些似模糊却又清楚的征象意识,那使他激动不已。凝视着方家的这个新一代,遥想将来,他的心中不禁兴起无限的慰藉爱怜和感慨。 但他却没有明说出心里的想法感受,只是捻须开怀地笑道:“不错,是一个好孩子!吾家有后如此,也堪足骄慰了……呵呵!” 方孔炤从祖父怀里接过儿子,恭敬地道:“爷爷,那就请您老人家给他取个名字吧。” 老人沉吟一会道:“名字呢,还是让你父亲他们给起吧。我给他取个小名。这孩子长相不俗,将来或有一番出息作为。我方家以儒为本,以学为尚,就叫他东林吧。盼他日后读书上进,做个忧国忧民的才识忠贞之士,也不枉厂今日这讦多杀长的祝福。” 方家今日来祝贺的亲友除极少数人外,多为儒林之人或有见识之乡绅,听见学渐老人所取之名及其言语,纷纷道好。原来,近些年来,因忤时政而被削职归里的无锡人顾宪成,联络同道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人,于邑里东林书院讲学,这些人皆卫道守理之辈,痛恶朝政腐败昏昧人心不古,乃大力倡扬王守仁的心学。而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谓“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大旨是倡导治学不忘理道,而求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报国经世之志。这种学风精神,颇切中时弊,于是很快产生很大影响——此时士大夫抱道忤时之人,多退处林野,闻东林之风,纷为响附,而朝士慕其名者,也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之名渐然大著,成为时下卫道正直之士的一面旗帜,而响应附丽在这面旗帜下的人皆被称为东林党人,因为他们代表的已非是一个单纯的学术团体,而是一股正日渐对儒林社会乃至朝廷扩大其影响的积极而进步的政治势力。方学渐既接受王守仁的心学,又赞赏东林的宗旨而甚为推崇,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创始者交往密切,最近刚应邀去东林书院讲学,所以此时给重孙子取名,便极自然地联系到这上头来了。亲友中绝大多数人皆为儒林读书之辈,自也了解时下东林之事,东林书院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人、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是不少人平时勉励自己或教诲子女的口号,故此时听方学渐将小儿取名东林,觉着不仅切合家风,实也寄托着老人对重孙子的很大期望,意义很深。 接下来是给小儿取正式的名字。一般人家多是儿童幼时只取一个乳名呼唤,到启蒙入学时方由家中尊长或学中先生给取个正式名字。但方家这样的世家,又极重视这传承血脉的新一代,自不肯马虎延后,此时婴儿尚在襁褓中便要取定。因祖父前面说了,方孔炤便望向父亲。他知道,父亲极痛爱这个孙儿,恐怕老早就在心里想好了。但方御史却要请亲家吴应宾来取,这非仅仅是客气,他一直非常敬重这个年龄比他小一些的亲家:吴应宾不仅发科人仕比他早,其才学更是让他素来钦佩。 P8-12 序言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老一辈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在其巨著《中国思想通史》中,曾推评方以智为十七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他还在1962年出版的方以智《东西均》的序言中说:“方以智在明末社会斗争和抗清斗争中,是一个有力的政派领袖;同样,他在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中,也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哲学联盟为特征的学派中坚。他的哲学和王船山的哲学是同时代的大旗,是中国十七世纪时代精神的重要的侧面。”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哲学界正在批判方以智《东西均》中“合二为一”论的思潮中,能有如此公允的评论,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不仅要有对方以智其人的深刻认识,更要有一个学者的学术道德和勇气。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史学界在论及明末清初这一社会变革时期的学术思潮时,却惯于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作为思潮的代表人物,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方以智。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无非两条:一是方以智的百余万字的著作多数未刊,刊出的又多遭禁毁;而晚年所著,因杂有禅语难得其解。二是囿于乾嘉汉学一派的偏见,他们既否定了方以智前期的《通雅》;又贬抑了其中期的《物理小识》;又排斥了晚年的《炮庄》和易著。甚至连同他的名字一并被《清史稿》归入《隐逸传》。这自然是不公平的。 方以智与顾、黄、王都有交游,同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佼佼者。若论其在同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虽各有所专,难分轻重,然而以特点来看,方氏的“质测通几”之学以及对西学的辩证态度,当是超过顾、黄、王之上而无可争议。冒怀辛先生说:“他(方以智)在哲学上尤其是在辩证法上的贡献以及学术文化上的成就,在一定角度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特色,与顾、黄、王等杰出人物并峙而毫无逊色。在这方面,三百年来他被湮没而没有充分和如实地被肯定。”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是近代二十余年开始被发现的”(《方以智的生平与学术贡献》,载《通雅》上)。就我国的研究而言,1998年,继余英时先生的《方以智晚节考》(1972)、任道斌的《方以智年谱》(1983)、台湾张永堂的《方以智》(1986)、蒋国保的《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1987)、台湾刘君灿的《方以智》(1988)之后,我出版了《方以智评传》。原本想效法方以智“学以收其所集之智”、“折衷烹炮”,力争比较完善地反映出一个真实的方以智,现在看来,没有能够如愿。一是方以智的晚期著作,特别是他的禅易哲学,会通了儒、释、道三家之学,涉及天人性命范畴,表现了极高的智慧,是他通几之学的极致,而《评传》没有能深刻剖析;二是对方以智逃禅后的行迹没有能深入考察,难免结论失当。前人谓“知人论学”,《评传》在这方面是存在不足的。 好在钱王刚先生的新著《方以智传》着重对方以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深入地考查与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的方以智形象。是书共分二十六章,从“降诞浮渡”到“身后风波”,将其所生活的一个甲子的时代风云以及其在风云中的坎坷行迹和心路历程作了全面地形象地描述。颇有创新之见和会心之论,给人启迪良多。依笔者看,本书的特色在于两点:其一是作者采用了形象思維的方法,赋予了一个有血肉灵性的方以智。全书以孝子忠臣作为主线,力图揭示出处于明末清初社会裂变中的方以智孝亲忠君思想的养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作者尤其强调了家庭教育,包括祖父、父亲、外公、姑母的言传身教对以智忠孝思想养成的决定性作用。明季以来,一方面是封建经济内部,正孕育着一种新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萌芽;另一方面则是西学东渐的规模日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少年时代便随父宦游,以后一直处在社会变革前沿的方以智,却能始终保持孝子忠臣的传统人格,充分体现传统儒家文化通过“家教师传”在方以智身上打下的深刻烙印。其二是作者循着这条思路,推断方以智之死是全忠臣之名节而白沉于惶恐滩,从而维护了以余英时先生为代表的“自裁”说。 关于方以智的直接死因,研究方以智的学者中有两说。一说以为,方以智是在押赴岭南舟中,“疽发于背”,野死万安,如冒怀辛、任道斌、蒋国保先生都持此说。我在《方以智评传》中据现存史料也判断方氏是由于背部痈疽而导致不治。又一说则认为,方以智是在押赴岭南途中于惶恐滩“自沉,完节以终”,如余英时、林庆彰、刘君灿诸先生都持此说。不过,余英时先生毕竟留有余地:“密之晚节甚晦,而死节事尤晦。然晚节尚多可考,死节则可据以考证之资料益少,不能不略加推测。故此篇(《方以智晚节考之四(死节考>》)所言不能如第一、第二篇之确。但综合各方面记载以观,窃谓余所得之结论当于事实相去不远也。”对方氏之死节,尽管佘先生还有续考,然终究考无确据。本书作者正是在这一点上作了艰苦的努力。 按照作者的思路:必孝子而后忠臣。当甲申之变,他逃生南归是为留有用之身,兴兵北伐;二十年前他有所托而逃禅,是情系白发,心志未了。还家以后,又由于避世而不得已于南京天界圆具,闭关高座寺。不巧前来探望的师友钱澄之告诉了他父亲当年战场失机问大辟得以不死的原委,当以智听到崇祯帝感叹“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时,即“伏地通哭失声,向北九叩头谢恩”,从而在他心里种下了以死报效先皇的种子。1655年8月,以智的父亲病逝,他破关奔丧庐墓三年尽孝以后,便四出云游,秘密组织各地抗清力量,因事机失密而被仇家告发,以致全家罹难,故而有被逮押解岭南之事,进而有押赴岭南途中,效法文天祥自沉完节,以尽以死报效先皇的心愿之事。方以智由不死到待死,再到赴死,一切都在逻辑的发展变化之中。为了证实这个逻辑的合理性,作者不仅吸取了余英时对方氏“病背”说的考据诠释,而且还从多处诗文中找来了一些方氏自沉的补充论据。对于方以智自沉而被公布为病死的原因,作者也作了合乎逻辑的诠释。似乎唯有“自沉”,才是逻辑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才符合方氏本人的秉性;唯有说成是“病死”,才能拯救方氏家属,并保住地方官差的官阶俸禄。当然,这也只能是逻辑。一个要动用民力于水中打捞自沉的钦犯尸体的惊天人事,居然能遮掩起来,这在逻辑上也有悖理之处。所以方以智的死因仍有探讨、发掘的空间。 本书还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对方以智的出生地和里籍作了更为具体的论证,论定方以智当属今之枞阳县浮山人氏。其二,对方以智与民间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两点新颖的见解。第一点是天地会成立的时间本应是康熙甲寅年(1674),其时方以智已去世两年有余。但作者为了消除时间上的障碍,提出了天地会的前身名“三点会”,而方以智则是其创始人,故方以智“是天地会的实际领导者和精神领袖”的观点。其实这一见解与论证不无合理之处,只是作为反清复明组织的天地会事实还有待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其真相。第二点是对圆“∴”(三点)的训释别开生面。作者既认为《东西均》一书之名“含有复明之意”,进而又认为其《三征》一篇之“∴说”是指阴阳、日、月,“东西均”即是复明。而且把它与天地会之崇三联系起来,断言“三点会名称早于天地会之名”。如此,则《东西均》更主要的是一本反清复明的政治书。这些见解虽一时难被人们认同,但毕竟此说发前人之所未发,宜当引起重视。庞朴先生在其《东西均注释》的序言中说:“方以智的两部哲说著作(按指《东西均》和《易馀》)碍于政治原因而未能广被……它们的政治要害,唯一出在署名中所隐含着的民族气节上。”此所谓“民族气节”,是指两书篇末署名都是用谶、偈一样的隐语。据庞朴先生解玄:《东西均》署款是“明人方以智壬辰年(1652)记于庐山五老峰”;《易馀》署款是“大明方以智口口生于辛亥年(1611),已过四十岁”。署款表明,方以智一直以明人自居,一直奉明朝正朔。但仅仅如此吗?如果纯粹是谈哲学,又何必为表明立场而隐其姓名呢?事实上细读一下《东西均。开章》、《东西均记》,就知道问题并不简单,内中如“日下狼祸”,“三更日出……此即万世旦暮之霹雳也”等语,盖皆有所指而言。方以智好作隐语、禅语,时人早有定论,然皆不得已而为之。探赜索隐,看来十分必要。 当我读完本书原稿以后,一个鲜明的感觉就是:这本书把对方以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方以智是我国明末清初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造就的特殊人物。他的奇特而坎坷的经历,他的玩世与经世、遁世与入世,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从他的学品与人品而看其在思想史上被赋予的地位,显然是有失公正的。对他的研究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对个别史不足证的问题,我以为尽可以见仁见智,开出几朵不同颜色的花儿,以繁荣我们的思想史园地。钱王刚先生的《方以智传》无疑也是这块园地上的一朵新花。是故乐于应嘱而为之序。 罗炽 丁亥戊子之交 于羡云居 后记 二十多年前在大学读书,有次授课老师不知是讲明清哲学还是讲毛泽东哲学思想时谈到了方以智,谈到了他的“合二为一”以及上世纪60年代我国哲学界对“合二为一”的批判。我们当时学习的教科书中是找不到方以智的,只是因为那时思想解放已开始,老师讲课中才敢言及。记得那堂课大家都听得兴奋而认真,而我在头脑里更是对方以智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哲学思想观点,也因为老师介绍他是明清时的桐城人,而那时枞阳桐城是一个县,我很为几百年前家乡有这样的一位先贤而骄傲。 多年以后,一次偶与地方志的同志闲谈地方文化建设,不免聊起枞阳的历史名人来,碰巧他是对方以智研究有兴趣且有所了解之人,于是我们便重点谈起方以智来。他告诉我近些年关于方以智研究的学术动态,介绍了1997年安庆首届全国方以智与明清文化学术研讨会的情况。我从他那里得知,虽然近几十年来方以智的思想学说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对方以智的研究也有些成果,但总的态势似乎国外的研究热度要大于国內。他以不无遗憾的心情告诉我,到现在为止尚没有方以智研究的组织,方以智绝大多数的著作还是躺在某些博物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堆里,曾经计划出版的方以智全书只出了本《通雅》,1997年后也再也没有召开过什么会议……所有这些,都影响和限制了方以智的研究和宣传,除了很小的学习研究圈子和仅见的研究书籍,世人很少知道方以智其人,也无有什么途径去了解。他的谈论,让我甚为感触感叹。 那时,我虽然对方以智的了解还很缺乏,仅限于昔日的课堂闻教和后来所见的零散资料介绍,但我却知道他是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不仅在明末是影响很大的复社四公子之一,其于古代思想和科学的贡献也日益为近世所承认,对这样的历史名人,后世不应该忘记。而应从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出发,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和宣扬,让更多的(而不仅仅只是在狭小的学术研究的圈子內)世人去了解方以智,为今天的思想文化建设服务。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更多方面的重视与关心和更多的人的努力。 就在那一天,我产生了研究方以智并为之作传的念头,那是2003年的下半年。之后,我借来一些研究方以智的书籍文章和史志方面的资料,进行初步的阅读和研究。这番阅读和研究,使我第一次对方以智有了较全面清楚的认识,内心不无震撼:明清之际的方以智不仅是我过去所了解的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卓有建树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同时还是博学多才的博物学家、医学家、语言音韵学家、诗人、书画家,而他的一生事迹不仅坎坷传奇可歌可泣,更于社会风云板荡中忠孝立身持节,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和人格的光辉。时人赞其“合忠臣、孝子、才人而一人矣……诚古今第一奇男子”,“海内宗密之先生盖五十余年,博文大雅,高风亮节,为近代人文之冠”。这并非是溢美之词,翻开中国历史,如方以智似杰出人物又有几人?这种感受看法,使我更坚定了为其作传的思想:我要通过我的努力,把这个伟人真实而光辉的一生介绍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他,尊重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并借以表达我对这位几百年前的乡先贤最深诚的敬意。 从2004年下半年起,我开始了传记的写作过程。其间经历了许多的困难:缺乏写作的经验,工作生活环境的限制,不会打字只能爬格子等,而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研究资料的缺乏和方以智生平事迹的不清楚尤其是晚年事迹的隐晦。我开始研究方以智时,手头没有一本方以智的著作及研究资料,后来虽然四处搜寻告借复印,但所得仍很少,尤其是方以智的著作书籍。为了克服这困难,我只能一方面尽量依据借鉴之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如任道斌的《方以智年谱》、蒋国保的《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余英时的《方以智晚节考》以及罗炽的《方以智评传》等,没有他们的研究成果,我的研究和写作是难以完成的;另一方面,尽量搜集其他我所能得到的文史资料中相关方以智的部分,哪怕是片言只语也不放过。方以智是几百年前的古人,又由于其去世时及之后的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以致关于他的事迹文史记载甚是稀少、而晚年事迹更是极为隐晦留下了许多疑问,要状其生平,我除了努力多事资料搜寻外,只能边研究边写作,往往是写作中感到不清楚有疑问便去寻阅资料进行研究,有了结果结论再去修改写作。 数年的光阴过去,当这本传记于去年年底结束修改完成定稿时,我于疲累中也感到了一份工作完成和了愿后的欣慰。而回思这几年为创作这本传记而发生的一切,我也深深感到这本传记在很困难的情形下能够完成得以面世,是因为得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和方方面面的关心鼓励、帮助和支持:他们或慷慨借给资料,或予以热忱关注鼓励,或积极帮助解决出版事宜。在此,我要向他们尤其是方伯章、陈松郭、王乐群、王长学、钱国友、刘继承、胡中付、钱叶全、马满华、汪振声、王中朝、何正清、江道祥、潘晰来、方一清、许俊达、王可平、杨咸海等同志、友人和领导以及桐城博物馆、安庆市图书馆、安徽人民出版社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湖北大学罗炽教授及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两位先生与我素昧平生,却热情为传记提出宝贵意见,尤其是罗炽先生作为国內方以智研究的知名学者,不仅对我的研究和写作给予很大的肯定与鼓励,并慨然为传记作序。而这本传记对于方以智学术思想的介绍,也主要参考借鉴了罗先生的《方以智评传》。 在我研究和写作的数年中,我的夫人金益华积极支持,不仅承揽了全部的家务,使我在工作之外得以充分利用时间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写作,而且,当我在暑热严寒的夜晚挑灯阅书伏案笔耕时,她的问寒问暖问饥,使我倍感关怀和鼓励,借此也向她表示感谢。 关于这本传记,还有几点需略作说明: 一、传记原拟写成上下卷,以更详细地介绍展示方以智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以及学术成就和贡献,但一束我没有全身心投入写作的时间和环境,二来出于经费的考虑,只得削改计划,将人物一生不同阶段的活动经历择其要者而反映。这样人物生平的展示便显得略而不详,如方以智少年时代的结客交游、青年时积极投身复社的社会活动以及感情生活、中年以后的岭南流离、晚年的秘密活动和著述努力等,皆未能细画深描。有些方面,如与他的生活关系较密的一些重要的宗姻亲关系以及人物或一笔带过或为阙如。受这种篇幅影响的还有另一个较大的方面是对方以智的学说思想未能予以较细深的阐述,而只就其主要的学术特征和思想观点作了一定的介绍宣扬——当然,这也与方以智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而我的研究浅薄学力不敷有关。 二、人物传记,自要忠于真实。这本传记虽用文学手法展示刻画人物生平形象,但二十六章中的基本故事情节包括方以智的一些言论和思想情感,皆是作者认真仔细研究分析文史资料所载方以智当时的事迹言论与思想观念情感后取其要者典型者予以如实反映,或略加串联组合成某种情节,即如电影剪接胶片而使成一定的图像一般,如少年时的方以智志概不凡目无余子行为狂放,自叙“往往酒酣,夜入深山,或歌市中,旁若无人,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谓天下狂生”,是以《天下狂生》章有夜入龙眠豪言天下狂生一段情节描写。至于涉及目前尚有争议的方以智晚节和死节的反映,那是既借鉴了余英时先生的研究成果,又据之以自己悉心研究的心得和结论,我坚信它是被历史掩没的真相,因敢作如是披露描叙。全传只有极个别的生平事实的反映囚资料记载不明而作者又须交代,乃或为注释或稍作推理,如方以智在北京娶妾情况的叙述:资料只反映此女为燕人有文才,究竟怎样的身世身份及方以智怎样与其结识定情皆不明,只是以智友人称其燕姬,而明人称女为姬者是谓风尘中女子,又以智有《赠酒楼燕人》诗,故据之推理演绎成酒楼相遇一段爱情佳话。 三、方以智生平交游极广,又遭际社会激烈动荡与朝代变迁的风云,故传记在反映他的生平时不可避免地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众多历史人物,对这些人物的记叙议论,皆取之于史籍资料的记载与评论,非作者之随意妄言,特为说明。 最后,我希望这本传记能带来更多的人对方以智这位先哲伟人的注意和兴趣,倘因之而能于一定程度上影响推动方以智研究宣介的扩大和深入,是则这本几十万字的传著不仅可言尚有一定之价值,亦能聊可告慰九乾之上的英灵。 钱王刚 2008年3月于枞阳月儿湖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