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社会史/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法)谢和耐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数千年的和不停顿的发展中,在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互相影响。中国以幅员和气候的差异性而独自形成一个世界。

本书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擎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获1972年的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是美英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史教材之一。分十一章分别论述了从上古时代、军人帝国时代,一直到毛泽东逝世的这段漫长的历史。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公允,书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内容推荐

这部通史性的作品,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擘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荣获1972年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为英美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史教材之一。早已被译成了除中文以外的几乎所有主要语种。本书共十一卷,从远古一直写到毛泽东主席去世。它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允当、一气呵成,充分显示出了大史学家的应有神采。

目录

译者的话

序言

地域与居民

汉族

非汉族之少数民族

生活方式与文化

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居民

草原地带的游牧居民

喜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区的山地居民

华南与东南亚之混合文化

定居居民文化与中亚绿洲商人

欧亚大陆通道

华夏世界历史演变梗概

一、古代

二、武士帝国

三、1644年之前的官吏帝国

四、近代中国

五、当代中国

华夏文明的一般特点

文字

第一卷 从古老王国至中央集权国家

 第一章 古老王国

一、新石器时代前期

夏朝

二、古老王国

青铜时期第一个朝代:商或殷

占卜与祭祀

 第二章 列国时代

一、古老王国的衰落

周代前期

传统年表

二、从诸侯至列国

公元前9一前7世纪的贵族社会

贵族制度的衰落

 第三章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变化加速

政治权力的变迁

战争性质变化

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

社会剧变

二、国家革命

建立中央集权同家

新国家的重大特点

 第四章 古代遗产

一、公元前10—前6世纪的传统典籍

经典著作

传统经典的相对晚期性

二、伦常观念与政治思想的觉醒 

孔子:儒家学派之宗

墨子:宣道社团的奠基人

三、公元前4—前3世纪的思想潮流

闻家论者 

道家:从宗教仪式到哲学

孟子

荀子

诡辩家与“五行”家

文学

第二卷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第一章 征服者皇朝

一、自秦至汉

华夏诸围统一与最初的扩张倾向

秦亡汉立

法制的持续

缩减“封国”与抑制皇朝贵族

二、汉朝在亚洲的大扩张

蒙古与中亚

满洲与朝鲜

北方军事组织

汉人深入热带地区

第一次向东南亚与印度洋开放 

 第二章 扩张的原因与后果

一、经济与政治

贸易与扩张

赏赐政策与丝绸贸易

夷人汉化及其归附

二、经济与社会

技术进步与经济飞跃

富商与豪绅

经济自由或经济控制

 第三章 豪强势力上升与政治制度危机

从宫廷阴谋至篡权

复辟皇朝的新基础 

公元1—2世纪贸易关系的发展

新皇朝从建立至184年起义的变化

救世革命者

大兵横行的帝国

 第四章 汉代文明

五行经院哲学

多种传统 

谶纬大兴

繁琐哲学与当时现实的关系

学派之争与思潮对立

经典研究鼎盛时期与汉末思想文化更新

作为综合概括、政冶探索与道德反省的历史学兴起

宫廷文学

第三卷 中世纪

 第一章 胡人与贵族

一、概述

二、从军事专制到无政府状态(190—317年)

三国:华北的曹魏

蜀汉(四川)与吴同(长汀流域)

内战与汉化雇佣军的反叛

三、长江流域的贵族统治

东晋

刘宋

南齐 

梁朝

陈朝

四、华北汉化胡人诸国

五胡十六国(4世纪)

拓跋的兴起与北魏皇朝的形成

北部中国的紧张局势:决裂与分割(534—577年)

五、交往、影响及对外关系

华南、东南亚、印度洋

满洲、朝鲜、日本

蒙古与中亚 

 第二章 中世纪文明

一、玄学、美学与诗歌

从法家唯名论到本体论思辨 

个人主义、自由、美学与诗歌

道教界 

二、佛教热

佛教深入中国

适应环境

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

宗教、社会与政治

朝圣

中文佛学译本与著作

佛教对华夏世界的贡献

第四卷 从中世纪至近代

 第一章 贵族皇朝

581—683年时期的政治史

一、唐皇朝的政治经济基础 

浩大工程

行政系统

司法机构 

土地法规

军队

二、7世纪的大扩张

事件

三、684—755年时期之政治史 

武后与韦后

唐朝的黄金时代

755—763年的军事叛乱

 第二章 向近代过渡

一、叛乱的后果

退缩

税制变化与社会演变

水稻种植第一次大发展

二、皇朝崩溃

政治演变

政权新形式 

10世纪的地区自治与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新世界的曙光

 第三章 从对世界开放到回溯经典传统之源

一、中世纪文化的顶峰

史学与诗歌

中国佛教的顶峰 

二、外来影响 

伊朗的影响 

7—9世纪的中国与伊斯兰

三、唐代文明的影响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四、“民族主义者”反击与回溯中国传统之源

“古文”运动

反佛高压与佛教哀微

第五卷 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一章 新世界

一、历史及政治制度

荤博

新国家

变革运动

二、军队 

从募兵制到雇佣制

火器

三、新社会

食利者阶级 

土地问题

城市飞跃发展

社会流动性更大 

四、经济大发展

粮食增长

手工业生产及贸易大发展

重商之围

货币经济扩展

航海业大发展

 第二章 中国“勃兴”的文明

一、复兴条件

雅文化与俗文化

木刻印刷与活版印刷

二、科学与哲学

宋代的印书与科学发展

科学考古学的开端

历史学的新趋向

宇宙论与伦理学:自然主义哲学的形成

三、结束语

第六卷 从汉化诸皇朝到蒙古人进占

10—14世纪的游牧民族与山地居民

三代游牧骑士

 第一章 诸汉化皇朝

契丹辽国

西夏:牧人与商队之同

女真金网

 第二章 蒙古入侵与进占

一、蒙古政制

蒙古开发制度确立

种族歧视

中国税制与财源开发

起义与对抗占领者 

二、东亚、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诸国之间的关系

基督教世界的使者与商人

中国人散落在欧亚大陆 

蒙古人占领期间的文学、科学与宗教

第七卷 独裁君主与宦官之治

 第一章 重建与扩张

一、元帝国解体与明朝建立

国土解放

重建农业经济

人口控制

专制主义倾向

二、继续扩张 

蒙古、满洲、越南 

航海大考察

收缩开始

 第二章 政治、社会、经济的变化

一、政治演变 

宦官与秘密警察 

迂都

二、社会与经济的演变

军户问题

匠户逐渐消失

社会动乱

经济变化

三、外患 

蒙古人的攻势

海盗活动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开端与明末危机

一、城市的复兴

大商业与工业手工场的发展

技术进步

都市化与商业性的新社会

二、最后50年的危机时期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民众大起义

满清威胁 

 第四章 明代精神生活

一、概说 

二、正统派与独立派 

直觉学派的发展

三、1550—1644年的“勃兴”

反陈规习俗 

科学意识与对实学的新关注

都市文学

结束语 

四、欧洲入侵与耶稣会教士 

首批天主教土抵达东亚 

对话之艰难

杰出的皈依者

相互影响 

五、明末历史总结语 

第八卷 独裁家长制

 第一章 满洲政权进占与立国 

一、满洲实力大发展

形成时期 

入侵者立足于中国

二、延搁与困难

南明的抵抗

海盗再度复兴 

1674—1681年“三藩之乱”

 第二章 开明君主

一、纲常之治

笼络精英

“儒家”帝国

二、世界上最辽阔的帝国

蒙古、中亚与西藏:战争、宗教与外交

建立“新疆”

国际性大陆帝国

三、繁荣时期 

农业技术的高峰

大型手工“工业”与贸易的空前大发展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拓 4

四、边境冲突

与俄国在东亚的殖民推进的早期冲突

殖民地民众起义

越南海盗活动

五、政治社会气氛恶化

腐败蔓延与首次农民起义 

政治制度的弊端 

 第三章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精神生活

一、17世纪的哲学家

17世纪思潮的连续性

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与中同思想文化史初探

进化社会学

顾炎武:史学与语文学的科学批评之父

回归实学与教育新法

二、开明君主治下的政治、社会与思想文化生活

伦理纲常

皇帝与富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

三、考据学大发展与18世纪的哲学家

批判研究学派形成

戴震:自然科学家、学者兼哲人

历史哲学

四、耶稣会士的业绩与中国对欧洲的影响

耶稣会士的科学著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借鉴中国与欧洲的反应

第九卷 从衰落到外侮

 第一章 大衰退

一、衰落的内因

二、走私与海盗活动

外贸亏损 

第一次鸦片“战争”

货币问题

三、中国与西方

 第二章 社会大动荡及其后果

一、太平天国

革命传统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展与被镇压

二、其他暴动

捻军

受殖民奴役的民众

三、后果

优先重整农田

商业赋税日益加重

政治变化

矛盾出现

 第三章 现代化失败与外国进一步入侵

一、现代化问题

首次工业化尝试

失败的原因

自由企业抑或国家经济 

二、外国进一步入侵及其后果

受奴役的进程

受同

经济后果

心理与政治

三、结束语

 第四章 19世纪的各种思潮

改良儒学

正统派的反击与改良派的复兴

恢复被遗忘的传统

西方科学的影响

第十卷 苦难的中国

苦难年代的开端

惶惑 茫然的种种表现

 第一章传统经济与社会的解体

一、中国经济崩溃

战争赔款的重压

经济受外侮

自然灾害

二、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迁徙与移民

传统社会解体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叶的政治演变

一、袁世凯时代

旧制度的灭亡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二、军阀混战时代

内政与外部势力 

从孙文(孙逸仙)的努力至蒋介石取胜

三、南京十年

国民党政权的基础与特征 

日本入侵满洲与红军的发展

四、自日本入侵至人民共和国成立

重庆时代

1946—1949年间的内战

 第三章 哲学与文学的发展

日本影响与发现进化论学说

西方入侵

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历史学科与自然科学

第十一卷 历史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政权的特征

 第一章 与苏联的关系从同盟至决裂

苏联模式

大跃进

 第二章 与苏联决裂至毛泽东去世

1960—1965年的插曲

“文化大革命”

毛派时代的结束

跋 

附录

一、参考书目

期刊

通史著作

断代史著作

二、历史纪年表

中国历代王朝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和文明大事纪年表

三、谢和耐教授主要汉学著作目录

专著

论文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国家论者

公元前4—前3世纪所有思潮中,最重要的大体是后来被称为“法家”的思想家所代表的思潮。起码此思潮切合当时国家与社会的变化,有效地推进变革。然而法家的历史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商鞅是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改革的策动者。被认为是商鞅所写的著作——《商子》或《商君书》,据说是晚于商鞅几百年的后人的伪托。战国时代有一本署名管仲(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国相)的庞杂著作,汉代的目录学家据此将这半传奇式人物奉为第一位法家。申不害与慎到在汉朝亦归入法家之列,但二人为何人,所知不多,其观点也不大为人了解。只有杰出的思想家韩非(公元前2807—前234年)的著作《韩非子》似乎大部分是真实的。书中的法家思想以最精湛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与组织经验的综合与思考的总结。上述经验也涉及外交、作战、经济、行政,而且反映出公元前5—前3世纪普遍关注的有关加强国家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问题。

但法家的功绩在于:他们了解国家实力之本寓于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其独创之处是要国家与臣民均服从于最高法律。

韩非认为,唯有君主方能行恩惠,施刑罚,此点至为重要。倘若君主将部分权力委托他人,则有可能为自己制造对手,不久即会大权旁落。同时国家官吏的职能也要严格界定与划分,以免出现职权冲突,避免官员利用权限不明而僭取其不应行使的权力。但为了保障国家职能,必须首先建立客观、普遍,而且有约束力的规例。在法家的哲学导向中,以不断追求客观性为其显著特点。法律非但要公开,众人周知,排除任何不一致的解释,而且其执行应不受众人变化无定的见解所影响。用砍下敌人头颅几个来衡量战功大小、勇敢程度,这种方法可能显得太粗糙,但其优点是可以避免任何争执。若无客观准绳,则无非是一己之见的主张而已。中国法律的总精神始终体现了法家的最初意向。审判官,即行政长官的作用,不是衡量是非,估量罪恶的严重程度并决定以强制手段实施刑罚,而在于正确界定罪过,审判官的责任只限于此。因为罪恶界定之后自然而然就可以实行法律规定的相应惩罚。在行政方面,则借助文件(管理报告、清单、逐日报表)、数字、客观证据(印章、两半合在一处便可证明真实性的符节)来保证指令的严格执行。国家机构与人员的价值应从其效能(“功用”)来加以判断。

人选问题,主张仁政的道德家视之为根本问题,但在法家看来却无关紧要。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也无需依靠运气。任何愿意为其效力的人他都可以任用,因为已设立的机构应该可以保证国家与社会的正常运作。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正如《商子》一书所说:政治与道德无关。《商子》虽然成书较晚,但仍然忠于公元前4一前3世纪的法家传统。政治无非是一整套保证与维持国家权威的积极手段与策略。

法律措施的目标不仅是彻底改革政治组织,而且谋求改造整个社会。定出罪恶尺度与爵位标准,二者构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由此达到建立连续而又经常作调整的社会等级,以此引导臣民的全部活动,并使之效力于国家;嘉奖从事有益活动的人(武士、产粮者),惩治无用之人(游民、奢侈品制造者、是非之徒、空谈家)。当时的历史条件(军队发达,农民为军队提供主要兵员;为了进行长期战争必需储备足够的粮食)确实对将农业生产置于最优先的位置有推动作用。因此农业被视为经济与军事实力之“本”,与手工业、商业等次要活动或辅助活动则相反(称之为“末”),后者混乱的发展可能导致国家衰弱、覆亡。重要的是,要限制一切使居民不务主职的活动,要与投机者作斗争,控制必需品价格,监督货币。因此,自公元前4—前3世纪起,政治经济学便开始发端,这门学科在华夏世界曾得到重大而早熟的发展。

虽然君主是决定社会等级的奖惩的唯一施行者,但并不意味着国君可以随意运用自己的权力。其权柄只限于建立为大众所通晓的制度与客观标准。君主完全不偏不倚,与自然秩序相仿。在这方面韩非受道家影响至为明显。

法家的形成亦受其他方面影响。在基于君主与法律权威的国家理论确立之前,一心想取得外交活动成功的人便已致力于借助秘密办法(“术”)去利用有利的时机与局势(“势”)。这种政治行动观念以具体、特定的时空概念为基础,似乎最早被接纳。当时各国君主正想利用贵族社会的大变动以摆脱贵族大家族的控制并企图取得霸权。除了建立用以确保国家运作与社会总组织的成套法律之外,法家还赋予诡计与谋略的观念以重要位置。事实上君主个人权力部分是靠此而来的。

最后,法家的形成也受大商贾意识的影响。某些人曾在公元前5一前3世纪充当过君主的谋士,如公元前500年左右越国的范蠡,他是率先宣传“富国强兵”的其中之一人,又如公元前4世纪的白圭,公元前3世纪末秦王的谋士吕不韦。精于算计,采用客观实证手段以至秘密谋略的观念,这些法家与商贾均不陌生。

在法家观念中,最震惊同时代人乃至汉代人的,莫过于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元前2世纪的司马谈写道:“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纵然华夏世界后来发生变化,但法家在法律、政治、社会、行政组织等方面的贡献是带根本性的。法家思想至今仍然不断影响中国的政治思想。

P74-76

序言

桌前摆着两本厚书,我曾经一口气地对照着把它们读完,现在还不时翻阅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有关章节。一本是英文版的《中国文明史》(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另一本是法文版的《华夏世界》(Le MDnde Chinois)[现取中译名为《中国社会史》]。两本原为一书,法文是原版,英文是其译本。这是属于“中国通史”之类的著作,600页左右的篇幅,译成中文大约有40余万字,但就延绵几千年、内容无比丰富的中国历史而言,书的分量其实不大。小学、中学我们都上过历史课。有一定文化的中国人对本国的历史都不会太陌生。我也不指望从这有限的篇幅中能读到什么新史料。翻阅本书,无非是抱着一种猎奇心理:看看外国人是怎样写中国史的。

开卷之后,一阵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不忍释手。于是干脆对照两种西方文字,认真研读起来,心潮随作者的文笔而起伏。作者以俯瞰的目光,将中国放在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衡量,从多角度描述华夏发展历程,视野开阔,令人耳目一新。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摆脱了一些西方文化人所持的“欧洲中心论”观点。他这样写道:“虽然当前在日渐变小的世界中,中国已成为我们的邻居,然而,我们仍然固执坚持‘西方文化至上论’。其实欧洲不外是欧亚大陆之组成部分,其历史也只是作为欧亚大陆史的一个方面……”请看,能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是要有高屋建瓴、不囿于成见的气魄的。全书的史实叙述,能大体不失客观公允,恐怕其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中国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游离地描述其发展历史,势必使其失去丰满的形象。作者凭着对西方文明史的深刻了解,行文中处处拿中国与西方对照,并勾勒出中国与邻国以及西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批评西方人对中国相沿成习的错误见解,鞭辟入里。还是听听作者怎样说吧:“16世纪以来欧洲发现中国的全部效应我们还远远未充分了解以及正确评价。……的确,自华夏世界经历衰落与屈辱时代以来,18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技术及2T_艺曾引起的热烈兴趣已被遗忘。西方为自己的迅速进步而自豪,竟想将一切功绩全归自己。或许有一天我们对西方的飞速发展会有更恰如其分的判断。”谈及所谓“君主制”与“民主制”问题时,作者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们所>--j惯的关于君主制与民主制的划分,未免过于绝对化。历史上并未出现过纯粹的民主模式,中国君主制亦并非排斥任何调节机制与民众表达形式。剥削弱小、专断强暴都不是华夏世界的特产。总而言之,历史上其他民族也不见得比中国有更多的正义、更多的人道。有人可以以极其暗淡的色彩描绘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而就欧洲情况而言,要采取同样的处理办法也并非难事。”

读中国史的人,有一个问题常常横亘在心中:为什么中国竟落后了?有人的答案是我们的“黄色文明”衰落,或者说我们没有去迎接“蔚蓝色的文明”。我们也来看看作者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中国400年间曾是亚洲的海洋大国”,也就是说它拥抱“蔚蓝色”极早,而且胸襟开阔。“华夏世界之所以适逢其时而却未能成功进入工业时代,原因主要是极其不利的历史际遇,而并非根本无能。19世纪上半叶,清皇朝经历没落与衰退时期,在这时期之后,有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更令华夏世界社会政治传统所构成的障碍愈加强化,这两件大事件是:1850—1875年间的国内大危机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军事、经济压力。”

那么“华夏文明衰败’’的印象又是怎样来的呢?作者有自己的看法:“17世纪伟大的耶稣会教士是文化人、学者,渴望与中国精英人2接触,而十九、二十世纪的殖民扩张者却往往缺乏文化素养。他们只与远离中国社会中心的人物(佣人、掮客)往来,自视高人一等……他们对于与自己格格不入、难于了解的文明无甚兴趣,以为这种文明已完全衰败。然而西方各国对当代中国的印象正是通过他们的见证而来的。”只要我们留意一下西方影片中有时出现的华人形象,便可知作者的说法不妄。

读罢全书,仿佛服上了舒解的清凉剂,有说不尽的快慰感受。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华夏世界的升沉盛衰,特定时空的屈辱便不那么使人窒息,于是也就能够不卑不亢地面对世界和看待中国的过去以至展望它的未来。

原书行文紧凑、凝练,夹叙夹议,挥洒自如。尽管有一些提法我们未必完全同意,特别是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叙述,不无偏颇之处,但仍然不失为一本“以外国人眼光看中国”的好书。法文原本于1972年初版,出版后陆续被译成英、德、意、葡等好几种文字。原著-者是享有盛名的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他是法国研究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教授。

黄建华

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后记

记得我开始执笔翻译此书,已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了。我说的“执笔”,是名副其实的,因为我那时还不懂得使用电脑键盘。译稿所据的版本是Armand Colin出版社的《Le Monde chinois》(华夏世界)修订本第二版。国内出版社约译时中国尚未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待到发稿的时候,社方却要我帮忙去取得原作者和原出版社的授权。这就叫我犯难了。幸而本书的另一译者黄迅余,当时人在巴黎,通过她的积极联系,终于获得对方的慨然允诺。谢和耐先生还把该书修订本第三版要改动的地方列出打印给我们,使我们的译稿大部分能够赶上新的修订本。后来,谢和耐先生把修订本赠给了我,他亲笔在扉页上用中文写上如下的字样:“黄建华教授留念谢和耐敬上于巴黎九二年六月一日”。我和迅余的译本终于1994年7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随后国内还出了该书的另一个译本。

翻译此书之前,我和迅余只知谢和耐院士之名,并未面识其人。从征求版权开始,我们便结下了文字之缘。我还记得90年代初本人访问巴黎的时候,曾蒙他邀请至他工作的法兰西学院参观,内中所藏中国典籍之丰富。令我十分惊讶。他还邀请我至附近一家餐馆就餐,席间彼此交谈甚欢,长者的笑貌仪容至今还不时浮现脑际。

去年,谢和耐先生向迅余提起,国内有一家出版社要重出《Le MondeChinois》的译本,并表示已向法方出版社推荐我们的本子。可是,一直没见到国内有哪一家出版社跟我们联系,直至去年下半年,方接到一封陌生的来信,那是江苏人民出版社五编室主任府建明编审寄来的。信中人作自我介绍之后,即谈及重出译本的问题。府建明先生写道:“现我们已购得此书的中文版权。谢和耐先生对先生之译本情有独钟,特别言明此书再版时须采用先生之译本。故不揣冒昧,祈望先生授权给我们。……因不知先生现有地址和通讯方式,故寄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办。”

在互致新年问候的同时,迅余把这消息告诉了谢和耐先生,先生十分高兴,他也没有忘记我这个远在南中国的译者,请迅余向我转达他的新年祝愿。看来我们的文字情缘还将延续下去。

译本重出,本应趁这个机会对照原文,认真校阅一遍,但近来我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实在无法抽空,只好借助责编在文字上做些润色功夫,基本照印。不过原来缺译的正文(当时因考虑某种影响而未译),则悉数补译。而附录部分,也是原译所没有的,此次根据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决定,参考耿畀先生的译文,予以补上。在此特别一提,以示不掠他人之美,同时借此向耿异先生表示由衷的谢意!

黄建华

2007年3月1日于广外大校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