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在解放日报 “文博断想”专栏1995年至2007年的所有文章。其中,“文博断想”《跟活着》一文还曾荣获2007年全国副刊文章评选金奖,同年又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博断想全集(卷1)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鹏举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解放日报 “文博断想”专栏1995年至2007年的所有文章。其中,“文博断想”《跟活着》一文还曾荣获2007年全国副刊文章评选金奖,同年又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内容推荐 陈鹏举,1951年生于上海,著有:《黄椽无恙集》、《美意蒙胧》、《九人》、《凤历堂题记》、《凤历堂尺牍》、《陈注唐诗三百首》、《陈鹏举画集》。本书为其在解放日报《文博》版“文博断想”专栏文字全集。 目录 自序 1995 汉罐·晋瓶·隋佛像 书札·菜单·册页 关于拍卖 说说徐悲鸿 绍兴三章 关于赝品 几帧遗墨 花鸟鱼虫 国庆感言 岁月、年代与时光 文物的流传 文物的出土 想起了唐云 笔意、诗意与心意 绘画的三个化境 画家出名种种 1996 昨天什么样 也谈书画赝品 理想·艺术与人格 谢稚柳的诗 新发现的唐诗 纪晓岚笔下的古玩 CHINA—China 上海的城雕 枕书的书 收藏石头 罗丹“三点” 毛泽东的诗词手迹 诗化的景致 又见西湖 八道湾十一号 毛泽东的肖像 线条与世界 关于喝茶 神来之笔 解牛相马与观鱼 也读石涛 牡丹和画牡丹 眺望西安 吴大羽 1997 欢迎九七 关于“活力” 画界“讨公道” 真伪与高下 艺术与人生 墨磨人 画的分类 有扇子真好 名人留影 画有“三气” 说“人物” 白石题画 林则徐 说到河流 文人的字 大师们 大诗人题画 黄永玉 考证种种 有感于“薄意” 名人和老百姓 中国画描绘的是夜色 寂寞的中青年 林散之 “鉴定”一说 王蘧常 1998 初见敦煌 老房子 画虎 《抗婚记》手稿 甲骨文 艺术与时空 凡·高 印石与瓷 今天的拍卖 李可染 陈三立 文物与史书 刘旦宅 清明上河图 傅雷如是说 王勃名句 毛泽东改诗 张大千 上海的画界 把握今天 漫说收藏 赵无极 张充仁 1999 时间的魅力 自家面目 林风眠 赵冷月 瓷上的青花 外面的世界 黄宾虹和齐白石 收藏家 中华传统 玉 丹青不知老将至 王杨卢骆当时体 丽人行 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之二 写意的中国画 人间要好画 感受生活 说鼎 天圆地方, 字画的样 虹火 败笔问题 绘画的语言 艺术的脊梁 跨越千年 2000 景云里 丰子恺 无名的工匠 布老虎 太阳下的风景 中国字 其人其画 仓促的艺术 有个玩家 不妨比一下 白石本相 从今往后的艺拍 好大一棵树 中国画是个矿 真迹 秘色瓷 楚简 紫砂壶 不是打假的问题 博古 玄奘的道路 阮仪三救平遥 明清家具 程十发 中华姓氏 2001 中国油画 百年对联 三星堆 风景题名 亨利·摩尔 《人虫》讲得很真实 品位与价位 纪晓岚的三条意见 周口店 这一双手 走不出的巴颜喀拉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 槌声响起来 申窑 大匠无名 精神家园 永远的时尚 书法的奥秘 月圆的时候 虚席以待 远去的家园 秦砖汉瓦 温良恭俭让 玉环县志 古玩养人 试读章节 汉罐·晋瓶·隋佛像(1995·06·11) 我家有一个腹围三尺的汉代大陶罐。两边的兽纹各衔一陶环,三圈水波纹荡漾飞动。当年的釉色斑斑点点,几乎已如挂角羚羊,依稀隐现于青灰的陶胎之中,周身的一环凸纹,几处剥落了,留连着永难知晓的或悲或怨的依依往事。 因它壮硕、敦实,我是很少搬动它的。有一回,一位朋友送来了一大丛清香的桂花,于是突发奇想,给陶罐盛满水,养起这生气盎然的桂花来。这罐这花,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古朴和新鲜是如此和谐地倾诉着一个“美”字。这使我想起中国的水墨画,甚至骑青牛的老子和化了白蝶的庄子来。 我见过一只晋代青瓷四系瓶。那晋瓶高逾一尺,亭亭玉立般的美人腰肢,大盘口,瓶身周遭有着精细的花纹和两个惹人生怜的兽头纹。那晋瓶破土而来,青青的釉色依然润泽浏亮。早晨的阳光照射着它,也微微震颤。更让我为之心醉、为之神伤的,是瓶身的大部的釉泽已如梦如幻地被泥土溶去了,露出的殷红的胎骨,像一团熊熊燃烧着的火焰。这火焰,穿越了千年的风霜。我想,见到那个晋瓶的人们都会由衷地喜欢它的,因为它是那么惊心动魄地让你震颤,让你感动于它的残缺美,并因此想到了人生。 隋代的一群佛像,被癫狂的皇帝砍去了头颅,剩下一千多具不屈的身躯,昂然挺立了一千多年。近闻一位著名的画家,为之神伤心碎之余,决计要在本世纪最后的几年里,重塑一千多个佛头,让这个一千多年来的悲怆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我想,这位画家的真诚让人感动。然而,一千年的风霜是可以重现的吗?和断臂维纳斯一样,这被砍去了头颅的隋代佛像所闪耀着的凄凉的美感,无疑是千秋难再的。走过了昨天的人类,总是在自己先辈留下的充满美感的人文景观中,感受到一种只有人类才有的温馨和激情。这个世界上,昔日的雪泥鸿爪总是弥足珍贵的。 书札·菜单·册页(1995·06·25) 我有郑逸梅先生的手札数十通。 这些手札,少则一二十字,是便笺,多则数百字,是他的脍炙人口的文章。读郑逸老的手札,让我倾心的不止是他的博闻强记,还有从他“病腕”底下一一走出来的“舞之蹈之”的字。这字一个个蓬头粗服,稚拙可爱,可以想见老人在他的那间亭子间北窗前躬身而坐,精瘦的手握着一支钢笔,时而斜望天空,时而会心而笑,像孩童般在纸上信手涂划的神态。手札中有一篇《我是怎样排遣我晚年生活的》,据老人的儿子后来告诉我,那天写完这篇文字时,老人突然昏倒,后经医院抢救,才得以逃生。当时,家人都以为这篇文字,怕是老人的绝笔了。这位一生荣辱不惊的老人后来几乎活过了百岁。我每每读这些手札,总觉得老人谈笑依旧,其人与其文、其字俱活。 刘海粟大师九十三岁的生日是在上海度过的。我有幸参加了他的生日庆筵,并留下了一份菜单。 那天的菜肴十分精致。谈笑风生之际,大家都叹惜这精美的筵席上,少了刘海老素来喜啖的鸭屁股。据说老人一餐可净一大盘。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杯盘交错之际,刘海老建议为了这次欢聚,每人留一份菜单,凡在座者不论年龄、地位,一起在每份菜单上签名,以作留念。记得当时在座者共二十四位,刘海老领衔一份份签去。我的那份菜单上刘海老和夫人夏伊乔的亲笔签名,双双居于中央,至今看来神采飞扬,确有睹字如睹人的难与人说的妙处。 人间的温馨,真的不少,只一份菜单,就会让人去回味永久。 张充仁先生是出名的雕塑家,他被称为“中国的罗丹”。可这位很洋气的艺术家,在我的眼中,却是个中国气派的文化人。 我和张有十多年的交谊。他去了欧洲之后,我们仍有书信来往。大概五年前,当时的法中美术交流协会主席、保加利亚籍的软雕塑大师万曼,打算邀我访法。张得知后,写了一封长信,三张薄如蝉翼的信笺上,真正的蝇头钢笔楷书,热情洋溢地介绍了法国的风土人情,和应该注意的礼节和事项。这封极为珍贵的信,它让我看到一个老人的充满慈爱的心,如同他的创作风格一样,纤毫不差的严谨和精致。 两年前,他从欧洲归来时,曾和我有一次极为愉快的见面。为此,他特地为我写了一幅字。一尺见方的册页上,极为典雅的汉隶“匠心独妙”四字,透露出时已八旬的老人深沉的故国情怀和深厚的中国文化的涵养。 成大事者,必有非凡的胸襟与才情。这大概又是一个例证。 关于拍卖(1995·07·09) 自有了书画及艺术品拍卖行,都市生活便添了一道色彩绚烂的风景。将最雅的事儿和最俗的生意经融为一体,无疑让人既美不胜收,又“俗”不可耐。 于是,原本很悠闲地品味的美丽,变得灼热如火燎一般。于是,吴湖帆热、黄宾虹热、张大千热,还有高古陶瓷热、文房四宝热,如走马灯般流转起来。这热实在不是万千人的一时性起,而实实在在是因了拍卖行家们的一个“炒”字。 当然,这道风景是很迷人的。因为你会在平淡和烦杂的人生里,陡然为曾在很久远的年代里,花几十元钱买下的一把齐白石的扇子,而感叹不已;会为在经过“文革”那样的地震后,还保存着一只完好宋代瓷碗而欣喜万状。 王铎的一帧行书绫本立轴,被拍到了五十万元,让很有些沉闷的朵云轩“九五年春季拍卖”会,有了一道亮色。 书画及艺术品一经拍卖,便像无多艺术性可言的百货一样进入了市场。同样也因为是生意经,被拍卖的书画、艺术品,赝品、伪作充斥其间,让人往往真伪莫辨。很显然,这已不只是鉴赏家眼力有限的缘故。 而价真货实,是一条永远的铁律。王铎的那帧珍品,曾先后被一九八九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清代书法》卷和一九九四年出版的《中国历代美术·书法篆刻编》收录。货是真了,买者自然就多。五十万元的价钱,比之五点六万元的开拍价,飚升得生气勃勃,看得出竞拍者一往无前的豪气和志在必得的焦躁。内中,是不是还有一种僧多粥少的悲凉呢? 拍卖会的最大魅力,大概要数一件拍品拍出的“新高”。每次拍卖,总要排出个类似网球世界的英雄座次。然而,这个“类似”的说法,其实也是不确的。因为体育类的竞技,可以明火执仗地决胜负,而艺术品的水准高低总是说不透的。齐白石、吴昌硕,谁优谁劣,千秋难说。至于张大千,林风眠,喜爱的人多,倒是事实。而每回的“新高”,还不止是述说这一种的无奈,它时不时会近乎奇诡地让人出乎意料。譬如丁绍光的画,竟然干脆利落地坐上头把金交椅。当时的灿烂,几乎要灿烂到让人误以为要出现一部改写的中国美术史。如今明白了,所谓“新高”,只是生意场上的一抹灿烂。 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一份看戏、观景的福分,真的不错。 P3-7 序言 1995年,我受命创办解放日报《文博》版。创刊号上,设了“文博断想”这个专栏,写了第一篇文字。后来每期一篇,一直写了下来。中间也有几期没有的,是因为同期另有我写的署名文字。还有偶尔失缺的,那是意外。譬如有次是游历在外,交代不周,没登。有次是我妹妹去世了,没写。这个专栏的文字,以前也部分出过册子。这次是出全集,预想是出三卷。现在先出两卷,是1995年到2007年的。今年到2011年的是第三卷。2011年,我六十岁了,不再编《文博》版,也就不再写“文博断想”了。本书所有的文字,只对当初见报时出现的笔误和失校,予以改正。我是一个只会写文字的人,能参与编辑解放日报,还能在这张报纸上,连续十几年写一个专栏的文字,就我而言,是绚烂至极了,内心里只有“感恩”二字。我写的这些文字,让我面对许多文物、许多前人,走过万里,走过千年,不知是否让我明白许多事、许多理?写文字的人,会因为自己写的文字变得高尚和智慧起来。对此,我心向往之。“文博断想”专栏的读者,近在眼前,远在天边。就是这样会心的读者,挤出自己的光阴,年复一年地读着一个陌生人写的文字。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会日久生厌,有可能例外的,只有文字。我的文字呢?这回出全集了,想起读者,我忐忑不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