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西文化对比--十二生肖寓意详解(语言篇)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顾雪梁//刘法公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对我国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在古往今来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中所形成的寓意、掌故、传说、典故、风俗、诗词等方面分别作了全方位的介绍。此外,还以年代为序,配以历代相关诗词歌赋,平添几多文学情趣和高雅格调。

内容推荐

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对动物图腾崇拜的缩影,历经沧桑,它演绎成我国一套纪年符号和属相方法,一种特殊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书从科学、文学、知识、趣味和医学等多视角对十二肖兽分别作了详尽描述和跨文化比较,其翔实的素材、酣畅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全面展顾了十二生肖的生成、演绎和发展历史,形象展现了十二生肖之深刻内涵和无穷妙趣,全面展示了十二种肖兽的不同民族特性及其特有的寓意和象征。

本书别开生面,蹊径独辟之编写形式和内容在国内尚属先河,它涉猎了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语言、动物、医学、民俗、美学等领域,将东西文化溶于一体,中外风情尽收一书,读来不但令人耳目一新,意趣昂然,而且使人综观时空,亲历沧桑,感慨系之,得益匪浅。

目录

第一章 鼠的语言

 一、鼠的寓意

 二、鼠语汉典

 三、鼠语英典

 四、鼠的寓言

 五、鼠的谚语

 六、鼠歇后语

 七、米老鼠传

 八、老鼠诗词

第二章 牛的语言

 一、牛的寓意

 二、牛的掌故

 三、牛语汉典

 四、牛语英典

 五、牛的寓言

 六、牛歇后语

 七、牛的谚语

 八、牛的诗词

第三章 虎的语言

 一、虎的寓意

 二、虎字造型

 三、何谓纸虎

 四、国外虎典

 五、虎字成语

 六、虎歇后语

 七、虎的谚语

 八、虎的诗词

第四章 兔的语言

 一、兔的寓意

 二、“兔”字漫谈

 三、复活节“兔”

 四、兔子汉语

 五、兔子英语

 六、兔歇后语

 七、兔子谚语

 八、兔子寓言

 九、兔的诗词

第五章 龙的语言

 一、龙的寓意

 二、龙字生成

 三、龙的用语

 四、龙的成语

 五、西方龙形

 六、西方罪龙

 七、龙歇后语

 八、龙的诗词

第六章 蛇的语言

 一、蛇的寓意

 二、蛇图腾说

 三、恶蛇撒旦

 四、蛇的寓言

 五、蓝色蛇杖

 六、蛇的成语

 七、蛇的谚语

 八、蛇的诗词

第七章 马的语言

 一、马的寓意

 二、马的寓言

 三、马的掌故

 四、马语英典

 五、马的成语

 六、马歇后语

 七、马的谚语

 八、“马路”杂曲

 九、马的诗词

第八章 羊的语言

 一、羊的寓意

 二、东方吉羊

 三、西方罪羊

 四、迷途羔羊

 五、羊说汉语

 六、羊说英语

 七、羊的寓言

 八、羊歇后语

 九、羊的谚语

 十、羊的诗词

第九章 猴的语言

 一、猴的寓意

 二、猴字杂谈

 三、猴语汉典

 四、猴语英典

 五、猴子寓言

 六、猴歇后语

 七、猴子诗词

第十章 鸡的语言

 一、鸡的寓意

 二、鸡有五德

 三、鸡鸣报时

 四、鸡的成语

 五、鸡的寓言

 六、鸡说英语

 七、鸡歇后语

 八、鸡的谚语

 九、鸡的诗词

第十一章 狗的语言

 一、狗的寓意

 二、狗语汉典

 三、狗语典故

 四、狗的掌故

 五、狗典英语

 六、狗的寓言

 七、狗猫不和

 八、狗歇后语

 九、狗的谚语

 十、狗的诗词

第十二章 猪的语言

 一、猪的寓意

 二、猪的汉语

 三、猪歇后语

 四、猪的寓言

 五、猪的诗词

试读章节

二、牛的掌故

在十二生肖中,牛称之为“丑”。在我国甲骨文中,“丑”字代表着女性生殖器官成熟和女子成熟经血流出。也有学者认为,丑字也是“对出生胎儿小手的描摹”。在汉字中,丑字既是一个字根,也是个偏旁,因此跟丑字有关的汉字都与这个字根的含义有关,例如“扭”字,意为“用手揪住不至于丢丑”,或者为“使劲用力抢夺女人”。“妞”字则表示女性尚幼,待字闺中。而“羞”字,羊为美,用美的东西来遮掩丑陋的东西,否则被人看到了丑处会令人感到难为情。可以看得出,创造这些字的时候,显然已进以男人为中心的父系社会了,因为当时的社会认为,男人拥有女人数量的多少,是男人实力和权力的体现,也是男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一个“丑”字,刻印着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痕迹。

古时候,牛皮煮熟后常制成带子用以串连竹简成书。人们常用“韦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这里的“韦”就是熟牛皮,“韦编”也就是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只是表示次数多,“绝”意为断。春秋时,书是用一片片写上字的竹简用牛绳编连起来的。一片竹简只能写十几个字,顶多也只有几十个字,因此一本像《易》这样的书,就需要一大捆一大捆的竹简了。《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在晚年时非常喜爱读《易》,为此花了很多精力。他读完一遍后,基本上了解了《易》的内容。读完第二遍,就懂得了基本要领。等读完第三遍,则对《易》的精神和内涵有了彻底的掌握。后来,为了深入研究《易》,也为了给弟子作讲解,孔子就把《易》读了一遍又一遍,竟然把用做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韦编三绝”。即使这样,孔子却依旧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再多活几年,那么我就可以完整全面地掌握《易》的文与质了。”后来此语用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牛皮可用来串书,但是牛皮一旦用来“吹”,那就成了“吹牛皮”了。大家都知道,吹牛皮是形容“好吹嘘”、“说大话”。不过,“吹牛皮”的原意与现在所指大相径庭。我国黄河上游经流西北黄土高原一带时,水流很急,当地人渡河时都要用一种牛皮筏子,这样即使在急流之中也能顺水而下,不会倾覆。黄河上游是牧区,牛羊成群,牛皮有的是,因此,制作牛皮筏子是当地牧民很重要的技艺。制作牛皮筏子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充气,长期以来这道工序全靠人工用嘴来吹,称之“吹牛皮”。要吹足牛皮,非五大三粗的汉子不可。长年累月这么吹,练就了他们很大的肺活量,于是他们说起话来声若洪钟,震耳欲聋。这些说话声音很大的人,当地人称之为“说大话”的人,即吹牛皮的人就是说大话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发现,大凡争强好胜拉开嗓门喜欢吹嘘说大话的人,气盛者居多。于是“吹牛皮”、“说大话”的本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变成用来讽刺那些好吹嘘不务实的人的行为了。看来,不少词义的转化就是那么简单,那么不可思议。

相传尧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想把王位禅让给德高望重者。几经考察,他选中了一个名叫许由的隐士。许由是一位隐居山林不愿当官的人,他听了尧要把王位传给他的话,认为这种话无疑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在颖水河(河南与安徽交界之处的一条河)边用力擦洗耳朵。许由的一个朋友巢父正巧牵着牛来河边饮水,听了许由洗耳之故,赶紧将牛牵到上游去饮水。原来巢父也是个不愿做官的人,他生怕许由洗耳的水污染了牛的嘴。这个典故虽然有些荒诞,不过人们常说的“洗耳恭听”之中的“洗耳”一词,却确实来自于此。许由和巢父被尊称为“洗耳翁”,后来人们就用“洗耳”来比喻超凡脱俗和洁身自好。

英语中的John bull(约翰牛)是指“英国佬”,因此“约翰牛”成为了英国人的绰号,意指English nation,the typical:Englishmen(英国人,典型的英国人)。其实,这个雅号是英国人自己给自己取的,它出自16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兼宫廷御医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1667—1735)的政治讽刺作品。他在1712年写了一部讽-刺小说,名叫《约翰牛的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该书的主人公约翰牛就是英国的人格化、形象化。作者笔下的约翰牛,是个英国“自由民”,为人粗暴冷酷,桀骜不逊,颇有些牛劲。他盛气凌人,欺辱弱者,如果谁流露出对他稍微表示不满的反抗情绪,他就会立即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作者通过这个赳赳武夫的形象,暗喻当年英国的专横跋扈,抨击“民权党”(英国自由党的前身)的好战策略。显然,这个绰号最初含贬斥色彩。应该指出,这个形象的出现,绝非作者凭空捏造,而是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17世纪,英国毛纺工业迅速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圈地运动”,对外实行殖民地的掠夺政策,以便积累大量的工业资本。“约翰牛”的形象正是这个时期英国的体现。19世纪的著名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就曾引用过John Bull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翰牛”的形象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它由最初那个身强力壮、满脸横肉的中年船长形象,变成了一个年过半百、五短身材的矮胖子。于是漫画上出现的“约翰牛”,是个头戴宽边礼帽,足蹬翻口皮鞋,身穿茄克衫的绅士模样。当年那种杀气腾腾的气概收敛不少,其原来的贬义似乎变成了褒义。于是“约翰牛”逐渐变成了一位饱经世故的实干家形象,他的行为成了英国的人的一种标准行为。这样一来,John bull这个成语就成了英国人或者英国的代名词了,而与之相关的John bullisrn就意指“英国精神”、“英国习气”,或指“英国的典型性格”,而John buUist则用以指“英国迷”。

P28-30

序言

十二生肖是十二种动物的表象,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生命体,也是人类灿烂文化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我国古人对十二生肖的选择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西方民族虽然没有十二生肖一说,但是他们对这十二种动物以西方人的审视观,赋予了西方民族色彩的文化内涵,为西方文化添上了一笔浓彩重墨。

我国的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兽、十二禽、十二物、十二虫、十二神或十二属,是一套纪年符号,一个生肖历法和属相方法,一种中华民俗传统文化。十二生肖的“生”是指“人的出生年份”,而“肖”则意为“类似、相似、像”,因此“生”与“肖”结合,即为“人的出生与某一类似的动物有所关联”。十二生肖就是以十二种动物来表示人的生年之用的中国特色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十二生肖世代承传,长盛不衰,炎黄子孙,乐此不疲,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影响力之广泛,吸引力之巨大,凝聚力之强大。

一、十二生肖之生成

我国十二生肖源远流长,世人公认,然而对其生成年代,则众说纷纭。从学者佃对十二生肖生成年代的研究来看,至少有如下几种观点。

1.十二生肖应生成于东汉。

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和蔡邕的《月令问答》,都对十二生肖有所涉言。王充一文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该文只提及到十一种生肖,尚缺“龙”,但是王充在其《言毒篇》中继而补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把“龙”补加了进去,使十二肖兽齐全。而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以成六旬”即为六十甲子。大桡把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列便是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共六十年。该文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配属十分完整,与今相同。王充和蔡邕的文章证实了十二生肖生成于东汉。

2.十二生肖至迟生成于魏晋、南北朝。

晋代药学家葛洪(即抱朴子)在其《登涉》中,对十二生肖有所论述,而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记载着人的出生年份称属与某种动物。南朝诗人沈炯作《十二属相》诗,曰:“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窗悠哉。”这首诗详尽表述了十二地支所配动物及其顺序,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普遍认可并采用。

3.十二生肖应生成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最早记载生肖的典籍。《诗经·小雅·吉日》载:“吉日庚午,即差我马”,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证,说明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就已经确立并流传,而到了魏晋时期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组合起来作为纪年的方法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竹简一千余枚,其中《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听亍,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日书》所述者虽为占卜盗者之貌征,然所记之十二生肖于当今之十二生肖十分雷同。据考证,该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这就足以说明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而且亦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最早的具有系统的记载。

4.十二生肖的生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

古籍《史记》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这里的“甲子”就是指十二生肖。我国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故有“十天干”和对应的“十二地支”之说。从安阳殷墟出土的干支表来看,这个干支表为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一种,说明早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经娴熟自如广泛使用了。他们认为生肖与天干地支同源,因此十二生肖的生成应在史前。

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黑暗传》讲干支、玄黄神、女娲神、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也就是地支与十二生肖的搭配时间,推溯得更加久远了。

5.十二生肖是在汉时由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

有的学者认为十二生肖并非出自本土,而是由国外传人的,比如郭沫若先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道:“十二肖象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疑中央亚细亚古民族之稍落后者,如月氏、康居之类仿十二宫象之意而为之,故向四周传播也。其人中国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子已之交替实证明此史实之指路碑,惜自秦汉以后,古器物中干支少见,未能有确切之论断耳。”他认为生肖是由中东地区的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的,而传人中国的时间大约应该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但是对郭沫若的这种推论,学者多持异议,上面提到的云梦出土的秦简,则更为否定这种推论的有力证据。

二、十二生肖之究源

考古和研究表明,十二生肖的产生与我国先民的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理念、天文星象等有着不解之缘,它们是我国十二生肖得以生成的源泉和土壤。

1.十二生肖源于古代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先人们的生存力和生产力低下,他们必须对周边世界,尤其对动物十分关注。因为有些动物,比如猛虎、毒蛇,对他们的生存具有极大的威胁,唯有敬畏,更须提防。有些动物,比如马、羊、牛、鸡等,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源。有些具有特殊感官的动物,比如狗,有灵敏的听觉、嗅觉、反应,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帮手和朋友。他们还感到,在冥冥之中必定还有一种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比的动物在驾驭他们的命运,令他们诚恐诚惶顶礼膜拜,于是他们把鳄鱼、蟒蛇、走兽、雷电、洪水等的声和形汇合一体,形成了看不到摸不着的龙。因此我国的十二生肖中除掉“龙”之外,其余十一种都是生存在自然界的动物。先人们对这些动物怀着崇拜敬畏的心态,进而认为这些动物与他们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于是将它们作为自己的氏族徽号或标志,图腾也就应运而生,并加以崇拜。图腾崇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国先人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十二生肖是一种巧妙地形象地将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2.十二生肖源于当时农业社会的生活。

古人云:“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的生活和劳作规律。为了更有利于生活和劳作,古人对日出日落规律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最终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等时间段。他们用十二地支来分割等时段,每一时段称之为一个“时辰”,其时辰名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种十二时辰纪时之法,与我们现在的24小时记时之法如出一辙,所不同的只是“小时”为60分钟,而“时辰”则有120分钟。由于十二地支的名字不易记住,后来,古人逐渐把纪时之用的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结合了起来,并按照这十二种动物的不同习性,用十二地支之一依次分别配一种相应的动物,比如子配鼠为子鼠、丑配牛为丑牛、寅配虎为寅虎、卯配兔为卯兔等。动物与地支相配,成为了新的纪时符号系统,形成了生肖时辰,这样就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十二个时辰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记忆了。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产生是古人为了当时生产和生活之需,它的产生对当时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时间安排和调节作用。

3.十二生肖源于天干地支学说。

天乾地坤,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古人认为,“天干”有十,谓之十天干、十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们与太阳出没升落有关,而太阳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则对天下万物产生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史记》、《汉书》对“十天干”有所记载,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古人还认为“地支”有十二,谓之十二地支、十二子,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同“十天干”一样亦有其含义:“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万物茂也。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证明,“干支纪年法”之后出现了“生肖纪时法”,即以动物作地支标志,使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因此两者可能同源而不同时。我国天文史研究专家郑文光在《论十二辰与十二次》一文中说:“我国向从十二生肖配十二支。虽然正式的文字记载始于王充的《论衡·物势》,但是我以为,十二生肖的思想,至少其中一部分,是早已有之。不过有人认为,十二支来自十二生肖;我的意见正相反:十二生肖来自十二支。”由此看来,十二生肖与天干地支是密不可分的。

4.十二生肖源于我国古代天文学。

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一方面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另一方面又长期观察和研究其规律性。他们发现,十二个朔望月约等于一年的循环,同时在观察十二个朔望月时,他们发现每一次新月的出现是在初三日,于是他们给12次新月的不同背景天区星象逐一描绘为符号,因此新月所在天区的星象导致了十二地支的产生,而“生肖配地支”也源于当时古人对这种星象的观察结果。

我国古人创立了十二辰学说,把周天等分成为十二分,用十二支来表示;古人同时创立了二十八宿之说。这样,天上便有两个对应关系的“圆周”系统。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家用以观测天象和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运行的系统,它排列为东、南、西、北四组,每组配以一种动物。根据这种排列方法,其次序正好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古人以地支标志十二辰,又以生肖属配十二支,这就使十二生肖与二十八宿产生了关联。很显然,十二生肖的生成,与古人观天象有密切的关系。二十八宿用二十八种动物来代表,包含着十二属相中的动物,因此,十二生肖源于二十八宿,即源于天文学之说,是不无道理的。

5.十二生肖源于“五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认为阴阳五行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存与发展,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他们认为,日月是阴阳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万物之本,主宰一切。古人认为,五行中的每一种要素都是相生相克的,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来协调,使自己的生活、工作、居所等能顺心如意。民间把生肖动物列为阴阳两类,与五行相对应,从而生成一套生肖来决定命运的算命术。同时民间还认为生肖属相与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种关系,即使同一属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时辰不同,性格、命运也会各异。十二生肖分置于天,以纪十二辰,以七曜统之,因此十二生肖包含着阴阳五行观念,渊源于阴阳五行学说。

6.十二生肖源于道教。

有学者认为十二生肖源于道教,其依据一是道教设置二十八宿尊神(有二十八个动物来作象征)、三清天尊和其他神祗,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南极仙翁、真武大帝、九天玄女等。而在“玉帝选十二生肖”的传说中,选择了与二十八宿尊神关系密切的十二种神灵(即动物)来作为十二种生肖,虽为传说,但是很可能是道教对当时流传民间的不统一、无系统的十二生肖进行了调整、补充、改变,形成与时辰、年龄等相关联的十二属相。依据二是道教成于东汉,而十二生肖也大约成于东汉时期,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并非巧合,因为创建一个宗教,必须有其教义和学说(即说教),道教对十二生肖的提炼和创新是其内容之一。依据三是道教还有十二元辰(或日十二宫辰)神祗,“元辰”中的“元”意为“开始”,而“辰”则为“时辰、时光、日子”,即日、月、星辰的统称,因此“元辰”其实也就是指子、丑、寅、卯等的十二地支名称,将它同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加以对比,彼此间的密切关联是不言自喻的。由此看来,十二生肖源于道教也是合乎逻辑的。

7.十二生肖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十二生肖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后传人中原地区,进而与十二支相配。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唐书》和《宋史·吐蕃传》也认为十二生肖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前者云:“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日虎年。”后者则称:“仁宗遣刘涣使其国。厮哕延使者劳问,具道旧事,亦数十二辰属,日兔年如此,马年如此。”不过这些言论,多年来都有争议,尚难定论。

十二生肖产生于何时、何地、生成的缘由等,各家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是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起源于中国,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应该说,十二生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就,亦非来自一脉之源一坏之土,它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是中华文化积淀所致,是中华民族智慧所成。

三、十二生肖之选择、取数、配属及其他

1.十二生肖之选择。

汉族十二种生肖的动物,既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物,又有臆想和神化的动物;既有哺乳类动物,又有爬行类动物;既有陆地动物,又有水生动物,应该说种类繁多,各有内涵。十二肖兽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为被驯化的“六畜”,如牛、羊、马、猪、狗、鸡,数量竟占一半,说明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六畜”与“五谷”一样占有其极重要的地位,是农业中国的一个根本的立国理念。第二类为野生动物,如鼠、蛇、虎、兔、猴,其中兔子后来成了经济类动物,猴子是人类的近亲,蛇是人们既害怕又少不得的动物,而虎则是先人的动物崇拜对象,因此这些动物作为生肖成员是在情理之中的。而第三类则为神化动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神灵之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至尊吉祥的代表,虽为想象之物,却为图腾崇拜之首,十二生肖中绝不能少缺此君。

十二肖兽的选择,不是任意所为,而是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历史、宗教星象、民风习俗,形象地反映了汉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2.十二生肖之取数。

我国的十二生肖之所以取数十二,是因为十二这个数字蕴含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数。《左传·哀公七年》曰:“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先人们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是产生历法的根基和依据。取数十二,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和十二个方位,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故此“十二”之数被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地支,天地相对,乃至日月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在古代中国,视十二之数之重要,取十二之数之自然,比比皆是,如“十二天象”是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统称,即晴、阴、雨、雪、冰、雾、露、霜、风、沙、雷、电。“十二经脉”为中医对人体经络的名称,“十二因缘”或称“十二缘起”为佛教三世轮回最基本的理论。另外比如“十二宫”、“十二律”、“金陵十二钗”、“名花十二客”等,皆以十二为数,不一而足。我国古代时间的分割也以十二累进,一纪有十二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日有十二个时辰。《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因此生肖取数十二,天人认同,顺理成章。

3.十二生肖之配属。

有关生肖与地支配属组合的原因很多,历来的解释各异,但是大都从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既是为了适应古时农作、起居、生活之计时所需,亦是观察天象和十二种动物之结果。

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汉代石刻《二十八宿图》所说的生肖与八卦、二十八宿之间的配属。该图把二十八个星座按周天分布方位,代表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现今二十四个小时,每辰二宿。该图又根据主星座的位置把二十八宿分列为东、南、西、北四象,每象配以一种动物,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龟蛇。根据这样的排列,正好得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组合。

另一种解释是,古人发现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间规律,于是将时辰和动物配属作为了纪时法,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比如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夜深人静,老鼠活动频繁,故“子鼠”配属。凌晨一点至三点为丑时,牛有夜间吃草之习,农家须深夜加料,故“丑牛”配属。凌晨三点至五点为寅时,老虎昼伏夜行,此时四处猎杀最为凶猛,故谓”寅虎”。清晨五点至七点为卯时,正值破晓,兔子活跃,出笼觅食带露之青草,故谓“卯兔”,等等。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有别的解释,比如鼠在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谓之“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天开必有辟地,牛耕田,是辟地之物,谓之“地辟于丑”,所以以丑属牛。人出生于寅时,有生必有死,而置人于死地者莫过于猛虎,虎为寅,寅有敬畏之义,谓之“虎为山君”,故寅属虎。卯时,为日出之象,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内中所含阴爻,为太阴,即月亮之精玉兔,谓之“玉兔为月”,故以卯属兔,等等。

时辰与生肖之配属还有其他各种解释,其中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也颇具代表性: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等。

有意思的是,长期以来,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十二支的古汉字里隐含着生肖的某些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汉字字形与十二种动物外形有一些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即说“巳”字为蛇的象形,另外“亥”、“豕”等古汉字也像其相应动物之形。近来还有人在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的汉字字形与生肖的汉字字形时,也发现字与形彼此间有相似之处。

4.十二生肖之阴阳相属。

《易经·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观念是我国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从男女两性差别和各种对立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思想。古人信奉阴阳五行之说,十二生肖原本是属配十二支的,而十二支有阴阳之分,因此古人将生肖中十二种动物亦分为阴阳两类,也属情理之中。

肖兽之阴阳归类,须看足趾偶奇之数,比如鼠的前爪为四爪属偶数为阴,后足为五爪属奇数为阳,故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则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而虎、猴、狗皆为五爪,马蹄圆而不分,故六者均为奇数,属阳。于是十二生肖动物阴阳之分如下:鼠是前足四,后足五,十二生肖中唯有此君奇、偶同体者,故居生肖之首。而后牛为四趾属偶数,虎为五趾属奇数,兔为四趾属偶数,龙为五趾属奇数,蛇无趾而有两舌等同偶数,马为一趾属奇数,羊为四趾属偶数,猴为五趾属奇数,鸡为四趾属偶数,狗为五趾属奇数,猪为四趾属偶数。由此看来,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其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而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则是为了用以解释有关人生文化的现象。这是一种生肖文化的折射。

四、十二生肖文化的民族特性

古今中外,生肖文化绵延千年,生生不已。十二生肖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是由不同民族长期的孕育和发展而成的,因此十二生肖有其明显的地区特征和民族特性。

1.我国汉民族的十二生肖文化。

从前面对十二生肖之生成、究源,以及对十二生肖的取数、配属和阴阳的论述,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十二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根深蒂固。

汉族的十二生肖之产生与先人的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天文星象、天干地支、八卦阴阳、起居劳作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这些正是汉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折射,代表着汉民族的文化特性。从王充的《论衡》中的《物势篇》和《四讳篇》,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毛颖传》,到当现代天文史专家郑文光的《论十二辰与十二次》,无不阐明了汉民族的生肖文化观和中华民族共同的生肖文化史。

2.我国少数民族的十二生肖文化。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和生肖纪时法。新疆维吾尔族人很早就使用阿拉伯历法,同时也用十二属配十二制的历法。清代肖雄《西域杂述诗》载:“回国纪元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岁,岁分十二月,配以地支,不知天干。地支亦论所述,辰则属鱼,余与中国同。”也就是说,他们以“辰(龙)”替代“鱼”,且未与天干配属。柯尔克孜族是维吾尔族中最古老的一支,所使用的十二肖兽的排列次序虽与汉族的一致,但是用“鱼”和“狐狸”分别取代了“龙”和“猴”。估计这与他们在古时候的游牧性有关。

藏族纪年也用生肖,据说是唐朝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时带人西藏的。藏历中有“壬子鼠年”之说,是汉藏合璧之结果。藏历纪年不但有阴阳、五行和肖兽三为一体、用十二种动物与五行配合和同阴阳结合等特点,而且也是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称之为“回登”。藏语“回登”意即“木鼠”,即又一个甲子年的开始。藏历的生肖纪年法还是用于寻访班禅转世灵童的重要因素之一。

蒙古族的十二生肖纪年不以“鼠年”为始,而是以“虎年”为首的,而且把“鼠”和“牛”置于最后: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草原上放牧,最怕的是猛兽,比如老虎对牛羊等牲口的偷猎,所以把“虎”置于十二生肖之首也属情理之中。古时蒙古族随着与汉民族交流的增多,其历法也采用十二肖兽与天干地支纪年并用。但是有些地方由于受到藏族喇嘛教的影响,蒙古族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改成“蓝红黄白黑”。

海南黎族的十二生肖以鸡起首,而以猴殿后,即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但是十二肖兽以“虫”取代“虎”。这与海南岛无老虎而多虫有关。

云南彝族的历法纪年不但用生肖,而且也用阴阳五行。彝族称阴阳为“公母”,五行由木、火、土、铁、水构成,其中由铁代金。彝族的十二生肖因地而变,是一个特别之处。比如川、黔、滇一带的彝族的生肖与汉族的相同,而居住在毛道的彝族,其十二生肖则为鼠、牛、虫、兔、龙、鱼、肉、人、猴、鸡、狗、猪,竟有“虫、鱼、肉、人”。桂西彝族的十二肖兽为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以“凤、蚁、人、雀”分别取代鼠、兔、羊、猴。哀牢山彝族的十二生肖为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不但排列次序与汉族的有不同,而且还用“穿山甲”取代了“龙”。

云南纳西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也以生肖纪日,但方法独特,并配以方位。他们将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为大月和小月,每月为30天。他们将单月第一天定为猴日,按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的顺序排列,排至单月的第29天为鼠日。进入双月,双月第一天隔过牛日,定为虎日,再按虎、兔、龙、蛇、马、羊……顺序排下来,至双月的最后一天,排为羊日。然后再进入单月,单月首日应为猴日,羊日之后恰为猴日,不需隔跃生肖了。

傣族约在汉朝时就引入汉族的干支纪时法,成为傣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沿用至今。傣历与农历一样,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得出六十甲子,并以此纪年、纪日,或仅以十二地支纪月。傣族也引用汉族的十二生肖,不过也因地而异。比如德宏地区傣族的十二生肖与汉族的完全相同,而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十二生肖中,以“象”代“猪”,将“大蛇”或“蛟”替“龙”。傣历中称“年”为“骨”,称“月”为“血”,而称“日”为“皮”,比如“黄牛骨”即为“丑年”,“虎骨”亦即“寅年”等;“兔血”为“四月”、“马血”为“七月”等;“猴皮”即“申日”、“鸡皮”即“酉日”等,以此类推。

我国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采用十二生肖来纪年、纪日的,只是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和习惯,对月份的多少、肖兽的取舍有所变化而已。比如云南傈僳族用十二属相纪日,而一年分成为十个月,每月有36天,以与十二属相纪日相配,其中多余5天为“空日”。逢年过节以龙、蛇二日为吉日,而鼠、牛二日为凶日。我国碧江白族的一个分支墨勒人虽用十二肖兽纪日,但一年分为13个月,并规定新年设在第十三个月的龙日或蛇日。朝鲜族有十二生肖之说,且在辰日(即龙日)设有“捞龙卵”活动,子日(即鼠日)设有“熏鼠火”活动。

3.国外的十二生肖文化。

英、美虽无十二生肖之说,但是由于古希腊人把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和占星术引入欧洲,欧洲人也以十二种动物、十二种植物或十二种钻石等来符合黄道十二宫,产生了“十二花月”、“生肖宝石”等,用来象征出生时适值黄道的某一月或某一宫,比如法国人将十二个月的名称按季节的特点来命名之,依次为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种月、花月、牧月、穑月、热月、果月。德国人则以宝石来命名十二宫:紫水晶代表白羊宫、玛瑙代表金牛宫、翡翠代表巨蟹宫、金刚石代表天秤宫、黄玉代表天蝎宫,石榴石代表人马宫等。要指出的是,用植物、钻石等来表示黄道十二宫是一种西方人的习俗,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折射。

世界上除掉我国有十二生肖之外,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也有之。印度有十二肖兽,鼠、牛、狮、兔、龙、蛇、马、羊、猴、犬、猪,用“狮”取代“虎”。埃及和希腊的纪年十二兽依次为牡牛、山羊、狮、驴、蟹、舌、犬、猫、鳄、红鹤、猿和鹰。而古巴比伦的纪年十二兽则为猫、犬、蛇、蜣螂、驴、狮、公羊、公牛、隼、猴、红鹤、鳄。墨西哥的十二生肖动物中有虎、兔、龙、猴、狗、猪,余则不同。玛雅人虽无十二肖兽,但有黄道十三宫,其宫名有响尾蛇、海龟、蝎子、蝙蝠等,也属动物。

越南文化与中国文化同源,在习俗上也很相近,因此越南也采用十二种动物,并与十二地支相对应。越南人使用的十二生肖中,用“猫”替代“兔”,因此“兔年”变成“猫年”;当然属“兔”者则成属“猫”了。中国“兔”变成越南“猫”,民间流传着几种说法。其一是中国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中,“兔”与“卯”对应为“卯兔”,而“卯”与汉语“猫”谐音,致使越南人将“卯年”误读成“猫年”。其二,十二生肖传人越南时,越南只有猫,还没有兔,而猫和兔两者之外形相似,于是越南人就用“猫”代替“兔”。其三,越南语里狗的叫声“呕、呕”,与越南语“富有”谐音。而“猫”的“喵、喵”叫声与越语的“贫穷”谐音。有“富”亦有“穷”,于是在越南的十二生肖里,“猫”应运而生。虽然这些都是传说,不足为凭,但反映了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差异现象。

从国外所选的十二种动物来看,其十二肖兽显然同当地、当时的自然环境、动物品种、生活习俗、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是有密切关联的,反映了他们特有的文化折射。

4.生肖动物的跨文化异同属性。

中外十二肖兽的取舍存在着异同,这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中外肖兽的含义同样存在着异同,应该说这是一种跨文化折射现象。以“龙”为例,在我国,龙是“万灵之圣”、“四灵之首”,也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在中国,龙具有一切美好的特性,比如它是“吉祥”、“幸福”、“幸运”、“善良”、“仁慈”、“成功”、“长寿”、“丰收”、“雨水”等的象征,因此中国人把自己比喻成“龙的传人”,引以自傲。而西方人把龙比喻成“撒旦的象征”、“恶魔的化身”,同时认为龙具有一切恶劣的特性,把它说成是“罪恶”、“残暴”、“贪婪”、“狡诈”和“专制力量”的象征,一种“凶恶肆虐的怪物”、“罪恶影响和罪恶势力的代表”。

再从宗教角度来分析,龙在不同宗教中也有其不同的特性,这与当地民族的历史、风俗、文化等的影响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佛教认为龙象征着“宇宙之精神”、“大彻大悟”、“禅定力量”,是“如来佛之坐骑”,它同时代表着“威猛”、“威仪”等。道教认定龙是“‘道’的本身”。基督教则认为龙是“撒旦的化身”、“不祥的动物”,是“伊甸园中的毒蛇”等。  。

但是中西方对某些肖兽也有着共同的认知,比如变色龙,中西方都认同“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再比如“狗”,双方都认为它具有“忠诚”、“警觉”的品行,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五、十二生肖的非物质文化属性

对西方民族来说,他们虽然没有像中国那种拥有与干支五行结合的系统的十二生肖,但是他们创造了黄道十二宫,在与动物的亲密共处中,也产生了对十二肖兽的认知和认同,并生成了一种西方文化所特有的肖兽和动物寓意,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的西方民族色彩的动物审视观。

我国的十二生肖是十二种动物的表象,除龙之外,它们都是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生命体。十二生肖是我国的纪年和属相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特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引起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极大关注,因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孕育了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炎黄子孙同属十二个生肖,引以为荣。千百年来,一个生肖文化竟然会如此激励一个民族、形成一个共识,铸造一个中国精神,是十分罕见的,也是值得认真研究,值得传承和弘扬的。

我国的十二生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它广泛地介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融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它既包藏着久远的民族文化积淀,也饱含着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情趣。我国民间有关生肖文化的传说、故事、典故、记载、评论等非常丰富广博,颇多哲理,使生肖文化的内容得以丰富和深化,又使十二生肖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得以传承与发展。因为它们展示了十二生肖的产生、演绎和发展历史,描述了古今中外十二生肖之妙趣,揭示了大自然对这十二种动物赋予的独特生命和神奇造化,介绍了它们在自然界的重要意义,同时揭示了它们如何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健康,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弘扬和传承十二生肖这一非物质文化,能引起人们对动物的关注,加深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帮助人们了解动物与人类之间休戚相关的生态关系,提高人们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弘扬和传承十二生肖这一非物质文化,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世界华人社会的团结,有利于促进一个中华民族和一个中国的共识。

本书对十二种动物在古往今来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中所形成的寓意、掌故、传说、典故、风俗、诗词等方面分别作了全方位的介绍。其中在寓意部分,本书对十二生肖的象征和寓意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对十二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认知中的异同,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发掘、整理和提炼了中西方对这十二种动物所赋予的象征和寓意,开启了一种崭新的可与花语媲美的动物寓意语言,为我国填补了“动物寓意”领域中的空白。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是其他同类书籍所不及的。本书还以年代为序,配以历代相关诗词歌赋,平添几多文学情趣和高雅格调。

本书从科学、文学、语言、知识、趣味和医学等多视角对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一一作了详尽介绍、描述和跨文化比较,翔实的素材、酣畅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全面展顾了十二生肖的生成、演绎和发展历史,形象展现了十二生肖之深刻内涵和无穷妙趣,生动展览了大自然对这十二种动物赋予的独特生命和神奇造化,详尽展示了十二种肖兽的不同民族赋予的象征和寓意。本书以保护动物为己任,藉以加深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帮助人们了解动物与人类之间休戚相关的生态关系,提高人们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人类与动物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书别开生面,蹊径独辟之编写形式和内容在国内尚属先河。本书涉猎了中外语言、历史、地理、宗教、传统、习俗等,将东西文化融于一体,中外风情尽收眼底,读来令人开卷有益,耳目一新,意趣昂然,爱不释手。阅读本书能使读者纵观时空,亲历沧桑,令人感慨系之,得益匪浅。

本书分为文化篇和语言篇两个姊妹篇。其姐妹篇《中西文化对比——十二生肖寓意详解(文化篇)》正在编撰润色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奉献在读者面前。本书约为25万字左右,是杭州师范学院顾雪梁教授与浙江工商大学刘法公教授学术合作的成果,其中顾雪梁教授撰写13.5万字,刘法公教授撰写11.5万字。本书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书刊、典籍、网上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在此,对上述资料的原作者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和致意。

顾雪梁 刘法公 于杭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