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史学入门/大家小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顾颉刚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 中国民族史概要

今天,十二月十五日,顾老看起来面色红润,腰板倍儿直,精神焕发,应我的请问,兴致盎然地讲述中国民族的源流。他的思路异常清晰,语言有条不紊,逻辑性强。谈起中华民族的历史,他带着一片挚爱之情,高论滔滔不绝。他的北京话带有少许苏州乡音,徐徐漫道。

1.打破两个错误的观念

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来源,有两个不科学的错误观念,必须打破。

第一个错误,说中华民族自从三皇五帝以来,一直是统一的;又一直是封建帝王世代相传下来的。

其实不然,三皇五帝是许多民族在悠悠的远古时期的不同的神;后人才把这些神联系起来,成为许多民族共同的神,称作“三皇”和“五帝”。古人说自己是“三皇”、 “五帝”生出来的,是黄帝的子孙。其实,这是不对的。这个说法铁板钉钉般地定下来,就使得科学的民族史无法研究。

第二个错误,以为中国民族是在四面八方之中央,其他少数民族在四边,东方的民族叫做夷,西方的称为戎,那在南方的就叫蛮,而北方的则呼为狄。

实际上并非如此,古时,夷人、狄人各方都有。夷、狄、戎、蛮并没有某种固定的地域分配。

现今,我们知道的有“北京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这都是新发现的五十万年前到四五万年前的古人。这些古人,与今日之中华民族,究竟有何联系?还不知道,没有研究清楚。

今天的中华人,只不过四千年。而人类整个历史异常漫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数千年。可是,考古,可到达一万年;古生物学可到一百万年;地质学可以到几百万年。真不知,人类史从何时起始。

现在的有文字记载,又有文物为佐证的人类历史,仍旧是太短太短了。

2.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

(1)商

古老的中华民族历史,有文字资料的,自商代的甲骨文起始,算来不过只有三到四千年。

商人,是中华民族。它的东边为鸟夷人。鸟夷人把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凤鸟氏、玄鸟氏和爽鸠氏都是鸟夷。鸟夷人所占地域极为广大。大概以山东为中心,最北到东北地区;南到江苏;西到河南。这些都有考古的根据。鸟族文化是黑陶文化。黑陶在山东、河南、东北、江苏等区域发现很多。黑陶的特点是薄,上面都有鸟头。这些是近些年才发现知晓的。

商的西边是羌人。羌人占地有陕西、甘肃一带。

商人在河南、河北地区。同其他部落比起来,当时已算是很大的了。

商的南边是越,在甲骨文中无越的资料。因商同越的交往少。那时,商与南方、北方的关系少,而与东方、西方的关系多。

商的北面,仍是夷。夷人沿海而居。另外它的北边还有狄,但关系不多。

商代的中华民族大概如此。

(2)周、秦

商之后为周。周是羌人。羌人分成二支,一是姬姓,一是姜姓。都起源在渭河流域,陕西一带地方。姬姓同姜姓联姻。羊加男人为羌,羊加女人为姜。他们都以羊做图腾。

周人后来向南、向东方扩展。向南方扩展的是太伯。他沿汉水向东南发展到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建立了吴国。这当然不是太伯一人、一次行动所达成的,而是慢慢地逐步形成的,从而吴国被周所统治。那个地方原本是越人。

另外,周人向东扩展到了山西,再往东南到了河南。这一来,周人便同商人起了冲突,发生战争。结果,周灭了商。周的地方大了。最初周武王时候,他们扩充到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地域就很庞大了。

周武王死了以后,他的子侄起来叛乱。这就引发了周公的东征。东征名义上是平叛,实际上则大大开拓了疆域。河北、山东都被吞并了。这个地带原是鸟夷的居留地,鸟夷人被迫分散,有的留下,有的逃到南方,有的逃往西方,有的跑往北方。所以周公东征的地方愈大,鸟夷人的分散也愈广。

后来的秦人,姓赢,是鸟夷的一族。周公把秦人从东方赶到了西方。后来的越国,也是鸟夷人,赢姓。犬戎灭了周,东方的鸟夷人姓赢的自东方搬迁到西方。总之,东方和西方的各族混合了。到了秦代,东方的各族的人,则为来自西方的人(秦人)所统治了。

狄,即犬戎,以犬为图腾,商时已有。到周时,同犬戎就近了。狄在西、北方,势力很大,地域很广。西部的在陕北地区,北部的在山西、河北地区,内蒙古全是狄人。战国以后变为匈奴。历史上的匈奴,来自狄人。

到了春秋时代,狄人分为白狄和赤狄二支,用旗的不同来划分。赤狄占地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白狄在河北的定县。晋人灭掉了山西与河北的很多白狄和赤狄。到战国时期,秦又灭了陕西白狄。于是,狄更往北去。所以,战国到秦、汉,狄人都到长城以北去了。秦、晋、燕各国都营造长城。到战国时,晋国亡了之后,赵国、秦国、燕国全都造长城,为的是防御狄人。

秦、汉以后,匈奴力量大,地域比中原还要大,占有了蒙古和新疆。匈奴人善于骑马射箭,善于打仗。所以秦朝特别派了大将蒙恬去抵御匈奴。可是,仍然被匈奴人抢去肥沃的河套地带,直到汉武帝时候才夺回。

秦、汉时代,在北面以长城阻挡匈奴的战马。在南方,就开拓越。西周时吴太伯已到了越,这时又到南海郡和桂林郡(即广东、广西),还到了闽中郡(即福建)和象郡(就是越南)。

越南的越人,在古代原本和浙江的越人是相同的。浙江的越有瓯人,东瓯人在温州,西瓯人在广西。

南方的越人,用船向南方去,十分便利。如同北方的匈奴用马,能开到远方。

越人,矮小的身子,黝黑色的皮肤,所以也有人称其为马来种族。因为体格和马来人相同,这一种族,也许是中原人。再往南,则到了东南亚,好像匈奴人之到了西伯利亚。

所以,古代的中华人,分为三:

(一)在中间地区,中华先人,是东方的人和西部的人所合并起来的。

(二)在北边地区,匈奴人,向北扩展。

(三)在南部地区,越人。

因此,可以这样说:全亚洲,在远古的岁月里,曾是三族共同开发。古日本、古朝鲜可能是鸟夷人。因为鸟夷人说,其祖先是鸟卵所生。在朝鲜,现在有许多证据。

从商、周到秦代,许多民族合并起来,汉代以后就叫中华民族,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夜郎国,云南的滇国都并到一起。夜郎国,在汉武帝以前是独立存在的,到武帝时把它合并了。“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汉朝使者到夜郎国,夜郎国王问道:“汉朝,比起我夜郎国来,孰大?”所以留下这个典故。比喻一个人不知天高地厚,而妄自尊大,人们就说他是“夜郎自大”。其实,他本不大。

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要归功于三个人:  (一)周公,他并下鸟夷,一直到了东方,到了海边。

(二)秦始皇,他并下了南方的越,到了福建、广东、广西。

(三)汉武帝,他发展到了云南、贵州。

四川,战国时,秦国就加以开发。四川,一是巴,在重庆;一是蜀,在成都。秦始皇之能够统一全中国,和开拓四川大有关系。因为,四川有米,打下巴和蜀之后,有了三个大地区,就可以攻取东方,东方却不能打西川。

内地的小种族有许多许多。如蛮,它分很多个种族。对于蛮的开发,要归功于楚。

楚,本为东方的人,同鸟夷很近。楚人姓芊。楚以羊为图腾。原先在河南的东部,被周公一打,迁徙到汉水流域湖北一带。到了荆山,周公的力量达不到了,以后,它壮大起来。接着,南方的许多小种族都为它所合并。包括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各区域。楚曾派人打云南,没有成功。但南蛮的大部分是被楚所同化。

战国时,越国灭了吴国之后,楚国把越国灭掉。所以,楚在春秋、战国时代,地域最大,其周围有五千里。其次,才是秦。当时,许多人以为楚是要统一全国的;可是,楚却为秦灭掉。

春秋时代,有四个大国。即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齐国占了山东的大半(东北部),及河北的南部。晋国占了山西的全部及河北的西部。晋国本在山西的南部,它向北发展,到了雁门关以南一带地方。

秦国,原先是在甘肃的东部——清水县。后来它扩充到陕西中部,再扩充到陕北以及陕南,加上甘肃的西部。到战国年间,秦国扩展到四川。秦始皇时,已经达到了福建和两广,这时的版图同当今的领域,就已经差不多了。

说到燕国,很有味道,它本来很小,可是到战国时期却大起来。它到了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燕昭王向东北发展,到达热河、辽宁。这一扩充,主要是打击了朝鲜。原在辽宁、热河、河北、东北之一角的朝鲜人,便移到了现下的朝鲜。

朝鲜人称大河为滦。“滦”字变音成“辽”,又变为“凌”这在韩音中,都是河。

朝鲜人东迁,但是有一部分朝鲜人仍然留居在东北,这就是原名称的高丽。到唐朝,唐太宗又去打高丽,当时主要在今之鞍山一带区域。所以战国时的燕国很大。

……

P1-6

后记

一九九二年七月,何老在收拾陈年的笔记本时,发现了一本褐色的笔记本,是顾颉刚先生讲述中国历史的记录。他非常高兴地把这个新发现,打电话告诉我,让我分享这份喜悦。当时他要去秦皇岛休养二个月,说要在休养期间,把它整理出来。等他休养回来,果然已全部整理好,交给了出版社。出版社又把整理稿和笔记本都送给了我。要我像以前那样做些校订工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打开笔记本和整理稿,我先仔细看了一遍,发现从内容到顺序,都和顾师日记中记载的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七次所讲的“中国民族史概要”、“三皇、五帝问题”、“古代史料(经学部分)”、“战国诸子”、“经、子外战国书籍八种”,完全相吻合。这本笔记无疑就是这几次讲史的记录。

可是,这里却冒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新发现的笔记本中的“中国民族史概要”和初、二版的第七章的“‘中国’、‘中华民族’之渊源”,一看目次就明显地感到重复了。这是什么道理呢?难道这个问题顾师讲了两次,但这是不可能的。为此,我把两处的内容详加核对,并认真阅读初、二版的第六章“略谈中国古代社会”,再查看顾师的日记,特别是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三日的日记,“为启君、自清、真园讲‘母系社会的遗留’与‘中国文学的流变”’的记载,细细琢磨分析得知顾师日记中所说的“母系社会的遗留”,即何老整理成的“略谈中国古代社会”,这章末尾说,“还可看到一点点母系氏族社会时所遗下的痕迹”,就是明证。至于初、二版的第七章“‘中国’,‘中华民族’之渊源”,它的末尾则说:“我们要说的中国古代社会、古中国、古巾华,简略说说就这么些吧!”可见,顾师是把它们作为相关联的问题合在一起讲的。因此,第匕章应跟第六章合在一起,我就在三版的目次中删去原第七章的章名。这样町能更合于顾师讲史时的原貌。这次褐色笔记本中的顺师讲史记录,无论从内容来看,或从讲述的时间顺序来看,都应列在最前面,所以目次的顺序也作了一些更改。

顾师为何老讲史虽是系统的讲述,但毕竟是凭记忆的口述,不能像写文章那样谨严,因此,内容上有缺漏和详略不一,体例上也不严格,这些地方都保持原貌,未加补充、调整和改动,我的校订丁作,跟上一次一样,主要是改正引用原文和记录时造成的一些差错,这里就不一赘述了。由于水平的限制,应该校订而遗漏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指正。

今年是顾颉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出版社特出此书j版,以资纪念。

王煦华

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

目录

序言

三版前言——新消息

一 中国民族史概要

 1.打破两个错误的观念

 2.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

  (1)商

  (2)周、秦

  (3)汉

  (4)三国、两晋、南北朝

  (5)隋、唐、五代

  (6)宋、辽、金

  (7)元

  (8)明

  (9)清

 3.各民族神话中的祖先

  (1)盘古开天辟地

  (2)三皇五帝的各种说法

  (3)夏、商、周的传说和历史

二 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

 1.最早的中国文字

 2.经书漫谈

  (1)《诗经》

  (2)《尚书》

  (3)《礼经》

  ——《仪礼》

  ——《周礼》

  ——《礼记》

  (4)《春秋经》

  ——《左传》

  ——《公羊传》

  ——《毂梁传》

  (5)《孝经》

  (6)《论语》

  (7)《孟子》

  (8)《尔雅》

  (9)《易经》

  (10)经书杂论

 3.说说诸子百家

  (1)《墨子》

  (2)《杨子》

  (3)《庄子》

  (4)《老子》

  (5)《韩非子》

  (6)法家

  (7)《管子》

  (8)阴阳家

  (9)名家

  (10)杂家

  (11)诸子杂论

 4.经书、子书以外的战国古书

  (1)《竹书纪年》

  (2)《穆天子传》

  (3)《国语》

  (4)《战国策》

  (5)《逸周书》

  (6)《世本》

  (7)《山海经》

  (8)《楚辞》

三 中国史书

 1.《二十四史》

 2.《史记》

 3.《汉书》、《后汉书》

 4.史书续谈

四 杂史

 1.汉朝杂史

 2.六朝杂史

 3.唐朝杂史

 4.宋代杂史

 5.元代杂史

 6.明代杂史

 7.清朝杂史

五 经学、汉学

六 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

七 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八 略谈中国古代社会

九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

十 中国宗教史略

十一 中国哲学史略

十二 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

后记

修订再版后记

校订后记

三版校订后记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言、三版前言、中国民族史概要、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中国史书、杂史、经学 汉学、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略谈中国古代社会、浅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宗教史略、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后记、修订再版后记、校订后记、三版校订、后记。

此书以顾拮刚口述的形式讲授中国历史,形文不似教材般死板,内容也不是一味的权威说法,有许多观点都是顾老自身研究所得。总的说来,书的可读性和启发性较强。

编辑推荐

本书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生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本书是广大史学爱好者的有益读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