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古乾坤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乔忠延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话说得很好,不是我夸好,是自他之后的一代代的中国人都夸好。即使到了当今也极有益处,人们将历史当成镜子竖起来,照一照时下,比一比过去,兴盛、衰败,乃至新旧替代的事情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吗?

《万古乾坤》是作者的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集,也是他阅读历史的心得体会。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激文集,作者没有将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大人物、大事件,而是独辟蹊径.走进历史的深处从一些被人遗忘的人物和事件上发现新的光色。《伶魂》写的是古代为人不齿的优伶,然而,就是这些藏在历史夹缝中的小人物,他们身上仍然闪耀着令当代人敬仰的品格;《翻阅骊山》聚焦相关的历史事件,一桩桩事件,个个人物,都显示着不可言状的玄妙,令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在写法上,作者根据人物和事件变换手法.欣喜者节奏明快.悲伤者沉郁缓慢,且用语诙谐振幽默。读来妙趣横生,如如同受一道精神文化大餐。

目录

第一辑 凝眸

 后人缔造的先祖/3

 打造霸主/16

 没有脊梁的时代/33

 伶魂/45

 夸父逐日/55

 鸟瞰山海/65

第二辑 反刍

 记忆李白成/77

 思想的牛角尖/86

 历史成就的词人/95

 翻阅骊山/110

 朝代的两头/121

 追溯毛公鼎/130

 无义岁月的义士/147

第三辑 追觅

 人猿相揖别/159

 掀开黄土探尧都/176

 僻地古城/192

 寻访古戏台/205

 源头溯源/217

 感悟和氏璧/235

第四辑 再现

 两极人生/245

 本色大将军/263

 耀眼的流星/280

 生前死后说霍光/290

后记/303

试读章节

造人的方法大同小异,只是出场的神或者上帝不同。中国亮相的为什么会是女娲呢?我的提问晚了,屈原早在《楚辞》中就叩问长天:“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先人的疑问更为增添了我们的迷茫。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忽然看到郭璞将《山海经》中的女娲读作女瓜。顿时,《诗经》之语唱响耳边: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瓜瓞是何物?为啥会是民之初生?原来,瓜瓞就是葫芦。怀孕的女人挺着个大肚子,不就像个大葫芦么?先民们认为自己就是从葫芦里钻出来的,葫芦就是自己的母亲呀!

葫芦即瓜,瓜即娲。哦,女娲不就这么生成了嘛!

黄皮肤的老老祖母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一位慈祥的老老祖母,又是一位仁爱的老老祖母。于是又有了女娲补天的故事。故事说,女娲造人后不久,天忽然塌了个大窟窿,洪水滔滔流下,淹没了大地和大地上的子民。女娲见子孙遭殃心急如焚,找来五色石烧化,堵住了天上的窟窿,子民又安居乐业了。

关于女娲补天,《淮南子》中有最简练的叙述: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

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多么激动人心的场景,子民危难之际,仁爱的老老祖母挺身而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何等壮观!

只是如此劳作,显然不是补天,而是重新造天了。立四极,让人想到先前建房时的立木,不就是以木柱竖立四角吗?补苍天,让人想到搭房顶,盖木涂灰,不是另顶一爿天,免遭风雨了吗?何况,炼五色石不正是烧石灰的情景吗?青石入窑,燃火烧黄,继而泛红,泛褐,泛紫,大火焚后石色各异,而一经水浸,都爆开亮眼的雪光。涂白抹顶不正是用这五色石吗?

妙!原来慈善的老老祖母,不仅生育了子孙,而且,亲手示范,教会子孙盖房屋,遮风雨,避寒暑。子孙们在她的训导下有了安乐窝。安乐的子孙不断恩念着自己的老老祖母,因而,老老祖母成了女娲,还有了造人和补天的故事。

伏羲

人类思想之树的第一颗硕果即是伏羲。

伏羲的出现标志着人们拔步在两难境地已经很久了。

伏羲二字便传递着远去的古意。

“伏”字,从人从犬。有诗云:人带猎犬,伏守在田。伏守在田干什么,当然是打猎。这说明伏羲那个时代还是狩猎为食,不过已不是早期的狩猎,有了工具不说,还有了驯养好的助手猎犬。带着猎犬伏守在田是因饥饿的难熬,只好打猎填肚子。

“羲”是个羊字头,诗云:羊善我举,内秀静虚。这和前面狩猎的彪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瞧,这是一个多么绵善的人呀,把温祥和善的羊顶戴在自己的头上,内心深处秀实纯净,毫无杂念,简直像是数千年后从东土大唐西行取经的玄奘大师。

如果伏是一人,羲是另一人,也还罢了。问题偏偏在于把这么矛盾的两种性情、两种人格集成在一个躯体上。这是先祖的无奈,是因为自我的生存需要凶猛彪悍,用武力征服百兽,以饱其腹。但吃饱以后的人们时时负疚,像羊这样绵善的生灵何罪之有?吃了它的肉不说,还把剥下的皮披在身上。兔子急了也咬人,可怜的羊却从来不向人下口,只是瞪大眼睛看着人们在自己身上行凶,顶多也就哀叫几声,涌出几滴泪水。人为什么不能像羊那样相安为善呢?于是,人要羊善我举,内秀静虚。可是,善化了的人不狩不猎,何以饱腹?饥肠辘辘时,人吃人,犬吃犬,姥姥家煮得外孙子喊,又怎么羊善我举呢?人在两难境地中步履维艰。

伏羲就是这步履维艰的写照。

写照的故事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太吴师蜘蛛而结网,见《抱朴子》。据说,太昊也就是伏羲。伏羲不光带着狗打猎了,而且,摹仿蜘蛛结网捕鱼了。人类从此比以前吃得开了,而遭殃的不仅是地上的禽兽,河里的鱼虾也难以安生了。

另一方面是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八卦是一部天地变异之书,别说当今国人仍顶礼膜拜,即使外国人也翘指称奇。伏羲当时是吃饱了,所以能安详于方坛上,静听八方音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故事的两方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吃饱了的人们开始思考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办法了,也就将伏和羲集于一身了。这是先祖的进步,生活的进步导致了思考的进步。然而,这一步迈得太大了,大到了一口想把整个宇宙吞进肚子里的地步。所以,后来又有什么连山易、周易以及孔老夫子的卦辞,仍然没能把伏羲开启的研究课题作出标准答案,留给子孙的是疑团,留给人类的也是疑团。而地球另一方的人群,他们吃饱饭的日子太靠后了,饥饿的肚子不允许他们有太大的胆子,他们就从小处入手,搞什么分子、质子、粒子,居然用最小最小的东西回答了伏羲未做完的课题,弄得伏羲的子孙老接人家的憨水当油喝!P6-8

后记

《万古乾坤》是我的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集,也是我阅读历史的心得体会。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话说得很好,不是我夸好,是自他之后的一代代的中国人都夸好。即使到了当今也极有益处,人们将历史当成镜子竖起来,照一照时下,比一比过去,兴盛、衰败,乃至新旧替代的事情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吗?从道理上说是这样,可事实并非如此。按这样的逻辑推理,别说大唐以前,就说后来历朝历代若是都能以先人为镜,像临水鉴容一样清楚自己的举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行为,那么,大唐盛世就不应过去,中华民族就不应放缓发展的步子,何止是现在这种落后的模样?

问题的关键在于,古往今来阅读历史的有几个人?凡夫俗子那时没有条件读历史,可有条件的皇帝读历史的人也不多,甚至有不少的皇帝不是弱智就算国人的幸运了。也就是说,要在镜子前比照自己,首先要竖起镜子。而要竖起这面镜子就必须走进历史,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然而,位居人极的皇帝有几人甘于扑下身子去吃苦?因而,历史这面镜子只能躺在被遗忘的旮旯里蒙尘垢面,人世的混沌也就难以避免了。

更为可怕的还不在这里,在于有人读了历史,但也没成了智者,反而沦为愚者,问题何在?在于他读的是扭曲了的历史。那样的历史是一面哈哈镜,站在镜前闹着玩可以,要是明得失、知兴替就找错了对象,甚而,会把自己弄得兽模妖样。这一来,世事就屡屡误入歧途,历史的流程便与黄河一样九曲十八弯了。这固然要怨怪历史的书写者,是他们粉饰或者篡改了历史。但是,也不必这样较真。因为,历史的书写者往往是世事的主宰者,主宰者都是当时的成功者,成功者自然要维护自我的伟岸形象,即使不拔高自己,也要贬低人家,贬低了人家就能衬托出自己的高大。在这一点上,今人和古人一样,说话办事都有个立场问题,站在哪边就为哪边说话。或者说,坐在哪儿就为哪儿说话。本来,人的话语应该以思维为准,就是由头脑说话,若是坐在哪儿就为哪儿说话,那就不是按头脑说话,而是按屁股说话了。人们常说某坏话是屁话,我觉得这么形容实在有意思。本来是要贬低那话像屁一般臭,可是无意间却透露了一个道理,屁话是根据屁股的坐处说出的话。这样一想,写史者坐在胜利者的脸前动笔,哪里敢如实记录真实事件,粉饰太平,瞒天过海也就在所难免。因而,历史当中的屁话也就随处可见了。所以,要照历史这面镜子还真不容易,首先必须去伪存真,将那种戏弄人的哈哈镜搬掉,竖起一面清正明亮的镜子。这样才会对人们有益处,进而才能知兴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才走进历史,辨识历史,写下了这些有关历史的读书笔记,或者说历史文化散文。

近些年,散文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就是以文学的笔法激活历史,显然余秋雨先生是位先行者。当然,瞩目此事我先看到的是黄仁宇先生,他的《万历十五年》无疑是率先之举。自然,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不是始于黄仁宇,也不是始于余秋雨,但是,他们却以当代人的流畅之笔拓展了这条路子。如今源源不断的作品正在他们拓展出的高速公路上日夜奔驰。我这样说,不是炫耀自己也挤进了这条高速公路,反而想说,我是在悄悄攀爬高速公路一侧的崎岖山径上。纵观五彩纷呈的历史文化散文,从黄仁宇、余秋雨,到鱼贯而来的登台亮相者,都是在用大手笔写大人物、大事件,因而也就冠之为大散文。我不是大手笔,也无意去追逐这种时尚,便躲进历史的角落里去咀嚼往事,滋养身心。孰料,却生出了不少的感慨,乘兴走笔,就有了这些文字。我非常感谢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能将拙作列入出版计划,付之梨枣;我非常感谢褚赣生先生与唐丽芳女士的热情指导,精心编校,使本书这么快就和读者见面;我非常感谢本书的读者,不弃拙作之陋,和我一起分享历史的意趣。不过,我要真诚地说一句,这些文章只是我的一孔之见,粗疏和偏见在所难免,请您不吝赐教。

作者

2009年孟秋于尘泥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0: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