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任何一个王朝的崛起,都要细述开国帝王的精彩亮相。与历史上其他封建王朝开国君主不同的是。赵宋王朝的开拓者,在一出“黄袍加身”的演出中闪亮登场。宣告着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此后的“杯酒释兵权”,让其多少解除了自唐朝中叶开始的武将干涉朝政甚至篡位的可能,因为赵匡胤不想让前朝的悲剧在自己后人身上再现。
品味赵宋王朝,一样地需要重新解读这个王朝所发生的许许多多故事,透过这一个个历史故事,能够演绎出一个王朝崛起和衰落的历史进程。两宋帝国正是在太祖爷黄袍加身的故事中开始,又在末代帝王投海的悲剧中结束。
《盛世中国》丛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五个主要盛世(秦汉、隋唐、两宋、明朝、清朝)的起源、发展、高潮、衰落、灭亡全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其政治管理的出色、军事外交的强盛、文化科技的辉煌。
本丛书作者基本上以著名的南开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硕士为主体,以及部分专业作家和知名撰稿人组成,知识广博,史料丰富,秘闻多见,故事精彩,且观点、见解把握到位,可读性强;兼之语言流畅,文笔生动,佳句不断,通俗易懂,是一套不错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普及读物。
《盛世中国·两宋卷》是本丛书的第三本,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的文风,介绍了“小版图,大世界”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三个太平盛世——北、南两宋,那些猎猎风尘和滚滚狼烟、凛冽寒潮和刀光剑影……
郭威建后周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两个南北朝,一个是两晋帝国与隋唐帝国之间的南北朝时期,另一个则是隋唐帝国与两宋帝国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不过,这第二个南北朝时间非常短暂。虽然如此,它却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抹的一笔。
公元907年,盛极一时的唐朝大帝国,在长期的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中,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退场了。然而,历史这个大舞台从来就不乏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千古儿皇,权臣宿将,明哲保身长乐老,锐意进取改革家,忠的奸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大家纷纷粉墨登场,演绎着战乱纷纭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开始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至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短短50多年的时间,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5个朝代,此外还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和北汉10个割据政权。
在这些政权的更替过程中,依旧可以看出唐代藩镇割据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武将们依旧扮演了朝代更替的主角。当后汉从后晋手中接过政权后,却并没有避开武将篡权的结果。
郭威(公元904年~954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其父郭简曾任顺州刺史,后被刘仁恭所杀。3岁的郭威就成为孤儿,由其姨母抚养。少年的郭威虽然生于官宦之家,但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刚毅、任侠,体恤下情的性格。18岁时郭威投军到李继韬军中,经常有犯禁的事情,受到李继韬庇护。有一次郭威醉酒后在街市上游逛,时有一屠向其叫板,敞胸露腹纹,问郭威是否敢杀他。郭威即取刀将其刺死,也是在得到李继韬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其后,李存勖杀李继韬,并将其部下编入自己亲军,21岁的郭威也在其中。这时的郭威,已经是一个较低级的军吏,而不再是那个只会好勇斗狠的莽撞少年了,他略知兵法,处事谨慎小心。刘知远在后晋任侍卫亲军都虞侯时,郭威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久就成为刘知远心腹。契丹灭晋后,郭威、苏逢吉、杨王章、史弘肇等历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开国元勋。
后汉主刘知远在临终前托郭威等4位心腹为辅弼大臣,共辅18岁的刘承祜。刘承祐初即位,授以郭蔚为枢密使。不久后汉发生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馆、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的叛乱。刘承祐几次派兵征讨都无功而返,遂征求郭威意见,请求他出兵讨伐。皇帝亲询郭威以征伐事,可见他此时在后汉朝廷中的地位。郭威于是亲自领兵征讨,于军中迎见宾客时宽衣大裳,风度儒雅;打仗时却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关心士兵时躬身下问,接受意见时和颜悦色,不拒人言;论功行赏时又能匿己身之功,彰他人之优。因此,郭威深受部下爱戴,不久叛乱就被平息下去。此后郭威的声誉如日冲天。
公元950年郭威被任命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可谓权倾一时。然而,此时的刘承祐已不再愿受辅弼大臣的控制,就与其舅父定计斩杀了史弘肇、杨王章等人,紧接着又把屠刀指向了郭威。郭威深知功高震主之理,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奋戈一击,于是与其亲信魏仁辅商议对策。后者劝郭威举反,用留守印制诏书,号召军士。众军士平日里就素善郭威,听此消息,群情激奋,骤聚旗下。于是郭威就以“清君侧”为名,举起了反抗大旗。
几天后,郭威的兵锋直抵开封城下,刘承祐被乱兵杀死。郭威兵入京师纵兵大掠。为稳定局面,郭威并没有立即登上皇帝宝座,而是迫太后下诏,立刘知远的侄子以继大统,派大臣到徐州去迎请,却阴使人将其杀害。而他自己则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至澶州(今河北濮阳)。郭威的将士群情激昂,直冲他住所,有甚者门不得入就翻墙而过,请郭威即天子位。郭威闭门以拒。然乱军山积,争先恐后,部下裂黄旗披郭威身以代赭袍。就这样,呼山震地地拥着郭威返回了开封,迫使太后下诏由他监国。看似一场闹剧,其中却隐藏着多少人的功名利禄。也可见黄袍加身并不是宋太祖一人之专利。有人会说郭威是乱臣贼子,然而五代事,拥兵自重权军者篡位登基比比皆是,又非郭威一人,时势造也。
郭威就任监国不到几个月,就于次年(公元951年)登基称帝,庙号太祖。他认为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后代,所以定国号为周,即五代后周;又改当年为广顺元年,都城仍旧是开封。
郭威虽家世显赫,但幼年时孤贫,长期的下层生活,使他深知民间的疾苦,因而刚即位不久就着手废除前朝弊政。即位当日,他下诏掌管仓库的官吏不得收斗、称耗、羡余等额外税收,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该诏又说,对盗窃及奸者废除连坐的惩罚。这比后汉时窃盗一钱即死,且连其族的刑罚,有了明显的减轻。公元952年,又下诏对贩私盐、私牛者的刑罚也给予减轻。在处理营田出卖的问题上,郭威更显出一个明主的典范。他说:“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钱何为?”郭威在整顿朝廷、加强皇权方面也颇有些作为,对于震主之人坚决予以打击,一改五代权臣飞扬跋扈的风气。他的这些改革与整顿,为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郭威还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之初就对近臣说:吾起于寒微之间,备尝人生苦难。于是悉罢四方所供珍美食物。在其临终前更是下诏薄葬,厉行节俭。公元954年郭威病死,事业未竟,留给了历史上又一个较英明的皇帝。
P5-7
小版图 大世界:解读两宋帝国
在中国统一的封建王朝中,两宋帝国给人感觉有点尴尬。与其他封建帝国相比,两宋缺少了秦汉帝国开拓疆土、勇击异族入侵的显赫武功。也不见了隋唐帝国万邦来仪的盛世恢宏,更没有明王朝日月耀华夏的夺目光芒。而历史上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帝国,蒙元帝国疆域广阔。一度横跨亚欧大陆;清王朝则以一幅秋海棠奠基了中国版图。在隋唐帝国和元帝国之间,两宋帝国显得有点局促,因为它的疆域和版图确实有些狭小。
两宋帝国军事上的弱小,更让它在其他帝国面前无法抬头。西北的西夏政权,北方的辽、金、蒙古等政权轮番攻击两宋帝国。终于,在金朝的攻击下,北宋王朝灭亡;在蒙古族的攻击下,南宋王朝消失。一个早已逝去的王朝背影,在积贫积弱中定格。
后世的史家多以此诟病两宋。而在民间,更是流传着多种两宋帝国的齐东野语。
杨家将血战金沙滩,让我们对北宋初期的历史定格在了悲壮上:狸猫换太子、包龙图陈州放粮、怒铡陈世美,一个清官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渐渐清晰;“少不读水浒”的说法,让很多人在少年时代偷偷领略了梁山好汉的风采;智截生辰纲,让我们看出了北宋王朝覆亡前的腐朽;而梁山英雄们被招安的结局,也多少能看出农民起义军的局限。这个时代的演义小说还不止于此。听惯了评书《说岳全传》,我们由衷地从心底涌出对岳飞直捣黄龙府的钦佩,对昏君赵构、奸臣秦桧苟延一隅的愤怒。
同样,看过了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代法医技术的高超绝伦,了解了一位“中国的福尔摩斯”的刚直不阿。熟识了文天祥后,我们感受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与凄凉。
品读宋朝历史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金庸大侠。在他妙笔生花的描述下,民间的武侠人物成了王朝更替之际的主导力量。熟读文史的金庸先生,更是勾勒出了五龙共华夏的奇妙历史景观。在他的笔下,我们更加感性和直观地认识到西北和西南两个政权的特质。毕竟,无论是对西夏王朝,还是对西南的大理国,我们都缺少更多的知识。于是,大理段氏、西夏李姓成了两个政权的代名词。至于辽朝、金朝,更是宋朝北方的大患:西藏的吐蕃也不时来到中原,更多的是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
历史小说和演义故事不能代替历史的真实,但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认识产生影响。两宋帝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面对少数民族政权的频频入侵,缺少必要的应对手段,即便一时取得胜利,也在奸臣误国的定义下,以悲剧告终。
这一切早已成为人们头脑中固化的概念。今天我们回味历史,解读不同王朝崛起和衰落的历史意蕴时,却发现,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让我们对两宋王朝有了太多的误解。且不说杨门女将的故事纯属虚构、陈世美冤枉地背负了数百年的骂名;也不必说水浒英雄的形象得到了粉饰、神话岳飞形象时妖化了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就连我们认为已成定论的很多问题都存在误差。
今天,我们解读两宋王朝的崛起,就是要重新审读帝国的所有内涵,对赵宋王朝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公允的评价。此外,对于正史中以讹传讹的问题,更要重新诠释。
在梳理两宋王朝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头脑中关于赵宋王朝固有的概念,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这个看起来积贫积弱的宋王朝,却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两宋帝国的版图虽然不大,却在文化、经济和科技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版图虽为有限,却赢得了一个无限的大世界。
论及任何封建王朝的崛起,一般都会论及这个帝国的军事强盛、政治开明、文化鼎盛、经济繁荣和科技发达,而军事上的强盛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毕竟,拓土之功,不仅尽显帝国风范,而且后世多以此来作为帝国崛起的标志。而两宋帝国偏偏在军事方面甚是弱小,掩盖了她在科技、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解读任何一个王朝的崛起,都要细述开国帝王的精彩亮相。与历史上其他封建王朝开国君主不同的是。赵宋王朝的开拓者,在一出“黄袍加身”的演出中闪亮登场。宣告着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此后的“杯酒释兵权”,让其多少解除了自唐朝中叶开始的武将干涉朝政甚至篡位的可能,因为赵匡胤不想让前朝的悲剧在自己后人身上再现。
与许多封建王朝一样,赵宋王朝围绕皇位的宫廷斗争似乎没有减少。一个“斧声烛影”,给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赵光义轼兄篡位似乎已经无法翻案。更有学者勾勒种种宋代史料,也仅仅是为赵光义轼兄多做几个注脚。其实,细读两宋王朝的世系表,就能发现一个问题,赵家有家族病史,赵氏家族几乎是一个短命的家族,家族遗传基因使得赵匡胤暴病身亡。
如今,人们评论王安石,多称其为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改革家之一。应该说,进入北宋中期的时候,冗兵、冗员已经成为政府运行的沉重负担,这个时候,需要对王朝的内部进行大的手术。于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如果按照今天人们的看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举措,具有极强的现代经济学意蕴,称其为“经济沙皇”丝毫不过分。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情况和结果,人们都已经熟知。但是。王安石在当时和身后并没有得到今天的声誉,甚至还被指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这一骂名一直背负了800多年。800年间,王安石除了在自己的老家得到了追捧外,在其他地区一直饱受指责。直到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为他翻案。才得以解脱。也许历史的趣味就在于此。说起来,王安石比雍正的境遇要差得多,起码背负骂名的时间更久。如果当时的赵宋王朝能够按照王安石的变法轨道运行,那么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华帝国将屹立于东方。但历史不能假设,毕竟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伴随着变法的夭折,王安石失去了政治上的权威。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失去了让后世儒生顶礼膜拜的机会。王安石的“王学”、理学和苏轼的“蜀学”曾并称儒家3大学说。随着变法的夭折,王学也一同殉葬了。
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英雄出现了,他就是岳飞。“精忠报国”是岳母刺字传出的佳话,岳飞更把这种佳话变成了现实。虽然以身死的悲剧结束了一个抗金英雄的神话,然而,岳飞抗金却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一直以来,人们以为,岳飞的悲剧在于他直捣黄龙府的目的是迎接“徽钦二帝”回归,他忽视了赵构的感受。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回来后,赵构还哪能坐在皇帝宝座上?贪恋帝位的他,和奸臣秦桧一道,密谋杀害岳飞。于是,在十三道金牌令下后,岳飞被迫班师,遭遇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其实,历史的真实远不止于此。在赵构看来,岳飞之过还不在于他奋勇抗金,毕竟这是南宋王朝能够偏安一隅的保障。至于徽、钦二帝回来。能否如愿重登大宝,也还是个变数。岳飞之过,在于他是个武将,手握重兵。对于宋王朝而言,最忌讳的就是武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的就是不让武将干涉皇帝的家事,“兵不知将,将不带兵”已经是成例了,而岳飞竟然能够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岳家军”,实在是“皇恩浩荡”。对帝位敏感,不希望武将过问家事,更是赵宋王朝的惯例;但岳飞偏偏请赵构早日立太子,犯了忌讳,这才是赵构杀岳的真实原因。
赵宋王朝不管是崛起还是衰落,总有一批文臣武将在为之赴汤蹈火。从北宋初年的杨业到北宋中期的王安石:从南宋初年的岳飞到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同样地,哪个时期都有奸佞当道,蔡京、秦桧、贾似道等权臣误国,让人唾弃。北宋亡国,输在了一场意外的失利上;南宋亡国,则是它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军事上的悬殊差异,导致赵宋王朝结束了300多年的统治。而赵宋王朝的灭亡,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强大帝国——元。
这是赵宋王朝政治、军事方面的发展脉络。说起来,两宋帝国是中国封建王朝经济上非常辉煌的时期。有人曾做过统计,宋朝时,中国的GDP占到全球一半左右。而它的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
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了造纸是汉代蔡伦发明的之外,活字印刷术发明者为北宋的毕舁,这项发明让人类可以更加持久地传承文明;指南针的发明,让世界航海家实现环球航海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则让古人开山找矿成为可能。
赵宋王朝在科技上的另一个贡献,是《梦溪笔谈》的问世。这部著作,凝结着北宋军事家、百科型学者沈括的毕生心血。这部书充分体现了沈括在科技领域的贡献,其中物理学方面集中在声学、磁学和光学方面,并解读了指南针、小孔成像和声音共振原理。当代人生活中离不开的石油,而这个词的发明者就是沈括,这也可以说是沈括在化学方面的贡献。而在地理学方面,他的成就集中在流水侵蚀学说和海陆变迁的科学解释上。总之,这部以笔记体裁写成的典籍,尽管书中只有三分之一与自然科学有关,但涉及了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至今依然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堪称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两宋在经济上,中外经贸交流的频繁,纸币的出现、商业城镇的繁荣、江南地区的发展,农业上新品种的引进、农业用具的改良等,无一不说明两宋的繁华。市、坊分离是宋代商业城镇发展的特色。而宋代的首都开封,成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号称人口百万。街区两侧开设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以开封为背景,突出描绘了北宋都城水陆运输和市面繁荣的景象。从这幅精美的画卷上,我们可以看到东京汴梁城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一一重现。江南市镇也在这个时期逐渐繁荣。杭州成为南宋首都后,这里的商业繁华不亚于东京汴梁。而这还只是两宋经济繁荣的冰山一角。
要说到文化上的繁荣,两宋王朝完全可以傲视整个古代中国。唐宋散文八大家,6位出自宋朝。宋代更是将词的艺术发扬到极致,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光辉夺目的一页,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在宋词中,既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词人代表李清照、柳永,也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在思想领域,儒释道在长期论争后,于北宋年间逐渐融合,加之当时的争鸣探讨风气浓厚,最终形成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品味赵宋王朝,一样地需要重新解读这个王朝所发生的许许多多故事,透过这一个个历史故事,能够演绎出一个王朝崛起和衰落的历史进程。两宋帝国正是在太祖爷黄袍加身的故事中开始,又在末代帝王投海的悲剧中结束。
最初接到“盛世中国”丛书约稿时,找并没有体会到这套丛书的难度。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的影响,“历史热”遍及华夏大地。前些年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曾接到一些通俗类读物的约稿,稿件完成后,得到了出版界朋友的认可。于是,借助前些年读书的底子,就贸然接下了《盛世中国·两宋卷》一书的写作。
然而,当我把提纲列出来后,却发现,对两宋王朝的定位没有那么简单。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何谈“盛世”啊?在人们固化的概念中,军事上的鼎盛、版图上的扩大,才是王朝崛起的标志。当我再次阅读数部当代编修的宋史,并参照阅读《宋史》以及其他原始文献后,这才发现,对两宋王朝的偏见,掩盖了我们对这个朝代真实的认识。其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片面认识,也有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那么,如何能够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用我们的语言将它讲述给广大读者,是我们几个策划者和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记得当时策划这套丛书的李子迟先生在约稿之初,就把丛书定位在既要有学术性,文字上又要通俗易懂,这个要求对我们来说颇有些难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总算按照预期的要求交出了书稿。完成这样一部既能面向大众、又要带有一定学术色彩的图书,对于我和几位合作者来说,都是一种尝试。
所幸,几位在高校古代史任教的老师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生,在翻阅了诸多古典文献后,又参考了大量前人先贤的研究成果,与我共同完成了这部书稿。本书的序言和全书框架由张博完成,陈官跃撰写第一章、第二章,冯雪飞撰写第四章、第五章,孙振丽撰写第七章、第八章,胡烨撰写第三章、第六章。全书最后由张博、李子迟润色定稿。
由于本书自身的要求,在行文中,并没有采取一般学术著作的引文注释格式;但在参考文献中,我们尽量将已阅读的书目列入。应该说,正是有了很多学术前辈的严谨考证,这部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通俗的《盛世中国·两宋卷》才能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完成。
古人向来有“文章千古事”的说法,更何况是著书立说。虽然我们只是找到了学术殿堂方向的初学者,但也有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于是,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发出我们的一家之言,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希望这部小书能够让读者朋友对两宋王朝的印象有所改变,希望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有关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够让您耳目一新。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我们近两年的写作时间就没有浪费。
作为本书的最后定稿人之一,我深知自己的文字功底还不算太厚实,希望在行文中对其他几位作者文字的改动没有出现硬伤。
写这类图书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尝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也欢迎广大读者就其内容与我们交流。我的邮箱:tkp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