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历史史实书籍。介绍了中国解放战争后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其中一役——辽沈战役的前后过程。
本书在写作中重点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大量有关辽沈战役的研究文章,吸收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客观性、权威性较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辽沈硝烟/命运交响曲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付晓斌//邢蓬宇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历史史实书籍。介绍了中国解放战争后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其中一役——辽沈战役的前后过程。 本书在写作中重点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大量有关辽沈战役的研究文章,吸收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客观性、权威性较强。 内容推荐 中国持久抗战如此迅速的胜利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在苏联的中共党员知道苏联出兵东北的计划大约是在1945年6月初…… 目录 第一章 得关东者得天下 1.一枕黄粱再现 毛泽东素赴重庆谈判 2.撕毁协议 国民党挑起内战 3.布局东北 延安棋高一着 4.“文臣武将” 闯关东 5.招兵买马 部队大扩绾 第二章 万事开头难 1.左右逢源 国民觉军炽气正盛 2.山海关失守 锦州失守 3.四平大血战 4.“老毛子”阴晴不定 东北局检讨出关政策 第三章 守得云开见日出 1.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2.生死关头的七道江会议 3.东北战场上的“七战七捷” 4.胜利随着季节变换而来 第四章决战前夕 1.运筹北宁线,毛泽东要求“全歼东北圈民党军” 2.大限将近 蒋介石被迫“死中求生” 3.秣马厉兵 黑土地狂飙在即 第五章 辽沈大略之争 1.统帅们的决策之争 2.攻长方略:从“重兵攻坚”到“长围久困” 3.战锦方为大问题 4.电报大战 第六章 塔山拼命仗 1.东野兵锋直指锦州 2.攻克义县 锦州门户大开 3.历史选择了4纵 4.炸不烂的英雄团 第七章 鏖战锦州城 1.毛泽东拍板“一量期内拿下锦州” 2.鲜血冲垮了配水池 3.阵地尽失范汉杰回天乏力 第八章 和平易帜 1.长春已是一步死棋 2.饥饿是量可怕的武器 3.攻心为上 4.曾泽生擎起义旗 5.体面的投降 第九章 妙算多者先胜 1.林彪盯上西进兵团 2.杜聿明违心迎合蒋校长 3.卫立煌坚持“老虎不出洞” 4.廖辉湘心向营口 第十章 不可逾越的黑山 1.“二漉部队”要打出“一漉水准” 2.场场蕾是拼命仗 3.血染的高地 第十一章 兵败如山倒 1.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2.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 3.哪量有枪声就往哪里打! 4.活捉廖辉湘 5.兵锋直指沈阳 第十二章 直捣黄龙 1.炮口下的孤城 2.胜利的另一半 3.肃清最后的顽敌 4.老八路解决新问题 第十三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 1.突如其来的任务 2.部队要“飞”起来了 3.黎明前的战斗 4.打好东北量后一仗 5.混乱大溃逃 6.青天白日旗在东北落下 第十四章 胜利由东北开始 1.胜利的天平向共产党倾斜 2.世界把焦点投向东方 3.丧钟为国民党敲响 4.铁流滚滚奔向关内 试读章节 1.左右逢源 国民党军炽气正盛 赫尔利到中国的第二天,就对蒋介石表示,总统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民政府的巩固和拥护您做中国的领袖”。 作为一个曾经影响过历史的人物,蒋介石并非无才。 早在作为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和北伐军首领时他就展现出卓越的领袖才能,在逐鹿中原的军阀混战中,他纵横捭阖,表现了相当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后来的8年抗战,他有疲劳,有苦劳,也有功劳。否则,他不可能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也不可能把那些独霸一方的大小军阀聚集到他的麾下。 “八一五”后的蒋介石,更显得潇洒,自信,风度不凡,全身披挂的标准像遍布全国。那个时候,他确实是中国大地上的N0.1。 身为中国的执政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国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本来拥有为这个苦难的国度再造一个盛世的机遇。 他领导的国民党政府拥有三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他接收了100万侵华日军的装备,有430万军队。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的。 更重要、更意味深长也更具有威慑力的,是这支军队中有39个旅是美械装备。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家,而美械装备就是“胜利”的代名词,似乎谁能和美国人站在一起,谁就能赢得胜利。 蒋介石找了一个好靠山。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脑溢血逝世后,副总统杜鲁门宣誓就任总统。然而,他与前总统罗斯福相差太大了。他的经历,甚至连相貌都使人感到失望。以至于人们怀疑罗斯福开创的伟大事业是否会被他“搞砸了”。 但是,这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密西西比人很快就发现,身为美国总统,他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无非就是如何使用美国已经具备的巨大的全球性影响力。这是罗斯福给他留下的遗产,也是他手中最锋利的武器。 7月初,他乘坐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赴欧洲,与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已经投降了的德国波茨坦会晤。在会面中,身高不到1米65的杜鲁门发现丘吉尔和斯大林两位巨人都比他矮,照相时他俩都喜欢站在高一级台阶上同他一起合影。杜鲁门大为诧异,他似乎因此增强了自信心。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获悉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向日本投放,以促使这个该死的东亚帝国早日投降。在横渡大西洋回国途中,他得到报告:8月5日,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造成了巨大破坏;四天后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果然,8月14日,日本投降了。更令人瞩目的是,二战后,杜鲁门使美国经济平稳地从战时状态转向和平建设时期,并没有因战争影响而造成经济萧条,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杜鲁门对自己越来越充满信心了。 随着大战的结束,各国政治精英的眼光开始转到战后的世界上来,在新的全球性政治格局里,美国从战前有实力而无名分转为战后的既有名分又有实力的霸主地位,它与苏联这个社会主义的庞大国家无论在欧洲或者是在亚洲都形成了两大国际势力的对峙局面。杜鲁门的眼光投向了中国。 眼下的中国,内战迫在眉睫。复杂的是,经过二次大战,中国国内的民主力量增长,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壮大和发展,中国内战的结局不仅有一个政治领导权转移的问题,而且有一个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交替的问题,因而也是这一地区今后国际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美国而言是关系到其战后在亚洲确立霸主地位的大问题,杜鲁门当然不会掉以轻心。 杜鲁门一直牢记着他的前任罗斯福的对华策略。罗斯福在致力于粉碎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同时,一方面时刻警惕苏联势力在战后“从亚洲东北部向外扩张”,另一方面,又对犹如蓄势欲发的火山一样的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忧心忡忡。 这是当时美国处理亚洲事务中的两大难题。 1943年罗斯福把先人“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发展为“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的新对华政策,以便使中国成为支撑美国在远东的主导地位的台柱子,成为抵消苏联力量的有用的平衡力量。1942年1月,在莫斯科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期面,美国国务卿不断向苏联外长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承认美国赐给蒋介石的头衔,使中国政府得以在四国宣言中签名。11月下旬,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召开三国首脑会议。罗斯福又接待了“四强”大厦的第四块“基石”。自然,美国与蒋介右政府确定了双方在远东的战略关系。 问题在于,当罗斯福头脑中形成“使中国成为强大国家”的幻想时,美国正面对着蒋介石统治中的中国既不统一,也不民主,更谈不上强大的问题。就在罗斯福拼命树立蒋介石国际地位时,中国的国内国共两大党的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蒋介石政权由于腐败无能及其专制独裁,也正面临极度困难。然而,由于美蒋战略关系的确立.,使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的关系逐渐失去了可供选择的余地。罗斯福认为:蒋介石虽然有缺点,但却不能取代他;而中共方面则控制着许多地区并集合着一批愿意抗日的爱国者。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应是维持蒋介石的领导地位,通过民主的方式推动国共联合,在中国实现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 1944年9月,罗斯福任命赫尔利为总统私人代表赴华,不久又任命他为驻华大使,全权代表总统推动上述对华政策。 可惜的是,赫尔利在执行罗斯福的调整后的对华政策时,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忠实于罗斯福,他过多地偏向了蒋介石,赫氏一到中国的第二天,就对蒋介石表示,总统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民政府的巩固和拥护您做中国的领袖”。随后,一方面推动国共接触,企图找到一个“以中共交出军队”为条件,给其“合法”地位的途径。另一方面,则坚决反对向国民党以外的军事集团提供美援,赫尔利的赴华,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的重点已放在支持蒋介石来统一中国的军事力量上了。此种人事更迭,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由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积极加强中国抗战力量而转变为扶蒋反共政策,或者用一些美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扶蒋抑共政策。 日本的如此迅速投降,美国人也根本没有料及。突如其来的战后中国局势,对杜鲁门是一个措手不及。而赫尔利则采取“援蒋内战”的政策,认为大力加强国民党,支持蒋介石,才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避免内战。中共会因为蒋介石力量的增强而避免与国民党打仗。显然,赫尔利的举动与美国对华的主要目标是不完 …… P34-36 后记 《命运交响曲》系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出版了。 本系列书由中国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其中《辽沈硝烟》由付晓斌、邢蓬宇编著;《淮海狂飙》由赵建利编著;《平津冬春》由刘晶林编著;《决战长江》由桂恒彬、桂军晓编著。 本书在写作中重点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大量有关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研究文章,吸收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命运交响曲》系列的编写是一项较大的工程。由于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尽管编者精心组织,力争使本系列书能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编者的水平及精力有限,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同时由于编写时间急促及一些历史原因,不能对所采用的图片逐一核实来源和原作者,为此我们深表歉意。甚望本书所涉图片的原作者见书后,在予以理解的同时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规定奉致稿酬。谢谢! 编者 2008年12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