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勇敢的心(心脏科学与外科手术的传奇故事)》这个关于我们最为担心的身体器官之一的故事中,罗布·邓恩以他知名作家的笔触和优秀进化生物学家的知识,讲述了横跨千万年,从墓地到手术台、再到当代医生办公室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此过程中,邓恩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类自己的心脏,也揭开了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心脏的神秘面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勇敢的心(心脏科学与外科手术的传奇故事)/科学新经典文丛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外科学 |
作者 | (美)罗布·邓恩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勇敢的心(心脏科学与外科手术的传奇故事)》这个关于我们最为担心的身体器官之一的故事中,罗布·邓恩以他知名作家的笔触和优秀进化生物学家的知识,讲述了横跨千万年,从墓地到手术台、再到当代医生办公室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此过程中,邓恩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类自己的心脏,也揭开了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心脏的神秘面纱。 内容推荐 罗布·邓恩著的这本《勇敢的心(心脏科学与外科手术的传奇故事)》讲述了关于心脏的故事,从第一批“探索者们”挖出尸体、研究心脏腔体,到必须在移植的心脏停止跳动前3分钟内完成的史上第一例心脏外科手术,以及最新的旨在延长心脏寿命的医学研究,医学专家们几乎是在逆自然规律而行。 心脏曾被当成我们灵魂之所在,后来又被当成充满谜团的活体,心脏之谜一直未能被人类全面破解。为什么多数动物只有10亿次心跳?现代人类何以获得超过20亿次心跳,从而拥有两倍于多数动物的寿命?为什么我们在有更为便宜且同样有效的手术存在的情况下,却还是常常选择昂贵的手术疗法?达·芬奇、玛丽·雪莱以及同时期的古埃及考古学家有何共通之处?触摸自己的心脏是何种体验?如果别人的心脏在你的胸腔内跳动又会是什么感觉? 罗布·邓恩讲述的关于心脏的迷人历史将带我们走进科学、历史以及人类最为依赖的4个心脏腔体的故事中。 目录 引言 第1章 酒吧争执引发的心脏手术 第2章 心脏王子 第3章 当艺术改造了科学 第4章 血液的轨迹 第5章 寻找吞噬心脏的东西 第6章 律动之法 第7章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第8章 核能人造心脏 第9章 轻于鸿毛 第10章 修复受损的心脏 第11章 战争与真菌 第12章 完美的饮食 第13章 甲虫与香烟 第14章 一本关于受损心脏的书 第15章 受损心脏的进化 第16章 美化心脏病 第17章 逃脱自然法则 后记:关于心脏的未来科学 特别鸣谢 尾注、引用与轶事 参考书目 索引 试读章节 医院的名字就叫作福利医院与培训联盟。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威廉姆斯说服了他的一些医生同行(无论肤色如何),甚至还说服了一群捐资人,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和阿穆尔肉类加工公司(公司会将在工作中受伤的员工送到医院诊治)。 在1891年,威廉姆斯租下了位于迪尔伯恩市第29大道角落处的一栋红砖楼,有3层楼高,包括12间房。房子本来的大厅被改造成了候诊室,位于过道末端的小卧室被改成了外科病房。医院在成立的第一年,共培训了7名护士,其中就有艾玛·雷诺斯。同时,医院还为上百名病患提供了治疗。 福利医院的运营十分艰难,但全体医生和护士都倾尽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专用配件缺少,他们得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并且不同于芝加哥的其他医院,他们还为一大批遭受心理创伤的病人提供治疗。即便条件很艰苦,威廉姆斯和他的团队也始终不屈不挠。他的故事,是一个排除万难的男人与不辞辛劳帮助他的护士们同甘共苦的故事。 但是在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一些事件的发生共同改写了威廉姆斯的故事。詹姆斯·科尼什是一名捷运公司雇员,负责搬运火车上的货物。他的工作倒还不错,但在1893年7月9日这个糟糕的日子,炎热的天气使他全身是汗,他从早上一直工作到了傍晚6点,更糟糕的是,直到太阳落山,温度依然没有降下来。这种天气正适合来杯威士忌酒,科尼什那晚在最喜欢的酒吧里续杯的就是这种酒。还有一些人在芝加哥的特拉维夫白城享受着最好的时光。随着世界展览会的到来,科尼什也和一群朋友在镇上停留了下来。他拿起威士忌,抿了一小口,跟服务员聊了一会儿天,便去跟两个已经坐下来的朋友玩起了扑克牌,他感到很快乐。点唱机正大声放着一首名叫《黛西·贝尔》的歌,他连走路都开始蹦跶。他开心地欢笑着,赌博,跟自己的朋友逗乐,十分尽兴。事情就此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围绕着科尼什的声音变得更响亮,争吵像尘埃一样瞬间弥漫开来,然后就是打架。一张椅子被摔得粉碎,拳头落在了汗湿的身体上,科尼什踮起脚尖张望着,然后突然就被扯进了扭打的人群中。一把匕首出现了,拿着匕首的男人向科尼什猛冲过去,匕首刺进了科尼什的胸膛。那个男人又把匕首拔了出来,接着听到了某人的尖叫声,人群散开,警报器响起,几个女人弯腰查看着已经倒地的科尼什的身体。 大约在1小时之后,在福利医院,科尼什躺在担架上,正被推向手术室,他的衬衣已经被血液浸湿,护士和丹尼尔·哈勒·威廉姆斯围着他。对于威廉姆斯来说,科尼什的伤口直径大概只有2.5厘米,看起来似乎伤得不深,但是伤口的位置正在胸骨的左边,这才是麻烦的地方。没有X射线(在1895年,也就是科尼什事件两年多后,X射线被发现),根本就无法知道伤口到底有多深,或许已经伤及了心脏。威廉姆斯唯一能用的是一种非常老旧的诊断方法,他能够感觉到科尼什的脉动,也能探听到科尼什的呼吸,可以把自己的头,或者如果他能够买得起的话,一个木质的听诊器放置在科尼什赤裸的胸膛上,探听是否存在杂音。 起初,除了胸膛上的洞,科尼什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大碍,脉搏很正常,心脏保持跳动,于是他的伤口被清洁干净,缝了线,他被留院观察一晚。他的病房有一扇窗户可以看到街景,到目前为止,他都没能看一眼自己所处的环境,因为他太虚弱太疲惫了。温暖的空气透过窗帘吹在了科尼什身上,几小时后,本来看似已经稳定的情况开始恶化,威廉姆斯医生被叫了回来。他跑向病房,来到科尼什的身边,把耳朵放到了科尼什的胸膛上。科尼什的心跳变得非常微弱,然后,似乎完全消失,听不到任何心跳了,心脏只是在微弱地动着。7月10日,威廉姆斯得出结论,匕首刺进的位置要比预想的深得多,伤及心脏。 一把匕首能够给心脏带来致命损伤,尽管这种损伤某种程度上要根据详细精准的细节进行判断,如匕首刺进的位置和方式。心脏有两组动脉,总的来说,左心房和左心室共同组成其中一组,右心房和右心室则为另外一组。每个心房位于其相对应的心室之上。当左心房收缩,血液就会被缓缓挤进左心室。这个过程中,血液只是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并不需要太大的推力。接着,左心室剧烈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一路流经动脉,到达微动脉,最后到达人体的6亿条只有一个细胞那么宽的毛细血管。左心室剧烈收缩所形成的压力,能够在空气中把水喷起1.5米高。根据身体的需求,心室就是这样把血液输送到人体内加起来总长超过96000千米的血管系统中的。 P10-12 序言 一首关于心脏的叙事长诗 我为许多医学人文类的书写过序或书评,但为《勇敢的心:心脏科学与外科手术的传奇故事》这本书写序却是最特别的一次。该书也属于科普的写作范畴,但是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时,却有一种读诗般的淋漓畅快感,完全没有读其他学院派作品的那种艰涩,这除了因为作者具有深厚的科学人文修养之外,另一个原因是我本人对这一领域极其熟悉。我曾写过一本叫《心外传奇》的书,讲的是心脏外科发展史,而罗布·邓恩这本书则是从更广袤的视角解读人类对心脏这一神秘器官的认知历程。 前几天因为一篇科普文章的标题与其作者有一些交流,文章的原标题是《我们为什么长两个肾》,但经媒体的编辑修改以后变成了《养肾护肾很重要,肾脏一旦罢工,后果十分严重》,修改后的标题十分不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从健康角度来说,除了那些必要时可切除的器官之外,又有哪个器官罢工之后是后果不严重的?比如心脏罢工、肺罢工、肝罢工、脑罢工,人受得了吗?至于养。肾护肾这种有些媚俗的说法,也实在有辱科学的尊严。但糟糕的现实却是,在中国,这类标题更能吸引眼球。面对整体上科学素养还不算很高的中国读者,我们的科学写作要把姿态放低到这种程度来迎合吗?我经常建议有志于从事科学写作的朋友多读外国的经典之作,比如我们这回要谈的这本。 至少罗布·邓恩的这本书绝没有这种低身段的迎合,读这种作品,不会让人感觉智商被侮辱,作者精心布局设计了整体结构,每一章节又相对独立,将海量的信息锤炼成诗化的叙述,让人在满足阅读快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将原本枯燥的与心脏相关的知识纳入脑海之中了。在医学从原始蒙昧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心脏无疑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从对心脏结构的探索到血液循环的发现,从对心脏疾病病理解剖的认识到心脏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段的出现,这些原本千头万绪的杂乱信息,被作者的巧手梳理得错落有致,即使是我原本就熟知的人物和事件,我也想看看作者有何不一样的讲述和评价。 以我最为熟悉的心脏外科方面的故事来说,罗布·邓恩对很多核心事件(是我的《心外传奇》一书的叙事核心)之外的分支细节也有详细的交代,比如启发了外科医生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的海伦·布鲁克·塔西格,我对她的讲述基本上止于B-T分流的创立,对其在这项研究之外的科研生涯所涉不多,其实塔西格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仍然没有放过小儿先心病这个老对手,只不过她换了一种方式,希望以进化论的思路来探究出先天性心脏病的起源。为什么作者能捕捉到塔西格学术生涯中的这个细节呢?因为作者罗布·邓恩本人就是以进化论为研究方向的生物学家,这是只有外科医生视角的我在《心外传奇》中忽视掉的信息,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塔西格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同样发现了先天性的心脏畸形,她不但能解释先天性心脏病的起源,还能从源头上解释为什么心脏的结构会如此复杂。目前关于人类心脏发育的描述有限,塔西格只能以非人类物种的心脏发育模型加以补充,鸟类胚胎是理想的实验模型和观察对象。可惜塔西格的宏伟计划并未彻底完成,但她开创的事业,自然会有后来人。 先天性心脏病一定会被消灭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似乎不那么乐观,因为基因突变在现阶段尚不可控,而这些导致心脏畸形的突变则无疑是有害甚至是致命的,那么医学界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为我们种群承担了进化代价的人类同胞呢?出于医师的职业精神或人类的道义责任,传统上医学界一直在全力以赴地拯救。但新的变化是,产前检查技术手段的进步可以使部分胎儿阶段的心脏畸形被准确诊断,这部分胎儿的命运又将如何?让他们出生然后接受一次或若干次心脏手术,还是直接让这些生命在子宫内就画上休止符?谁有权利做这个决定?又或者,倘若基因检测手段可以准确地在超早期就确定某些胚胎必然会出现心脏畸形,这种情况又将如何选择?这是我的思考和困惑,但书中没有给出答案。 在发达国家,儿科伦理领域占据上风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主张医生应为患者创造最大的利益,以保障残障患儿的生命不被低估,其主要特征是,以患儿为中心,完全不考虑患儿残障的生命对其他人(父母及社会)的影响;但反对者认为,婴儿的利益是未知的,事实上也不存在抽象的婴儿利益最大化,婴儿利益的实现本身也需依赖家庭,不能总是强调家庭有义务为患儿提供必要的支持,而无视家庭应有为患儿做出重要决定的权利,因为毕竟在做出任何医疗决策之后,其后果也只有该家庭承担,在讨论患儿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时,若将其家庭因素排除在外,实在与保障患儿权益这一核心目标南辕北辙。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个不完美的生命若出生在发达国家,其存活的概率显然会大于同等情况下出生于欠发达国家。这些经过积极救治而保存下来的生命,有相当一部分都过着有意义的人生,毫无疑问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婴儿会因为不曾生存而受益,而那些不得不放弃治疗的,只能被视为止损。不愿承担照料一个严重残疾的孩子所带来的负担的家庭,不见得是自私,只是比较现实罢了。 书中另外一点引起我兴趣的,是加拿大外科医生毕格罗,在《心外传奇》中,我对其后期的记述,仅提到他对土拨鼠冬眠的研究未能进一步扩大心脏外科的战果,但在这本书中,我知道受毕格罗启发而创建的学科已经逐步发展,年轻的科学家们仍在继续研究冬眠、新陈代谢以及心率,而这些研究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医学的面貌,又有谁会知道呢?历史太长,人生太短,历史的一次脉搏也长过我们的一生,对于生命科学中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需要几代研究人员付出多少心血才能得到正果?从盖伦时代对血液循环的猜想到哈维揭示血液循环的规律用了一千多年,我们等不到下一个千年,但我们相信所有坚实的研究成果都将成为筑就明日医学大厦的一砖一石,哪怕它们现在的样子我们还看不出来有什么用。因为科学不是宗教的迷梦,也不是哲学的图画,乃是构成现代医学的钢筋铁骨。从巫术、宗教、哲学直到科学,古老的医学摆脱桎梏破茧成蝶,一跃而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又导致人类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给医学带来新的挑战,在这些新的挑战中,心脏及心脏相关疾病仍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这一代的医生与科学家又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我们能续写前辈先贤的辉煌吗?我们能见证新时代奇迹的发生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不过,我们首先要以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得足够长,否则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新进步我们就看不到了。 所谓金无足赤,这本书虽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医学人物佳作,但对历史人物的有些评价方面,却也有莽撞之处,比如在提到B-T分流的创建时,虽然对外科医生布莱洛克的助手托马斯给予较高评价并无不妥,毕竟他曾一度被学术界忽略,但我认为也不宜矫枉过正,如果过于强调作为技术员托马斯的贡献,甚至将托马斯与布莱洛克二人的关系比作提线与木偶的关系(借旁人之口),显然是言过其实了,布莱洛克对外科学方面的贡献可不只是开创了B-T分流,他早期对休克的研究己奠定了他在外科学术界的地位,这就是作为生物学家的作者的认知盲区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心脏科学与外科手术的传奇故事”,读者诸君不要被我误导以为这又是一本写心脏外科历史的书,我对这本书中的关于外科手术的部分关注更多,仅仅是因为我自己是一名外科医生,而这本书的令人着迷之处,却远不止于此,当你手不释卷地读完这本书时,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李清晨 后记 关于心脏的未来科学 我的工作很奇怪。每天醒来就去研究在人体内和在人的周围生活的物种,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就是我的工作。毕竟,谁会比为它们提供栖息之所的人们更适合研究它们的身体和家园呢?通过研究我们身边的物种,我和我的同事们发现了很多以前我们从不知道已经存在的事物。有一天,我们在某人的肚脐里发现了50个未命名的细菌物种。另一天,我们在一位老师脸上的毛孔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动物。在家里,我们发现了一种没人能叫上名字的黄蜂;我们对它仅有的了解,来源于我们对它的近亲的了解,也就是,它很可能会在其他动物体内产卵,然后任由这些卵在宿主体内发育,并从内部将宿主吞食。这种黄蜂在家中很常见,但是一般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别处,我们发现了拇指大小的蟋蟀,它们正在北美悄无声息地占领着一间间地下室。每个人都以为其他人知道这种蟋蟀的存在。 提到上述这些,是因为通过研究这些物种,我总能学到不少东西。我每次上班都会收获难忘的一课:人类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无知。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我曾就这个现实情况出过一本书,而时至今日这个事实依然让我觉得振聋发聩。我在写那本书时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越关注日常生活,就越有可能错过重大发现。你如果认为雨林中会有重大发现,那就应该动身去找。在你的家中,这些重大发现就在脚下,而你却忽视了它们,又或许是你认为其他人已经知道了这个发现。 在这本书的结尾处,我想要讲述心脏的未来,而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我们的无知,因此,未来是不可确定的。我们对心脏的了解,比医生、科学家以及任何其他人所认为的都要更少。海伦·塔西格断定,也许就在你家周围盘旋的某只鸟儿,有着同时跳动的两颗心脏(或许不是同时跳动)。这种鸟存在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它的存在。同样也不能排除,我们所不知道的各种各样形态的心脏是存在的,抑或心脏还有诸多特性是我们还不了解的。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假定,我们的身体已经几乎被研究透彻了。他们错了。我们也错了。 应对我们的无知,部分解决之道是谦逊。但也有切合实际的方法可以提高重大发现的概率。谈到了解我们的心脏是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失常的,一个好主意就是去试图了解其他物种的心脏。尼西和阿基特·瓦基就着手对比了黑猩猩和人类的心脏,但他们的研究只是个开端。我们对其他猿类知之甚少,远比我们对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普遍特征的了解要少。鉴于对黑猩猩心脏的些许了解就使我们对自身心脏的了解向前迈了一大步,可以想象了解其他猿类也会有同样的茅塞顿开之效。但不止于猿类。地球上有超过5000种哺乳动物,每种动物的心脏都不相同;还有超过12000种鸟类;之后还有鱼类,鱼类的种类数以万计;还有数百万种昆虫。所有这些物种都可以教给我们一些知识。 但还不能到此为止。不要忘记环孢霉素,它来自于一种可以使甲虫的免疫系统完全失效的真菌。抑制剂也来源于真菌,是真菌抗争其他微生物的产物。能杀死导致急性风湿病、造成心脏隐患的病原体的抗生素是另一种真菌对抗另一种细菌的产物。数百万的野生物种包含着数百万个答案。 预测医学的未来也许比预测发现的未来更难。因为医学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科学和技术,还取决于政府、政策以及文化。如果有人认为他知道未来的政策与文化的话,愿上帝保佑他。但是,过去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不必费尽心神就能注意到,心脏学的历史上充满了轮回的傲慢、表面的成就,以及无数次的,甚至全盘的失败。我大胆推测,类似地,在昨日看来也许是阶段性成果的东西,在如今看来不过是幻想和错觉;相对于理性的微弱烛光,人类总是会被成就的闪亮光芒所吸引。 难点在于将阶段性成果与幻想和错觉区分开来。比我聪明的人曾试过但失败了。今天,我们憧憬着干细胞带来的美好明天。在全世界的实验室里,研究者们都在争前恐后地使用干细胞,把它们植入心脏或者将它们注射进心脏内来使心肌重生。干细胞的功能很强大,它们可以成为任何细胞。这些新的实验试图使干细胞成为心脏的一部分。 …… 蟒蛇心脏的扩张似乎与个体细胞体积的增大有关。在这些细胞增大的过程中,蟒蛇心脏和血液的一个改变体现在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脂肪酸含量会飙升(最多至原来的5倍),而这导致了心脏细胞的生长。当然这一切都是诸如赛克尔这样的蛇生物学家含糊不清的猜想,仅仅是写给我们这位无腿朋友、赞其特殊之处的一封情书;或者说本该如此。然而,与赛克尔合作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研究蟒蛇的心脏,他们决定给实验室小鼠的心脏中注入在蛇的血液中发现的脂肪酸混合剂。这只小鼠的心脏长大了,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脏细胞也产生了同样的反应。如此看来,我们的心脏细胞在注射过蛇血中的脂肪酸后,大概也会同样产生增大效应。 使心脏细胞增大在治疗学上也有意义。人类心脏病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类心脏会变得过于肥大,而这种肥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细胞的扩张。了解蟒蛇脂肪酸酏剂如何使细胞增大,也许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肥大型心脏病,甚至包括如何去预防这种疾病。这也许还能帮助某些患有萎缩症的患者,对于他们来说心脏细胞的生长是有益的。来自其他爬行动物的化合物已经被用于医学治疗中。比如,在吉拉毒蜥体内发现的一种化合物,就是糖尿病药物艾塞那肽的活性成分。目前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去学习和探索,我们能从对人类的积极研究和大型医学实验中学到不少东西,而更大的发现潜藏在蛇以及数百万我们尚不了解的其他物种的躯体内。我们的求知之火在生存之庄严面前微不足道。 对我来说,作为科学家和作家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当我意识到我们对某件事物还知之甚少的时候,可以直接去研究它。在接下来的数个月时间里,我要开始研究在心脏组织中发现的细菌与病毒。我们对心脏中的微生物知之甚少,但它们却在那里繁衍生息,为所欲为。它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心脏中的微生物一样吗?我们不知道。也许我们需要去研究黑猩猩或是大猩猩的心脏。也许这些存在于心脏的细菌和病毒来源于肠道。不管我们发现了什么,估计那都会是新颖而有趣的。在此,我并不是猜测,我是在赌一项似乎总能成立的预测,即我们每次探索都会有新的发现,特别是探索人类自身这一被广泛束缚的荒原之时。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关于人体心脏之谜的精彩绝伦的书……罗布·邓恩的这本书展示了心脏这一器官远超科学范畴的复杂性。 ——山姆·基恩,《华尔街日报》 本书文字通俗易懂……涉及大量医学逸闻和精彩历史……我向每一个对心脏、医学史,或是医学领域发生的不寻常的戏剧化故事感兴趣的人推荐此书。 ——叶夫杰尼亚·努斯诺维奇,《科学》 精彩绝伦……将生物学、社会史以及与心脏相关的科学故事令人兴奋地交织在一起……这本书对于促进我们了解自己不停跳动着的心脏做出了伟大贡献。 ——奥尔登·马奇,《书页》 在医学从原始蒙昧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心脏无疑扮演了一个相DANG相当重要的角色,从对心脏结构的探索到血液循环的发现,从对心脏疾病病理解剖的认识到心脏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段的出现,这些原本千头万绪的杂乱信息,被作者的巧手梳理得错落有致。 ——李清晨,《心外传奇》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