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犹太人的奇异思想/犹太智慧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马尔文·托卡耶尔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犹太智慧丛书》六本之一,全书共分3个章节,主要对伊甸园的秘密、摩西之杖、犹太教会堂之灯、沙漠的智慧、最高的祈祷、亚伯拉罕的行动、圣典、安息日等作了细致独到的解读。让人通过了解《圣经》,体会人间悲喜,理解生存目的,学会与人相处,增长生活中各种智慧。全书语言生动流畅,引人入胜,可供各大专院校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课外读物使用。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有大量惊人相似的特征。犹太民族既能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大放异彩,又能顽强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样的成功经验似乎为面临西方文明威胁,又不能不从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儒家文明圈提供了某种解决方案,因此犹太文明的秘密从19世纪起就吸引着中国人和儒家文明圈其他国家人民的注意。这种对犹太文明知识的渴望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应该得到鼓励和帮助。

本书是《犹太智慧丛书》六本之一,由“《圣经的妙处》”、“《圣经》的芳香”、“《圣经》的回音”等三章构成。对伊甸园的秘密、摩西之杖、犹太教会堂之灯、沙漠的智慧、最高的祈祷、亚伯拉罕的行动、圣典、安息日等作了细致独到的解读。让人通过了解《圣经》,体会人间悲喜,理解生存目的,学会与人相处,增长生活中各种智慧。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引人入胜。

目录

《圣经》之光(代序)

 一 人类的损失

 二 可以携带的祖国

 三 奇迹

第一章 《圣经》的妙处

 第一节 伊甸园的秘密(《创世记》)

一第二日

二 大的光与小的光

三 大狞

四 乐观主义

五 模仿神

六 肉食

七 安息日

八 “七”这个数字

九 伊甸园

十 女人

十一 被赶出伊甸园的亚当与夏娃

十二 女主动

十三 羞耻

十四 孩子是谁的

十五 正义的人

十六 同性恋

十七 巴别塔

十八 家之窗

十九 旅人

二十 诅咒

二十一 教育

二十二 得鹄

二十三 土地

二十四 不如一见

二十五 世界上最早的战争记载

二十六 选民

二十七 困难的时候

二十八 名字

二十九 迦南

三十 割礼

三十一 招待

三十二 祝福

三十三 旅人与金钱

三十四 正义观念

三十五 洗脚

三十六 家与社会

三十七 神的考验

三十八 外国人

三十九 结婚与人种差别

四十 死

四十一 “以姆”的解释

四十二 哭墙

四十三 感激之情

四十四 家族

四十五 嘉尔帝

四十六 偏爱

四十七 犹大的错误

四十八 岩石与父子

 第二节 摩西的杖(《出埃及记》)

一 鞋子

二 反体制

三 人的出生

四 自由的休息日

五 指导者的悲剧

六 最初的教育者

七 杀

八 寡妇

九 复数的意义

十 挨打

十一 金牛犊

十二 环境

 第三节 犹太教堂的灯(《利未记》)

一 简洁

二 科尔班

三 达罗叙·达罗叙

四 保健卫生

五 盲人

六 两种罪

七 爱邻居

八 老人

九 五日制

十 时间的重要性

十一 某种人口比例

 第四节 沙漠的智慧(《民数记》)

一 教育者的资质

二 离俗人

三 就任致词

四 名誉

五 不平凡的平凡

六 退位

七 教育的安全

 第五节 最高的祈祷(《申命记》)

一 人对神

二 “书的民族”

三 妥协

四 犹太人

五 吃

六 浪费

七 爱动物

八 利息

九 个人的罪

十 团结

十一 犹太教会堂

十二 神格化

第二章 《圣经》的芳香

 第一节 三位祖先

 第二节 亚伯拉罕的行动

一 学会独处

二 革命家

三 偶像

 第三节 雅各的行动

一 三种解释

二 西奈

三 通到天上的梯子

 第四节 约瑟的行动

一 自我改造

二 偏见与憎恶

三 厌恶权力

四 女人的诱惑

 第五节 摩西的行动

一 身为犹太人

二 指导者和草

三 生气

四 不为所知的墓地

五 永恒的生命

第三章 《圣经》的回音

 一 最初的文字

 二 托拉

 三 七条规范

 四 抽象

 五 选择与被选择

 六 安息日

 七 自由

 八 橄榄

 九 教育妈妈

 十 个人主义

 十一 天使

 十二 争先

 十三 故事的作用

 十四 平衡

 十五 彩虹

 十六 祈祷

 十七 关于“十诫”

 十八 人类的“天与地”

 十九 夏尔·歇·雷特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一 第二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第1章6~8)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含着核。”事就这样成了。(第1章11)

《圣经》中记载,神在创造植物的时候,最先造出了种子。这些种子各不相同。犹太人把此解释为这是神在告诫人们不同的种子之间不可以杂交。人类当然也不允许兽奸的行为,牛羊也遵守相同的准则。

神创造了世界,这使犹太人深刻感受到了神的伟大。神使生活在水中的鱼具有鳃,而使生长在陆地上的动物用肺呼吸。如果搞错了这些分配,那么整个世界必然变得混乱不堪。仅此一项,就使他们深信不疑,创造一个如此完美的世界正是神的伟大的最好证据。

正因为神是如此的伟大,所以他创造一切物品,都有他的目的。就如同毒草存在的意义是产生氧气可以帮助生物呼吸一样。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圈。这就是生态学。毒草对人来说也许确实是有毒的,但是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却能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对于一切生物,神都赋予了他们不同的生存目的与意义。

在《创世记》中,每天结束之后,都写着“神看这是好的”这句话。只有在第二日里,没有写这句话。这大概是因为,在这一天,神虽把陆地和海洋分开了,但这项工作却没有在当天完成,而是留到了第二天的缘故吧。因此,犹太人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即对于一件事情,在完成或者结束以前,绝对不说“好”。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童年的趣事。

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还没有做完作业就开始玩起来了,父亲看到了就问我:“作业都做完了?”我回答说:“还没有,但是马上就做好了。”干是父亲便给我讲了《创世记》里面的故事,并告诉我“除非全部完成,否则便不能说好”。

对于在第二日没有写上“神看这是好的”,犹太人认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在第二日,神把空气以上的水和空气以下的水分开。虽然这对于世界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就分开这个行为本身来说,却具有非同寻常的否定意义。例如,分开家庭、分开国别、分开人种,这些全部都具有分裂的意思。虽然有时候,分开是必要的,但仍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此,神才不认为这是一件“好的”事情。

这个故事说明,那些不是一定要分开的事物,还有理所应当在一起的事物,譬如夫妇、朋友、国家、民族等等,如果硬要把他们分开,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但是,有位拉比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神在第一天创造了光,把光明和黑暗分开。可是在第一天,不是也写上了“神看这是好的”这句话吗?

对他的说法,另一位拉比提出相反看法,认为,光明与黑暗本来就是不同性质的东西,当然应该分开。而在第二日,却是把性质相同的水分为天地两个部分,所以虽然这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称之为“好的”。

于是,第三位拉比又反问道:“太阳在白天熠熠生辉,月亮在夜晚投射光亮。我们在晚上是绝对不可能见到太阳的,可有时在白天也能见到月亮,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此,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太阳和月亮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月亮对神说:“就好像同一个厨房里面不能有两个厨师一样,在同一个世界里也不能存在两种伟大的光。”神说:“月亮啊,你在怀疑我的智慧。”因此,作为惩罚,神减少并减弱了月亮的光。  于是,月亮又向神说道:“虽然我不应该怀疑您伟大的智慧,但是我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吧?”神说:“你说的的确也有道理。因此我才让你和太阳分别照亮白天与黑夜。但是作为补偿,我让太阳无法出现在你照耀的黑夜,但是允许你在白天也可以出现。”

这个故事,长期以来都被犹太人的父母用来锻炼小孩子的思维与判断能力。

二 大的光与小的光

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第1章16~19)

《旧约圣经》从《创世记》开始。正如第一章“起初神创造天地”里描述的那样,神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其中,当然应该有何时创造了太阳,何时创造了月亮。但是在第l页上,却只写了“大的管昼,小的管夜”,而没有出现“太阳”和“月亮”的字眼。

这是为什么呢?

犹太教是信仰唯一神的宗教,而其他很多民族并非如此,例如埃及人信仰的就是太阳神。因此,犹太人认为太阳或者月亮,都是这个唯一的神的竞争对手,会误导人类的信仰。所以,才用“大的光”代替太阳,用“小的光”代替月亮。

P1-5

序言

2006年夏天回国时去了一次西单图书大厦,发现各种以“犹太智慧”为名目的书籍在大厦的一层摆了整整一个书架,·数一数竟有十几种之多。翻翻看内容大同小异,故事多属东摘西抄,议论则多属荒诞不经之谈。显然作者大多对犹太传统一无所知,贩卖的多是如假包换的“伪犹太智慧”。后来在卓越网一查,竟查出几十页的这类书籍,其中一本是靠大量剽窃歪曲我译注的《天下通道精义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而搞成的,题目叫做《天下通道:成就犹太人纵横天下大智慧》,署名金堂,冒用石油工业出版社的名义(我在该出版社网站查了,没有此书),而且不由分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名字和头衔——“北京大学王平教授”。

说起来,“智慧”一词原是拉比犹太教对自己的传统的另一种称呼,介绍到外人那里,自然就成了“犹太智慧”。不过这智慧跟一般人所理解的“智慧”一词的含义却有所不同。比如《创世记》3:6,中文翻译成:“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这里的“使人有智慧”一句的原文是“能教育人”,并无“智慧”一词。《申命记》4:6说:“所以你们要谨守遵行。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聪明。他们听见这一切律例,必说,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聪明。”这里原文中的“智慧”一词,才包含了“犹太智慧”的真谛。原来这“智慧”并非一般的知识,而是来自神的律法,所以伊甸园里的智慧树再神奇,也只能给人知识教育,而不能给人“智慧”;这“智慧”也不是死记硬背的律法条文,而是通过律法的学习讨论,领悟隐藏在律法背后的独特思维方式,并学会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因此“犹太智慧”还有一种深深的悟性资质在其中,正如《创世记》31:3所说的:“我也以我的灵充满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聪明,有知识。”

这种“犹太智慧”进入儒家文明圈却是从一个美国犹太人开始的。此人名叫马尔文·托卡耶尔(Marvin Tokayer)。二次大战结束后,由于大陆局势的变化,中国犹太社区开始外迁,一部分回归以色列,一部分移居欧美,还有相当一部分移居日本。不过,日本的犹太社区一直没有得到犹太教组织的足够重视,很多年没有自己的拉比。1968年,日本犹太社区向美国纽约犹太教哈巴德派大拉比Menaehem Mendel Schneerson请求派遣一位拉比到东京,主持犹太教社区的宗教日常事务。哈巴德派是海外最活跃的犹太教团体之一,以帮助海外犹太人的宗教事务为己任,各国大量非主流犹太教会堂(包括如今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犹太教会堂)都是他们建立的。不过这次Schneerson作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他没有从本派选择拉比人选,而是看中了拉比犹太教正统派的一位青年才俊——马尔文·托卡耶尔。然而托卡耶尔对远东既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为了把他逼到东京去,Sehneerson动用了自己在犹太教社区内的强大影响力,给托卡耶尔施加了巨大压力,最终迫使他同意去日本当首席拉比。托卡耶尔满心不情愿,勉强答应去试两年。

Schneerson在1994年去世后被哈巴德派奉为救世主弥赛亚,很多派内信徒至今仍在等他复活,就像《旧约》所预表的那样。他挥手致意的画像被他的信徒们贴满了以色列的大街小巷,大概是现代犹太拉比中曝光率最高的一位。犹太人不接受耶稣的弥赛亚身份,至今仍在等救世主到来,两千年来出现了好几位被部分教徒奉为弥赛亚的人物。

Schneerson是不是弥赛亚我不知道,不过他在派遣托卡耶尔去东京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洞察力的确让人吃惊。本来是满心不情愿的托卡耶尔迅速融人了日本犹太社区的生活,乐不思蜀,一待就是几十年。他的日语水平在两三年内就长进到了自己写书的层次。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托卡耶尔连续在日本出版了二十多部用日文写成的书籍,内容包括犹太经典、犹太历史、犹太文学、犹太笑话等等,向日本大众介绍犹太民族独特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为了让普通民众也能理解这种完全不同的奇异思维,托卡耶尔使用了一种日本漫画书式的简练生动的叙事风格,把经典、传统故事、生活故事和说理糅合在一起,使读者可以在活泼有趣的故事中理解深奥的经典要义。这种开创性的、专为远东读者设计的“托卡耶尔文体”在日本大获成功,每本书的发行量都高达几十万册,有些销量突破了百万册。可以说,托卡耶尔开创了犹太智慧的远东时代,为犹太文明与儒家文明间的对话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日本,托卡耶尔一直关注着中犹民族的交往。他撰写出版了《河豚鱼计划》一书,首次揭开了中日战争历史中一段鲜为人知的与犹太人相关的史实。他曾试图通过孙中山的犹太警卫“双枪科恩”在中国的旧关系建立与中国的联系,没有成功。但他从日本犹太人那里学得了大量有关中国的知识,并期望着有一天能把他的这些有关犹太智慧的解说传播到中国去。

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解说是以一种完全东方的方式传播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的这股“犹太智慧风”刮到了韩国,托卡耶尔的著作在未经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被盗译为韩文,并在韩国大量印刷销售。随后中国台湾的出版商将其中的一些书籍翻译成了中文,同样是在没有任何许可的情况下大量盗印出版。我所见过的这类台湾盗译盗印版书籍有七八种之多,包括《滚动的犹太智慧》(《塔木德》)、《犹太五千年的智慧》(《旧约》)、《犹太格言集》、《犹太笑话集》等等。

199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学者顾骏撰写的《犹太的智慧:创造神迹的人间哲理》一书。虽然该书没有参考书目,但其中显然大量参考了台湾版托卡耶尔书籍中的叙述和故事,包括某些章节的题目(比如“滚动的犹太智慧”)都直接来自原书。这是“托卡耶尔旋风”第一次在大陆登陆。顾骏的这本书显然触发了某些书商的投机心态,大量东摘西抄的伪“犹太智慧”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以各种名义不断涌现,几乎全部采用“托卡耶尔文体”,几乎全部复述托卡耶尔的那几个故事。书籍越来越厚,装订越来越考究,插图越来越精美,内容却好像九斤老太的家世,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走样。

托卡耶尔本人是位学识渊博的犹太宗教领袖兼学者,他谈论犹太智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本人对犹太智慧的着迷来源于这些书籍的魅力,也无可厚非。顾骏的作品虽然不是严格的学术书籍,没开列参考书目,但书中仍然不失学者的严谨和慎重。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书籍虽然是盗译盗版,而且台湾译本中有一些致命的错误,但毕竟还是托卡耶尔的原著,因此跟真正的“犹太智慧”总算相去不远。唯独近几年来在大陆,“犹太智慧”成了鱼龙混杂、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似乎非要验证一下钱锺书在《围城》中说的那句话:“中国人真厉害,外国的好东西,来一样,毁一样。”

简单举几个例子,让大家看看这些“犹太智慧”书中存在的问题。

例子一,某些以《塔木德》为名的书籍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塔木德”的故事:一个犹太人有一条船,船上有一个小洞。冬天的时候他把船送去刷油漆,准备开春再送去修补那个破洞。不想天气骤暖,河水开化,他的两个儿子偷偷拿了船去划,居然没发生任何危险,惊奇万分的犹太父亲这时才发现油漆匠在油漆时已经不声不响地补上了那个漏洞,目的是为了遵守维护人类生命的犹太律法。这故事被收进了不少儿童读物,题目叫做《船上的洞》。

这个故事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找遍了《塔木德》全书,您也找不出这么个故事来。经我向托卡耶尔本人核实,这故事是他本人早年的真实生活经历,故事中的两兄弟中的弟弟就是他本人。他把这个故事作为生活故事写进了他的日语书中,经过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游历都没变样儿,唯独跑到大陆却登堂入室,成了犹太教根本经典的一部分。我早年在北大中文系念书的时候听过一个笑话,说是新生入学后作摸底测试,问“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居然有学生把系主任王瑶的名字填了进去。想不到20年后,竟然亲眼看见了这笑话的“犹太智慧”版。

例子二,那本剽窃我的著作的《天下通道:成就犹太人纵横天下大智慧》在第四十节“不轻易相信任何人”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犹太”故事:一个叫贝尔的三岁的犹太孩子被他的父亲放在衣柜上面,他跳向他的父亲,父亲却躲开了,让他重重摔了一跤,他哭起来,可全家人都不理他。据作者说,犹太人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像这样的情形,他们往往在一个孩子身上重演六七次,当孩子对父母彻底不相信的时候,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且不说这故事的教育理论荒唐到什么地步,只说这故事跟犹太人压根儿就没有任何关系。那个“贝尔”的真名叫做Roger Ailes,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的董事长(幸亏他老人家不是犹太人,不然犹太人又会被加上一条罪状——福克斯新闻网在反恐问题上立场坚定,这又是犹太人“控制美国媒体”的铁证)。据说他小时候被他父亲摔过这么一次(不是六七次,否则他大概早就被摔残或者摔傻了)。摔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他“对父母彻底不相信”(不信任父母的孩子怎么可能接受教育),而是为了告诉他世人对朋友多半落井下石,要他在朋友需要他时千万不要离他们而去。

剽窃本《天下通道:成就犹太人纵横天下大智慧》的作者在这一节的结尾为我们总结了这样一条高深的“犹太智慧”:“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这是犹太人为人处事的成功智慧。”我的天!这伟大的“智慧”真是高深莫测,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是如今的中国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知道不许跟陌生人搭话的道理,这“惊人的智慧”完全可以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教你,用不着不远万里地从犹太人那里搬来。这种水准的“智慧”只好算是对真正的犹太智慧的侮辱。

应该指出,这些伪“犹太智慧”书的盛行有其更深刻的文化背景。

首先,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有大量惊人相似的特征。犹太民族既能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大放异彩,又能顽强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样的成功经验似乎为面临西方文明威胁,又不能不从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儒家文明圈提供了某种解决方案,因此犹太文明的秘密从19世纪起就吸引着中国人和儒家文明圈其他国家人民的注意。这种对犹太文明知识的渴望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应该得到鼓励和帮助。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犹太文化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那时候谈论犹太文明的人往往从《圣经》直接跳到马克思、爱因斯坦,根本不知道犹太文明经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塔木德》时代。10多年来,在一批中国学者的努力下,这种空白的情况开始出现改观,但在大众媒体方面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很少有学者愿意写一点犹太文明的普及读物。

正是这种民众对犹太智慧的渴求与缺少相关书籍的现实给了伪“犹太智慧”书乘虚而入的空子。在真正的犹太智慧被切割得体无完肤之际,读者们的满腔热情也被人利用。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鼓励严肃的学者们撰写或翻译通俗化的犹太文明读物,这需要有眼光的出版商跟学者们协力合作。事实上,这不仅是一件对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文化交流业绩。这次山东大学的牛建科教授组织翻译日语版的托卡耶尔原著,我相信这是中国知识界和出版界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严肃的学者和出版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把真正的“犹太智慧”介绍给国人。

2007年2月10日初稿  2008年2月6日

改定于特拉维夫

后记

最初找到我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直觉就是:“犹太教?不要,那太难懂了!我完全不了解是什么。”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是与《圣经》相关的内容。

我一直都对《圣经》有些兴趣,之所以说有些,是因为常常看到一些书中引用的《圣经》故事,感觉里面有些相当有趣,可是奇怪的翻译人名,还有宗教方面的隔阂,使这些兴趣也只是停留在浅表而已。

而这次的翻译让我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圣经》和犹太人的宗教究竟是什么。

我并不是一个信仰宗教的人,不过因为专业学习的缘故,对各种宗教也略有些了解,其实宗教都是有积极方面的意义的,只要不利用它来为个人的欲望服务,大都可以成为引导人们生活的准则之一。

犹太教也是如此。尽管翻译了这本书,也仅仅是对《圣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已。所以在此仅说说犹太教的《圣经》(旧约)给我的感觉好了。

《圣经》的很多故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像上帝创造世界、伊甸乐园、挪亚方舟等等,但是它们出现在《圣经》里,不仅仅是作为故事,而是为了教育人们,让人们有所认识,有所启发。为了能更好地翻译这本书,我专门找了一本有注解的《圣经》来看,发现里面很多章节,都蕴涵了我们平时没有理解的道理。

例如在第二章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那两节,之前我把这一部分理解为人类违反了上帝的命令而遭到处罚,当时还颇为不满地认为上帝是非常苛刻的。现在看了《圣经》的解释,才发现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应该注意。上帝在发现人类的异常之后只是询问了人类,但是在颁布处罚的时候却先惩罚了事情的主要诱因——魔鬼(蛇),然后是禁不住诱惑并且诱使丈夫犯错的夏娃,最后才是亚当。这难道不是在教育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主要矛盾入手吗?

从这些非常细小的地方,让我看到自己以前看书的不求甚解。又或者说,因为《圣经》凝结了无数人多年的智慧,所以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句话,都有其深意,是为了教导人们生活和思想而存在的,这又不禁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很多反思。

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简单介绍犹太教《圣经》思想的小册子,里面只是节选了很少一部分章节,但仍然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很多启发,所以希望它也能给大家带来同样的感受,那么这次的翻译工作就有了它应有的意义了。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的牛建科教授认真地对译稿进行了校对,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向他表示感谢!

焦婷婷

2007年10月1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