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知识信息系统,是一个门类众多、纵横交织的人类知识宝库。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可以通过技术的形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物质文明。高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本书分为物理化学科技、人体科技、医学科技、航天科技、军事科技及发明6个部分,对不同的科学现象、科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全书内容讲解与彩色插图紧密结合,图片精美、装帧精致,具有内容广博、体例新颖、诠释精练、语言通俗等特点,其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较强。
人类造就了科技,同时,科技也成就了人类。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仪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而且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学习科技知识,了解科学现象,探索科技奥秘。
本书文字通俗易懂,图片精美,展现了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是一本难得的科技百科书。
南北极磁场换位
地球有磁场,磁场有南北极,南北极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些似乎都成了定论。然而,地球南北极磁场是否会调换位置的问题,已使一些科学家困惑了很久。
早在1906年,法国的古地磁学家布容发现古老岩石的化石磁场(古地磁场造成的岩石的永久磁性)所指示的磁场方向和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后来,又有一系列的类似发现。这使得许多地磁学家大惑不解,但是,那时几乎没有人敢于设想地磁南北极会互换位置。多数科学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岩石冷却时是怎样获得磁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可能产生与外界磁性相反的磁场。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些类似的特殊矿物,这就迫使古地磁学家寻求新的解释方法,于是,开始出现了地磁场南北极曾互易位置的大胆假设。
当循着这一似乎异想天开的假设去研究这个问题时,结果却出乎人们意料。20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们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的火山岩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古地磁和同位素年代的测定。其结果表明,如果地磁场方向有可能倒转的话,那么,这种现象在地质史上就一定发生过多次。当然,上述的地磁资料在整个浩如烟海的古地磁资料中,犹如凤毛麟角。要推翻人们几千年形成的对地磁场的见解,还显得过于薄弱。
1955—1965年的10年问,科学家对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洋底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航磁测量,其结果更加明白无误地表明,地球磁场和南北极在地质时期曾多次互换位置。在最近的400多万年中,至少有两个时期与我们现今的磁场方向相反。
地磁极为什么会倒转,这个问题仍是对今天科学家们的挑战。
宇宙射线
1901年,英国几位物理学家同时发现,放在实验室里的几台带电的验电器,即使周围不存在任何放射性物质,时间一长,它们也会偷偷地放掉电荷,而且不管对仪器的绝缘性能作怎样的改善,这种漏电现象都始终消除不了。他们为了减少外界对验电器的干扰和影响,将它装入封闭的铅盒子里隐蔽起来,可放电现象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物理学家们从这一现象中受到启发,认为肯定是某种穿透性极强的射线,穿过室内,引起空气电离,这才使验电器漏电,电荷从而消失。物理学家又从多方面作更进一步的观测,发现不光是在实验室中,就连靠近地面的整个大气层都处在微弱的电离状态之中。
物理学家赫斯为了搞清楚空气中来历不明的离子来源,视自己的个人安危于不顾,只身一人乘坐热气球进行高空探测。有一次,热气球出了故障,赫斯从高空中摔了下来,陷入昏迷。许多人都以为他不会再醒过来了,甚至还为他准备好了后事。奇迹发生了,他在医院的奋力抢救下,竟在昏迷了将近20个小时后醒了过来。他战胜了死神!
1911年,赫斯前后做了10次大胆的热气球飞行,最高升至5350米。后来他还在高楼、高山和海洋上进行测量。通过分析他收集到的资料说明,这些引起空气电离的射线来自太空,而且,这种天外飞来的射线发源于整个宇宙空间,与太阳、月亮、行星或银河的位置没有关系。这种辐射线一开始被称作“赫斯辐射”,1925年被正式命名为“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便是从宇宙空间飞来的高速原子核。正因为赫斯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赫斯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值得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学习。
等离子
等离子状态是指物质原子内的电子在高温下脱离原子核的吸引,使物质呈正、负带电粒子状态存在。
物质根据它们的状态,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何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在这三种状态之间转变。以水为例,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开始变成冰。而当温度升到100℃时,水就会沸腾而变成水蒸气。
如果温度不断升高,气体又会怎样变化呢?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时构成分子的原子发生分裂,成为独立的原子,如氮分子会分裂成两个氮原子,我们称这种过程为气体分子的离解。如果再进一步升高温度,原子中的电子就会从原子中剥离出来,成为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电离。当这种电离过程频繁发生,使电子和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物质的状态也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它的性质也变得与气体完全不同。为区别于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状态,我们称物质的这种状态为物质的第四态,又起名叫等离子态。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炫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等离子体的用途非常广泛,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工业、农业、环保、军事、宇航、能源、天体等方面,它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个重要应用是一些特殊的化学元素形成一个低温等离子体,这时,物质问会发生特殊的化学反应,因此可用来研制新的材料。如在钻头等工具上涂上一层薄薄的钛来提高工具的强度、制造太阳能电池、在飞机的表面上涂一层专门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可躲避雷达的跟踪(即隐形飞机)……这些被称为等离子体薄膜技术。
另外,还可用等离子体脱掉烟尘中的硫、用等离子体照射种子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研制大屏幕的等离子体电视机、研制等离子体火箭发动机到火星等遥远的宇宙去旅行……
等离子体家族成员众多,关系复杂,对人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类对一些至关重要的等离子体却不够了解,需要今后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万有斥力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重体下落快,轻体下落慢”的理论。16世纪末期,伽利略所做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后来牛顿根据伽利略的实验提出了他的万有引力公式。
匈牙利科学家埃斯伏斯在20世纪初研究了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之间的关系。他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万分之一的误差范围内,物体的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
但是,美国科学家阿兰森和菲施巴赫重新研究了埃斯伏斯的数据,并发表文章认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不完全相等,宇宙中存在第五种作用力——超荷力。物质的超荷力与其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质子总数相关。这两位科学家说:金币和羽毛由于组成成分不同,其超荷力也有差别。超荷力是一种微小的排斥力,它与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方向相反,因此可以称之为“万有斥力”。这种排斥力使不同结构和质量的物体产生稍微不同的加速度。在真空中,金币和羽毛从同样高度落下时,羽毛受的超荷力小,金币受到的超荷力大,因此羽毛比金币先落地,与我们的生活经验完全相反。
科学家认为:测量超荷力的距离不应超过几千米,因其相互作用的强度极小。尽管超荷力这样微弱,但如果这种力进一步得到证实,它将对物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的理论将势必面临挑战。
P27-30
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知识信息系统,是一个门类众多、纵横交织的人类知识宝库。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可以通过技术的形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还跟给我们带来了身体上的舒适。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科技代表了一种精神,也代表了一种力量;代表了一种创新,也代表了一种文明。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不管在什么领域,科技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人类造就了科技,同时,科技也成就了人类,人类和科技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科技部起到重要的作用,方便了人类,也造福了人类。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用科学技术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一个人要理解与掌握科学技术,就需要对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了解,即在对其总体有轮廓了解的基础上,对其本质有基本认识。同时,还需要形成与这个知识体系相匹配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这样,才会具备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社会上有关科学技术的各种问题,并作出相应决定的能力,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由于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且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拓展延伸,其方方面面,任何人,哪怕是天赋极高的人,毕其一生的精力,也不可能一一地精通。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每个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需要每个公民对这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有个概貌的了解。因此,需要有面向广大读者介绍科学技术知识总体概貌的书籍,而且这种介绍最好是百科全书式的——对知识作概要的综述,又兼有阅读与检索的功能。这就是我们编纂这本彩图版《科技知识通》的初衷。
本书分为物理化学科技、人体科技、医学科技、航天科技、军事科技及发明6个部分,对不同的科学现象、科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全书内容讲解与彩色插图紧密结合,图片精美、装帧精致,具有内容广博、体例新颖、诠释精练、语言通俗等特点,其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