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名列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人格理想,而咏菊诗词便是其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咏菊诗词不但对文学史研究有意义,更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挖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意义。
本书所选的咏菊诗词作品,上至晋代、下至当代,总共252首,其中诗196首、词53首、曲3首。选取篇目的标准,既力求兼顾各个时代、以求反映咏菊诗词发展的历史全貌,又对那些成就较高的时代、名作家、名篇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在每个作者下面,都有其生平著述简介,使读者能大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书所选的咏菊诗词作品,上至晋代、下至当代,总共252首,其中诗196首、词53首、曲3首。选取篇目的标准,既力求兼顾各个时代、以求反映咏菊诗词发展的历史全貌,又对那些成就较高的时代、名作家、名篇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在每个作者下面,都有其生平著述简介,使读者能大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注释主要是针对于比较难读、难懂的字词和典故,为之注音、释义,交待典故的背景含义。赏析评论的文字,或多或少,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作简要评析,其中贯穿着编者个人的阅读体验,力求浅俗易懂、文字活泼,以增强普及性。
袁山松 咏菊
陶潜 饮酒(其五)
饮酒(其七)
鲍照 答休上人
王筠 摘园菊赠谢仆射举
萧纲 采菊篇
李世民 赋得残菊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
李峤 菊
李 白 九日龙山饮
九月十日即事
感遇
杜甫 复愁
叹亭前甘菊花
韦应物 效陶彭泽
卢 纶 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
令狐楚 九日黄白二菊花盛开对怀刘二十八
席夔 霜菊
韩 愈 晚菊
薛涛 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寮官同赋早菊
王 建 野菊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谢偶书所怀见寄
白居易 东园玩菊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重阳席上赋白菊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姚合 咏新菊
贾 岛 对菊
元稹 菊花
释无可 菊
鲍溶 暮秋见菊
杜牧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折菊
九日齐山登高
许浑 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
顾非熊 万年厉员外宅赏残菊
李商隐 野菊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
罗 隐 菊
皮日休 霜菊盛开因书一绝
陆龟蒙 忆白菊
重忆白菊
韦庄 庭前菊
司空图 白菊杂书
花下对菊
白菊三首
唐彦谦 菊
齐 己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病起见庭菊:
对菊
对菊
郑谷 恩门小谏雨中乞菊栽
菊
十日菊
李山甫 菊
黄巢 题菊花
不第后赋菊
薛 莹 十日菊
徐铉 和张少监晚菊
王禹偊 池边菊
魏野 张生示予咏菊诗且古之作者迟晚之意颇同体状之功未尽因
书一绝以答之
柳永 受恩深
范仲淹 依韵和介之未开菊
晏殊 八日菊
破阵子
石延年 丛菊
宋祁 玩晚菊
重阳不见菊二首
梅尧臣 依韵和通判把菊有寄
和江邻几有菊无酒
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饮赋四题·残菊
和石昌言学士官舍十题·甘菊
欧阳修 西斋手植菊花过节始开偶书奉呈圣俞
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
渔家傲
少年游
苏舜钦 和圣俞庭菊
韩 琦 八月十九日赏菊
丁宝臣 次韵十五日菊
韩维 秋原菊
黄庶 八日探菊
曾 巩 菊花
菊花
司马光 野菊
王安石 咏菊
城东寺菊
和晚菊
范纯仁 晚菊
徐积 菊花
吕 陶 栽菊
王令 和束蒙初九日不见菊登高
杨处厚 菊花诗问答
苏轼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小圃五咏·甘菊
赠朱逊之诗
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赵昌四季·寒菊
浣溪沙
定风波
浣溪沙
苏 辙 白菊
闰八月二十五日菊有黄花园中粲然夺目九日不忧无菊而忧
无酒戏作
黄庭坚 戏答王子予送凌风菊二首
戏答王观复酴醵菊二首
鹧鸪天
晁补之 洞仙歌
陈师道 南乡子
西江月
张耒 暇日步西园感物辄为诗得七篇·菊丛
葛胜仲 浪淘沙
鹧鸪天
叶梦得 满江红
韩 驹 菊花
朱敦儒 鹊桥仙
李弥逊 临江仙
周紫芝 品令
李纲 渔家傲
李清照 多丽
醉花阴
吕本中 谢送菊
陈与义 书怀示友十首(其九)
九日赏菊
朱淑真 白菊
黄花
刘子晕 咏菊
王十朋 点绛唇
陆游 重阳
山园草间菊数枝开席地独酌
陶渊明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盖以菊配松也余读而感之因赋
此诗
秋花叹
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
有感
新菊
九月十二日折菊
残菊
重九无菊有感
小饮赏菊
晚菊
范成大 寄题向抚州采菊亭
重阳不见菊二绝
重阳后菊花二首
杨万里 赏菊
野菊
九日郡中送白菊
朱熹 九日登天湖以菊花须插满头归分韵赋诗得归字
张孝祥 鹧鸪天
辛弃疾 鹧鸪天
金菊对芙蓉
陈亮 秋兰香
张镃 八声甘州
韩漉 浣溪沙
赵葵 荒城
刘克庄 留山间种艺十绝·菊
念奴娇
潘枋 菊花
吴文英 惜黄花慢
高观国 齐天乐
卢祖皋 鹊桥仙
黄升 贺新郎
蒋捷 探芳信
郑思肖 菊花歌
题画菊
张炎 新雁过妆楼
瑶台聚八仙
谢翱 十日菊寄所思
谢枋得 菊
方九功 咏菊
宇文虚中 白菊
党怀英 西湖晚菊
赵秉文 野菊
元好问 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
野菊再奉座主闲闲公命作
段克己 满江红
袁桷 钱舜举折枝菊
张养浩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可久 [双调·折桂令]秋思
范 椁 九日诸生携酒至城东看菊
乔吉 [双调·折桂令]重九后一日游蓬莱山
王冕 对菊
刘因 对菊
叶顒 重九后菊
吕诚 觅菊
许恕 求菊
宗衍 对菊有感
刘基 题墨菊
朱元璋 菊花诗
沈周 菊花
陈宪章 正月菊
对菊
李东阳 墨菊
醉杨妃菊次韵亨父
唐寅 题自画墨菊两首
题菊
文徵明 墨菊
李梦阳 菊花
何景明 八月二十八日子容过对菊
徐渭 菊
申时行 菊
袁宏道 冬菊
闰九月菊
易震吉 鹧鸪天
吴嘉纪 雨中栽菊(其一)
雨中栽菊(其二)
题壁上画菊
顾横波 咏醉杨妃菊二首
朱耷 岩山野菊
屈大均 白菊
邹祗谟 惜黄花慢
陈维崧 惜黄花慢
查慎行 百字令
厉 鹗 疏影
汪文柏 菊影
郑 燮 题李鳝红菊册
竹菊图
吴敬梓 惜秋华
曹雪芹 忆菊
咏菊
问菊
菊梦
赵 翼 野菊
周之琦 声声慢
林克钰 琵琶仙
姚循陔 暗香
林则徐 醉菊
又题花卉绝句
龚自珍 卖花声
魏 源 晚菊
张鸿卓 高阳台
黄燮清 齐天乐
郑 珍 月下对菊示子何
张纨英 高阳台
江 浞 又题画菊
况周颐 浣溪沙
许淑慧 疏影
丘逢甲 菊枕诗
齐白石 紫菊
吕 湘 洞仙歌
沈钧儒 赏菊
高 旭 对菊感赋
于右任 谢江火家看菊
秋 瑾 残菊
菊
弘一法师 咏菊
为红菊花说偈
朱 德 参观菊展
董必武 忆北山菊
毛泽东 采桑子
吴 宓 见菊作
陈 毅 秋菊
洪灵菲 白菊花
臧克家 咏菊
赵朴初 花篮中有花名雏菊者,形如菊花而特小
菊花
钱仲联 郭君俊禾及金生叔善、季美、新宇、宙新姊弟招游浦东郭园看菊,并为造像数帧
韦庄
庭前菊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①。
【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晚唐五代时期诗人、词人,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在洛阳应举作《秦妇吟》,一举成名,被称作“秦妇吟秀才”。屡试不第,流落江南十数年之久。乾宁元年(894)登进士第,先后任校书郎、左补阙。次年,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唐朝灭亡后,劝王建称帝,以功拜相,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诗多咏史怀古、感时伤旧之作。其词清爽峻洁而不浅露卑下。与温庭筠并称为“温韦”,为花间派代表词人。
【注】
①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评释】
这首咏菊诗所吟咏的并不是开放的花朵,而是生长之中的菊花。诗人借此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诗人以面对菊花的拟人口吻说道,为了追忆长安遍处开放的胜景,我把你们(指菊花)移植过来,载满了庭院。韦庄是长安人,曾漂泊过很多地方,诗词中常表现出思乡之念。唐代长安城中,菊花栽种得非常普遍。黄巢诗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虽非实写,但也是一种间接的反映。后两句“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也是以拟人的口吻,转而对旁边的兰花说道,不要笑话菊花现在青青的颜色,她们将会在秋天的登高欢会中开放,成为隐逸高洁之趣的象征。我们可以看出,此诗实际有两重主题,一是思乡,一是羡慕菊花的高洁不俗。
司空图
白菊杂书
四面云屏一带天①,是非断得自翛然②。
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908),唐末诗人,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末擢进士第,由宣歙幕历礼部郎中,又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后归隐中条山王官谷。征召不起。司空图少有俊才,晚年避世栖遁,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寄意于泉石林亭,颇惬幽趣,常与名僧、高士吟咏。有《司空表圣文集》。
【注】
①云屏:象屏风一样浓密、厚实的云层。
②翛然:自在悠闲的样子。
【评释】
司空图是唐代创作咏菊诗数量最多、成就最为显著的诗人之一。他的大部分咏菊诗都是七绝,篇幅虽然不长,但意蕴丰富、含义深刻,显得别有韵致。
这首咏白菊的杂诗中,白菊其实只是一个引子,诗人要表达的是自己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天空中的云层象屏风一样厚实紧密,只留下象一条带子一样的天空,给人以一种较为压抑的感觉,但诗人心中却因对尘世间的是是非非能有清楚的判断而显得悠然自得。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白菊花盛开的时候,自己却心事重重,不能顺利入睡,为什么呢?原来诗人此生更看重的是赏菊吟诗、陶冶性灵,没能在菊花开放的时候写一首好诗,总觉得像是欠了别人的债务一样,难怪诗人内心里难以安宁了。这首诗中,白菊花虽然只是一个引子,但诗人对之的喜爱、赞赏之情表露无遗。
花下对菊
清香裛露对高斋①,泛酒偏能浣旅怀②。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③。
【注】
①裛露:被露水所沾湿。高斋:高雅的书斋。
②浣:濯洗。
③玉人:美丽的女子。
【评释】
这首诗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赞美之意。在清秋时节,菊花开放在清冷的露水中,开放的场所不是歌舞脂粉之地,而是高雅的书斋。菊花号称花之隐士,自然和文人士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了。采撷菊花来泡酒,让人把一路的旅途劳顿和伤感洗濯净尽。此时,诗人对菊花有了更深一层的感触了:她不象春天的花朵那样在春风中争奇斗妍、尽显俗态,去讨好那些脂粉女子,而是能够甘守寂寞,在清冷的秋天开放在冷寂的书斋中,与文人雅士为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啊!
白菊三首
人间万恨已难平,栽得垂杨更系情。
犹喜闰前霜未下①,菊边依旧舞身轻。
莫惜西风又起来,犹能婀娜傍池台②。
不辞暂被霜寒挫④,舞袖招香即却回。
为报繁霜且莫催,穷秋须到自低垂。
横拖长袖招人别,只待春风却舞来。
【注】
①闰前:在置闰之前的日子。
②婀娜:体态轻盈、婉转多姿的样子。
③挫:摧残。
【评释】
菊花虽以黄色为正,但白菊因其洁白如玉的颜色,更易给人以清高脱俗之感,故历来咏白菊的诗词也为数不少。司空图的这三首咏白菊的组诗,就集中赞美了白菊花的优秀品质。
第一首诗是开题之作。诗歌的首句就显得非常突兀,气势非凡。尘世人间的纷纷扰扰,让人心烦意乱,渴求能有一方平静的天空来安抚自己的心灵。那些杨柳能不能完成这一使命呢?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常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杨柳只会让人想起离别之情,使原有的烦乱心情更加沉重了。这种境况之下,诗人欣喜地发现,在置闰之前、霜雪未降的时节,菊花摇曳着轻盈的姿态,像是在为人作宽慰之解,此时,诗人心中的烦闷之情恐怕已经扫荡殆尽了。
第二首诗是接承了上首诗的诗意,描摹了菊花开放时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菊花的赞美之意。西风吹来,万物凋零,但此时此刻只有菊花还在池台庭院旁边以其婀娜多姿的体态绽放着生命力。虽然有严寒和霜雪袭来,但菊花毫无畏惧,摆动轻盈的舞袖,那醉人的花香就会萦绕在赏花人的面前,给人们带来了春天般的美好。
第三首诗写道,繁霜降下,秋去冬来,菊花终究要与人们辞别了。但是这种辞别没有哀伤与悲愁,只有从容与淡定。“且莫催”、“自低垂”的“且”与“自”二字,将菊花的从容姿态充分展现出来。尽管是辞别,菊花依然是横拖长袖,呈现出让人怜惜的姿容,那种乐观与淡定,让人不由得对菊花在来年春天的重新萌发充满了乐观的期望。“只待”与“舞来”也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字眼。
三首诗前后结构整齐、意脉贯通,采取以短篇连缀成长篇的手法,不但将白菊的动人形象展现于读者眼前,更提炼、升华出其内在的优秀精神品质,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P68-71
一
菊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贵花卉,素有“花中隐士”之誉,与梅花、兰花、竹子并称为“四君子”,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菊花还有黄花、节花、日精、鞠、寿客、金蕊、帝女花等许多别名,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都对菊花有记载,如《山海经》“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等。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更是大量栽植菊花,并逐步将之发展为一种观赏花卉。唐宋时期,菊花由我国东传朝鲜、日本,又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欧、美,至今已成为一种世界名花。
菊花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生命力较强、适应性好,种植广泛,品种类别极为繁多。我国最早的有关菊花的专著、北宋刘蒙所著的《菊谱》,就载有菊花品种达36个。发展至今天,菊花已经拥有了三千多个品种,其庞大的家族在众花中当属之最。以花色分,菊花有黄、白、紫、绿等颜色,还有双色的品种,其中以黄、白色最为常见,尤以黄色为正、为贵,因而菊花也常被代称为“黄花”;以花朵形态分,有单瓣、复瓣、球形、扁球、外翻、龙爪、毛刺、松针等形;以开花时间分,有春、夏、早秋、秋、冬菊,其中秋冬之菊占据了大多数;以栽培方式分,有立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花坛菊、案头菊、嫁接菊等。菊花不仅可供观赏,还有食用、酿酒、入药等广泛用途,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目前,我国已将菊花定为市花的城市有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潍坊、彰化等,经常举行一些赏菊活动,足见菊花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
二
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只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魏晋时期,咏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阶段,纯粹的咏菊韵文也开始出现了,如成公绥的《菊颂》、郭璞的《菊赞》、袁山松的《咏菊》等作品,或描写外形、或赞叹妙用、或颂扬品质,都是对菊花的集中表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饮酒》等诗中对菊花的吟咏,更是在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是咏菊诗词创作的高峰,几乎所有著名诗人、词人都曾创作过吟咏菊花的作品,表现特点也大多由重外形描写而转趋于重内涵发掘,使菊花的历史文化意蕴得到逐步定型、强化。元明清时期直至当代,咏菊诗词的创作一直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局面,在沿承传统咏菊主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较有新意的作品。
综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着重描写菊花雅致的姿容、颜色;有的则着重表现菊花独有的内在气韵。有的直抒胸臆,述说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有的则采取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通过菊花,以隐曲幽微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愫。咏菊诗词的内容虽具有广泛性、多元性的特点,但我们仍能发现其主题的相对集中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菊花开放于秋冬时节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赞颂其孤傲、顽强、坚贞等优秀品质。深秋初冬之时,天气转寒,西风萧瑟、草木凋零、万物肃杀。生命力的消失、时光的流逝,容易使人产生悲凉之感、忧戚之叹。而此时应节而开的菊花,却绽放出多彩的姿容,散发着热烈的气息,与周围的寒肃世界、与那些开放于春夏的俗艳之花产生了强烈对比,让人们不禁钦佩于菊花的生命力之顽强、精神之可贵。这一品质往往成为诗人们吟咏菊花的立足点、出发点,正如唐代诗人元稹诗中所写的那样:“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第二,菊花与隐逸文化的密切关系。菊花被称为“花中隐士”,主要归功于晋代著名隐士、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爱菊、咏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适情足志,以追求性情的本真,成为后世文人心目中的隐士典范。他酷爱菊花,也写了不少咏菊名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等名句,堪当咏菊诗中的经典。如果说陶渊明之前的咏菊文学还大多停留在对菊花外形、功用的描述,那么从陶渊明开始,咏菊文学就渐渐转向了对菊花内在品质的赞美歌颂。菊花傲然不俗、坚贞不屈的品性,与传统文人理想人格中的清高淡泊、固守穷节等品质相契合,成为一种隐逸文化的固定象征,菊花也成了隐士的化身。咏菊诗词中常常出现的“陶令”、“东篱”、“白衣人送酒”等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也与菊花意象融为了一体。
第三,菊花与重阳习俗的密切关系。菊花具有一定的食用、药用价值,可以酿制菊花酒,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至迟在西汉,我国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题名晋代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一书中,就记载了西汉初期宫人贾佩兰所说的“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习俗。发展至后来,菊花已经成为重阳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作“节花”,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这在咏菊诗词中也有集中反映。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等诗句所表现的经典场景,更赋予了菊文化与重阳节习俗之间深入一层的内涵关联。
菊花名列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人格理想,而咏菊诗词便是其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咏菊诗词不但对文学史研究有意义,更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挖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意义。我们编撰此书,也正是希望在这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
三
本书所选的咏菊诗词作品,上至晋代、下至当代,总共252首,其中诗196首、词53首、曲3首。选取篇目的标准,既力求兼顾各个时代、以求反映咏菊诗词发展的历史全貌,又对那些成就较高的时代、名作家、名篇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在每个作者下面,都有其生平著述简介,使读者能大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注释主要是针对于比较难读、难懂的字词和典故,为之注音、释义,交待典故的背景含义。赏析评论的文字,或多或少,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作简要评析,其中贯穿着编者个人的阅读体验,力求浅俗易懂、文字活泼,以增强普及性。限于编者的学识和水平,书中定然存在不少的疏漏、舛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