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枣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所谓历史,无非是今天鲜活的日常细节。张三李四的日常和黄珂的日常,都平凡得特殊。一个不请客的人跟一个天天请客的人都是特殊的,或者说,都是平凡的。而如果得到图文并茂的临场记录,就能还原事情的事理性,给未来聪明的读史者一个合情合理的想象和研判的空间。

相信我们会从黄珂的身上获益匪浅,包括发现自己的好胃口和坏脾气,以及从他身上偶尔悟得的人生真谛。

内容推荐

在这本书里,朋友们情趣不一,发声方式也不同,编者大致按古代叙事记人的类书那样,成全这本书的体系:释义、痛饮、旁观、记趣、食色。这里有对黄珂深邃的辨析,有对他日常的质疑,有低级趣味的戏言,有《浮生六记》似的记趣,也有颓废中的思索和亢奋里的憧憬。作者们大都是好写手、真名流,可谓群贤毕至。也都是黄珂的好朋友,都想赞赏他这个“四川好人”,都觉得自己在自己的角色中活得零碎、活得累,而在黄珂家玩,都开心快活,都分了一羹庆典都从心里感激黄珂。

目录

序1 现代社会的天然文本/吴明喻 胡德平

序2 庆典/张枣

黄珂之妙

 发现真实的黄珂——主题访谈:张枣VS黄珂

 闲聊黄珂——刘春/万夏/李亚伟

影像黄珂

 《央视人物》访黄珂

 《鲁豫有约》访黄珂

 《福建卫视》访黄珂

黄珂与“黄客”

 释义

颓世华筵忆黄门——野夫

人生“沾黄”好——余世存

值得一刻的黄珂——毛喻原

天下就有不散筵席——张一白

在现实与未来问穿行的“小人物”——向宏

烦躁时代的闲仙——姜汤

 痛饮

在流水席上戒酒——李亚伟

爱黄珂爱美食爱“黄客”——陈晓卿

吃喝玩乐找黄珂——周墙

与食聚近——梁和平

迷失望京——老六

 记趣

借黄珂而说——芒克

向黄珂先生致敬——虹影

江湖游龟——王宁彤

黄大官人——影子

桔坐——张枣

 食色

黄珂的生日派对——邱华栋

望京黄家——牟森

最好的人生——小宽

常为黄门客,美酒聊共挥——阿野

黄珂的美食美酒和美女——二毛

 旁观

六个作品——旺忘望

黄哥的微笑——盛丰

孤魂野鬼共厅堂——汉斯

路过黄门——唐云

好一个黄珂——艾丹

黄兄珂先生——高群书

他是盐——刘兴平

跋 日常生活的圣者/王大迟

试读章节

张枣:我在重庆待过,我的朋友,比如柏桦,说重庆这个城市是很忧郁的。你也记得有个法国导演找你,想拍中国城市的性格,他也说这个城市特别忧郁。我在重庆待了三年,我的感觉是重庆这个城市很艰难。我说的艰难不是指粮食方面,主要是指出行。每个人看重庆可能都会不太一样,重庆这个城市的性格挺难定义的,一般人会觉得重庆的性格很豪爽,那么你是怎么看重庆的,你觉得到底什么是重庆?

黄珂:我出生在重庆,我从童年、青少年一直到壮年都生活在重庆,所以我对重庆的了解可能比你们这些外地人要多些。从小重庆给我的印象就是地理特征特别明显,我到过许多其他城市,我觉得就个性化而言都不及重庆。重庆处在大山大水之中,两条江把渝中区这块半岛包围起来,所谓大江奔腾东去。我们小时候坐船过江过河,都感受过江河给我们带来的那种印象,给人一种感受就是生命在流动,生活在流动,这种感受很强烈。从小我在河边跑,就有这种感受。我从来没感觉它是个忧郁的城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山大水使重庆有那种豪爽、豪迈、大气、大度的性格在里面,人们通常喜欢拿重庆和成都来比较,成都是一马平川、温柔之乡、天府之国。

张枣:就是说,你觉得地貌是影响城市性格的因素?

黄珂:地貌、地理特征当然会影响到城市性格,否则就没有我刚才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养人”不光指“养活人”,还指“养育人”,让你受到它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命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重庆人是“山民”、“江民”。

张枣:你觉得这种特征到今天还有?

黄珂:还有!小时候我们在朝天门(重庆的一个主要码头)上看到很多船在卸货,那时候公路系统还不发达,大量的货运靠轮船。那些货物都是大的木箱、大的麻袋,在那里扛那些箱子、那些麻袋的居然是妇女,这些场景对我的印象特别深,都是四五十岁的妇女。我觉得重庆妇女特别了不起。

张枣:如果是其他地方的妇女多半吃不消。

黄珂:我觉得重庆妇女身上有那种坚韧的东西,如此艰辛的工作她们会去做。换到成都,这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也有客观的原因,男人们一般去做更重更累的活去了。所以你刚才说重庆比较“艰难”,确实是。爬坡上坎、交通不便,包括种田都只能种梯田,当然就更谈不上机械化了,一切都是靠人力,直到现在21世纪了,重庆街头还有大量的“棒棒”。“棒棒”就是扛着竹棍子在街头到处晃的零散劳动力。

张枣:这个可能也是重庆才有的景象。

黄珂:是。这个景象只有重庆才有。所以,因为它的地理地貌,注定了重庆和其他城市不大一样。

张枣:你说那种“山民性格”、“江民性格”确实是重庆人所特有的。但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去重庆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很让我吃惊的现象:重庆,很洋气。我妈妈在重庆待过,她就说,重庆那个城市很洋气。后来我到重庆以后也发现确实是这样。我接触的这个圈子里基本上是文化人,他们在当时8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就很超前。比如,跟湖南相比,感觉就像湖南是一个很边缘的外省一样。这一点让我很吃惊。80年代很多文化运动,如绘画、诗歌、音乐等,都有很重要的人物在重庆诞生。80年代重庆有“青年文化协会”,这些东西在外省看来都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东西。所以说重庆有它很复杂的东西,很城市性的东西在里面。P003-005

序言

庆典

张枣

黄珂,重庆人,20世纪50年代生,现居北京。

黄珂的身上有一种罕见的独特:经历的大小事特别多,也很剧烈,仿佛有九条命似的,既活出了许多的身份,也遭遇了无数的突然。他少年时没想到自己会当知青下乡,闲置在农村时没想到有机会进校学医药专业,学了药却又以大提琴手的身份被招入文一团,转眼又搞写作,办医药报,拍“太阳神”广告,折腾地产,到新疆种彩棉,迁居京城当寓公……他身上这么多的“他者”如此变幻莫测,足会忙于规划稳定前途的人们望而生畏。

黄珂20世纪90年代寓居北京,挣钱之余,常炒几碟小菜,聚二三好友小酌。久而久之,没料到自己身上有个“烹调大师”绽放,私家烹制的东西越来越好吃,上黄门来寻口福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以至于几乎夜夜都门庭若市。常常是一大群陌生人老熟人似的热闹在餐桌上,而且是越吃人越多,得不断地拼长桌子,见缝插针地添椅子。年复一年,日日如此。这幅夜宴图,当然也惊动了京城的媒体,CCTV的好几套节目都接连做了专题,北京台也跟进,接着是凤凰卫视和各省级卫视台。平面媒体也趋之若鹜,而且都预留了追踪报道的权利,仿佛人间果真有不散的筵席。于是,客人们常常看见自己在镜头里边吃喝边接受访谈。而黄珂呢,也没料到自己竟是这样出了名,而且是名满天下了。

媒体的立意当然是消费,消费传奇,消费奇异,传播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无奈的角色感和扁平感,以带给人们彼此间些许虚拟的比照和隔膜中的呼应。媒体是要构建一个貌似完整光鲜的图面,否则难以被消费;而现实中人们之间的真实取暖却是片段的、短暂的、难以逗留也不可多得,这是因为我们真实的日常是一个无词讲述的艰辛故事。

如果有了那些讲述的词,那么,我们的日常就会有一种风格,而如果有了风格,我们的日复一日就不再只是重复某种幸存,而会跳跃升腾,变成节日的庆典和狂喜。人们来到黄门,食指正要揿响那门铃的小按钮,或许都以为正在揿响那个庆典的魔词吧。门永远会打开,一个空间展现,一个好的空间,既有私密的温暖,又有公共的开敞。说它是一个乌托邦吧,当然是,可它还要比乌托邦好一点点,因为它步行或驭车可至,可果腹、可悦口、可多嘴,正是“和谐”二字的拆字意,而且一点也没有麻烦。也因为这乌托邦的建筑材质是水泥的,外表与我们盘踞的水泥丛林没有区别,它内部却隐藏着反枯燥的风格元素。人人来到黄珂家,对主人的称呼各异,“黄总”、“老黄”、“黄哥”、“珂娃”、“干爹”、“伯伯”、“黄爷”、“黄老师”,其实啊,大家都在说:嘿,节日!如果我们汉族的传说中,有一个随意缔造节日的好哥们儿,他的名字恐怕就是叫“黄珂”。

我们这本书汇集了一些生动而真实的词,试图夸奖一个人,一种风格和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因地制宜的美感。黄珂有效地布置了一个自己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即使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那样的现代生活批判者,也不会像蔑视我们那样把黄坷划人客体化了的符号之列,而会称他是“象征意义的承担者”。因为,在我们看来,黄珂引起了一场舌头的革命而重新占领了日常。

在这本书里,朋友们情趣不一,发声方式也不同,我们不妨大致按古代叙事记人的类书那样,成全这本书的体系:释义、痛饮、旁观、记趣、食色。这里有对黄珂深邃的辨析,有对他日常的质疑,有低级趣味的戏言,有《浮生六记》似的记趣,也有颓废中的思索和亢奋里的憧憬。作者们大都是好写手、真名流,可谓群贤毕至。也都是黄珂的好朋友,都想赞赏他这个“四川好人”,都觉得自己在自己的角色中活得零碎、活得累,而在黄珂家玩,都开心快活,都分了一羹庆典都从心里感激黄珂。

所谓历史,无非是今天鲜活的日常细节。张三李四的日常和黄珂的日常,都平凡得特殊。一个不请客的人跟一个天天请客的人都是特殊的,或者说,都是平凡的。而如果得到图文并茂的临场记录,就能还原事情的事理性,给未来聪明的读史者一个合情合理的想象和研判的空间。我们观史,往往哀叹事理之阙如和意识形态之充斥,大事中无小事之辨,小事中无情理之析,尤其是近代史,中国人主体成长和应变的痕迹其实已被虚假的宏大叙事所遮蔽。其实我们不了解“五四”运动,也不了解“文革”,因为我们缺乏对一个主体人的日常事理的鲜活记录。流年似水,未来早已来临。今天我们想做一个类似的记录,算是奢侈吧!

承蒙朋友们厚爱,让我做本书主编。而本书之立,得感谢新华文轩出版事业部的大气和本书策划人、责任编辑杨长江先生的眼力。也感谢美编为书中丰富的图片所作的文字配置。

张枣 2009年5月18日干北京“可以居”

书评(媒体评论)

几乎每天宾客不断,很好玩。去黄珂家的人各式各样的都有,真算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央电视台采访黄珂

朋友的确是一笔财富,像这样完全没有利益瓜葛的人聚在一起,我觉得是挺难得的一件事儿。

——《鲁豫有约》采访黄珂

日复一日地大摆流水席,免费宴客。黄珂的慷慨与从容,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商品社会,显得有些格不入。

——东南卫视采访黄珂

黄珂家的客厅其实有一个灵魂,那就是诗人、作家、艺术家居多。

——刘春(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

黄珂没什么伟大的作品,在思想上也不见得有多少见地。但他是催生这些东西的场地提供者,是产生这些东西的催化剂。

——梁文道(学者、著名主持人)

我们得向黄珂致敬!

——虹影(作家)

黄珂让朋友、朋友的朋友们,分享了美食和自在的人生。

——余世存(学者)

黄珂看上去很简单,特别简单,他就喜欢朋友多。

——邱华栋(作家)

我觉得在他身上会有一种奇迹发生。

——张小波(出版家)

这是一个可以温婉深远,细水长流去交往的人。

——王宁彤(电影导演、主持人)

黄珂宽容也包容,他所有的行为都证明他已是个活得大彻大悟的人。

——芒克(诗人)

黄珂那里总有人来与去,不留痕迹间也有许多故事和传说。

——张一白(电影导演、制片人)

在黄珂的酒桌上,我既喝了酒也戒了酒,境界越来越高。

——李亚伟(诗人)

我们从黄珂的身上获益匪浅,包括发现自己的好胃口和坏脾气,以及从他身上偶尔悟得的人生真谛。

——老康(社会活动家)

“黄客”们来自世界各地,在黄珂那里结下各自的殊缘,进而在未来的时光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野夫(自由作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