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自1886年出版以来,便畅销不衰,被译为多种文字,堪称世界最优秀的少儿读物之一。《爱的教育》自1923年由夏丐尊先生译成中文后,就成为中国中小学生的必读课外书,至今魅力依旧。
该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三年级小学生安利柯身边的故事,时间跨度从10月开学第一天到次年7月。书中没有任何虚伪说教和生硬灌输,也没有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它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共鸣,甚至可以说将影响小读者今后性格的形成。这是一本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深远影响的好书。
本书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以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安利柯的视角和口吻,讲述了这位意大利小男孩一年的成长故事。文中详细记录了他小学四年级整个学年中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这种“爱”在书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这部小说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所饱含的教益、慰藉和情感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眼泪。该书是一部值得孩子和成人一读的经典。
本书结合青少年读者的特点,精心设置了名著简介、作品导读、延伸阅读和阳光导读等栏目,以此拓宽视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走进名著的神圣殿堂。文中还插入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到赏悦目的阅读效果。
开学第一天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今天我将要正式成为巴列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我还总想着暑假在乡间度假的事,很不情愿去。
我和母亲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学生。学校门口的两个文具店人满为患,父母们都在为孩子们挑选学习用品。
一走进校门,就见楼梯口,各年级的同学乱哄哄地挤成一团,学校里的校工正在拼命地维持秩序,但还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和母亲好不容易挤到校门口,忽然背后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三年级那位一头红色卷发,永远都没有烦心事的老师。他对我说:
“安利柯,这学期我不再教你们了!”
我本早已知道这件事,但经他这么一说,不知为何突然有点伤感。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到了里面;许多贵夫人、绅士、普通家庭主妇、工人、官吏、男佣人、女佣人……都一手拉着孩子;另一手拿着开学通知单挤在接待大厅。虽然此时很嘈杂,但我依然很喜欢这里,因为三年来,我每天都要穿过这里。
老师们也都在忙碌着,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冲我说:
“安利柯!今年你就要到楼上去上课了,今后再也见不到你从这里经过了!”她就是我三年级的女老师。
说着,她很忧伤地看着我。
校长先生被妇人们围着,头发好像比以前白了。学生们也比夏天的时候长得更高了。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孩们不愿到教室里去,被大人们硬拉了进去,有的又跑了出去,有的因为找不着父母,哭了起来。弄得老师们也没有法子。
我的弟弟被分到女老师德尔卡谛的班里,我被分到佩尔波尼班里。
上午10点,大家进了教室,一共55人。其中15人是我三年级的同班,包括学习优秀的代洛西。
这使我又想起三年级的老师来:那是位常常对着我们笑的好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现在红而卷拢的头发已看不见了,一想到此,就有点难过。
现在的老师,身材高大,没有胡须,长长地留着花白的头发,说话大声,脸上一丝笑容都没有,我想:
“唉!这才是第一天,还有九个月呢!怎么过呀?作业、月考……讨厌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下课铃一响,我就飞快地跑出教室,跑到母亲身边。母亲说:
“安利柯!要好好学习,我陪你一块儿学。”
母亲说完,就拉着我的手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一想起见不到那位平易近人的老师,感觉学校生活也不如以前那么有趣了。
尊敬的新老师
今天上完课,我开始喜欢上新的老师了。
我们进教室去的时候,老师已在位子上坐着了。不时有去年他教过的学生从门口探进头来和老师打招呼。
“老师,早上好!”
“佩尔波尼先生,早上好!”大家这样说着。
其中也有走进教室来和老师匆忙地握了手就出去的。看得出,大家都很爱戴他。
他也很有礼貌,十分亲切地说:
“好,早上好!同学们!”
在和他们打招呼的时候,他虽也现出笑容,但却皱着眉头,表情也很严肃,并且常把脸对着窗外,注视着对面的屋顶,好像他和学生们打招呼并不能让他感到快乐。
上课了。他把我们一一打量了一番,就叫我们进行听写练匀,边说边走下讲台巡视。当看到一名同学脸上长着红痘,就询问他身体舒不舒服,有没有生病,两手托了他的头查看,又摸摸他的额头,问他有没有发热。这时身后有一个学生乘机跳上椅子上扮起鬼脸来。正好老师转身,那学生就赶紧坐下,低着头准备挨批。先生把手按在他的头上,“下次不要再做了!”说完就又回到了讲台上。
听写完后,默默地扫视了片刻,用粗大却不失亲切的声音这样说:
“亲爱的孩子们,请听我说,我们从此要共处一年,让我们共同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吧!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一个亲人了,去年,我妈妈还活在世上,可今年,她也走了。除了你们,我再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我爱你们,请你们也能爱我!我不愿责罚你们中的任何一个,请将你们的真心袒露出来,希望我们这个大家庭能团结和睦,你们就是我的慰藉和荣耀!我现在并不需要你们答应我,但我知道你们已在心里对我说‘愿意’了。我感谢你们!”
这时校工来通知放学,我们都默默地离开座位。那个跳上椅子扮鬼脸的同学走到老师的身旁,惭愧地说:“老师!请您原谅我这一次吧!”老师弯下身子,吻了一下他的额头,说:“我相信你,你是个好孩子!”
P11-13
我很虔诚地为这一套丛书作序。
青少年朋友们,为你们所出版的丛书业已不少,然而我还是要很负责任地说,这一套丛书无疑是值得你们阅读的。并且我相信,如果你们真的阅读了,确实对你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你们都是喜欢上网的孩子吗?
我知道,你们十之八九是那样的。
我绝不反对你们上网,连你们喜欢网上游戏这一点也不反对。为什么要反对昵?青少年时期,本就是爱游戏的呀。
但你们每天上网多久呢?一小时?两小时?抑或更长的时间?
如果仅仅上网一小时,那么我相信,你们每个星期总归还会有几小时可以读读课外书。如果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那么我斗胆建议你,节省出一小时来,读读书吧。比如,就是这一套丛书。
网上也有吗?
网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一些书,我是不清楚的。因为我不是一个喜欢上网的人。
依我想来,无论对于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翻开一册书与启动电脑;注目于书页与盯视着电脑屏幕;手把书脊与手抚鼠标,是很不同的状态。据我所知,家里的电脑也罢,别处的电脑也罢,大抵是放在避开阳光的地方的。若阳光投在电脑屏幕上,字图就不清楚了是吗?
而读书之人,却是可以同时置身于阳光中的。既沐浴着阳光,又沉浸在美好文字的世界中,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故我认为,读书还是以凭窗为佳。就算是背阳的窗口吧,就算是在窗扇关严的冬季吧,就算外边正落着雪或下着雨吧——安安静静地看一会儿书,再抬眼望望窗外,望雪花无声地落在外窗台上,望雨丝如帘,使窗外景物迷漾如梦,心灵体会着那些书中人物的思想、情怀……这样的时刻,怎不是享受的时刻昵!何况此时的你,也许舒适地坐着,竟也许半坐半卧,难道不是惬意之事吗?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当然知道的——人的大脑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你们当然也应该知道—一读书和上网,虽然都主要是由视觉神经束作用于脑区,发生脑活动,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也就是说,上网时发生的脑活动,不完全等同于读书时发生的脑活动。进言之,读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脑活动,是只有通过读书这一件事才能进行的。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读书,他的某一部分脑区,便不进行相应的活动。久而久之,该部分脑区的反射本能就迟钝了。从前说一个人有“书卷气质”,那气质便是一种脑状态所呈现于颜面的,是内在精神质量的体现。只上网不读书,人断不能有所谓“书卷气质”。
你们不是都很爱美吗?
书卷气质便是一种气质美。这一种美已经被全人类认可了几千年了。并且,至今也没被否定,没被颠覆。
如果你们不信,不妨调查了解一番,问问周边朋友。我估计,十之八九的人,还是很乐于听到别人说自己有书卷气质的。
那么,读书吧。就从这一套丛书读起吧。但愿这一套丛书能成为你们的架上书、枕边书。但愿这一套丛书,能使你们渐渐成为不仅喜欢上网,也喜欢读书的人。但愿在你们中年的时候,别人谈论起你们,将会说:
“噢,那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啊,那个人的书卷气质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
我并非是在以虚荣游说于你们。
和虚荣没有关系。
我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当人们那么评说你们的时候,也是在赞美书籍啊!也是在向读书这一人类古老而又优雅的爱好致敬啊! 孩子们,已经喜欢读书的你们,也和这一套丛书发生亲密的接触吧。
还没有喜欢读书这一件事的你们,从这一套丛书开始吧。
我之所以肯向你们推荐这一套丛书,不仅是由书目本身的品质所决定的,也是由书中的导读文字所决定的——那使这套丛书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2009年5月5日于京
本书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凡是读这本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教科书,它所包含的教益、慰藉和激荡的情趣无不使所有的人流下动情的眼泪。
——亚米契斯
书中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体会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动了流泪。
——夏沔尊
从推动历史前进这个意义上认识, “这样一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叶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