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遗产、百年梦想到今世蓝图,从社会目标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到社会事业建设,这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一部可以让人掩卷深思的作品,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人阅读和收藏。
《中国经验》描述和解释了中国社会目标、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业三个方面进行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力求生动而多维地展现中国发展变化的实态及其动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经验(图文版1978-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实践)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唐军//吴力子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千年遗产、百年梦想到今世蓝图,从社会目标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到社会事业建设,这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一部可以让人掩卷深思的作品,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人阅读和收藏。 《中国经验》描述和解释了中国社会目标、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业三个方面进行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力求生动而多维地展现中国发展变化的实态及其动因。 内容推荐 本书取社会学的视角,以历史和现实的社会要素作为纵横两个维度,以1978年来30年间的社会变迁为线索,结合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概要地描述和解释了中国社会目标、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业三个方面进行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力求生动而多维地展现中国发展变化的实态及其动因,从中发现和发掘“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目标建设 第一章 千年遗产——中国智慧的积淀 第一节 大同社会及其实现途径——孔子的“仁礼相长” 一、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和谐人际关系的维系之道 二、以“礼”为核心的法理规范——严明等级体系的强化之法 第二节 法治社会及其实现途径——韩非的“严刑法、重耕战” 一、“峭法严刑”——转型社会的治乱之道 二、“重农强兵”——后起国家的发展之路 第二章 百年梦想——改革开放前70年的探索 第一节 民国前后社会目标建设的遗产 一、社会大同——民有、民治、民享 二、新生活与新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年30间社会目标建设的财富 一、社会平等——新村构想 二、社会协调——《论十大关系》 第三章 今世蓝图——改革开放后30年的创新 第一节 发达经济与中国特色 一、社会理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实现手段——改革开放 第二节 政治文明与全面发展 一、政治文明——全球化背景下民主建设的新方向 二、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总目标 第三节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 一、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科学发展——社会建设的核心进程 第二部分 社会结构建设 第四章 新中国:现代社会的建构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孕育(1840—1949)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 二、新兴阶级的发展 三、新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 第二节 全民职业化的努力(1949—1978) 一、社会主义改造 二、城市优先战略 三、有计划按比例 第三节 现代职业社会形成(1978年以后) 一、回到市场 二、中国经济奇迹 三、进入现代社会结构 第五章 蓝领与白领——现代社会的基础结构 第一节 就业制度的完善 一、终身就业制度 二、劳动合同制 三、再就业政策 四、城乡劳动就业的并轨 第二节 职业体系的建构 一、工人阶级的构成 二、专业技术人员 三、干部人事制度 第三节 教育分层 一、就业时的受教育程度 二、白领的来源:高校毕业生 三、蓝领的来源 第六章 社会分化——市场奇迹的后果 第一节 工资体系的建立 一、八级工资制度 二、以干部工资为起点的岗位工资 三、效益工资的引进 第二节 行业差别扩大 一、市场工资的局限 二、行业工资差异的社会原因 第三节 行业工资差异的结构后果 一、行业无差别工资下的社会结构 二、行业工资差别扩大后的社会结构 三、行业工资的管理 第七章 城乡关系的建构——城市化的新经验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 一、西方国家的经验 二、趋势的改变 三、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第二节 乡村都市化 一、农业社会的村庄 二、离土不离乡 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农民进城 一、传统模式:破产迁移与就业迁移 二、中国模式:异地就业 第三部分 社会事业建设 第八章 社会保障——生老病死有保障 第一节 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产生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 二、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保障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土地保障 一、家庭农业的保障意义 二、土地对农民就业的意义 第三节 计划经济阶段的职工福利 一、社会结构的要求 二、福利政策 三、职工福利补贴 第四节 结构转型后的保障要求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 二、社会保障的结构意义 三、新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第九章 医疗卫生事业 第一节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变迁 三、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节 城市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 二、企业职工的劳保制度 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四、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 第三节 卫生事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一、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卫生事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卫生投入 二、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三、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功能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十章 教育事业 第一节 新教育事业回顾 一、苏联教育模式的建立 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三、市场化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深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一、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节 教育事业的方向 一、公平问题:城乡与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 二、结构问题: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三、体制问题:行政化严重 四、质量问题:应试教育 第十一章 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建设历程回顾 一、地方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诞生与壮大 三、社区服务的形成与完善 第二节 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 一、儿童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 二、老年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 三、残疾人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 四、妇女社会工作的推进 第三节 社会工作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社会工作建设的主要问题 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以“礼”为核心的法理规范一严明等级体系的强化之法 尽管“家国同构”往往被用来强调传统中国伦理体系与政治体系的同质性,但这种同质性毕竟不能掩盖从亲缘关系内生出的伦理逻辑与从业缘关系外生出的政治逻辑的本质差异,为此需要在伦理规范之外但须从伦理规范出发构建一个法理规范体系,以对人们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作出全面的规制,这一规范就是来源于周公的“礼”。孔子认为,周朝因袭夏朝和殷朝文化制度的优点而制定的周礼十分完备,值得后世遵奉。所以,孔子在构建自己的法理规范体系时就以周礼为出发点,但他在将周礼纳入自己以“仁”为思想基础的规范体系时又对它做了某些发展,一方面发挥了礼在“经国”方面的积极作用,即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另一方面强调了礼在“立身”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礼的遵从而实现立足社会的目标,即所谓“立于礼”(《论语·泰伯》)。从而将“礼”视为实现个体自我控制的一种内化的理性准则,同时又是一种外加的法理规范。正是“礼”的前一层意义构成了与“仁”的连接桥梁,孔子就为连接“仁”和“礼”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行为导向和规范体系以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创造了条件。 (一)“礼”的内涵 孔子极为重视“礼”的作用,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类似的话在《论语·尧日》及其他篇中都有出现,但孔子自己并没有对“礼”的内涵作特别的阐释。在解释《论语·为政》篇中“齐之以礼”的含义时,朱熹注解道:“礼,谓制度品节也。”如果回溯《礼记·檀弓下》所载的“品节斯,斯之谓礼”以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所载的“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不难发现“礼”与“品节”进而与“制度”的一致,而且构成统摄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全部秩序的普遍法则。可以说,在孔子重建社会秩序的蓝图中,“礼”就代表了规定社会等级序列的法理规范,他所要建设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制度体系。 孔子重视礼的作用,但少见正面的阐释和说明。人们可以从他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非礼行为的指斥中把握孔子对礼的作用的体认。“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有,“三家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还有,“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周礼规定,天子能用八佾也就是一列8人、八列共64人的乐舞,诸侯、大夫和士分别只能用六佾48人、四佾32人和二佾16人的乐舞;季氏只不过是鲁国的大夫,依礼只能用四佾,可他竟然用了八佾;周礼又规定,天子祭祀后撤祭时唱《雍》作词的歌,而仲孙、叔孙和季孙不过是三家大夫,撤祭时也唱《雍》作词的歌,可这首歌的歌词却是“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但在三家的庙堂上,既没有诸侯,更没有天子;周礼还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祭天下名山,诸侯则只可在封地内祭山,可现在身份只是大夫的季氏却也去祭泰山。对于这些僭越的举动,孔子表现出了明显的痛恨。联系到孔子对晋国执政者赵盾铸刑鼎所发“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感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子对于社会上诸多僭越事件的批驳,其主要的考虑就在于,周礼所体现的法理规范体系的崩溃会打破西周以来“贵贱不愆”的稳定的等级序列格局,进而导致社会的脱序。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所要建设或者重建的礼其实是维护既有等级体系的法理体系。 (二)“礼”的实现原则:正名 自殷商始,人文主义逐渐从神文主义分离并独立,礼从敬神的典礼演变为既敬神又敬人的仪礼,到西周,更从中衍生出系统规定包括宗法和封建在内的一切等级关系的周礼。但到春秋末年,周天子权威旁落,公室衰微,大夫专权,周礼受到极大的冲击。孔子以复兴并光大周礼为目标,以“正名”为重要原则,力求圆满实现“礼”的效应与功用。 所谓“正名”就是要严格地确定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恰当位置,使其严格地遵循和履行这一位置赋予他的角色和义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奚为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对所谓“政”也就是治国安邦来说,首要的环节是名分及其所确定的秩序,只有各守名分,国家才能稳定,社稷才能平安,否则,“名失则愆”(《左传·哀公十六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系统的失调和紊乱,沦入一种失范状态。可见,孔子重视“正名”,意在将“礼”从一种至上的准则层层下推,最终落实到刑罚之上,去实现对人的约束和规制。同时,人们也可以看出,孔子从“仁”、“礼”的贯彻出发去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他并不排斥刑罚的作用,而是肯定了其在国家管理和社会建设中的正向作用,特别地,当孔子听说晋国大夫叔向要将贪赃枉法的同胞兄弟叔鱼定罪处罚时,他毫不保留地表示了自己的赞许:“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左传·昭公十四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孔子的“仁”、“礼”学说并非局限于发展宗法制的“亲亲”思想,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兴法治派的“利国”观念,并将其统合为一体。P8-10 序言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三十个年头,作为一项深刻改变当代中国社会面貌的宏大过程,改革开放也成为社会建设的一项伟大实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建设是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治理、改进社会管理等工作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并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建设是一个连续的事业,对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社会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人们可以也应当借鉴而后完善,哪怕否定而后创设,但就是不应视而不见。 20世纪中叶以降,中国最具意义的转折点有两个,一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动。前者荡除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带给中国的百年屈辱,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民族国家,新中国的社会建设由此起步,开辟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之路;后者终结了单纯计划经济体制的刻板和封闭,通过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推动中国走上了更为宽广开阔的民族复兴之路,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说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路。 从新中国成立起到改革开放始,其间将近三十年的岁月,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融会、借鉴中国传统和近代的先进的治世理念,设计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尽管其中经受了“反右”、“文革”等错误政治运动的侵扰,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职业结构的优化和职业社会的奠基及医疗、保障、社会工作等项事业的开展方面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增强了中国国家的实力、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后三十年的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宝贵的参照。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由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启动、第三代领导集体所继承、第四代领导集体所光大,这一史无前例的实践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段征程,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新的历程。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蕴藏在中国广大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发展潜力,以世所罕见的30年间年均超过10%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标志,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幅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奠定了中国在21世纪稳步快速前行的厚实基础,全面推动中国社会确立起现代社会的结构系统,使得中国具备了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接轨、相比肩的社会体系,实现了从传统经营者社会向现代职业者社会的转型,革新了社会管理的手段体系,在社会事业领域则延续并优化了社会主义传统的建设方式,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为全体人民的职业和生活安全提供保障,在总体上走出了一条真正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 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伴随的社会建设既是对前30年社会建设偏误的纠正和缺漏的补足,也是在前30年社会建设基础上的创新和完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折过程中,中国因数量庞大但分布失衡的人口、总量丰富但人均匮乏的资源、容量有限但退化严重的生态、积淀深厚但疏于发掘的文化等特性而赋予自身建设经验以不同于以往的“西方经验”、“西方道路”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由此总结形成的“中国模式”也具有迥异于“西方模式”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依循历史的脉络,不追多求全,集中从社会目标、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业三个方面选取尽可能多的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成就的领域,着力把握发生在其中的具体社会建设的基本过程,力求提炼出蕴含在其中的社会背景的明晰、指导思想的确立、目标的选择、资源的调用及经验教训的总结的逻辑线索,以尽可能真实而生动地还原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社会建设的重大场景并对之作出尽可能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必须承认,改革开放30年间的社会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工程,其中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而试图从学理上去对之予以说明也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当我们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才更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因此而对亲身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人们报以深深的敬意! 不可否认,虽然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但仍然存在文献资料选择和说明论证展开的主观,不免会使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著作带有某些缺漏甚至偏差,我们真切地期盼读者不吝指教。 谨以此书献给置身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每一个中国人! 2008年10月9日·北京 后记 本书的写作计划始于今年4月,当时,由陆学艺先生主持的《北京社会建设60年》大型专著的编撰工作接近尾声,作为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社会建设实践的经验回顾与理论总结,这项工程的实施开辟了社会建设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刺激并启发我们去进一步思索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意义。于是,我们立意将“中国经验”作为一根主线,去串联嵌入到一个长时段历史进程之中的社会目标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也正是《北京社会建设60年》的进行,在北京工业大学培养了一支人员齐整、力量强大的社会学研究团队,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陕西人民出版社在获悉我们的设想后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宋亚萍总编辑亲自带队来京与作者商讨本书的立意,李晓锋主任和韩琳编辑多次与作者沟通写作情况,朱小平副主任、米祥、李俊宏、雷华、王金林等同志在协调、编辑等环节做了大量的工作,值此书付梓之际,我们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书作为《北京社会建设60年》的后续性著作,从中获益匪浅,“社会事业建设”部分的许多资料就来自该书。其中,魏爽副教授为本书提供了“社会工作”一章的素材,尤其刘金伟博士专门为本书撰写了“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两章的初稿,我们特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一部大时空跨度的学术著作的撰写足以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蕴含了除作者之外的许多人的心血,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刘建强、王勇旗、杜雯雯、高雪及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路、尹志超、穆璇,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张乐等同学积极参与了资料搜集和联络保障等工作,特别是刘建强和王勇旗两位同学全程参与数据资料的整理加工,他们的付出为这部著作按计划出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读者的阅读及读后能够给予我们的批评和建议,那将是我们学术生涯最宝贵的财富! 2008年10月1 8日·西安 书评(媒体评论) 从千年遗产、百年梦想到今世蓝图,从社会目标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到社会事业建设,这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一部可以让人掩卷深思的作品,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人阅读和收藏。 (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经验》填补了理论界过去对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一个学术空白。全书视野开阔,结构新颖。宏观阐述与微观论证结合,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相融,能够带领读者穿井探源、搜幽洞隐,感受中国社会建设的风雨与彩虹…… (王国华,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国家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经验》通过描述社会目标、社会结构与社会事业三个方面的社会建设实践,从社会学理论层面尝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是一种值得大家关注的努力。 (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